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敏 余康穎


【摘要】? 目的? ? 探討急診科患者經留置靜脈針和采血器所得血液標本發生溶血的危險因素并制定相應護理對策。方法? ? 回顧性分析羅田縣人民醫院急診科2018年8月—2021年8月共898份經留置靜脈針和采血器采取血液標本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溶血指數(HI)差異分為溶血組(HI>15,n=82)與非溶血組(HI≤15,n=816)。對2組標本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單因素比較,選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方法分析血液標本發生溶血的危險因素。結果? 通過單因素分析發現,2組患者留置針型號及留置時間、留置針穿刺部位、試管類型以及靜脈通暢程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留置針留置時間>12 h、穿刺部位位于前臂、試管類型為肝素抗凝管以及靜脈不通暢均是導致患者血液標本發生溶血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 ? 留置針留置時間>12 h、穿刺部位位于前臂、試管類型為肝素抗凝管以及靜脈不通暢均是導致急診科患者經留置靜脈針和采血器所得血液標本發生溶血的獨立危險因素,護理人員應對危險根源加以干預,以減少血液標本發生溶血情況,為血液標本質量提供保障。
【關鍵詞】? 急診科患者; 留置針采血; 溶血;危險因素; 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24-0065-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4.021
留置靜脈針和采血器采血是指護理人員在為患者行留置針穿刺開放靜脈通道后,先借助采血器采集血液標本,然后再通過留置針進行靜脈輸液[1]。急診科患者病情危急且較為復雜,因此為提高其救治速度,盡快獲知其檢查指標,護理人員通常會直接進行靜脈留置針采血[2],優點在于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進行二次穿刺,減輕患者疼痛的同時減少了針刺傷發生風險[3]。然而有關研究表明,經留置靜脈針和采血器采血會導致患者血液標本發生溶血風險,導致患者臨床資料及血液標本準確性不佳[4-5]。同時,標本溶血致使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重復采血,降低了護患之間信任度,導致護患矛盾增加,患者配合度降低,臨床工作難度及診斷難度加大[6]。因此,減少標本溶血情況發生是維持良好護患關系以及促進臨床工作順利開展的重點之一。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地分析了部分經留置靜脈針和采血器采血患者的血液標本溶血發生情況,探討了血液標本發生溶血危險因素,為制定相應護理對策提供依據,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回顧性分析羅田縣人民醫院急診科2018年8月—2021年8月共898份經留置靜脈針和采血器采取血液標本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溶血指數(HI)差異分為溶血組(HI>15,n=82)與非溶血組(HI≤15,n=816)。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者;研究期間依從性良好者;已知悉研究目的并同意查閱其臨床資料者。排除標準:年齡<18歲以下患者;自身存在溶血狀態異常患者。
1.2? ? 研究方法? ? 收集2組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患者進食情況、性別、年齡、止血帶使用情況、留置針型號、穿刺次數、留置針留置時間、穿刺部位、試管類型、靜脈通暢程度等,進行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1.3? ? 采血工具? ? 應用型號為20G、22G、24G類型靜脈留置針(蘇州碧迪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食藥監械生產許20010201號)以及各種類型真空采血管(江蘇榮業科技有限公司,蘇食藥監械生產許20010350號)。
1.4? ? 評估標準? ? 血液標本靜置1 h后進行離心處理,測定血清中血紅蛋白含量,參考LOWE G等[7]評價標準對標本溶血情況進行判斷,以血清血紅蛋白<1 000 mg/L,離心后血清呈粉紅色為輕度溶血標準;以2 000 mg/L≤血清血紅蛋白≤3 000 mg/L,離心后血清呈紫紅色為中度溶血標準;以血清血紅蛋白>?3 000 mg/L,離心后血清呈紅色或深紅色為重度溶血標準。
1.5? ? 統計學方法? ? 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總體描述? ? 本研究中共采集血液標本898份,其中82份標本發生溶血,溶血發生率為9.13%。209份采自20G靜脈留置針標本中,25份發生溶血,溶血發生率為11.96%;456份采自22G靜脈留置針標本中,31份發生溶血,溶血發生率為6.80%;233份采自24G靜脈留置針標本中,26份發生溶血,溶血發生率為11.16%。枸櫞酸鹽抗凝管標本溶血發生率為9.56%;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標本溶血發生率為5.95%;肝素抗凝管標本溶血發生率為13.62%。
2.2? ? 血液標本發生溶血單因素分析結果? ? 通過單因素分析發現,2組采血前患者是否進食、性別及年齡、采血過程中是否使用止血帶及穿刺次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2組患者留置針型號及留置時間、留置針穿刺部位、試管類型以及靜脈通暢程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 血液標本發生溶血多因素分析結果? ? 根據單因素分析結果,以溶血指數(HI)為因變量,選擇留置針留置時間、留置針型號、穿刺部位、試管類型、靜脈通暢程度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留置針留置時間>12 h、穿刺部位位于前臂、試管類型為肝素抗凝管以及靜脈不通暢均是導致血液標本發生溶血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3? ? 討論
溶血多因紅細胞破裂導致血紅蛋白及其他細胞內容物進入血清,導致細胞膜分裂與被破壞,從而使血清呈現淡紅色,當前臨床上多以HI>15作為血液標本發生溶血的標準[8]。血液標本發生溶血后,不僅使患者臨床檢查資料的收集產生延誤,同時對醫務人員工作效率產生負面影響[9]。如何采取有效護理對策以減少血液標本溶血情況發生是當前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崔英等[10]研究中817例患者采集的1 152份血液標本中有403份發生溶血,溶血發生率達35%。而本研究采集898份血液標本中82份發生溶血,溶血發生率為9.13%,明顯低于崔英等的研究結果。分析可知,本研究納入人群均為成年人,患者血管粗大且配合度較高,有利于穿刺的進行。崔英等[10]以幼兒為研究對象,而幼兒靜脈細小且操作過程中配合度較低,易哭鬧,致使穿刺難度增加,采血時間延長,從而導致標本溶血發生率升高。
美國INS2016版《輸液治療實踐標準》中提出,常規輸液裝置應每隔3 d進行一次更換[11]。然而馮麗等[12]研究提出,穿刺12 h內將患者留置針拔出,能夠有效保護患者血管,減少留置針給患者帶來的不便與痛苦,同時控制留置針留置時間不超過12 h,對于減少血液標本發生溶血情況具有積極作用。從本研究結果中也可看出,留置針留置時間不超過12 h的484份標本中有33份標本發生溶血,溶血發生率為6.82%;而在留置針留置時間超過12 h的414份血液標本中有49份標本發生溶血,溶血發生率為11.84%,表明通過控制留置針留置時間能夠有效降低血液標本溶血發生率。因此,在臨床上應當合理控制留置針留置時間以減少血液標本溶血發生情況。
穿刺部位的選擇也決定了穿刺成功的概率。本研究中選擇肘正中靜脈穿刺采集的血液標本溶血發生率明顯低于前臂采集血液標本溶血發生率。分析其原因可知,肘正中靜脈血管粗大且直,操作過程中便于對其進行固定,且血管彈性較好,降低了穿刺難度;而前臂靜脈充盈度及儲血量均較肘正中靜脈少,同時其疼痛感更為強烈,穿刺過程中血管因疼痛可產生移位,導致皮下血腫形成。較大靜脈管腔有利于血液流通,可避免血液凝集等情況發生。該研究結果與蘭健萍等[13]對影響靜脈血液標本質量的相關研究結論一致。由此可知,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留置針穿刺采血時應盡量選擇走形較直、粗大且彈性良好的血管。同時本研究結果表明,使用肝素抗凝管的血液標本溶血發生率明顯高于使用枸櫞酸鹽抗凝管與EDTA抗凝管的標本。分析可知,肝素抗凝管內壓力較大,血液流速較快,血細胞在進入試管的過程中發生膨脹、破裂,繼而引起溶血現象發生。因此,護理人員在為患者采集肝素抗凝管血液標本時應盡量避免經留置針采取血液標本。張智慧等[14]指出,急診血液標本通常因采集較倉促,導致抽血量過少,造成肝素與采血量比例不當,同時標本在運送過程中受到震蕩,致使紅細胞破裂,導致標本發生溶血,從而引起結果誤差。趙琪林等[15]對3 375份不合格血液標本進行分析研究指出,穿刺不順利以及血管不通暢均會導致標本發生溶血等不良情況。本研究結果也表明,選擇血液通暢程度較好的血管能夠提高采血效率,減少標本溶血情況發生。鑒于此,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留置針穿刺采血之前應準確評估患者血管情況,選擇血運正常且穿刺難度較小的血管進行穿刺,避免二次穿刺導致護理工作質量下降以及醫患糾紛增加,從而提高采血成功率,降低溶血發生率。
盡管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減少留置針留置時間、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以及采血試管、評估靜脈通暢程度等能夠有效降低標本溶血發生率,但是本研究未考慮溶血狀態異常、其他相關血液系統疾病以及操作護理人員年資及經驗差異,仍然存在局限性。
綜上所述,急診科患者經留置靜脈針和采血器所得血液標本發生溶血情況與留置針留置時間、穿刺部位、試管類型以及靜脈通暢程度等因素相關,臨床護理決策應從相關因素入手,以規范護理操作過程,降低血液標本溶血發生率,從而提高護理質量與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 林少英,王麗娟.兩種經留置針采血方法在急診患者中的應用比較[J].護理學報,2009,16(13):51-52.
[2] 丁莉,孫琦.靜脈留置針采血與一次性采血針采血標本溶血情況比較[J].護理研究,2015,29(11):1409.
[3] 盧玉貞,吳惠文,劉和菊.靜脈留置針采集血標本的可行性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7,22(15):16-17.
[4] 陳嵐,金靜芬.留置靜脈針聯合采血器采血血標本溶血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6):739-742.
[5] 鄧忠越,周平,余曉云.靜脈留置針采血對血液標本影響的Meta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11):1388-1395.
[6] 王芳,莊培芬.靜脈血標本溶血原因分析與防范對策[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7):941.
[7] LOWE G,STIKE R,POLLACK M,et al.Nursing blood specimen collection techniques and hemolysis rates in an emergency department:analysis of venipuncture versus intravenous catheter collection techniques[J].J Emerg Nurs,2008,34(1):26-32.
[8] 田麗春,楊琦,張蘭,等.干化學分析儀監測血液標本溶血指數的臨床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9,40(9):1121-1124.
[9] 楊春梅.新藥Ⅰ期臨床試驗中血標本采集的護理管理[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163-164.
[10] 崔英,姚燕群,陳婷. 患兒留置針聯合真空管采血標本溶血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18):1670-1672.
[11] 李春燕.美國INS2016版《輸液治療實踐標準》要點解讀[J].中國護理管理,2017,17(2):150-153.
[12] 馮麗,陳剛,劉晨,等.藥物Ⅰ期臨床試驗中靜脈留置針采集血標本溶血原因的相關性及干預效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7):644-647.
[13] 蘭健萍,黎宇.影響靜脈血標本采集質量的因素及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6):761-763.
[14] 張智慧,許素菊,白云,等.急診血標本采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J].臨床誤診誤治,2002,15(3):217-218.
[15] 趙琪林,李文楷,丁波,等.3 375份不合格血標本分析[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5,20(2):201-202.
(收稿日期: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