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動力。目前國內外形勢嚴峻、經濟下行壓力增加,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面臨著新挑戰。本文在探討愛國主義教育協同培養必要性的基礎上,對工科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狀進行考量,從優化愛國教育社會環境、強化主體協同性和創新內容形式等方面探究加強協同培養的有效舉措,以期進一步提升工科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激發學生愛國報國的使命擔當。
關鍵詞:工科大學生;專業能力;愛國主義教育;協同培養
基金項目:2021年度揚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學生工作)專項課題“工科大學生專業能力與愛國主義教育的協同培養研究——以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為例”(項目編號: xjjxg2021—27)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指出,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高校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然而由于理工科更偏向于實用性的特點,高校對理工科大學生更注重技能培訓,人文素養的協同培育意識不強,使得愛國主義教育亟需加強[2]。本文通過對工科大學生專業能力與愛國主義教育協同培養進行研究,探究多要素協同創新、點面體結合,最大程度地提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一、愛國主義教育協同培養的必要性
(一)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迫切要求
世界文化的趨同傾向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來的一個突出問題,沖擊著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內容。大學生正處在“三觀”信仰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思想主流積極向上,易于接受新事物,但辨別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潮的影響,出現國家意識下滑和民族精神缺少等問題[3]。與此同時,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傳播具有速度快、范圍廣、易獲取等優點,但也存在內容魚龍混雜、界限性弱等問題,很容易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情感認同造成誤導[4]。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協同培養,可以消除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盲區,幫助大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筑牢思想防線,維護意識形態安全。
(二)提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5]。這一指示指明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方向,也對其實效性提出了高要求。當前高校積極開設思政課程,注重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然而我們也需要清晰地認識到當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從星火的零散開展走向燎原的系統實施進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瓶頸。長期以來,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輔導員唱“獨角戲”的窘境,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參與思政教學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教師缺乏愛國主義教育的指導能力,難以將科研實踐愛國情懷融入教育教學中。而經過調研,80%學生認為對成長影響最大的是專業教師。這就需要完善制度、搭建階梯,讓專業教師成為學成長路上的同行者,在指導與被指導中互促互進。與此同時,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單一,主要依靠思政課程,相關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缺少設計性和互動性,學生參與活動主動性與積極性不夠。因此,將專業能力與愛國主義教育協同培養,形成多元教育主體相互配合、多要素協同創新的局面,實現學生主體的“要我參與”向“我要參與”轉變,教師主體的“兩張皮”向“同行者”轉變,對提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三)推動工科大學生人格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當代大學生成長在“互聯網+”時代,他們具有廣闊的視野和活躍的思維,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力量。與人文社會學科類課程的重“道”相比,工學科類課程更加重“術”,偏向于技能培養[6]。基于此特點,工科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協同培養尤為重要,亟需全方位深入挖掘愛國教育資源。加強工科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幫助工科大學生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認識,樹立科學的思辨能力,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以及其他錯誤觀點和思潮的不良影響,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價值觀念與時代價值的道德觀念。大學生在自身全方位、全方面綜合發展,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能更加積極地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為推進民族偉大復興進程貢獻力量。
二、工科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狀考量
(一)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環境有待改善
第一,全球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國家的概念、淡化了邊界意識[7]。與此同時,西方敵對勢力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進行意識形態輸出,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與我國主流價值觀沖突的不良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侵蝕著大學生的愛國意識與集體責任感,極大打擊了大學生為國家建設奮斗的積極性[8]。第二,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極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信息獲取變得快捷容易。但因其具有匿名性、隱蔽性的特點,如潮水般涌出的信息降低了人們的甄別能力,暴力內容、網絡謠言、虛假信息等很大程度地破壞著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身心健康[9-10]。互聯網監督和管理制度規范仍需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以法治作為保障,充分發揮互聯網的積極作用,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三,我國快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收入不平等、分配不均等矛盾問題,使部分大學生產生錯誤判斷。
(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體協同性不強
專業教育中有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鮮活的專業教育資源,所以可以充分挖掘、并在融會貫通中發揮疊加效應。當前,高校對于專業能力與愛國主義教育協同培育意識不強,各育人主體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動。專業課教師注重專業學術知識的講解傳授,僅關注智育,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而純思政課程數量較少,僅靠思政老師和輔導員難以達到深入、持久的教育效果。同時,輔導員與學生交流較多,熟悉了解學生所學專業的基本情況,但在日常管理工作缺乏對學生專業認識的引導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礎環節,其重要性不可忽視,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大學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水到渠成[11]。但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下,父母往往只重視孩子成績,而忽視了道德情操的培養,未能以長遠的眼光去看待愛國主義情懷培養的重大意義。
(三)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形式有待豐富
現階段,歷史和時代的發展賦予了愛國主義新的鮮明內涵。愛國主義教育不同于理論教學,無法僅僅停留在知識講授上,也不能僅僅沿襲傳統的教育路徑,而應該重視“學生-教師-社會”三者的深度互動和可持續發展。但在實際教育中,由于課程內容以及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并未很好地傳達出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形勢與政策等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國家的相關政策和社會形勢,但由于授課內容方式存在單一性,部分教師未能拓展補充,僅機械式朗讀政策條例,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是具有能動性、創造性的個體,而當前課堂教學偏向于純知識和理論的灌輸,成績作為單一的評價標準,使得部分大學生僅把其作為一個課程任務去完成,并沒有真正內化于心。缺乏實踐平臺的有效利用,學生被束縛于課堂中,無法在實踐中了解國情社情、關注時代發展。
三、專業能力與愛國主義教育協同培養的實踐路徑
(一)優化社會環境,營造風清氣正愛國氛圍
積極應對全球化發展的沖擊,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全方位深入發掘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增強大學生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學生真正從心底里認可民族文化、認同核心價值觀,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民族精神。
強化法治建設,建立健全互聯網安全治理機制和法治愛國長效管理體系。政府要在宏觀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對網絡違法犯罪或者網絡失范行為進行處罰,從立法、執法等各個環節引導人們守法,自覺遵守網絡規范。網絡平臺要明確自身主體責任,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加強監管,運用技術手段在源頭上杜絕不良信息傳播。普通民眾也要學法用法,提升自身法制素質,積極發揮監督作用。愛國既是對公民的道德要求,更是一種法律義務[12]。愛國主義教育的高效實施離不開法律和制度的規范,高校應不斷完善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形成長效化的教育價值,充分發揮管理育人的功能。同時,針對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問題,直面學生的困惑,給予學生正向的教育引導。
(二)強化主體協同,形成“六位一體”教育合力
新時代國際形勢深刻復雜,不同思潮和價值觀交融碰撞,厚植愛國主義精神面臨著新挑戰。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強化政治意識,提高思想站位,將愛國主義作為核心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兼具專業能力和人文情懷的工科人才。同時,匯集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后勤人員以及家長等多方育人力量,聯動校內、鏈接校外,整合線上線下的育人資源,實現良性互動,形成全面協同培育機制。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要融入到日常管理規范中,引導工作人員以愛崗敬業、熱情主動等精神品質感染學生,讓愛國奉獻的樹苗在學生心中茁壯成長。
課堂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結合工科課程體系特點,優化通識類課程設計,加權中國近代自然科學發展中的閃光點、高光時刻以及所顯現的中華民族奮斗的精神和力量,提升創新人才的高尚情操和偉大理想,實現專業能力培養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統一。高校工科專業課教師多來自本專業,缺乏系統性的師范教育,人文素質需進一步提高。高校要搭建“課程思政大講堂”等平臺,提高工科專業教師的人文精神和思政教學水平,使其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從工科專業發展歷程中提煉愛國情懷,將大國工匠、制造強國等概念和發展戰略引入課堂中,讓創新能力與報國為民相關,激發學生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熱情,引領他們在創造社會價值中實現個人價值的升華。強化輔導員的作用發揮,輔導員應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變化,積極與思政課教師溝通學生存在的困惑,使其能得到一個正面的疏解。同時,將愛國主義理論運用到“第二課堂”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增強政治信仰,在實踐中內化愛國認同。
(三)創新內容形式,激發愛國主義教育活力
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要注重整體性與個性化相結合,突出層次性。整合學校所在地的革命歷史紀念館等紅色資源,形成基地網絡,根據不同年級特點,科學規劃目標和內容,例如大一萌芽階段注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先進理論武裝學生頭腦,而大二大三成長階段結合專業學習,積極開展尋找身邊的榜樣人物活動。結合最新國內外時事政治,堅持問題導向,特別是學生思想意識中存在的各種困惑,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等方式,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引導他們做出最理性的判斷,增強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感。同時,把握好新媒體技術,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著力打造一批符合學校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精品。
課堂傳授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功能。在暑期社會實踐過程中,大學生可以了解到國情、民情,切實感受到國家的發展變化,以及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激發學生愛人民愛國家的真情實感和科技報國的使命擔當。例如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學生可利用每年暑期社會實踐深入鄉村調研,針對農民的實際需求進行農業機械改進與研發,以實際行動為農業增技、為農戶減負,在增強專業能力的同時,也牢固樹立了愛農、愛國情懷。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 2019-11-13(6).
[2]魯璽麗, 牛中毅, 常云鵬,張旭茗. 理工科課程思政實踐育人教學模式研究——以哈爾濱工程大學材料學專業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 2020(45): 41-45.
[3]林鈞昌, 張宏溧, 趙民. 當代大學生民族認同的影響因素與提升路徑研究[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 2022(01): 58-63.
[4]王韻. 互聯網時代高校心理育人的優化路徑[J]. 科教文匯, 2022(16): 32-35.
[5]習近平.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報, 2018-09-11(001).
[6]金子祺, 鐘博文. 面向新工科課程思政的融合貫通教學模式研究——以機械工程專業為例[J]. 高教學刊, 2022, 8(03): 70-73.
[7]王春亮. 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 河南農業, 2021(36): 39-40.
[8]馮剛, 劉文博.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路徑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03): 1-7.
[9]阿依古麗·阿布都熱西提, 項久雨, 牛軍政.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涵、時代價值和踐行路徑[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22(16): 22-24.
[10]何林衛, 曾春梅. 信息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改革創新路徑研究[J]. 陜西教育(高教), 2022(09): 13-14.
[11]萬亞男. 承繼傳統家風: 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路徑[J].改革與開放, 2017(14): 146-147.
[12]黃世虎, 張子悅. 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 邏輯、原則與路徑[J]. 中國青年研究, 2019(05): 24-29.
(作者簡介:單小偉,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單位: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