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的實施對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新方法、新理念融入教學中,采用更加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方法,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可以從教學內容、教學氛圍、師生相處方式等方面突破現行教學模式的局限,使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得以提升。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祁軍英(1979—),女,青海省西寧市富強巷回族小學。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方法,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對于小學階段數學學科的教學任務而言,創新教學方法迫在眉睫。由于數學課程的學習難度比其他學科要大,而且數學知識也相對抽象,學生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才能掌握好數學知識[1]。然而,小學生好玩愛動、難以自主深入思考,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師有必要將體驗式學習教學模式引入小學數學課堂中,從教學模式上改變教學現狀。
一、體驗式學習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體驗式學習強調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直覺經驗,使學生通過體驗特定的學習環節,獲得相比傳統教學模式下更加豐富的知識和技巧。將體驗式學習引入小學數學課堂的目的是解決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所學知識和技巧與現實應用脫節、“單向傳授式”教學模式以及無情景化教學模式等暴露出的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二)特征
一是教學情境性。體驗式學習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情境構建,包括時空構建、心理構建、情緒構建等,其目標是為學生創造出進行知識聯想的空間,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并解決問題。
二是教學應用性。體驗式學習最基本的要求是學生能夠在熟悉課本知識的同時,開展調研活動。應用所學知識,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積極思考,有利于學生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充分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三是學生親歷性。體驗式學習能夠擺脫傳統的單向傳授式教學模式的弊端,但并不意味著學生要完全自主地開展學習,而是要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將原本由教師口述的內容轉換為自己的親身體驗,由學生自己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思考用哪些知識點解決問題。教師全程以引導者的角色參與其中,不打擾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過程,只進行適當的指導和點評,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在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新型課堂模式中完成教學。
四是情感連接性。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能夠在觀察學生狀態的過程中,準確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并及時給予指導和建議;而學生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教師這一身份在課堂上所發揮的作用,加深師生之間的溝通與理解,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讓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
二、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分析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采用體驗式學習模式,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及接受情況,設置與課程主題相符合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開展體驗式學習。在體驗式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主動運用相應知識解決問題,分享解決方法,并不斷反思和優化自己的解決策略,從而充分發揮課堂主體作用,提高數學學習積極性。體驗式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從而形成獨立思考、勤于實踐的良好學習習慣。
(一)活動導向:創設課堂情境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要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最好的方法是教師創設與課程主題相符合的教學情境,并將學生帶入具體情境中[2]。合適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培養其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創設競爭情境、問題情境、故事情境等。
以人教版二年級上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為例,教師可以創設競爭情境,將學生分成兩兩一組,讓雙方形成競爭關系。教師可為學生發放數字卡片并發布指令——加或減,其中,學生A盲摸兩張卡片,并示意學生B,學生B要快速說出答案,學生A要幫學生B核驗結果是否正確,最快的一組可獲得相應獎勵。這不但能鍛煉學生的快速口算水平,還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競爭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更加專注。
同樣以“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為例,教師還可以構建故事情境,讓學生感受到運用運算法則的趣味性。在做加減法的練習時,教師可向學生講述“遺失的數字朋友”的故事,讓學生通過加減法運算,找到自己的“數字朋友”。教師可以給每個學生發放一張數字卡片,讓學生在教室里自由活動,當教師說出目標數字后,兩個能組合成目標數字的學生要快速找到對方,最快找到對方的學生獲得勝利,教師可給予其相應的獎勵。比如,教師給出目標數字“16”,學生A拿著數字“7”,需快速找到拿著數字“9”的同學,找到后向老師示意。“遺失的數字朋友”這一類型的故事游戲,能夠讓學生在游戲中進行數學運算,從而真切體會到數字相加減的變化,更好地了解數學運算邏輯。
以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搭配(一)”
為例,為鍛煉學生的排列組合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效掌握知識點。比如,教師可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找3件上衣和3件褲子進行搭配,并數一數一共能搭配出幾套服裝。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能夠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加直觀地認識排列組合問題,體會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
可見,創設課堂情境不是只有一種模式,教師可以變換思路,創建競爭類、故事類、問題類等多種教學情境,還可以將多種情境類型疊加使用,以優化學生的課堂體驗。同時,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不能因融入游戲、故事、比賽等情境而忽略了數學教學的目標,應以寓教于樂為宗旨,將數學知識與情境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二)生活導向:結合生活體驗
數學是一門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學科,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在運用體驗式學習方法的過程中,教師要以生活為導向,創設生活化情境,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并逐步培養學生運用已有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種發現問題并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處理問題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既可以有效地訓練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生活常識,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3]。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也可以創設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習情境,指導學生主動探索教師設計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成就感,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優化”
時,教師可以活用教材內容,創設相關情境:學校規定教師每天要在7∶20打卡簽到,某教師每天要聽廣播15分鐘,開車20分鐘,吃早餐15分鐘,假設此時此刻是6∶45,請同學們幫他規劃行程,讓他不遲到。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平時是如何規劃早上上學時間的,引導學生思考哪些事情必須專心致志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時完成。隨后,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優化時間安排。教師可以創設客人到學生家里做客的情境,提示學生沏茶的步驟和大致時間,讓學生找到“以最慢的速度為客人上茶”和“以最快的速度為客人上茶”的方法,并進行對比,之后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優化步驟,設計最省時的方案,讓學生按照實際操作步驟合理優化時間,并將事件的先后次序以流程圖的形式展示出來。結合生活體驗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他們在實踐中思考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動腦、動手能力。
(三)探究導向: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潛力
數學對于低齡學生來說,是一門繁復又抽象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會感到吃力、枯燥無味,無法沉下心來深入學習,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自信心。但小學階段又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重要階段,對此,教師可以適當運用自主探究的形式,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在以探究為導向的體驗式學習中,需明確師生的關系和職責。教師作為引導者,在課堂上的主要職責是向學生提出由易到難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展開探究。教師需為學生的學習探索行為構建一個動態和開放的空間,并向學生提供相應的背景材料、探索路徑、交流溝通機會等,從而幫助學生逐步展開探究。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需積極地參與到探索中。學生需要在課堂上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推理、實踐、交流,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自覺地探索數學概念之間的聯系或規律,從而提高自身的抽象思維能力。
以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面積”為例,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第一次系統接觸圓的知識,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雖然小學生在前一階段的課程中學習過多邊形面積求解方法,但是與其他圖形不同的是,計算圓形面積的方法需要使用到“極限”思維,這一思維在其他圖形乃至現實生活中很少用到,所以對于學生而言,憑借想象力去了解這個概念是非常困難的。在明確了兩個教學難點后,教師可請學生運用積累的經驗,大膽猜測圓的公式,讓學生思考“兩個圓的周長不同是因為什么因素”“圓的面積與什么有關”,之后引導學生通過折紙活動、纏繞活動等,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直觀地發現半徑、直徑與圓的周長、面積的關系,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潛力。
(四)評價導向:完善評價體系
科學的教學評估系統可以幫助師生及時發現問題,彌補不足,進而優化教學,鞏固教學成果。在驗證體驗式學習效果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構建一套完整的評估體系,要持續地對體驗式學習效果進行檢驗、深化,找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教學難點,并在此基礎上,以問題為導向,高效地利用問題尋找答案,并對體驗式學習進行持續改進,以獲得良好的效果。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評價可分為互評、自評、教師評三個方面。學生在小組內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評價別人的過程也是對標看齊、吸取經驗的過程。教師可以關注學生互評時的言論,找到有理有據的評價,讓學生分享展示。學生之間進行思維碰撞,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內化。自評則是深度反思的過程,有助于學生了解自身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反思、復盤習慣,讓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知識點,還能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并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而完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中,學生可能會混淆分數及其倒數等概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互為倒數的兩個數有什么特點,緊接著追問學生“一個數的倒數一定比這個數小嗎”,從而使學生厘清分數與倒數的關系。教師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從而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分數的認識,讓學生慢慢地養成自主反思的習慣。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優化體驗式教學評估包括課堂上的臨時調整與課后復盤兩個層面。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且比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效果更佳,能為學生帶來更好的體驗,教師就應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用新的方法開展教學。在教學完成后需及時復盤,分析是否達成教學目標,同時檢驗體驗式學習的科學性、合理性,總結經驗教訓,為未來再次運用這一教學方法奠定基礎。
三、總結
綜上所述,基于體驗式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可以在活動導向、生活導向、探究導向、評價導向四個方面有所側重。教師需要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適當運用自主探究的形式,減輕學生對教師的依賴,逐步培養其自主思考的習慣,最終構建出一套完整的評估體系,不斷檢驗、深化體驗式學習成果,以達到全面提升學生數學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邱素連.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亞太教育,2023(1):125-128.
[2]高靜.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才智,2017(13):26.
[3]萬可宜.小學數學主題情境教學的四種導向[J].教學與管理,2022(3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