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工匠精神與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合問題:闡述了工匠精神的內涵,包括完美主義和精益求精的追求、注重細節和注重過程、尊重傳統和創新精神的結合、工作熱情和工作責任的表現;分析了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包括教育形式單一、內容單一、缺乏針對性和創新性、教育效果難以評估以及學生缺乏參與感和歸屬感等;提出了工匠精神與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包括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以及開展工匠文化活動,以增強學生對工匠文化的認識。通過研究和實踐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了工匠精神與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的結論,并對未來研究和實踐提出了展望。
[關鍵詞]工匠精神;思政教育;融合方式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革,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然而,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尋找新的途徑。與此同時,工匠精神作為一種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實踐價值。本文旨在探討工匠精神與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合問題,以期為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一)完美主義和精益求精的追求
工匠精神的完美主義和精益求精的追求體現了對卓越和高質量的執著追求。工匠們在工作中不僅僅是完成任務或生產產品,而是追求卓越的品質和最佳的效果。他們對工作的敏感性和追求,驅使他們在每個細節上不斷挑戰自己,力求做到最好。完美主義意味著追求極致的完美,不滿足于平庸和現狀。工匠們對自己的工作質量有著極高的要求,不斷尋求改進和提高。他們注重細節,從最微小的部分入手,追求每個環節的卓越。他們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以達到卓越的品質和效果。精益求精強調不斷改進和提高的精神。工匠們始終保持對自身工藝水平和技術能力的挑戰,不滿足于現有的成就。他們不斷學習和探索新的方法和技術,以提升工藝水平。他們注重實踐和經驗積累,通過不斷地實踐和反思,追求更高的效率和質量。工匠精神中的完美主義和精益求精追求的背后是對工作的熱愛和責任感。工匠們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視其為一種追求和樂趣。他們對工作負責,將自己的技藝和素質投入到工作中,追求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貢獻。他們注重團隊的整體效益,關注工作的社會價值,以實現最大的社會貢獻。
(二)注重細節和注重過程
工匠精神強調注重細節和注重過程,認為良好的品質源于每個細節的精益求精。工匠們在工作中注重每一個環節的管理,力求完善工作過程中的每個細節,以達到最優化的效果。他們深知良好的品質不是憑空而來,而是通過精心管理和精益求精的過程來實現的。他們注重每一個步驟、每一個操作,相信只有每一個環節都達到了最高標準,才能創造出卓越的成果。
(三)尊重傳統和創新精神的結合
傳統是工匠文化的源泉,也是工匠精神的基礎。工匠們既尊重傳統技藝和文化,又積極探索創新的方法和思路,以實現工藝的升級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他們在傳承傳統的同時,善于結合現代技術和新思維,不斷尋求創新途徑。工匠們明白,只有傳統與創新相結合,才能不斷推動工藝的發展,創造出更加優秀和有競爭力的產品。
(四)工作熱情和工作責任的表現
工匠們對自己的工作有著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他們以精湛的技藝和過硬的素質為自己的工作負責,不斷追求提升和發展,以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貢獻。工匠們對自己的技能提升和工作效果非常關注,他們不滿足于平庸,而是追求卓越。同時,他們也關注團隊的整體效益,明白個人的努力與團隊的協作相輔相成,共同創造最大的社會價值。工匠們對工作充滿熱情,他們把工作視為一種追求和樂趣,以此驅動自己不斷進步和創造。
總之,工匠精神是一種追求卓越、注重細節、尊重傳統和創新、表現出高度工作熱情和責任心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價值引領[1]。
二、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一)教育形式單一、內容單一
傳統的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形式單一、內容單一,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內容主要涉及政治理論和國家政策。這種教育形式和內容的單一性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感和無聊感,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很難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
(二)教育缺乏針對性和創新性
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缺乏差異化和個性化,更重要的是因為在這些方面的缺陷,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愛好。很多大學生在課堂上對思政教育缺乏興趣和投入,部分學生甚至出現了缺席和逃課的情況。這是因為思政教育不夠實用和具有針對性,沒有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對學生進行真正的思想引導和價值觀教育。因此,應該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基礎上,注重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興趣愛好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和調整,讓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三)教育效果難以評估
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效果難以量化和評估。當前大多數高校的思政教育只是以學分的形式存在,并沒有系統的評估機制,教育質量的標準化和量化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2]。
(四)學生缺乏參與感和歸屬感
學生缺乏參與感和歸屬感在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1.缺乏積極參與:傳統的思政教育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角色,缺乏積極參與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通常只是被動地聽講,缺乏互動和思辨的機會。他們可能感到思政教育只是一種被灌輸的過程,無法真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的欲望。
2.缺乏實踐機會:思政教育應該是與學生實際生活和社會問題相結合的,但傳統教育往往偏重理論知識,缺乏實踐的環節。學生可能難以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缺乏與社會互動的機會。這使得他們難以產生對思政教育的實際認同感和歸屬感。
3.缺乏個性化關注:傳統思政教育往往一刀切,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和需求。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學生的個別關注和指導,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差異和需求。這使得學生難以建立起與教師和課程的緊密聯系,缺乏對教育內容的認同和歸屬感。
三、工匠精神與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
為了解決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可以通過以下四種方式將工匠精神與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進行融合:
(一)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課程中
將工匠精神的內涵融入思政課程的教學中,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思政課程的同時,了解和認識工匠文化的內涵和價值,也可以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進而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1.引入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
教師可以在思政課程中引入工匠精神的內涵,例如完美主義、注重細節、尊重傳統和創新、工作熱情和責任等核心要素,讓學生了解和認識工匠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2.借助案例和實例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工匠文化
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和研究工匠精神在不同領域和不同時期的具體體現,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體驗工匠文化的內涵和價值。通過引用一些著名工匠人物的實例,在教學中講述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工匠精神和成就,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工匠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從而在學習中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比如,以錢學森為實例。教師可以通過介紹錢學森的工作過程,讓學生了解錢學森為實現飛機的性能和飛行安全所做的各種努力和創新,如設計新型噴氣式發動機、優化空氣動力學設計等,從而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工匠精神在實踐中的體現。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把錢學森的工匠精神應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會有什么樣的收獲和體驗,從而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工匠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3.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示工匠文化的內涵和價值,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價值。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圖表等靜態圖片來呈現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例如,可以用一張對比圖片來展示工匠制作和普通制作的差異,或者用一個圖表來闡述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價值。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視頻的形式來展示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例如,可以播放一些記錄工匠制作過程的視頻,或一些展示工匠人物成就的視頻,讓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和了解工匠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音頻的形式來呈現工匠文化的內涵和價值。例如,可以播放一些古琴、笛子等中國傳統音樂,讓學生感受工匠文化的傳統和美感,進而更好地理解和認識工匠文化的內涵和價值[3]。
(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驗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方面,可以通過實踐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例如,對于一些專業的實踐課程,可以安排學生參觀企業、實習或參加實踐項目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體驗工匠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技能和知識。
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和實踐項目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科技創新比賽、文化藝術活動等,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和實踐項目來感受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課程設計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例如,在思政課程中安排一些小組或個人的項目作業,讓學生通過研究和實踐來深入體驗工匠文化的內涵和價值。還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總結,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4]。
(三)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
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社會和人民的需要,體驗和感受工匠文化的內涵。
首先,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和人民的需要。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學生可以深入了解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了解社會各領域的需求和問題,并從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定位和發展方向。同時,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學生可以了解社會公益事業的重要性和意義,了解社會中弱勢群體的需求,進而形成關心他人、關注社會的良好品質。其次,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工匠精神對于社會和人民的貢獻,體驗到工匠精神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例如,學生可以參與到環境保護、文化傳承等志愿服務活動中,親身感受到工匠精神對于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貢獻。此外,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人成長。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學生可以積極投身社會,為他人和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還可以增強學生的組織能力、協作能力、溝通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為其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四)開展工匠文化活動,增強學生對工匠文化的認識
工匠文化活動可以包括工匠技能比賽、工匠精神講座、工匠文化展覽等形式。通過參與工匠文化活動,學生可以感受到工匠文化對于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的重要貢獻,也可以了解到工匠文化對于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意義。這種體驗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人成長奠定基礎。此外,工匠文化注重創新和創造,可以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多的機遇。總之,工匠文化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工匠文化的內涵和價值,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工匠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同時增強其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其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奠定基礎。
結束語
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的精髓,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同時,高校也需要加強對思政教育的改革,創新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獲得更多的收獲和啟示,讓思政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人民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榕,姚劍平.工匠精神與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J].秦智,2023(2):62-64.
[2]李靜雨.工匠精神視角下地方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時代價值和路徑研究[J].文化產業,2021(24):145-146.
[3]鄂園圓.“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入“工匠精神”路徑創新[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17(21):195-196.
[4]郝永榮,王博.新時代工匠精神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新路徑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0(9):145-147.
[5]沈惠.工匠精神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合途徑[J].領導科學論壇,2020(17):85-88.
作者簡介:王陽(1993— ),男,漢族,山東青島人,青島工程職業學院,碩士,輔導員。
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