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可根據童真文化教育理念開發四季融合課程,努力探尋小學課程的高效建設思路。四季融合課程的開發需要回歸兒童本質,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文章主要對童真文化教育理念下四季融合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展開深入研究。
關鍵詞:童真文化;四季融合課程;開發;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酒泉市教育科研課題“童真文化教育理念下‘四季融合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批號:JQ[2022]GHB25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馬玉萍(1975—),女,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果園學校。
教育在于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知識,學會做人。課程作為一種載體,在學校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為落實童真文化教育理念,學校應當讓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的溫度,讓學生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對此,學校應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完善四季融合課程理論,改善學校教學質量。
一、童真文化教育理念下四季融合課程的理論基礎
(一)杜威的“經驗”課程觀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重組和改造兒童經驗。他堅持兒童中心理論,提倡讓兒童從做中學[2]。新課改提出,教育要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入手,關注兒童的學習過程,讓兒童愛上學習。學校開發四季融合課程時,要以杜威的“經驗”課程觀為基礎。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思想,他認為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3]。兒童缺乏經驗,因此學校需要在構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落實生活化課程服務。
(三)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指的是教育要幫助學生形成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包括學習能力、生活能力等,為社會提供人才。
二、如何生成童真文化教育理念下的四季融合課程
(一)回歸兒童本質
兒童本質指的是兒童的天性,即兒童與生俱來的特質。教學改革需要回歸兒童本質,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
課程建設必須給兒童提供自由的空間,讓兒童可以自主探索,還要深入感受兒童的世界,走進兒童內心,讓兒童更加認可課程內容。
(二)遵循兒童生命成長的規律
普遍意義上的四季指的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但四季還可以指生命和成長的四季[4]。大自然孕育了世間萬物,其運動節律為兒童提供了教育契機。教師可以借鑒四季變化節律,遵循兒童生命成長規律,開發課程體系。
(三)走向全方位育人的課程融合
課程融合指的是選擇有意義的問題,結合學生的學校生活以及興趣愛好,開發具有綜合意義的課程體系,對國家課程進行補充,進一步落實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任務。
童真文化教育理念下的四季融合課程,立足學生需求,不斷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主題學習為支點,探索綜合化課程,以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讓學生在自然中學習和成長。
(四)明確課程開發理念和路徑,規劃四季課程
1.明確課程建設思想
開發四季課程要落實“實”和“活”的思想。“實”指的是務實的態度,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四季融合課程中有所收獲,健康成長,得到實質性的進步;“活”指的是充滿生機和活力,四季融合課程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每一個學生獲得成長和進步。課堂教學要“活”,課程實施要“活”,資源開發要“活”,“活”的思想要貫穿于四季融合課程實施的全過程。
2.組建課程開發團隊
首先,成立四季融合課程建設領導團隊,包括課程開發中每一環節的負責人和家委會領導。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領導團隊要及時溝通和交流,互相理解和支持,共同為學生創造別開生面的課程體系。其次,學校要組織課程建設專家小組,聘請課程建設、教學管理、德育方面的專家來學校提供必要的指導。最后,成立課程開發小組。學校可以先選擇部分班級作為試點班級,組建以年級主任、教學主任為核心,班主任為主導,代課教師為組員的小組,讓每位教師都清楚自己在課程開發小組中的責任,鼓勵教師積極建言獻策,共同落實課程開發工作。
課程建設的過程如下:進行實地調研→研究活動規劃→進行活動審批→完善活動步驟→正式啟動活動→進行活動評價。
3.研究不同主體的課程偏好,強調“對象意識”和“目標意識”
筆者在調研活動中發現,學生、教師和家長對課程的偏好存在差異,學生期待實踐性活動課程,希望能在活動中有更多的實踐機會;而家長和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在課程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期待開設理論課程,強化學生的語數英等學科知識。進行調研后,教師開發課程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了。接著,教師圍繞課程性質和課程內容進行討論,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最后在課程設計上達成共識,認為要探索出適合學生發展的四季融合課程,課程建設必須具備“對象意識”和“目標意識”。
4.以實驗研究為支撐,因材施教
在研討會中,教師們都認為學校雖然可以提供優質的資源,但是也受到各種制度的限制,因此要突破學校制度,將實驗研究作為支撐點,推動四季融合課程的建設。
學生個體的成長軌跡、家庭背景、性格特點等均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課程的設置和推進也要因人而異。四季融合課程的實施,可以給予學生生長發育的土壤,并豐富學生的生活及學習體驗,滿足學生成長及學習的需求。隨著后續課程種類、內容的豐富,教師要優化課程的實施手段,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積極投入學科的學習中。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使學生自信交流,勇敢展示自我。
三、如何實施童真文化教育理念下的四季融合課程
(一)建設校園環境,打造優質校園空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對課程建設進行整體布局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師生要共同參與到四季融合課程的建設中,打造優質校園空間。
進入校園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學校主干道,在師生的共同布置下,主干道的主題也隨著四季變化而變化,如春天的“草長鶯飛”,夏天的“荷葉連連”,秋天的“桂花飄香”,冬天的“銀裝素裹”。此外,師生開發校園空地,將其打造成“小菜園”。師生在菜園里種植果蔬,給校園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每個樓層的走廊,也得到了師生的精心布置。教師根據各個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設計不同的文化區域,有以四季為主題的海報,有關于四季的詩詞作品等。除此之外,學校的其他公共區域也按照活動需要,布置成能反映活動主題的環境空間。
(二)強化兒童參與,構建課程內容體系
學校要從童真文化出發,將“四季”作為主線,經過重組和拓展,明確四個季節的活動主題,構建出四季融合課程。
童真文化教育理念下的四季融合課程強化兒童參與,主張落實兒童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主要開發者,要研發出具有主題特征的課程內容。在四季融合課程中,有的班級設計出了非常有趣的活動,以春天為主題,設計調查問卷,邀請全校師生參與問卷調查。問卷題目如下:
1.春天你最喜歡的娛樂活動是什么?
A.放風箏? ? ?B.踏青? ? ?C.野炊? ? ?D.其他
2.春天你最喜歡的美食是什么?
A.麥飯? ? ?B.攪團? ? ?C.薺菜餛飩? ? ?D.其他
據問卷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學生們非常喜歡春天,因為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他們可以去郊游、放風箏,還可以品嘗各種美食,如麥飯、攪團、薺菜餛飩等。最終,師生共同商議出了活動主題“習俗里的春天”,安排了做薺菜餛飩活動和春游活動。學生們針對以下三個問題展開討論:(1)在做薺菜餛飩的活動中,除了動手做,還可以干什么?(2)如何使單一的活動內容變得更加豐富?(3)課程內容體現了哪些教學目標?在熱火朝天的討論中,師生共同設計出了完整的活動內容。比如,在春游活動中加入放風箏環節,讓學生思考風箏承載了童年的哪些美好記憶,然后引出一系列問題:與風箏有關的傳統文化有哪些?哪些詩人筆下提到了春日里的放風箏活動?制作風箏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制作精美的風箏?在春游活動中的什么時間組織學生一起放風箏?設計項目的主體是學生,由學生安排此次活動,教師只起引導作用,給學生提出參考意見。在學生的奇思妙想中,整個活動變得豐富起來,課程內容也更加生動、豐滿。
(三)打破學科壁壘,豐富課程實施路徑
實施童真文化教育理念下的四季融合課程,主要參考以下三點:一是通過多學科滲透,優化學習方式;二是開展主題學習,突破學科界限,整合多門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問題的答案;三是在各項活動中教會學生如何分享,展示學習成果。
例如,在“冬日之暖”融合課程中,教師借助融合教學的方式,把冬天的自然景觀、有關的人文知識滲透進課堂教學中,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中。各個學科的教師共同商討教學內容,不斷拓展教學內容;全校開展“冰雪世界”主題活動;多名教師密切合作,共同開展教學;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感受冬日的美好。在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養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為老人送去防寒保暖的物資,比如棉衣棉褲、暖寶寶等。教師也可以帶學生觀察冬日里獨有的自然景象,組織學生討論這些景象蘊含的科學道理,讓學生分組查閱資料,進行試驗,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還可以利用冬日里的傳統節日,如元旦、春節、元宵節,讓學生體驗寫春聯、做湯圓的過程,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能讓寒冷的冬日多幾分溫情。學生學完一個季節的課程以后,學校可以組織展示活動,讓學生積極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之間相互分享和交流,有助于豐富活動的內涵,提升活動的價值。比如,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有詩詞朗誦、話劇表演、合唱等,展示環節給全校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學生在筆記本上這樣記錄:“這是一個不一樣的冬天,這個冬天我們給需要幫助的人送去了溫暖,自己的心里也感到暖暖的。在學校組織的活動里也結交了很多的好朋友,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分享快樂,我希望這個冬天過去之后,春天也會有精彩的活動,期待春暖花開。”
四、四季融合課程的具體內容
四季融合課程的設計意圖在于深度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完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終身發展。
例如,學校設計了“四季詩詞之旅”活動,結合語文課程完善活動內容,以提升全校師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在近距離接觸古詩詞的過程中感受漢字的奇妙,讓學生因中華文化而驕傲[5]。語文教研組全體教師負責編寫《四季詩詞之旅》校本教材,教材內容圍繞二十四節氣展開,一共有二十四節內容,為學生介紹二十四個節氣。新課開始之前,教師先組織學生預習課文內容,自主查閱背景知識,了解節氣是怎么產生的,各節氣中有哪些傳統習俗、與之相關的古詩詞有哪些,再在課堂上和同學相互交流,互相補充。到了相應節氣那天,學校組織全體學生穿漢服,在活動中背誦相關古詩詞,并邀請家長到校參加親子活動,一起烹飪美食。
又如,在“秋天里的生命”活動中,學生了解了秋天時的生物的特征,聯想到將這些動植物的特點應用到人的服飾中,對服裝進行改良。學生借助自然資源設計出了新的東西,有輪滑鞋、變色衣等。學生還按照轎車原型設計輪滑鞋,在鞋子中放入蓄電池提供電量,鞋子前面裝入的兩枚電燈泡和鞋面上的太陽能板相連,白天太陽能板吸收、存儲能量,夜間可以照明。變色衣能夠按照四季變化改變衣服顏色,衣服上裝了太陽能板,可以和輪滑鞋連接起來,為輪滑鞋提供能量。
結語
童年是每個人一生中非常寶貴的時期,好的教師能夠有效落實教育任務,好的課程能發揮教育價值。童真文化教育理念下的四季融合課程能夠拓展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從大自然中學到知識,深化教育內容,使學生在感受四季變化的校園生活中幸福成長。
[參考文獻]
[1]陸芳.基于童真文化的“四季”融合課程實施[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9(8):46-49.
[2]楊俊江,宋慶軍.“童真同創”科技特色課程的三維構建:求真文化引領下[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0(9):32-34.
[3]蔡怡.守護兒童放飛夢想:海虞中心小學“童真”文化建設初探[J].華人時刊(校長),2019(6):22-24.
[4]錢鳴佳.融合“校園四季活動”實施小學勞動教育探索[J].現代教學,2022(合刊4):147-148.
[5]馮凱.“五育融合”引領育人方式變革:以“四季里的科學”項目實踐為例[J].環境教育,2022(5):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