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互聯網技術;融合研究
互聯網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以及創新教學模式的必備武器。具有遠見卓識的教師,應當主動利用互聯網打破時空限制,打造直觀課堂、生動課堂和智慧課堂,讓學生能夠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深刻感悟生物學習的魅力及奧秘。為了穩步提升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教師需要掌握互聯網技術的使用技巧,靈活利用生物課程資源數據庫,全面提升個人的信息化素養,逐步構建立體成熟的現代教育體系,有效解決傳統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結合,可以實現新舊整合,展現教育合力,確保高中生物教學能夠更上一個臺階。
一、高中生物教學現狀
高中生物教學的難度系數相對偏高,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教師過度依賴于多媒體,對學情及教情的分析不夠深刻及全面,沒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有效融合多媒體與傳統教學工具,出現了本末倒置的問題,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參與能動性,導致課堂教學氛圍仍然比較乏味枯燥。其次,教師個人的專業素養不足,對多媒體教學的認知和理解不夠充分,沒有深入淺出地挖掘多媒體的教學作用和功能,難以實現學科知識的生動化呈現,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和思維負擔比較重。最后,在評價學生引導學生時,教師過于關注結果性評價,沒有根據學生的點滴進步以及課堂態度來評價學生,有的教師甚至直接無視啟迪教育和激勵教育,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參與能動性,使得整體的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與預期目標差距越來越遠。
二、高中生物教學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價值
應用互聯網技術輔助教學,能夠為高中生物教學重新注入生機及活力,可以打造智能化、現代化課堂。因此在全面推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互聯網技術備受青睞及好評。高中生物教學相對比較復雜,互聯網技術的整合應用勢在必行且大有可為,能夠為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更多的機遇。教師需要圍繞素質教育的目標,精心提煉課程內容,借助互聯網技術有效整合課程資源,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從微觀的視角上來看,互聯網技術的信息整合作用非常強大,具有多元化和多樣性的特征,能夠進一步拓展生物課堂教學容量,展現全新的教學面貌,學生也能夠保持學習能動性和自信心,主動自覺地完成教師的要求,積極模仿教師,利用互聯網收集課堂中所沒有的知識,逐步開闊視野,彌補短板。
三、高中生物教學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要求
(一)課前
為了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育人優勢及價值,教師需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精心設計教學方案,細致分析教學過程,主動總結教學規律,精準設置教學目標,將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教師的課堂教學相結合,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保持由內而外的學習動機和自信心。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制作微課,全方位、多角度地貫穿多個知識點,深入淺出地剖析生物知識的原理,讓學生主動嘗試利用互聯網完成自主預習任務,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意識,使學生能在課堂學習時主動跟上節奏,實現樂學善學。
(二)課中
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以打造智慧課堂為突破口,發揮“互聯網+”教育的優勢。合理利用多種線上教育平臺,直觀生動地展示生物知識的原理及本質,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學科素養,在總結性展示的過程中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課堂互動也不容忽略,教師需要主動下放教學權力,與學生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積極建立微信群或QQ 群,在線上互動以及遠程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實現高效學習和活學活用。為了避免學生出現思維斷層,教師還需要以教材為依托,整合課內外資源,在科學篩選教學資源的基礎上組織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深度思考、自主反思,穩步提升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三)課后
課后鞏固以及總結拓展不容忽略,教師可以采取智慧型的教學方式實現與學生之間的無障礙交流,充分體現教學評價的科學性、系統性、全面性和公正性。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組織開展知識互動教學,并借助互聯網教學工具,綜合分析學生的預習情況、提問情況和做題情況,在與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薄弱點和閃光點,采取協商式的教學評價模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保障教學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和真實性,發揮教學評價工作的檢測作用和反饋價值,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
四、高中生物教學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對策
(一)打造直觀情境
為了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許多教師整合利用多媒體打造直觀課堂,借助這一現代化的教育載體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確保學生能夠全神貫注,高效獨立地完成學習任務。互聯網技術的教學功能比較強大,符合“互聯網+”教育的實踐要求,教師需要盡量避免簡單直白地講解知識,以活躍課堂氛圍為基本目標,全面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及空間,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課程探究活動。為了實現這一點,教師需要深入挖掘多媒體的輔助功能,充分展示多媒體的情境創設、模型構建以及信息整合的作用,轉變傳統的信息呈現模式,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讓學生保持良好的求知欲,實現快速吸收和活學活用。比如在講解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時,如果單向灌輸理論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基礎生物概念,會導致學生的思維較為閉塞,無法提升學生的生物邏輯思維,學生也難以更好地領悟生物基礎概念的深刻內涵。因此,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模式,科學地利用多媒體構建生物模型,采取直觀演示法讓學生自主分析流動鑲嵌模型的作用機理,讓學生在細心觀察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會分析總結生物學的規律和基本特征。這種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是大勢所趨,也有助于全面推進高中生物教學改革及創新,發揮互聯網技術的教學輔助作用和價值。
(二)整合網絡資源
教師需要以網絡為依托,以生物知識為基礎,全方位搜集生物學科資源,幫助學生理順思路,讓學生能夠跳出課堂和教材的局限,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和開闊的視野,進而對抽象復雜的生物知識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教材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線索,新的生物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識點較多,內容和形式較為抽象,學生還未形成良好的生物學科素養以及文化觀,因此難以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以及生物知識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在宏觀規劃課堂以及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以網絡資源為切入點,借助“互聯網+”技術組織開展趣味十足的教學活動。在網絡中搜索與課程內容相近的學科知識,深入淺出地介紹生物相關文化知識,講解與著名生物科學家相關的研究成果。教師還可以從生物基礎物概念著手,逐步提升學生的文化儲備量,強化學生對生命內涵的理解,讓學生能夠逐步開闊文化視野,主動向生物學家看齊,積極學習生物學家的科學品質,保持端正的學習態度,由此順利進入學習狀態,在個人探索欲求知欲的指導下主動遷移新舊知識,實現融會貫通。比如在圍繞“遺傳因子的發現”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設法強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知,以文化資源為主導,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搜集各種現代資源,展示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自主閱讀科學素材,分析其中的應用案例。以文化和科學為載體,逐步激活學生的思維,拉近學生與課程內容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在豐富多元的網絡資源引導下,自主感悟生物知識的本質及奧秘,不再停留于知識表層。
(三)開展虛擬實驗
實驗教學在生物課程中占有較高的比重,是重難點板塊,挑戰著學生的學習功底。教師需要適當加大對實驗教學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了解學生的課堂表現,分析學生的思維薄弱點,將重難點知識融入生物實驗中,以信息技術為載體,讓學生自由想象、大膽創新。新課改后的生物實驗比較多,當前的實驗室條件較為有限,實驗操作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局限。為了讓學生深入掌握和理解實驗知識,逐步完善學生的知識框架,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思維,教師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以全面開發教育載體為突破口,圍繞重難點知識,積極利用信息技術載體構建虛擬實驗,將圖片、文字、視頻相結合,生動直觀地展示實驗的操作步驟、具體流程及相關的設備和材料,確保學生在耳聽眼觀的過程中能了解具體的生物現象,進而產生學習能動性,使學生能夠積極探索以及深度總結知識生物知識。學習基礎較強的學生還會利用碎片化時間以及多種線上學習平臺,加深個人對生物實驗原理以及生物特征的理解,提升整體的課堂教學質量及實驗教學效果。比如在與學生共同分析生物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實驗時,部分教師感覺壓力較大,實驗教學任務較為艱巨,周期較長,會受到季節以及地理位置的影響,操作難度系數偏高。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載體設計虛擬實驗,模擬整個實驗的具體過程,生動直觀地呈現整個實驗的具體操作步驟以及實驗現象,簡化復雜多變的實驗,讓學生能夠在廣闊的時空范圍中自主思考、留心觀察。
(四)深入剖析重難點
為了彌補學生的思維短板,提升學生的生物素養,教師需要以深入解析重難點,整合利用各種電子白板,優化課堂教學氛圍,減輕學生的理解壓力和學習負擔。在“互聯網+”大環境下,各種現代化的教學載體和軟件應運而生,電子白板則是典型代表。這一現代化教學工具的作用比較明顯,功能非常強大,既能夠進行簡單板書,也能夠創設教學情境,適應性及兼容性都比較強。教師可以結合生物教學的具體要求,靈活運用電子白板,深入淺出地剖析重難點知識,主動梳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讓學生在自主觀察的過程中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在圍繞“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展示光合作用的具體流程以及反應機理,確保學生能夠清晰客觀地了解整個實驗的具體過程。在調動學生的興趣之后,教師則可以利用白板與讓學生自主對比、深入分析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確保學生能夠準確記憶核心知識。
(五)擴大智能空間
高中生物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比較明顯,所涉及的實踐操作環節較多。為了突破時空限制,教師需要利用各種現代多媒體教學工具,充分展現互聯網教學的價值,全面拓展智能空間,打造智慧課堂,確保高中生物教學改革工作能夠落到實處。首先,教師需要主動革新育人觀念,積極適應時代發展的變化和趨勢,整合新舊教學資源,科學利用多種教學軟件組織開展教學常規活動,在拓展以及開發教學空間的基礎上,營造多元化、開放化的育人氛圍及環境。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線上教學備受矚目,教學載體更加豐富及多樣。教師則可以組織開展遠程教學活動,保障正常的教學節奏及頻率。比如,教師可以借助騰訊課堂以及釘釘,實現與學生之間的無障礙交流,促進線上線下教學的協同推進。其次,教師可以以教學軟件為依托,借助該軟件的強大功能,全面拓展以及構建智能教學空間,實現與學生之間的密切交流及溝通,主動拉近師生距離。比如在與學生共同學習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時,教師可以借助釘釘、慕課等軟件,開展遠程直播教學,與學生在線上共同分析生物基本概念,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滿足學生的認知期待。最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課內外表現,借助多種現代信息技術以及軟件,全面優化生物作業,鼓勵學生嘗試多種網絡技術平臺,彌補個人的短板,收集教材之外的生物學資料,還可以借助云校家平臺布置作業,讓學生自主搜集與育種效果相關的資料,逐步構建在線交互體系。在分析學生所提交的作業時,教師也可以在線上與學生進行分享和交流,充分利用線上教學平臺的教學輔導功能,實現高效教學和現代化教學。
(六)優化課堂評價
為了確保學生能夠查漏補缺,彌補其思維短板,教師應當積極組織開展課堂教學評價,整合利用信息媒體創新教學評價模式,逐步構建完善的生物學課程體系。新課改后的課堂評價受到了廣泛關注,所占比重越來越高。教師可以將課堂評價作為教學反思和課堂反饋的重要載體,積極優化以及調整評價環節,主動順應“互聯網+”教育所帶來的各種變化以及現實發展趨勢,在合理優化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激勵學生,發現學生的智慧,挖掘學生的潛能。首先,教師需要直觀評價學生的課堂綜合表現,有效開發微課功能,精心錄制微課視頻,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認知層次、興趣愛好以及學習基礎,鼓勵學生自主反思并積極參與小組合作互動,學會總結并與他人分享經驗。其次,教師需要根據生物作業以及生物試卷,與學生共同分析共性問題,組織開展課后輔導活動,保障教學評價的客觀性、全面性、真實性。最后,教師需要為學生建立成長檔案,了解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生物學習表現,積極整理相關的學習資料。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中的統計功能以及分析功能調整后續的教學思路及方向,積極改進教學方案,進而實現生物教學的縱向推進和改革發展。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進入互聯網時代后,我國的教育教學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主動利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軟件組織教學活動,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知識印象,提升了學生的思想境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因此,高中生物教師要善于應用“互聯網+”持續創新并優化教學方式,堅持多措并舉、以人為本,充分展現教學軟件和現代教學技術的作用和價值,打造高效智慧課堂,讓學生能夠享受學習過程,實現個性化學習、趣味學習和高效學習。
作者單位:曾槐 長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