陳琰
【摘 要】隨著《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發布,音樂的文化性及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得到進一步重視,學科教學要求不斷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文章從音樂本體教學到文化脈絡中的音樂內涵擴展出發,審思教學思路、圍繞通感體驗、促進興趣轉向,探究富有文化內涵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策略,發掘課堂教學中的缺失和值得教師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音樂 文化內涵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0-63-03
當教師引導學生在多樣化的音樂實踐中追溯音樂的來源,理解音樂的背景與內涵,逐步實現對音樂深入認知時,能夠最大化地把學生瞬時、短暫的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愛好。本文從教學思路、通感體驗、興趣轉變這三個方面出發,探究從音樂本體的審美到富有文化內涵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策略。
一、從音樂本體到文化內涵的教學思路
對音樂表象的感受與體驗屬于體系音樂學的范疇,關注的是音樂本體,而文化脈絡中的音樂卻能走向藝術的深層意蘊。從音樂本體到文化內涵的轉型,能帶領學生走出教學的貧乏或常規活動的桎梏。
(一)從文化的角度探究音樂
從某種意義上說,音樂文化學的興起,標志著民族音樂研究視野的拓寬,也是民族音樂學特定研究對象的特殊狀況所由使然。[1]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產生了不同特色的音樂,在此基礎上,課堂的音樂活動不只是教師教學生唱,而是在對比、聯想、遷移、感悟等音樂實踐中,使學生懂得由節拍、節奏、調式、調性構成的音樂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從文化的角度看音樂,學生就能了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音樂風格差異。因此,教師可以設計故事性的情境教學,進行音樂啟悟式的簡單創作,這樣充滿音樂文化內涵的課堂會使教學生動而充實。
音樂與文化的融合讓教師懂得如何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解決教學重難點,知道音樂要傳遞給學生什么,以便合理地調整設計思路。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隆里格隆》這一課,如果不了解其音樂背景,只知道它是一首二聲部的歌曲,學生的二聲部演唱成了教學難點。而音樂文化使教師懂得這段音樂是京劇的一段過門,即行弦,因此不僅要讓學生會唱,而且還要理解行弦在京劇演唱中的作用。這時應圍繞行弦開展唱、念、做、打等一系列音樂實踐,在不斷的體驗中學生熟悉了這段旋律,再進行二聲部合唱就會事半功倍。
(二)從音樂的角度反觀文化
從音樂的角度反觀文化,不是要在音樂課堂上花過多的時間專門探究音樂文化,為了文化而教文化,而是要從中發掘音樂與外界相關的聯系,了解由音樂勾勒和隱含的相關文化信息,知曉當時或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性和風俗習慣,并由此帶領學生在各類音樂中找到異同點,對不同時期和地域文化的音樂有敏銳的洞察力,直至真正地理解音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音樂的能力。因此,從音樂角度探究文化,此時的音樂富有文化意蘊,最終將更好地服務教學。
在教學設計中從音樂的角度反觀音樂文化,需要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滲透于教學環節,讓學生從教師提供的音樂中總結相似的音樂風格,領悟形成這類風格的音樂文化,并對不同的音樂類型有自己的認識和獨特的見解。例如學會六年級上冊《森吉德瑪》這首歌的演唱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風格相同的短調《嘎達梅林》《美酒醇如香蜜》,請他們聽一聽、說一說這類音樂的特征,從而讓學生總結出這類短調多產生于蒙古族人民勞動生活中的即興演唱,它題材廣、靈活性強。接著再換成長調給學生聽,學生就很容易區分短調與長調不同風格的區別。
二、從音樂本體到文化內涵的通感體驗
音樂文化既包括音樂本身,又包括形成音樂的歷史因素,音樂存在的環境,音樂人物、事件,音樂創作、用途、功能等。對于這些內容的理解學生感到困難,所以教師要把相關的音樂文化轉化為音樂實踐,在音樂活動中讓學生體驗與感悟,同時具有音樂性與趣味性。
(一)在音樂的表現中傳遞音樂文化
音樂的表現包括聲樂表演、器樂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識讀樂譜。這些以音樂實踐形式傳遞給學生的不能只是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還要為學生呈現出文化中所孕育的音樂。在速度的快慢與節奏的變換中感受音樂意境,在旋律的起伏與力度的變化中感悟創作意圖,在休止符的停頓、延長音的設置中體驗音樂帶來的遐想。這時如果教師強調學生演唱與演奏得更動聽,那么學生所理解的就不是單純的表現音質美,而是音樂文化所勾畫的音畫圖景。
這樣延伸到綜合性藝術表演中,學生有了一定的音樂文化積累,表演的形式會多樣化,內容更飽滿。同時,表演的過程又能促進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文化的體驗。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游子吟》這課,教師可以在學生對古詩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唱、誦、演的綜合形式再現古詩意蘊,傳遞音樂文化。
(二)在音樂的欣賞中品味音樂文化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樂都是社會與時代發展的產物,在音樂文化背景中感受與欣賞音樂,能更好地理解各時期與地域的音樂風格特征。教師可帶領學生體會隱藏在音樂中的社會生活的“聲音”,聽辨音樂中富有地域性的特殊節奏、不同民族音樂特有的調式,了解音樂與當地社會生活的聯系和音樂所描繪的人物形象、社會現象等。
例如教學六年級下冊《非洲鼓魂》這一課,為了感受情境的帶入感,首先可以讓學生聆聽音樂中依次出現的聲響;其次模擬叢林中動物的聲音及人們的跺腳聲、擊掌聲、哼鳴聲、鼓聲,引導學生感受非洲音樂與社會生活千絲萬縷的聯系;最后用幾組不同的鼓語傳情達意,告訴學生鼓不僅是非洲的傳統樂器,而且是人們傳遞社會信息的重要手段。學生在感受音樂與品味音樂文化時,音樂文化就促進了他們對音樂的理解。
(三)在音樂的創造中體現音樂文化
針對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生,《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倡導“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創造性思維,開展即興表演和音樂編創活動,表達個人想法和創意,提升創意實踐素養”。大多數學生都能根據音樂的起伏手舞足蹈地表達情緒,但是沒有教師的引導與相關音樂文化的滲透,編創與歌曲情緒一致的舞蹈是不容易的。因此,一方面要增強教師音樂創造的感染力和示范性;另一方面針對學生的即興編創,要在師生及生生的實踐互動中進行提煉,這樣加工過的律動或舞蹈就賦予了文化意蘊。
例如鼓勵學生編創五年級下冊《草原英雄小姐妹》中龍梅與玉榮快樂放羊的律動。學生也許能用肢體語言表現放牧的動作,但不注重滲透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習性,是無法體會蒙古族人民在藝術表演中所表現出的豁達、自由與豪放的,設計的動作將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如果教師在學生即興編創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進,融入蒙古族舞蹈特色,那么音樂文化就在創造與表演的過程中得到體現。
(四)在相關的領域中感悟音樂文化
在音樂相關的領域中感悟音樂文化較為有效的方法是引導學生關注音樂與社會生活、姊妹藝術學科、其他學科的聯系。教師可鼓勵學生在交流中與同學分享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音樂風格特征及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在唱、奏、演、誦等形式中發現音樂與姊妹藝術學科的融通;在遷移與探究中發掘音樂與其他學科的內在關聯,使學生能夠逐漸領悟相關文化。
針對舞蹈、戲曲、影視內容,需要將它們與音樂進行有機結合,在音樂情境中表現舞蹈,在演唱中表演戲曲,在賞析中感受影視音樂的功能與作用。例如歌曲《映山紅》在電影《閃閃的紅星》中出現了兩次,如果在電影情節中欣賞這段音樂,學生就能感受到同一音樂在不同背景中情緒是不同的,同時這些音樂情緒又升華了電影的情感表現。
三、從音樂本體到文化內涵的興趣轉變
興趣是音樂學習的重要動力,要想讓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可引領學生開展音樂實踐,引發他們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風格特征的音樂進行探究,了解相關音樂文化,促進學生對不同音樂的理解與喜愛,在思考、探究、實踐的推動下,變被動接受音樂和對音樂的短暫興趣為主動接受音樂和樂于探究音樂的持久興趣。
(一)探尋分享中轉變短暫興趣,培養持久興趣
由于每個學生的性格、愛好、經歷不同,因此會產生對不同情緒、風格、流派音樂的喜好,他們喜歡聽、唱,甚至演奏,這就是學生在音樂上表現出的一種純粹的、短時間的興趣。為使學生長久保持興趣或接納不同風格的音樂,應注重學生的探究與實踐過程,引導他們在對比中尋找音樂的風格特色,了解是什么樣的背景產生這樣的音樂,在這樣的背景中還創作了哪些類似的音樂。學生在探究與思考的過程中逐漸培養持久興趣,這時再引導他們學習其他類型的音樂,這樣對音樂的喜好就不會局限于某一類型,并且會慢慢延伸出對其他類型音樂的理解與認同。
在戲曲中,大多數學生都比較熟悉京劇。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智取威虎山》時,首先可以從簡短的視頻開始,引導學生觀察京劇演員的神態、動作、唱腔等,提高學生對京劇文化的認知。其次在引申環節選取不同戲種讓學生辨識,對比戲曲的特點。最后在課后請學生準備一首京劇或另一種戲曲唱一唱,在下一節課與同學分享。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對社會生活和文化中的音樂現象產生自己的看法,而且在過程性探究中對音樂將不再是短暫的喜愛、一時的興趣。
(二)音樂實踐中利用直接興趣,推動間接興趣
直接興趣是由音樂或活動本身需要所產生的興趣,間接興趣是由活動的目的、任務、結果而引起的興趣。音樂實踐性以發揮多種感官體驗為優勢,在唱、聽、動、演等活動中表現音樂,是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的最佳方式。但是引導學生以任務驅動為目的,感悟音樂內部及音樂與外在的聯系,達到某一學習效果、獲得某一探尋結果等而引起的間接興趣更能把學生從淺層學習向深層學習推進,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可讓學生在不同速度、節奏的對比中感受音樂情緒的變化,進而發現某一類型的音樂特征;在律動、舞蹈、童話劇表演中體驗音樂表演帶來的快樂,從而引發學生自主編創的樂趣;在打擊樂伴奏、課堂小樂器演奏中,從單純的興趣學習到彼此合作完成一首作品的成就感,這些都在學生直接興趣與間接興趣的轉化中生成。
(三)成果展示中保持感官興趣,形成自覺興趣
興趣有三個層次:感官興趣、自覺興趣、潛在興趣。感官興趣是由感官引起的,由一件事物引起的興趣,具有不穩定性和外控性。學生對某一種類型音樂的喜愛就屬于感官興趣。而自覺興趣高于感官興趣,把外控變為內需,具有穩定性,是興趣與能力的結合,可以產生不斷學習的動力。教師鼓勵學生把喜愛的音樂帶入課堂,有意識培養學生探究音樂的習慣,就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自覺興趣。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尋找自己感興趣的音樂。如果教師在課前留五分鐘時間給學生展示,不僅能提高他們的自信心,而且還能培養其探究意識和自覺興趣,并為形成潛在興趣,即志趣奠定基礎。
在活動中發現,讓高年級學生找自己感興趣的音樂,找來的幾乎都是流行音樂。積極向上的流行歌曲是可以引入課堂的,重點是怎么引導。教師要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現歌曲:說一說歌曲的創作背景,唱一唱印象最深刻的歌詞,議一議受古典音樂或戲曲所影響的流行音樂等。例如流行歌曲《新貴妃醉酒》融合了中國傳統戲曲元素,《不想長大》采用莫扎特第40號交響曲的主題。教師在教學中應運用聯想與遷移法,既可以追根溯源,又可以自然地把流行音樂主題推向中國傳統戲曲或古典音樂主題的探究。
音樂自產生以來就深深地根植于文化之中,帶領學生從音樂本體走向文化內涵,將為學生喜愛民族音樂、包容世界音樂、理解多元音樂文化打開一扇窗。
【參考文獻】
[1]洛秦.啟示、覺悟與反思:音樂人類學的中國實踐與經驗三十年(1980—2010)[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