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萍

【摘 要】習作單元的作業設計宜從教材、單元板塊和課后習題等角度進行審視。
【關鍵詞】習作單元 統整 作業設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課程內容結構化的理念,目的在于強化知識間的內在聯結,克服碎片化教學的弊端。作業是學習活動的一部分,它不應是課后“外掛式”的枯燥練習,而應是伴隨整個學習過程的整體“嵌入式”活動。作為統編教科書中的一個特殊單元,習作單元把聽說讀寫融為一體,以習作為中心的“學習群”體例非常清晰,貫穿其中的核心是具體的、真實的、支撐目標達成的“寫作知識”。因此,統整視域下的單元作業設計,必須緊緊圍繞主題與目標,全局性思考,系統化整合,在任務情境中全面推進,細化落實。
一、三位一體,精準確立作業目標
每個單元有各自的語文要素,看似獨立,但從縱向上審視,不難發現十二冊教材的單元目標之間具有聯系性和發展性。因此,教學時不僅要立足當下,還要“思前想后”“左顧右盼”,制訂精準的單元作業目標,既確保扎實鞏固本單元語文要素,又確保在學生語文素養發展之途中充分發揮承前啟后的作用,實現科學的作業意義建構。下面筆者以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談談統整視域下的習作單元作業設計與實施。
1.基于“教材”的宏觀把控。
宏觀把控需建立坐標系:從樣式上說,小學階段八個習作單元,其訓練體系旨在引導學生由習作心理準備,轉向習作能力訓練,最后走向習作價值引領,本單元屬于寫景能力訓練板塊;從內容上說,這是寫景類習作,而小學階段的寫景類習作要求歷經“圍繞一個意思寫”“寫出獨特之處”“有順序寫”“寫出動態變化”等多個階段,本單元即處于承上啟下的節點。
2.著眼“平臺”的中觀審視。
習作單元的交流平臺值得特別關注:第二學段要會梳理、歸納精讀課文中蘊含的表達要素;第三學段還要會簡明扼要地引導學生歸類、發現規律,了解寫作知識和表達方法。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交流平臺借“學習小伙伴”的形式,提示了三種寫作知識:(1)寫游覽過的一個地方,可以按游覽的順序來寫。(2)可以把特別吸引你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3)如果景物發生了變化,可以按照變化的順序來寫。
在習作單元中,學生了解了寫作知識和表達方法后,必須在“初試身手”中嘗試運用,并在“習作”中融會貫通。因此,聚焦交流平臺,整合單元組塊進行作業設計時,就能明確重點,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3.聚焦“習題”的微觀定位。
課后習題是落實語文要素學習的顯性體現。教師要正確解讀課后習題,明確語文要素學習的序列化結構以及單篇課文教學中的具體目標,把習題作為課堂學習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才能扎扎實實地提升學生的素養。如根據《記金華的雙龍洞》課后習題,我們可以明確將“把特別吸引你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這一表達方法作為學習重點之一。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確立了“三位一體”的單元作業目標:(1)正確認讀單元課文中的生字,積累有新鮮感的詞句,并嘗試運用。(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游覽順序,感受景物的特點,體會作者是怎么抓住景物的特點寫清楚的。(3)按一定順序游覽景點,能根據示意圖等介紹游覽路線,把印象深刻的景物寫清楚。(4)完成“習作:游? ? ? ? ? ? ”時,能有順序介紹,突出景物特點,并能恰當使用過渡句,樂于與同學互評。
二、情境驅動,分層落實語文素養
語文要素是整個單元學習的“硬核指標”,單元作業設計必須圍繞它,運用多種表現方式,創設新的語言運用情境,科學設置層次梯度,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形成遷移能力,建構要素模塊。
1.創設主題情境,激發作業興趣。
教師應根據單元主題,以學生生活為基礎,創設情境,將作業以“驅動性任務”的形式呈現,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時,筆者以“我是金牌小導游”為大情境,設置四個學習任務。任務一:(1)根據拼音填詞語。(2)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任務二:(1)給句子排序。(2)看家鄉旅游示意圖,規劃路線。任務三:(1)探秘 “課文表達小錦囊”。(2)選擇家鄉某一處熟悉的景點,用上“錦囊”,介紹其特點。任務四:(1)完成“習作:游? ? ? ? ? ? ? ?”。(2)導游講解,同伴互評。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導游是他們耳熟能詳的角色,而對應的這四個任務都與“金牌小導游”這一身份非常契合,所以他們能以較為積極的狀態投入作業之中。
2.設計典型活動,實現作業價值。
教師應聚焦語文核心素養,設計典型的語文活動,通過情境任務驅動,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教師應充分關注不同學生的差異,分層設計作業,以避免陷入“吃不飽”或“吃不了”的困境。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作業設計,筆者主要是基于以下兩個維度進行設計。
(1)基于學習基礎的階梯式鞏固。完成“習作:游? ? ? ? ? ? ”后進行模擬導游講解,便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梯度。一星級:根據現成的景區示意圖,規劃游覽順序,能有條理地介紹;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為重點來介紹。二星級:根據不同游客的個性化要求,合理訂制游覽路線,有條理地介紹;介紹重點景物的特點時,語言富有趣味,能吸引游客。三星級:手繪景區路線圖,設計人性化的游覽路線,有條理地脫稿介紹;介紹重點景物的特點時,語言富有趣味,能吸引游客;能用上過渡句,使景物轉換更自然。(2)基于個性興趣的菜單式探究。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使人人學有所獲。在設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作業時,筆者就提供了這樣的自選作業“菜單”(見表1),供不同興趣的學生選擇。
好的作業設計,不應該只是對課內知識的檢測,而是應該進行一定的延伸,引導學生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考慮到習作單元特殊的讀寫統整體例,教師還可以對單元閱讀文本進行適度拓展,如引入符合本單元語文要素要求的名篇佳作,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主題式的閱讀。這樣,不僅能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激勵他們探究更多的表達秘妙,促進更有效的讀寫結合。
三、著眼欣賞,評價助推心靈成長
統整視域下的單元作業,應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發揮印證、反哺、服務于各階段教學的作用,真正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作業評價必須及時,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困惑,實時干預、修正教與學的路徑,對學生施以援手。這樣“有溫度”的作業評價才會深入學生的心靈,給他們帶來無限美好的感受。同時,借助單元作業評價,也重構了我們的課堂教學結構,學、練深度聯結。
另外,單元作業不是某一道題目的簡單解答,而是完成“任務”后的一個作品,體現著不同學生的認知狀態及水平。因此,我們必須轉換視角,從評判走向欣賞。單元作業的樣式是多元的,如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作業,學生既須“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在多元感官的促動下,獲得豐富的認知,積累生動的習作素材。作業展評的樣式更是多元的,學生可以借助不同的平臺展示分享,在欣賞同伴的創意和有效的做法中,發現差距,更好地認識自我,從而激發學習熱情,促進自我完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黃勝. 依托單元作業 奏響習作五部曲——五(上)第五單元作業設計[J]. 小學教學,2022(11):20-21.
[3]范立娜.長短兼顧 難易結合——例談結合單元主題設計語文作業群[J]. 語文教學通訊,2022(24):51-53.
[4]黃倩平. 習作單元讀寫統整式作業設計策略探究[J]. 小學教學參考,2021(0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