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各科教師愈發重視以教材內容為依托,以課堂教學為陣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民族團結意識等。近年來,各小學也注重號召道德與法治教師開展集中研討活動,對如何在課堂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文章著重探討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并從增強師生互動、融入故事資源、融入傳統文化、依托合作學習和組織實踐活動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有效策略的分析。
關鍵詞:立德樹人;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簡介:蔣燕妮(1977—),女,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西環小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不少知識內容都體現了民族團結的精神。教師要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培養學生的團結精神、奮斗精神,促使他們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奮斗和前進,從而鑄牢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教師要善于解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的內容,深挖其中適合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資源,讓小學生接受良好的民族團結教育。
一、從小學生抓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
青少年身上承載著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對青少年開展養成教育,才能讓青少年朝著國家和民族期待的方向去發展,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青少年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核心內容,尤其是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教育工作者更要抓好小學階段的教育工作,將小學生引向正確的道路。
小學教育工作者要落實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要任務[1]。這項教育工作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要牢牢抓住少年兒童的“拔節孕穗期”,在小學教育中抓好民族團結教育,將“愛我中華”這顆種子深埋于少年兒童的內心深處,通過實際的教學活動,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成長為參天大樹,促使學生形成民族團結意識,讓他們在不斷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實施國家教育方針的途徑
學科教學一直都是我國教育工作者落實國家教育方針的重要抓手,是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一系列教育問題的途徑。教材編寫者在編制教材內容時,會將相關教育內容融入其中。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將教材作為重要依據,向學生傳遞學科知識,對學生進行浸入式的立德樹人教育。
基于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要求,教師可以挖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中的教育資源,對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讓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充分體現民族團結教育的特色,并保障這一教育的規范性、科學性以及權威性,培養出一批批能夠承擔起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優秀人才[2]。
目前,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中有不少教學內容適合教師在課堂中開展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工作,如“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驕人祖先? 燦爛文化”“讓世界更美好”“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等單元都充分體現了民族團結的特色。因此,擺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就是要積極開發這些單元的資源,通過合適的教學策略,在課堂中貫徹落實培養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任務。
三、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策略
(一)加強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教師應認識到小學生還處于見識增長、精神成長的初級階段,要通過課堂教學,讓小學生積累豐富的知識,并充實小學生的精神世界。在民族團結教育視域下,“愛我中華”這顆種子在學生心中還處于待萌發階段,教師需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給這顆種子澆水、施肥,讓其生根發芽。
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的“我們神圣的國土”這節課中,為了讓學生了解我國國土的相關知識,促使學生獲得一些精神感悟,教師可以在師生互動環節開展知識搶答游戲,幫助學生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促使學生在有趣味的師生互動游戲中,掌握相關內容。比如,在知識搶答游戲中,教師可以問學生我國的陸地面積是多大,我國有哪四大海域,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我國有多少個省級行政區,有多少個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等。這些問題能夠考查學生對我國國土的認知水平。教師還可基于此繼續加強師生互動交流,提問學生:“如果讓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說一說祖國遼闊的疆域,那么你會如何說?”這一互動環節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展開個性化的思考,并調動自己內心對祖國的熱愛情感,用自己的方式來描述祖國。在筆者的課堂中,有的學生選擇用真實的數據來描述祖國疆域,搜集了不同國家的陸地面積,在對比之后發現中國陸地面積在世界排第三;有的學生用自身的旅游經歷來生動地描述祖國疆域特色,比如在不同的地區游玩時,可體驗的娛樂項目各不相同,體會到的民俗風情也不一樣。
通過這樣的師生互動,教師可以深化學生對祖國疆域組成部分、民俗風情等方面的認識,能夠讓學生了解到祖國是由不同民族組成的,從而培養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融入故事資源,增強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通過聽故事的方式來獲取信息,增長自己的見識。新課改強調教師要通過故事教學法來增強課堂教學活力,激發小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更要借助故事資源來解決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的問題。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了解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發生了哪些民族團結共進的故事。教師要積極開發這樣的故事資源,用這些故事來啟發學生,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敬佩維護了民族團結與安定的英雄人物,從而增強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
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的“中華民族一家親”這節課中,教師可先讓學生聽《愛我中華》這首歌曲,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并且鼓勵學生說一說我國有哪些民族。為了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數千年來自強不息的奮斗歷史,教師可以融入合適的故事資源,讓學生在了解不同故事的過程中,思考如何正確處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教師可向學生講述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彝海結盟等歷史故事,讓學生了解昭君、文成公主、劉伯承和小葉丹等歷史人物是如何推動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的。
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搜集新時期各民族人民團結互助一家親的各種真實故事,并且讓學生在課堂中將相關故事分享出來。比如,學生可以自主了解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如何通過團結互助的方式,共建美好家園,實現共同富裕的。學生可以對這樣真實的事例展開深入的討論,分析平等、團結、互助與和諧是一種怎樣的新型民族關系,這樣有助于培養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融入傳統文化,促使學生領悟民族團結的精神
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品格、個性進行塑造,促進民族團結教育的開展。例如,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的“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這節課中,教師可以立足于培養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教學目標,組織學生開展誦讀弘揚民族團結精神詩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一邊誦讀詩歌,一邊接受詩歌中蘊含的民族團結精神文化的熏陶。對此,教師可推薦《愛我中華同一聲》《家·團結·奮進》《民族團結之歌》等詩歌,讓學生帶著濃烈的感情去誦讀詩歌,使其領悟詩歌中蘊含的民族團結精神。
教師也可以從網絡上下載《文明美德系列》視頻中“民族大團結 匯成中國結”主題的素材,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領悟視頻中所說的“如果大家不團結,那么中國結可就是個死結了;只有團結友愛,才能編織出漂亮的中國結”這一句話。看完視頻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做手工,與同伴一起編織一個漂亮的中國結,體會“民族大團結 匯成中國結”這個主題視頻蘊含的精神,讓學生學會自覺地弘揚民族團結的文明美德,懂得在團結友愛的基礎上,形成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和諧局面[4]。
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開展以“弘揚民族團結精神,從我做起”為主題的演講活動,讓學生自主編寫演講稿,在演講的過程中講述自己的心得體會,樹立民族團結的理想信念,最終培養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依托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合作學習與交流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教師更要注重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讓學生進行有深度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促進學生民族團結意識的培養。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的“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節課中,教師可以合理設計合作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濃郁的合作探究氛圍中掌握知識。具體的合作學習任務可以包括以下幾項:(1)讓學生自主觀看《開國大典》紀錄片,并自主搜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一些重要事件,說一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其在促進多民族國家團結發展方面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2)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國旗、國徽的樣子,并分析它們的象征意義,分享關于它們的故事。(3)要求學生對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人們的生活面貌,說一說其中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哪里。(4)讓學生了解我國在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教育建設等方面的實際情況,說一說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說一說促進我國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教育建設的人物故事,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敬仰之情。
在這一合作探究學習活動中,學生既能從中華民族發展史的角度來體會中華民族團結互助的重要性,又可以根據我國實際的發展變化,探討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在祖國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學生還可從具體的各領域建設者的身上,感受到他們團結互助的精神。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合作學習時間,讓學生自覺地接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以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
(五)組織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落實民族團結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教學任務。教師應將民族團結教育貫穿在整個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接受民族團結精神的熏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加強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促使學生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此,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深刻體會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的“富起來到強起來”這節課中,教師可以組織以下的實踐活動:(1)讓學生走進家鄉,對祖輩、父輩、年輕一輩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展開相應的調查,而后分析自己家在飲食、住房、穿著等方面的詳細變化,探討這些變化是如何發生的。(2)讓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親身體會奉獻、友愛、互助和進步等志愿服務精神,懂得通過實際行動將志愿精神傳承和弘揚下去。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調查志愿者中的典型人物,記錄他們的志愿者活動內容和感動人的事跡,探討他們是如何啟發自己成為一個團結互助、奉獻愛心之人的。(3)組織學生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學生從中搜集各種學習素材,從愛國的角度來分析自己應該如何發揮民族團結精神,為祖國做出奉獻[5]。(4)讓學生親自采訪家鄉的長輩,記錄自己的采訪過程,讓長輩寫下他們期望和寄語。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體會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促使其成為一個具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時代接班人。
結語
總之,民族團結教育是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強調了教師要發揮學科教學陣地作用,引導學生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植根于自己內心,并外化于行,使學生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為教師實現這一育人目標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教師要在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通過多種教學途徑來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增強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其懂得為了實現中國夢,凝聚彼此的精神力量,團結互助,奮發前行。
[參考文獻]
[1]田志國,唐花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22,8(20):73-76.
[2]王麗芳.小學道德與法治民族團結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新一代,2021,25(15):212.
[3]賽爾克·別勒開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民族團結意識培養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1(21):33.
[4]陳發勇.將民族團結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J].新教師,2022(2):84-85.
[5]鄭世滿,胡宗霞.道德與法治教學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探索[J].電腦愛好者(電子刊),20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