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小學生的成長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文章主要闡述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探討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者簡介:李小偉(1982—),男,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獅溪鎮中心學校。
新時代背景下,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的創新研究,要以全面落實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教育工作要求為重要目標,使教學活動的創新與發展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原則,以增強學生的德育素養,培養新時代優秀人才,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提升義務教育工作水平。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為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對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進行了深入闡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強小學生文化自信,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滲透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價值準則,可以起到堅定小學生理想信念,武裝小學生思想,規范小學生行為,提升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水平的重要作用。下面筆者從創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兩方面,分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
(一)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優秀人才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可以使課程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與新時代育人工作要求緊密融合,為黨和國家培育新時代優秀人才,發揮學科教學活動的育人功能。在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考道德與法治問題,能讓學生形成創新思維,提高課程教學活動的育人效果。在教學中運用實踐教學活動、小組合作學習、相互評價等方式,不僅能凸顯小學生的學習學習主體地位,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的現象,還能有效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
(二)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發展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其思想道德品質和法治素養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人才的質量。在學科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公民價值準則,能為學生的日常行為提供指導;滲透社會價值取向,可以引導學生從社會視角思考生活問題,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擔當意識;滲透國家價值目標,可以使學生對國家建設目標、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對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在教學活動中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選擇與學生成長、生活、學習緊密相關的教育內容,可以營造和諧、溫馨、愉悅的教育環境,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策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受年齡、生活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小學生在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認知局限性。教師在結合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要立足于小學生實際成長特點和發展需求,充分挖掘生活化教育元素,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提高其對自身行為和思想品質的要求,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開展部編版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啦》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結合一年級新生入學這一實際情況,以將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根植于學生心靈為教育目標,引導學生運用和諧、友善的思想認識新的學校、老師和同學。教師可以結合新生在剛入學時存在的一些常見問題,如與新同學發生矛盾、上課時不遵守課堂紀律、破壞班級物品、在上學路上不遵守交通規則等,制作一年級學生感興趣的動畫、圖片等多媒體教學資料。而后,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觀看多媒體教學資料,讓學生思考資料展示的行為的對錯,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日常行為,進行深入思考,使學生自主糾正不規范的行為,形成與人友善相處以及自覺遵守學校和班級規章制度的意識,認識到違規行為會對自身和他人造成傷害或困擾。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分析、總結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能有效提高學生對自身成長的認識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法治觀念。
(二)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團結精神
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模式多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教師要想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優化教學活動設計,創新教學模式,以保證實踐教學活動的效果[2]。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不僅可以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討論、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使學生從其他同學的思想、觀點中獲取更多知識,感受到集體力量的強大,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有重要作用。
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和第四單元《驕人祖先? 燦爛文化》的教學活動為例,這兩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包含我國的國土面積,山、水資源,地域風情,民族文化瑰寶,科技、發明、創造,傳統文化與美德等眾多內容。如果僅以學生自學或者教師理論講解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讓每個小組自主選擇一個相關的學習主題,并圍繞相應的主題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之后,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派一名學生代表,對小組討論和總結的內容進行闡述,這樣能使班級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祖國的國土、民族、歷史、文化及發展方面的內容,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認識到祖國國土面積的遼闊,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愛國情感。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能獲得豐富的學習感受,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價值目標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價值取向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自覺傳承民族優秀文化,規范自身道德行為,學會誠信做人,有效提升道德與法治素養水平。
(三)發揮教師示范性作用,營造良好教育氛圍
教師是學校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主要責任者和實施者,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專業能力、日常行為、教育觀念等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對于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科教學效果,引領學生全面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滲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價值取向的教學活動開展為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互動和溝通。如,在制訂班級規章制度、獎懲制度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循自由、平等、公正的原則,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參與進來,成為制度的制訂者,以此提高學生自主遵守規章制度的意識。教師在向學生了解問題,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應使用文明用語,友善、誠信、和諧地與學生交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自覺做到文明、禮貌、友善與誠信。
(四)運用生活化實踐活動,豐富學生活動感悟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生活教育理念,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能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可以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獲得更好的活動體驗,提高學生的實踐活動技能,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悟,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充滿期待[3]。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多樣的交通和通信”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與公交站、飛機場、城市博物館等相關的視頻,使學生了解近年來我國交通事業的飛速發展,感受祖國的繁榮與富強,同時思考各行各業的人所做出的努力,體會個人與行業發展、與社會進步、與祖國富強之間的關系,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發展對祖國未來發展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愛國、敬業的思想。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到交通路口,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到交通秩序的管理工作中。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通過維持交通秩序、制止違章行為、講解交通知識等活動,能加深對文明交通行為重要性的理解,認識到個人的交通行為,不僅僅關系到自身的安全,還會對他人產生影響,認識到交通法規對于維護交通秩序的重要性,增強法治意識。
為了確保實踐活動的多樣化和豐富性,教師要結合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思考與學習,提升學生的踐行意識和能力。為了提高實踐教學活動的效果,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日常學習態度、思想認識、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觀察,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
(五)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中,評價活動多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為主,存在學生主體地位不明、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導致教學評價活動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運用創新教學模式,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并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可以使教師獲取更為全面、深入的教學意見或建議。教師據此可以優化教學活動,提升教學活動水平,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感受,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引領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以學生自評教學活動的開展為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積極性、思想和行為習慣方面的改變、活動心得體會、認知提升等方面進行自我反思,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態度、過程、結果、發展等進行全面評價,并讓學生從中總結成功經驗,反思不足,為其今后的成長提供參考。學生對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效果等進行評價,可以使教師獲得更全面、具體的教學意見,這有助于教師優化、調整教學活動內容與形式,能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創新發展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提供依據。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起到創新學科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黨和國家培育優秀人才的重要作用。在探究實踐教學對策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立足學生實際,選擇生活化的教學元素,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活動,發揮教師示范性作用,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引導學生結合活動內容,從自身思想、行為、認知方面展開深入思考,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和行為習慣,最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分析[J].小學生(下旬刊),2021(11):37.
[2]陳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分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19):51-53.
[3]林巧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模式探究[J].考試周刊,2021(77):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