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國

[摘 要]課程思政教學是國家針對思想教育課程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教育需要而提出的積極舉措,旨在滿足大學生的成長需求,減少在校學生的思想問題,幫助教師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工科專業的專業性強,在其中引入思政教學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文通過對機械制造技術基礎這門課的思政教學,對課程思政體系、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進行積極探索,提出家、校、社會三層面不同空間培養的同向互補理念,通過具體的知識要點介紹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方法與思路,并在具體的一屆學生中進行思政教學嘗試。
[關鍵詞]思政教學;工科專業;素質培養;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大學階段的教育對于人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高等學校以培養各專業領域的高級人才為目標,培養“三觀”正確,信仰堅定,熱愛祖國,具有高度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命感和責任感的高級人才,思政建設尤為重要。但現在的專業課程設置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仍顯不足,繁重的學業使學生的學習壓力得不到有效的舒緩,現實社會與美好期望的反差造成學生對自我成長的懷疑,使得學生存在諸如“三觀”、性格、認知上的問題。
近年來,患心理疾病的學生越來越多,涉及從小學到大學的各個學習階段,嚴重影響學生的正常成長。因此,除專門的思政課外,在其他課程中也引入思政內容或思政元素更能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工科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如何按照工程規律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引領,提高工程類課程思政教育值得進一步探索。
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62號) 中明確提出,高校要圍繞課程思政開展探索與實踐,實施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教學改革,建立學科鮮明的課程思政體系,讓各類課程承載思政元素,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同時也是實現三全育人的關鍵[1];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 中指出,課程思政要解決政治引導、育人引導、文化認同的同向問題,解決與思政課程的一致性、相互促進、發展共享的同行問題[2]。
自從國家提出課程思政以來,全國高校積極探索思政教學改革,在本科、研究生教學中引入思政元素,取得了不少的教研成果。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以“汽車構造(2)”為基礎開展了“抓兩線起一格”的課程思政探索[3];河海大學獲得了江蘇省創新一流本科教育改革重大專項委托研究課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改革與建設研究”資助[4];侯振華[5]、楊大煉[6]、殷勇[7]以及孫秋野[8]等皆在各自的課程教學中引入了思政內容。工科課程引入思政內容是教書育人的需要,是培養合格人才的保證。
雖然全國高校進行了大量的教學改革,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課程思政建設是個新事物,仍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9],其教學體系、內容體系、激勵體系、標準體系等仍然留有大量空白,機械制造技術基礎作為工科典型的專業基礎課,結合當前國際形勢與我國機械制造技術現狀,融入思政元素,可拓展學生知識,引領學生價值觀,培養合格人才,因此以工科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為目標,針對具體課程進行思政教學探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從當代學生存在的問題入手展開討論,通過對合適內容的思政元素融合,擬建立機械制造技術基礎這門課的思政體系,提出合適的考核方式,通過靈活的實施手段,輔以持續的質量改進,期望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定的助力與價值引領。
1 大學階段學生面臨的困惑與問題
當前學生存在什么樣的問題,人們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不少學者也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與探索。白麗娟運用癥狀自評量表對3屆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測評,發現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逐年升高[10];殷越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11]。本文以在校本科生為目標,以問卷的形式對山東大學(威海)2020級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中澳合作辦學)的學生進行了調研,問卷設計盡可能涵蓋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興趣、“三觀”、目標、家務、運動、游戲和金錢7大部分,每部分含4個選項和1個自由輸入欄,調查問卷不記名自愿參加,包含選擇、問答兩種方式,力求涵蓋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班級共有80人,共收到45名學生的反饋,雖然樣本數量較小,答卷設計也可能存在缺陷,學生的反饋同樣存在不確定性,但結合平時教學中學生出現的狀況,仍能總結出如下問題。
一是當代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需加強引領,認為“三觀”需要加強的占此次參加調研人數的80 %。
二是抑郁問題影響學生的正常成長,產生偏執、敏感、強迫等傾向,部分學生甚至較為嚴重。
三是人際關系的處理方式與態度缺乏正確的引導,不會交際或者懼怕交際,溝通存在問題,不能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愿。
四是對外界的刺激缺乏必要的回應,不積極、不反應、不參加成為常態,80人只有45人愿意參加此次調研,上課時盡量靠后,不表態、不提問、不回答。
五是過度沉迷于游戲已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
造成當前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學生進入大學之前,要經歷中考、高考兩次競爭激烈的入學考試才能順利進入理想的學校,為保證應試教育的最佳效果,各學校對課程的設置不可避免地會有相應取舍,加上社會、家庭引導不當引起的教育偏向,長期緊張壓力下完成階段目標后的放縱與目標缺失,學生個體心理、身體的差異影響了部分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保證學生健康成長需要解決存在的問題,那么對于工科專業學生來說,要解決此類問題,除正常的思政課外,在專業課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進行價值引領,無疑是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法,為此需要對專業課程的思政體系、教學方式進行探索。
2 課程思政體系探索
學生的健康成長要綜合家、校、社會等多維空間的同向互補,如圖1所示,家庭的培養是基礎,學校的思政教育占重要地位,社會輿論應起到正確的價值引領。因此,思政體系應從多維多空間結構考慮,為此提出三點思路以供討論。
一是家庭培養應打好基礎,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家庭的價值觀對孩子的影響較大,孩子的品德、意志、性格多少都有家庭教育的痕跡,故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與家庭的溝通,離不開父母親人的配合。
二是高校在專業知識傳授的同時,考慮學生成長的特點,即學生在升入大學以前,中考、高考的篩選機制使得學生的主要精力都在基礎學習上,升入大學后相對封閉的環境突然開闊,接收信息渠道增多,社交復雜多樣性對學生的成長沖擊要遠比以前強烈,因此除專門的思政課外,在專業課中引入思政教育能夠適應學生成長的需要。為獲得較好的思政教學效果,首先要在思政課程設置和思政教材建設上下功夫,思政課程不宜生搬硬套,課程融入思政元素宜結合實際情況。從工科專業體系來看,思政元素的融合宜選擇與社會、工程應用緊密相關的課程,僅拿機械制造技術基礎來說,其特點決定了本課程有不少章節可以融入思政元素,起到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作用。
三是社會輿論價值導向,當今社會是個信息時代,網絡的流行,各類自媒體信息的發布,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然而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垃圾信息鋪天蓋地,學生在網上沖浪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加上學生的“三觀”正在形成中,使得不良信息對學生影響巨大,對此應從較高層面加強對各類信息的審批與監控,才能起到不同空間培養的同向互補。
3 課程思政教學方式探索
在專業課中融合思政元素,不能顯得生硬呆板,要實現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就要對課程教學方式進行探索,按“教學大綱—思政內容—授課方式—效果評價”路線順次進行,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融合要水到渠成,進而實現價值引領這一目標。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技術手段,完成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增加課堂外的教學活動與實踐,可通過課堂互動、教學反饋等加強對話、溝通與交流,并聘請企業工作者做報告。如有可能,亦可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如參觀機械制造企業、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課程實習等。應充分利用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小組討論等教學形式,充分利用班會、組會、師生談話等場合。
教學中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點的融合是難點,這一問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將學生存在的問題按教材內容分到相應章節才能對癥下藥,思政教學內容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較好效果,同樣對教師也提出了明確的教學要求。教師應能根據國家最新科技發展狀況及時補充佐證材料,以完善思政內容。為此,應嘗試進行工程案例式教學改革,進行工程案例資源庫建設和虛擬技術的綜合應用。
通過對2020級機械專業的教學實踐發現,視頻、實例較為受學生歡迎,專業課與思政元素的糅合不太理想,課堂互動性仍有待提高。
4 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需針對當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思政教學,專業課教學大綱編入思政要求宜根據學時、教材特點進行設計,對于機械制造技術基礎這類工科課程來說,要抓住我國制造業發展歷程和國家科技創新優勢,針對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具體章節,找尋思政元素的融合交叉點,從職業素質培養、個人素質培養、國家(集體)榮譽培養三個層次,結合具體的授課內容,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敬業奉獻精神,團結協作能力,從而做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比如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緒論部分,在介紹制造技術時聯系國內外制造現狀,通過介紹部分領域成績找差距、論優勢,培養自信心、自豪感。
5 結語
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是國家為培養合格人才提出的舉措,本文以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專業課的思政教學為目標,針對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討論了專業課程的思政體系、教學方式、內容設計等方面,認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是一個多層次、多空間培養內容的同向互補和信息共享過程,要針對當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思政教學設計,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思政教學探索。
思政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專業課程通常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在現實生活中,僅僅掌握專業技能是不夠的。思政教學能夠使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從而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共教育部黨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EB/OL].(2017-12-06).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 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構.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2020-06-01). www. moe. gov. 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 html
[3]劉亞輝,仇斌,李學武. 兩線一格:課程思政在工科課程中的探索[J]. 北京教育(德育),2021(2):42-45.
[4]吳寶海,沈揚,徐冉. 高校新工科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1):61-62,65.
[5]侯振華,尚金釗,唐琳. 工科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與探索——以《照明工程》課程為例[J]. 高教學刊,2020(17):150-153.
[6]楊大煉,賓光富,姜永正. “學習強國”在高校工科課程思政中的應用路徑研究——以《控制工程基礎》為例[J]. 教育現代化,2020,7(35):159-162.
[7]殷勇,于小娟. 工科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方法探討——以土力學與基礎工程課程為例[J]. 教育觀察,2020,9(25):54-57.
[8]孫秋野,黃雨佳,高嘉文. 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方案:以《電力系統分析》課程為例[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21,41(2):475-486.
[9]韓憲洲. 以“課程思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J]. 中國高等教育,2018(23):4-6.
[10]白麗娟,王歡.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 河西學院學報,2021,37(2):106-110.
[11]殷越. 試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及對策[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9):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