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勇
學校課程是學校特色建設的重要生長點,抓好這個環節,對學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建立適合的小學學校課程內容體系,形成一套可持續實施和推進學校課程發展的策略,我校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結合學校教育資源和辦學特色,從課程內容設置、課程實施策略、課程建設保障三方面進行學校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一、課程內容的設置
我校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開發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拓展課程與德育課程,構建一個適合學生多元發展的課程體系。
拓展課程內容即圍繞核心素養,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結合學校實際教育資源、學校特色、本校教師興趣與特長構建拓展性社團課程。學校開設的社團依據課程體系分為體育、藝術、科技三大類別,具體包括足球、籃球、啦啦操、舉重、合唱、書法、繪畫、管樂團、科技、動漫創客等20多個。
德育課程內容即基于德育綜合活動、尊重教育規律、生命成長規律,創辦有生命情懷的教育,構建系統完善的德育課程。包括傳統節日課程、學生實踐性活動課程、禮儀教育與安全教育課程等,以及每月主題班會、開學典禮、入隊儀式、六一節活動、畢業典禮、研學活動、夏令營等德育課程。
二、課程實施的策略
將課程方案扎實有效地落實落地,是實現學校課程目標的重要一環。基于對課程建設目標和學校校情的考慮,我校提倡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引導師生創生課程,變革教學方式,轉變學習方法,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有效推進課程實施的策略,達到了提升課程實施質量、提升學習整體效益的目標。
1.學科課程校本化實施。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要求,我校尋求從單科課程到主題綜合課程的教學內容重組,從以學科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定位轉變,從一元單向到多元多向的教學組織發展,不斷改進學校課程結構,使學校課程更具有立德樹人的意蘊。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將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圍繞核心素養的內涵來確定教學目標和設計教學活動。
新課程改革提出國家課程校本化,是基于學校實際的課程優化,是對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優化。我校將多學科的知識融入數學課堂,提升數學課堂的文化底蘊。具體的,教師將語文成語故事與數學名人故事相結合、將科學的健康飲食金字塔與軸對稱的知識相結合、將信息技術學科Excel軟件的使用方法與數學計算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去探索未知的知識,從已知的領域進入未知的領域。這樣既能夠取得數學與多學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教學效果,也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在課程校本化的實施過程中,每一步的前行都是我校以“學生的發展”為軌跡的實踐探索,每一次的嘗試都是我校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彼岸的追尋,我們希望以在數學和語文學科中的課程開發精神來帶動更多學科、更多教師參與其中,使得我校的課程校本化更為豐富、多元、立體。
2.拓展課程走班制實施。我校將拓展課程劃分為體藝科拓展課程、校隊學生社團等類別,每個類別均有面向全校每個學生的基本課程,也有服務部分學生提高發展的課程。學校依據課程規劃,根據學生年齡特征,由校教導處安排在每天的課后延時服務時間實行走班制上課。每天的社團活動是學生喜愛的環節,他們可以參加自己喜愛的各類社團,學習相關的知識。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使學生愛上社團課程,愛上老師,愛上學校,愛上學習,學生也在多次在市、區級各類社團比賽中獲獎。
在拓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社團活動的有效管理,充分調動各社團活動扎實開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我校學生特長培養與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學校還制訂了學生社團活動量化評估細則,使學生社團工作走向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3.德育課程常態化實施。為了使學校德育能立足學生的需要及學校實際,學校不斷完善、豐富、開發符合學校辦學特色和學生身心成長需要的德育綜合活動。學校每學期會組織開展每周升旗儀式、校園三節(體育節、讀書節、文化藝術節)等活動,同時根據校情、生情開展學生研學、勞動實踐活動等德育課程,堅持做到德育課程常態化開展。學校將德育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通過家校共育對學生進行家務勞動技能、生活技能的培養,從而把德育課程生活化、常態化落到實處。
在德育課程實施中,學校還將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期間開展的形式多樣的活動按照課程理念進行系統化整合,使之成為便于實施的課程。通過多樣化的內容讓學生在各種生動情境中增長使命感、責任感,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通過德育課程的常態化實施,學校成功激發了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促進學生成為一名文明、陽光、自信向上的五實小人。
三、課程建設的保障
1.價值引領。學校根據融生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管理體系,把學校各項管理工作與融生教育結合起來,不斷深化課程的價值引領,從文化自覺的高度認識融生教育理念對學校課程建設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新一輪的學校發展規劃中,我們把學校文化的頂層設計作為重點關注的內容,努力營造一種直觀的文化環境,讓學校文化具有引領性,使其成為學校的精神圖騰,領航學校的課程建設。
2.組織建設。圍繞學校課程建設的方向和目標,建立有效的課程組織機構,才能保證課程建設的落實與推進。因此,學校行政班子、年級組長、教研組長要準確定位各自在推進學校課程建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加強各級管理隊伍的建設。各層級管理隊伍要創新課程建設工作,要明確自己在課程建設中的過程責任和崗位責任,把課程建設目標真正有效地落實到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
3.能力提升。學校教師是校本課程的開發者,也是校本課程的實施者。在課程的開發與改進中,除了要有學校配套的機制保障外,還應當引導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升教師的課程建設能力,為學校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貢獻力量。因此,學校鼓勵全體教師秉持精益求精的態度,不斷加強對課程標準與課堂教學的研究。同時,學校以師德建設和教師校本研訓為重點,持續開展教師專業提升工程,提高教師的課程執行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從而促進學校課程建設工作健康發展。
4.制度保障。組織的良性運行與事項的順利執行都需要健全的制度做保障。因此,我們對學校的管理模式和各項制度進行全面梳理,發揮好教代會的功能,激發師生參與學校行政管理事務和制度建設,讓師生把主人翁精神充分發揮出來,用民主管理、人本管理的方式來夯實學校制度的運行,形成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和民主公開的管理文化。通過以上舉措,學校師生加強了對學校辦學理念的認同,也不斷為學校的發展出謀獻策。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第五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