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環境下,以互聯網為主要媒介的交流方式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更好應對這一挑戰的重要武器。文章主要討論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而不斷提升育人實效。文章首先從新媒體環境下高職學生思想特征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習現狀出發,明確當前高職學生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存在文化底蘊不足、學習浮于表面、學習功利性較強等問題。其次從塑造學生道德品質、增強學生愛國情懷、涵養學生人文精神三個方面系統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緊接著立足新媒體時代,分析新媒體在創新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結合模式、提升學生自我教育與學習能力等方面,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機遇。通過以上分析研究,最后得出新媒體環境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融入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包括依托新媒體技術,加強教育載體建設;全面加強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補融合;以新媒體為依托,推進傳統文化課程建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師資隊伍建設等。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文化;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206;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4-0192-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新媒體視域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Z-2108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比如2014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1]。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2]。這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
(一)價值取向多元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新觀念交流廣泛,大學生的價值選擇日趨多元,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今的大學生可以用更短的時間將各種信息迅速融合,大量信息相互作用,必然使價值選擇越發多元。這種多元化的價值選擇伴隨著價值去中心化的離散力量,現在的高職學生在摒棄過去相對單一和固化的價值要求的同時,甚至開始放棄追求主流價值觀。
(二)感性色彩增強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所處的環境必然發生快速變化,而快速的環境變化使當代高職學生思維變得非常活躍,他們總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掌握的信息對相關問題提出感性色彩極強的看法,但是這也會相應削弱理性思考的能力。
這就導致大學生在面對一些問題時難以進行深入的解讀和思考,看待問題時更容易出現情緒化和非理性化的情況。
(三)思想獨立個性
新媒體時代,高職學生獲取信息更加便捷,這使他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解放。加上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現今大學生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外部世界,逐漸形成了敢說、敢想、敢做的思想行為特點。他們不愿依附于他人,個性張揚、不拘一格,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價值體系,思想獨立性非常明顯。
(一)塑造學生道德品質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德育資源,對當代高職學生道德品質的塑造具有指導作用。其中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禮義廉恥等思想,數千年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經典著作、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對高職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及道德品質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二)增強學生愛國情懷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大量反映愛國主義的文學創作,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4]到“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5],彰顯了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的熱愛之情。對于這些優秀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應充分利用,全面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大的感召力,引導當代高職學生自覺傳承愛國主義精神并將其不斷發揚光大。
(三)涵養學生人文精神
“所謂人文精神,是指人類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6]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程,創造了眾多非常獨特的處事方法,進而滋養了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的各種文化精品,為內涵價值的追求提供了豐富資源。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習,高職學生必將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充分涵養人文精神。
(一)拓寬了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載體平臺
“借助新媒體,信息發布不再受時間、空間乃至身份限制,傳播者與受眾的身份不再固化,每個人都可以個性化表達自己的觀點。”[7]作為信息與知識傳遞的平臺,新媒體資源十分豐富,涵蓋政治、經濟、技術、文化等諸多領域,傳統文化也是其中一個重要類別。這些資源都可以應用于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將其與傳統文化教育相融合,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時代感[8]。
(二)創新了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結合模式
“新媒體以其及時性、互動性、數字化等特性顯示出強大的活力,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許多新的傳播途徑。”[9]過去,將傳統文化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對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很多時候是教師在講臺上傾情講述,學生學習效果并不明顯。而借助新媒體,教師能夠進一步打破傳統的教育標準化界限,“活用新媒體、妙用新媒體,在廣闊的網絡新媒體平臺中大力傳播和深刻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0]。
(三)提升了學生的自我教育與學習能力
新媒體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我教育與學習能力。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可以通過電腦和手機及時接收各種知識信息,學習范圍不斷擴大。與此同時,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構建新的教育平臺,精選與思政教育相契合的傳統文化資源,及時更新相關教育內容,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利用新媒體技術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提高了教學效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11]
(一)依托新媒體技術,加強教育載體建設
依托新媒體技術,能夠全面增強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互動性與有效性,極大擴展傳統文化的受眾面。因此,在開展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必須主動占領這一重要陣地,全面加強教育載體建設。首先,加強高職院校校園網絡建設。互聯網是新媒體時代開展教學的重要基礎,各高職院校首先要進行全面的校園網絡建設,才能保證新媒體技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面運用。其次,重點關注思政教育主題網站的建設。在新媒體環境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建設,必須著力打造網站內容,以提升吸引力為抓手,用更加生動活潑、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從原來單純的文字灌輸式的教育方式,轉變為圖文結合,包括豐富音視頻文件的滲透式教育,讓學生能夠在不經意間受到情緒的感染、思想的洗禮。最后,必須充分利用手機平臺。目前,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20年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有聲閱讀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移動有聲APP平臺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12]。可以看到,現階段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重點關注這一變化,要有意識地通過在線學習APP、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挖掘更多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方便學生通過手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使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幫助他們進一步從傳統文化中不斷汲取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文化營養。
(二)全面加強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補融合
雖然新媒體發展迅速并且在信息傳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傳統媒體仍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新媒體具有實時性、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的優點,但傳統媒體也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因此,必須積極地將兩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
(三)以新媒體為依托,推進傳統文化課程建設
對高職院校來說,教育主陣地仍是課堂,各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具體情況,以新媒體為依托,開發具有地方特色、學校特色的傳統文化課程。首先,進行課程建設時必須合理甄選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可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遴選精華內容進行課程建設,避免教育內容的雜亂無序。其次,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除了傳統的在教室集中授課的必修課、選修課外,還要善于利用網絡授課的形式,鼓勵高職教師制作微課、慕課,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教學。最后,要注重傳統文化教材的編制。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研究編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科技創新文化及總體國家安全觀等進課程教材指南”[13]。根據國家層面的指南,各高職院校應編訂具有自身特色的傳統文化課程教材,同時注意新媒體在新編教材中的運用,如運用二維碼技術,制作教材配套的教學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
(四)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師資隊伍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4]。新媒體環境下,想要更好地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樣必須做好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首先,鼓勵高職教師不斷更新思想觀念,積極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其次,高職教育工作者須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學習,全面提升個人運用新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能力。同時,要“以平等的地位參與學生的新媒體體驗,迅速回應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15]。最后,各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加強針對教師的新媒體技術及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通過專題教學、業務培訓、設立科研課題等方式,打造出一支能夠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思政教師隊伍,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
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如何在全面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同時,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是一個必須深入探索的重要課題。在具體工作開展中,必須適應新媒體環境的變革要求,將傳統文化深層次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以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五四青年節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s://www.gov.cn/xinwen/2014-05/05/content_2671258.htm ^%%24,2014-05-05.
[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06).
[3] 習近平.在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時的講話[EB/OL].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926/c1024-23050194.html,2013-09-26.
[4] 蕭德明.范仲淹選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8.
[5] 楊國楨.林則徐選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125.
[6] 馮驥才.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N].中國教育報,2018-12-10(002).
[7] 王爽.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創新[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6-7.
[8] 鄒艷輝.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共同體的價值結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1):28-29.
[9] 畢紅梅.全球化視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3.
[10] 趙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青年思政教育[J].人民論壇,2019(8):31-32.
[11] 時倩.網絡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策略[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4):21.
[12] 劉彬.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有聲閱讀成為國民閱讀新增長點[N].光明日報,2020-04-21(002).
[13]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EB/OL].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1252.htm,2019-08-14.
[14]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01).
[15] 馮曉莉.運用新媒體思維開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J].今傳媒,2016(7):43.
作者簡介 張燕,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