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駿峰
【摘 要】本文倡導“學做并重”,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培養學生的思考、動手和做事能力。
【關鍵詞】學做并重 道德與法治 生活教育
當下小學生生活條件較為優越,部分家長“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能力”,造成一些學生高分低能、動手能力差,甚至在家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針對這一現象,筆者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理論為指引,把生活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倡導“學做并重,知行合一”,注重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和做事能力,讓學生從小掌握生活技能。
一、依托生活資源,優化教育土壤
我校毗鄰“家具之鄉”陳橋村,陳橋村五代人都從事木工行業的家庭占80%。學校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聘請木匠家長進校園傳授木工技術,向學生介紹榫卯工藝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利用這一契機,筆者在教學統編版四年級上冊《變廢為寶有妙招》時,圍繞“實踐、創新、傳承、環保”這一主題開展了系列活動:以“美好家園、暢想未來”為主題的即興演講比賽,“我秀我‘新”手工制作活動,等等。活動注重引導學生從身邊可觸可感的資源(如廢紙、塑料、舊茶壺、布料、金屬等)出發,理解時代的主題——綠色與環保,并通過自己的智慧和雙手改善生活質量與環境質量。
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筆者在班上舉辦了“放飛想象、變廢為寶”木藝作品比賽。學生參與熱情高漲,作品內容豐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他們能用木塊邊角料拼貼做成木屋別墅模型;運用榫卯工藝制作出秋千、掛鉤、床鋪等物件,作品新穎別致、富有創意,展現出學生對木藝手工的喜愛之情和創新精神。
二、挖掘地域特色,培育幼小心靈
我校地處著名景區白塘湖畔。結合景區文化,筆者在教學統編版三年級下冊《請到我的家鄉來》一課時,通過設計系列教學活動,培育學生熱愛家鄉的樸素情感。
活動一:猜家鄉。出示教材圖片,請學生猜一猜圖中同學的家鄉在哪里,然后也出一道題目讓大家猜猜你的家鄉在哪兒。(家鄉特色的歌謠、方言等都可以用來出題。)
活動二:找家鄉。出示我國地圖,讓學生說說這張圖的總體形狀像什么,并告訴學生,所有人的“家鄉”都在這張地圖上。先讓學生一起找找班上一個云南昭通籍同學的家鄉,然后讓他們在地圖上找到自己的家鄉所在的市級行政區。
活動三:說家鄉。每位學生都熟知家鄉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讓學生以家鄉小主人的身份,向全班同學介紹家鄉的特色,如介紹“白塘秋月”“洋尾李氏春秋”、媽祖文化以及特色小吃等。
在課后實踐環節,筆者借助白塘湖景區優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積淀、豐富的文物內涵等寶貴的教育資源,傳播景區文化,以湖藍色為主基調設計了班級文化。全班學生共同譜寫班歌《湖水悠悠頌童年》,創辦班報《白塘春曉》,編寫班本教材《走進白塘》,開辟班級文化墻,把白塘湖風土人情文化中蘊含的勤勞、勇敢、堅韌、通達的精神品質,投射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育學生幼小的心靈。
三、倡導學做并重,促進學以致用
教育同生活實際相聯系,因此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獨立能力,教給學生生活中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從小學會生活、學會生存。
1.學中做,學會做事。
(1)在校做好值日勞動。在教學統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班級”時,筆者圍繞“我愛班級”這一主題,設計了“勞動創造美”系列教學活動。
首先,觀察發現。筆者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教室是干凈整潔的,并問道:“在這樣的環境里,你們的感覺怎么樣?”引導學生說出心情舒暢、愉快……而后,筆者再問:“為什么教室會如此干凈整潔呢?”引導學生說出這是值日生的功勞,因為他們付出了勞動。
其次,談話介紹。在模擬情景中,筆者采訪值日生:“你們是怎么把教室變得這么干凈的呢?”學生回答說,擦黑板、擺桌椅、掃地、倒垃圾。筆者再問:“為什么要認真做值日呢?”學生說教室是我們自己的;教室干凈了,我們讀書的心情就好了。
最后,再現生活。筆者出示生活情境錄像,展現“一個生活能力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在家里的所作所為”,讓學生展開討論,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獲得感受和體驗,獲得感悟。
(2)在家學做家務勞動。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父母分擔”時,筆者有意識地把學做家務勞動融進課堂,借助“勞動與樂趣、責任與擔當”的主題教學,教育學生做家務是愛父母、敬長輩的表現,做家務能感受到勞動的樂趣,同時體驗“我會做,我有擔當”的成就感和愉悅感。特別是之前疫情居家隔離期間,筆者指導學生開展居家勞動實踐,引導學生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掌握生活技能,培養了學生的勞動精神。
(3)在生活中會做該做的事。道德與法治課中精選的內容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是對學生進行生活教育的寶貴教材。筆者在教學《裝扮我們的教室》一課時,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用低碳環保的方法來為班級添光彩,以此培養學生關愛集體、關心校園的情感,引導學生形成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好校園的生活態度。為了培養學生的做事能力,筆者組織學生動手制作警示牌、班級牌、木質畫框,裝扮班級文化墻和學校的走廊,解決校園生活中的一些小問題。
2.做中學,學會做人。
道德與法治教材不但是教學的依據,更是學生學習做人的依托。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內容息息相關,熟悉的生活場景更有利于學生明辨是非。
(1)向書本學。教材蘊含了大量的正面教育元素,學生能從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如教材中《學會溝通交流》《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等內容,人文性、思想性、生活性都很強,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學到不斷反思自己,懂得真誠坦率地溝通,珍愛生命、積極健康地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學會做人的道理。
(2)向集體學。班集體也是一個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學中,筆者對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整合,通過《選舉產生班委》《協商決定班級事務》這一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體會積極參與、民主討論、共同合作是一個團隊走向成功的基礎,要善于向別人虛心學習,傾聽他人的意見。
(3)向社會學。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對于小學生來講,社會上的一切都是十分新鮮和好奇的。學校和家庭應該負起引導的作用,讓學生學會辨別是非,親近真善美,拒絕假惡丑。筆者通過定期帶學生去白塘湖景區做義工、打掃落葉,宣傳環保;帶學生參觀陳橋家具廠,去感受工人們的辛勤勞作;定期帶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擔當意識。
總之,我們應當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從小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