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娣
【摘 要】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習慣。同時信息技術的廣泛普及和應用也帶動了眾多行業的發展轉型,在各行各業如火如荼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行業也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的融合策略,以加快教育改革進程。小學數學是一門較為抽象,并且有一定邏輯性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認知仍然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對于數學知識中與抽象思維有關的理解難度較大。在此背景因素下,小學數學教師如果能夠靈活、科學地應用信息技術來開展教學活動,使教學內容能夠更加形象、直觀、豐富,這樣不僅能降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難度,而且還能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其價值不可謂不高。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數學 教學 融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融合的現狀
信息技術的優勢已經被普遍接受,越來越多小學數學教師開始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誠然,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活躍課堂氛圍、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等多個方面都可發揮積極作用。但是也不乏部分教師在具體應用中無法做好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的平衡,存在信息化過度、形式化嚴重等現象。甚至很多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時只是單純地將音頻、動畫視頻、圖片等現代化元素引入課堂,但是卻沒有做好這些元素與教學內容的融合,使得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被這些形式所吸引,反而忽略了對教學內容的關注,造成本末倒置的現象,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需要結合班級實際情況,針對教學內容,合理調整教學方式,靈活應用信息技術,真正讓信息技術成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成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助力,最大化發揮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
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微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微課是基于信息技術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主要是通過相關教學短視頻的形式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教學和學生實際的學習需要,將課本教學中知識點以及重難點內容以碎片化學習資源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便于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微課教學資源是一種結構化的數字資源,在教學方面具有內容短小精悍、主題突出等特點。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可以借助微課教學資源,有效豐富傳統課堂教學形式,并將抽象的學習內容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更易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在真實的場景中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發散數學思維,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此外,微課教學資源的應用還可打破傳統課堂教學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使這種互動式的交流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對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來說,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合理應用微課資源進行教學,以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執教人教版二下“角的初步認識”時,“角”的理論知識較為枯燥,如果只是依靠口頭講解的方式授課,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而且枯燥的講解方式,還容易導致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不高等情況。為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微課來展開教學,以微課的方式為學生呈現提前制作好的動畫視頻,展現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物品中的角,如小紅旗、五角星、三角板、桌子、柜子等等,讓學生在觀看微視頻的過程中增加對角的感知,降低對角的概念的理解難度。同時以播放微視頻的方式教學,更貼合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易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保持持久的專注力,為教學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礎。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數學學科和實際生活有很強的關聯性,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應立足于學生具備的知識經驗,要從實際生活中探尋數學問題,以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來獲取教學實例及素材,從而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已知的生活經驗中去學習數學知識,促使學生主動走入數學世界。在此背景下,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需要充分了解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并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來為學生構建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降低對數學學習的畏難感、抵觸感,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學會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執教人教版六下“折扣”時,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動畫的方式為學生創設“超市購物情境”,并展示物品的價格、打折的信息等等,如蘋果的原價是5元/斤,現在折扣是八折;香蕉原價為4元/斤,折扣是七五折,然后讓學生扮演售貨員、顧客,根據微課中展示的信息計算香蕉、蘋果等物品打折后的價格,在完成計算后,售貨員、顧客以及其他“觀眾”要核對所算金額是否正確。這樣通過多媒體手段創設教學情境,可以讓數學課堂更加有活力,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并且能夠在活動中實現對學生運算能力的鍛煉,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指導,突破教學重難點
承認并正視學生之間存在的能力差異、認知差異是每一位教師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素養。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時,也必須要改變傳統“一刀切”的教學模式,盡可能探索相應的策略,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位學生都能通過數學學習獲得進步和提升,真正踐行“面向全體同學”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受時間、空間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針對性教學難以高效實現,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則為針對性教學的實現提供了有效途徑。
例如,在執教人教版四下“圖形的運動(二)”時,其主要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掌握“對稱軸的確定方法”“觀察不同圖形運動過程”,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觀察力。但是圖形運動的內容較為抽象,且部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較弱,這也增加了理解難度。為此,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方式來為學生動態呈現圖形的運動過程,并通過線條方式將圖形的運動軌跡畫出來,從而將圖形平移、旋轉的過程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促使學習能力不夠高的學生都能理解、掌握這一知識點,突破學習難點。此外,在課后,教師還可以將教學重難點知識以微課形式發送到微信班級群或者釘釘群中,以供學生在課后進行鞏固學習。在教學人教版五上“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同樣可以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切割、拼補等方式來將平行四邊形向長方形轉變的過程直接呈現出來,讓學生通過動畫的直觀形式在經歷面積推導的過程中,加深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在課后仍然可通過發放微課視頻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課后鞏固學習的機會,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信群等學習平臺在課后與學生進行溝通,對于仍然存在疑問或未充分理解知識的學生,及時進行指導幫助,促使各層次學生都能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數據分析,提升教學有效性
數據分析在幫助教師準確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分析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等方面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教師可以根據數據的分析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側重點,根據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制定專項練習方案,這對于提升教學的針對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提升數學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信息技術的應用則為數據分析的開展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采集知識,篩查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統計學生課后練習情況,統計學生課后練習、課后作業中各類題型的正確率,以明確學生的易錯點、知識薄弱點,從而結合教學重難點,制訂相應的解決對策及專項練習方案,幫助學生解決學習路上的“攔路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在課堂精講環節中,教師也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意識的歸類、總結,使散亂的知識點整合成清晰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對比知識結構來查缺補漏,了解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漏洞。此外,教師還應以周、月為節點,及時更新學生信息,精準把控學生的學習情況、發展需求,以便及時進行教學方案、教學進度的調整,針對性地解決教學問題,促使數學教學質量得到切實有效的提升。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徑,并且有效突破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的桎梏,對于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充分把握信息技術應用的方法,尋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的合理契機,真正將信息技術的育人價值進行有效發揮,充分利用其優勢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有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教育督導評估中心 責任編輯:宋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