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
摘要:“猜測與推想,使我們的閱讀之旅充滿了樂趣。”這是小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導語頁中的一段話,它明確了本單元的主題,這也是統編教材第一次出現閱讀策略單元。本單元的編排方式比較特別,不似其他單元雙線結構編排,而是完全以閱讀策略為主線,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閱讀策略,并能加以運用,最終助力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本文旨在記錄統編教材首次出現的策略單元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與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猜測與推想;策略
兒童的猜想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他們小時候喜歡聽睡前故事,當故事進行一半時,會本能地對故事中主人公的命運和故事情節的發展生出許多擔憂與猜想。這種無意識的想法就是猜測。猜測可以憑著直覺、愿望進行猜想,是一種天馬行空的想象。而推想強調“有依據”地進行合理的推測,主要依據是文本提供的信息,尤其是能根據文本中的一些關鍵信息做出理性預想和推測。推想對于學生的閱讀體驗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從猜測到推想,從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從天馬行空到有跡可尋,本單元意在引導學生以“預測”為閱讀策略,對文本進行本理的推測與想象。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先“猜測”再“推想”,看看自己的猜想與文本是否一致,及時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調整,從而進行有意識預測,完成對閱讀方法的掌握。
從猜測到預測再到續寫,本單元作為閱讀策略單元,對于學生的思維建構可謂層層遞進,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培養學生根據故事情節猜想的興趣;“學習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進而歸納總結形成可操作的方法、策略;“嘗試續編故事”,理性的預測有助于學生參與到故事的建構中來,進行符合邏輯的創作,通過一系列層層深入的閱讀要素和習作要素的設置,使學生的猜測從無意到有意,從天馬行空到有章可循,再到習作續寫的運用,逐步把策略內化為能力。
統編教材在要素編排設計上也早有布線。二年級下冊教材中的一些課后題,已經有意識地為三年級閱讀策略單元進行了鋪墊,如“根據課文情節展開想象編故事”,就是引導學生嘗試運用預測策略,根據課文情節想象故事的發展。三年級上冊策略單元,其編排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將之前學習過程中的這種無意識的閱讀心理轉變為一種有意識的閱讀方法,進而形成一種有效的閱讀策略,并在以后的閱讀過程中不斷地進行主動預測,形成一條清晰的閱讀策略。
四單元安排了三篇課文:第一篇精讀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完整文本,引導學生學習預測策略;后兩篇略讀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和《小狗學叫》是非完整文本,有意隱去了故事部分情節和結局,旨在引導學生實踐和運用預測策略。
基于本單元教材安排的特殊性,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一系列的研討和嘗試。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完整文本,故事情節完整,在版面編排時也比較特別,預留了批注的位置,是三篇文章中格式最特別的一篇。而這獨特的編排形式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批注的指引下,通過觀察了解預測可以從不同角度出發。
教學時,我們可以先出示文題,引導學生觀察題目,試著說說通過題目能夠引發怎樣的猜想。初讀文題,很多學生并沒能給出猜測,更多的是質疑“老屋是什么樣的”“發生了怎樣的故事”。這些問題說明學生對于猜想和質疑還不能做到清晰地區分。因此,我們引導學生觀察“總也倒不了”“老屋”這樣的關鍵信息,從而展開想象,通過捕捉文本中的關鍵信息,很快引發了學生有趣的猜測:“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因為它的建筑結構與眾不同嗎?”“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會不會是一間魔法屋?”……捕捉關鍵文本信息再輔以書中的旁批,學生初步體會到,預測還可以從題目入手。
接下來的教學,讓學生邊讀文本邊預測,我們可以將文本分部分展現,并在適當的地方按下“暫停鍵”,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進行大膽的預測和想象。在想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批注,關注到預測可以從不同角度入手,比如:可以根據題目預測、結合插圖想象、聯系故事內容進行推測……使學生的預測更有據可依,從漫無目的的猜想發展到有意識的預測。
初讀課文,嘗試預測
1.出示第1~3自然段,指名讀。
(1)當我們讀到這里時,你覺得老屋會不會答應小貓的要求?
(預設:“會”與“不會”都可以,學生只要能講清自己預測的理由即可。)
(2)誰來試著說一說,你覺得這是一座怎樣的老屋?(出示老屋的圖片。)
(預設:“慈祥、和善”“疲憊、冷淡”,通過觀察得出結論,進行猜測。)
(3)根據自己對人物的理解,試著讀出人物特點。
…………
2.出示第7段,齊讀。
(1)引導學生思考:讀到這兒的時候,你們覺得老屋會不會答應?
(預設:會答應,因為老屋慈祥善良;不會答應,因為老屋太老了,應該歇一歇了。)
(2)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體會。
假如你結剛剛束了體育課上的跑步訓練,累得想坐下來休息一下,這時,有同學跑過來請你幫他取掛在樹枝上的口袋,你會怎么辦?正當你想要坐下來休息的時候,又有同學跑過來請你幫他尋找他遺落在操場上的眼鏡,你又會怎么想?如果此時還有人……
(預設:第一次被打擾可能沒什么,第二次可能會有些不耐煩,第三次就會特別不耐煩了。)
…………
3.出示第12~17段,自由讀。
請同學們回答上課之初的問題:老屋為什么不會倒?
小結:剛才我們大家一起邊猜邊讀,邊想邊猜,這就是預測。(板書:預測。)其實預測也有很多方法,請大家翻開書,再從頭到尾讀讀這個故事,注意故事旁邊的文字,看一看預測的方法都有哪些。
回顧課文,總結方法
1.學生默讀課文。
2.回顧全文,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預測方法。
(1)根據題目。(2)根據插圖。(3)根據生活實際。(4)根據故事情節。(5)根據人物性格。
《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是非完整文本,在教學時提示學生:根據上節課學過的預測方法,借助文章題目、插圖和故事內容對本課故事情節發展進行預測。課上我們讓學生結合文本進行預測,即:“當你讀到什么?產生了怎樣的猜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預測?”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認識到預測要有依據,在預測的同時要關注文本中關鍵的信息,結合這些重要的信息,進行猜測,會使我們的預測更趨近于故事情節的發展。接下來在閱讀過程中可以不斷修正自己的預測,還可以就故事后續的發展進行預測。
學習第2~4自然段,長胡子沾果醬。
1.這一段讀到哪里,又引發了你的猜想呢?請你在那句話的旁邊做上批注。
填空:讀到,我猜想,因為。
(預設:因為他近視,就沒有發現漏刮了一根胡子。)(預測:這根漏刮的胡子一定發生了什么事情。)
胡蘿卜先生吃果醬面包的時候,胡子沾到了甜甜的果醬。對于一根胡子來說,果醬是多么好的營養品啊!(預測:為什么說果醬是一根胡子的營養品呢?是不是這根胡子會變長呢?)
2.過渡:是不是你們猜測的這樣呢?指名讀第3、4自然段。
3.果然像有些同學猜到的那樣,你們猜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
明確:預測有的和原文一樣,沒有原文豐富;有的和原文不太一樣,但也是有依據的。當發現預測與原文不一致時,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思路,繼續閱讀,并根據前面已知的情節,繼續猜測后面的內容。
《小狗學叫》也是非完整文本,我們可以根據題目、插圖和課文內容線索,對故事情節發展和結局進行預測。《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入手了解預測的基本策略,《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引導學生基于文本對故事情節的發展做出預測,而本課在內容安排上是前兩課的深化和運用,既有對于故事情節的推測,更有對故事結局的預測。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關注小狗向小公雞和杜鵑學叫的經過,并能抓住關鍵信息,對故事情節的走向進行預測。此外,本課出現了三種不完整的結局,課上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預測故事的結局。
探究結局,深化認識
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選一個你最喜歡的結局,并發揮想象,給這條小狗規劃一個完整的結局。
1.探究第一種結局。
聯系上下文。
2.探究第二種結局。
抓住關鍵信息。
3.探究第三種結局。
它終于遇到了自己的同伴了。學會了自己真正的叫聲了。
其實作者的每一種結局都寫完整了,想聽聽和我們猜測的一樣不一樣嗎?
有的一樣,有的不一樣,每個人的想象都是不同的,說不定你寫出的結局比作者還精彩呢!同學們,你們能發揮你們的想象力,為小狗寫一寫第四種結局嗎?快在課下和同學們講講吧。
由“猜測”到“推想”結合預測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結合文本進行有效閱讀預測,從而初嘗閱讀樂趣。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