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五育融合作為新時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的新思路,旨在通過“融合”的方式達到五育互育、共生共長的美好境界。其價值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個人層面上,回歸本源,實現學生個體的整全發展;二是在社會層面上,倡導和諧,培養社會需要的時代新人;三是在國家層面上,凝聚人心,致力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發展。實現五育融合的基本路徑在于樹立融合育人的教育理念,構建綜合育人的課程體系,提升教師隊伍的育人能力。
關鍵詞 五育融合;全面發展;立德樹人
作者簡介 胡陽,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
在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边@是黨和國家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對教育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實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更加明確地提出推進教育現代化必須遵循八大理念,強調以德為先、全面發展、融合發展。[1]在此背景下,五育融合作為新時代教育變革與發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成為當前教育領域重點關注的研究課題。然而,關于五育融合的理論研究還不夠成熟,實踐探索也有待深化。五育融合的時代內涵是什么?五育融合具有怎樣的價值意蘊?如何促進五育融合的實現?系統回答這些問題,有利于澄清觀念,凝聚共識,避免五育融合在有效落地的過程中被窄化、畸形化和淺表化。
一、五育融合的時代內涵
關于“五育融合”的內涵,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表述。有學者從“五育并舉”與“五育融合”之間的聯系尋找答案,認為“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舉”政策推動下的理論提升,也是對我國教育改革實踐的現實反思[2],二者是理念與實踐的建構性關系,體現了政策文本向教育教學實踐的轉變過程。也有學者從育人特性的角度進行闡釋,把五育融合視為育人假設、育人實踐、育人理念、育人思維以及育人能力[3],揭示了五育融合的多重性質,為我們深度剖析五育融合的內涵和特性提供了多樣化維度。還有學者從各育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思考,認為德育使人向善,智育教人求真,體育健人體魄,美育助人臻美,勞動教育教人在勞力上勞心?!拔逦灰惑w”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要素體系。[4]也就是說,五育之間并不是分隔割裂的,而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并且以德育為核心,共同服務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如果把五育比作一朵正在綻放的花朵,那么立德樹人就是花蕊,德智體美勞這五育則是花瓣,花瓣以花蕊為核心,花瓣與花瓣、花瓣與花蕊相互融通,形成了神韻兼備的統一體。
從產生來看,“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舉”提法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五育并舉是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全面和諧發展,強調各育之間地位上的平等性、功能上的獨特性以及結構上的整體性,每一育都是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的,缺一不可,互相依賴。而五育融合則是頂層設計的產物,是國家政策推動的結果,以實現人的完整生命為目標,旨在將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學段的內容、知識、思想、經驗進行有機整合,促使德智體美勞在課程內容和實施中實現全方位融合發展,達到五育互育、共生共長的美好境界。相比于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的進步之處在于突出融合,五育之間的功能、屬性以及習得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融合。以美育為例,在功能融合方面,它能增加德育的高尚之美,加強智育的理性之美,增添體育的健壯之美,擴展勞動教育的創造和靈巧之美。[5]反向來看的話,其他四育也可作用于美育:德育促美,智育益美,體育健美,勞動教育逸美。在屬性融合方面,美育對其他四育有著鏈條般的貫通力和潤物無聲般的內隱力,美育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性、形象性、綜合性、高階性等屬性都與其他四育相互聯系,無法做到絕對的割裂。在習得融合方面,通過挖掘藝術作品背后蘊含的至真、至善、至美,呈現藝術家光彩奪目的人生經歷與別出心裁的創作思想,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認識美、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還可以喚醒他們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利于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發展健全獨立的人格。
除了功能、屬性和習得方面的融合之外,五育融合還體現在目標、內容、實施三個方面的融合上,即五育融合需要對“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這三個問題做出系統性回答。就目標而言,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特別指出:“義務教育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育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庇纱丝梢姡x務教育培養目標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五育融合”的概念,但在表述中已經滲透了“五育融合”的思想。一方面我們需要認識到每一育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務,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完成從“并舉”到“融合”的思維轉向,理清、協調它們之間的關系,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共同目標凝聚起強大的合力。就內容而言,以往的學校課程比較強調學科體系的嚴密性、邏輯性和完整性,忽視了五育資源之間的交叉與融合,使得學科之間形成了內部的專業壁壘和外部的專業壁壘,限制了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也阻礙了學生學習力、思考力、批判力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對事物整體的認知。五育融合有助于消除學科課程的沖突與區隔,把握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學科綜合育人提供有力抓手。就實施而言,五育融合是一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過程,學校教育為主要場域,家庭教育為第一陣地,社會教育為輔助依托,家長、學校和社會協同發力,相互配合,方能發揮全方位育人的整體效應,形成校家社協同育人體系。其中,學校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和指導者,在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體系中起到關鍵的作用。教師只有樹立五育融合的育人觀念,掌握其中蘊含的知識和原理,并且合理地將其滲入學科教學之中,才能更好地促進五育融合進學校、進課堂、入人心。
二、五育融合的價值意蘊
(一)于個人:回歸本源,實現學生個體的整全發展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從基本含義看,人的全面發展是個體的智力、體力、道德、精神都獲得全面的、自由的、和諧的發展。從構成要素看,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身心的全面發展、人的活動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社會能力的全面發展等。教育的本質在于育人,在于提高生命的品質和質量,提升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五育融合聚焦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以實現個體的整全發展為邏輯起點,追求學生生命的幸福體驗,與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核心要義相一致。五育融合對于個體的價值和意義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整合和豐富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將碎片化的、不成體系的知識串聯成相互聯系的、系統的、有邏輯的知識圖譜,進而激發學生主動創造的欲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成為兼備理論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其二,塑造和完善學生向善的道德品格,以德樹人,以智啟人,以體強人,以美化人,以勞促人,使學生在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上得到充分的發展,進而成為品德高尚、個性鮮明、身心健康的人。正如小原國芳在其“全人教育”理論體系中所主張的,只有在“學問的真、道德的善、藝術的美、宗教的圣、身體的健、生活的富”[6]六個方面均衡和諧發展,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構筑人生的幸福,延展生命的價值。
(二)于社會:倡導和諧,培養社會需要的時代新人
青年是新時代的活力創造者、使命擔當者、未來引領者。黨的二十大對青年寄予殷切期望,號召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進一步明晰了青年一代應具備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責任素質、身心健康素質、才干本領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豐富了時代新人的科學內涵和素質要素。從長遠意義上看,教育的使命不僅是使學生與時俱進,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更要對社會盡一個公民的責任,特別是青年更應該勇當先鋒、勇挑重擔,在歷史征程中彰顯獨特的風采。五育融合作為培育時代新人核心素養的突破口,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實踐方式,也是促進社會和諧治理的有效途徑。其中,加強德育,有利于塑造學生積極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智育,有利于引導學生在學問上下功夫,求真知、探真理、明是非,促進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催化劑。加強體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社會生活注入新鮮活力,使社會發展更加和諧。加強美育,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其思維能力,拯救當代社會發展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衰弱,平衡和柔化高科技的理性和機械性。加強勞動教育,有利于引導學生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磨煉意志,使個體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營造團結友愛、樂于奉獻的社會風氣。實際上,個人層面的價值是五育融合的基本價值,社會層面的價值是個人層面價值的延伸和驗證,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價值最終指向并服務于國家層面的價值。
(三)于國家:凝聚人心,致力于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發展
黨的二十大繪就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代號角。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有力支撐,中國式教育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先導力量,以人的現代化為邏輯起點,其目標是實現教育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發展,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蘊含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核心價值指向。[7]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基本遵循,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根本立場,堅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根本使命。構建五育融合的教育體系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關鍵著力點,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共同作用和有機融合,全方位、全過程、多角度、多形式提高學生的素養,塑造學生的品格、品行和品味,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加強五育思想引領,厚實五育發展基礎,一體推進五育并舉,提升五育育人實效,是高質量育人體系良性循環的必然要求[8],有利于凝聚人才資源,為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發展提供強勁的、源源不竭的內生動力。
三、五育融合的實現路徑
(一)樹立融合育人的教育理念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桎梏和功利化的人才選拔標準的影響,輕德、重智、少體、弱美、抑勞的境況出現,導致了五育之間的失衡與割裂,喪失了應有的整體育人功能。要確保五育融合在教學中的真正落實,必須首先轉變“唯分數、唯升學”的思想觀念,樹立融合育人的教育理念,形成自上而下的共識。具體來說,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考慮。一是在國家層面優化頂層設計,加大把控力度,統籌部署。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支點,五育融合的推進與發展離不開相關政策文件的頒布與實施。因此,需要政策制定者從宏觀上進行整體規劃,制定出合理的行動指南、配套方案以及原則標準等。二是在地方層面明晰權責分工,形成上下聯動、左右互動的工作格局。一方面,地方教育部門需要對國家政策進行深度解讀,向各個學校傳達精準的政策含義,確保各個學校領會政策的精髓和要義;另一方面,地方教育部門需要組織各個學校結合辦學特色、學生特點和教師特長,因地因校因人打造具有特色的融合式教育生態。三是在學校層面秉持五育融通式教學基本理念,著眼于學生生命素質的提升,充分發掘各育的育人價值。例如,山東省臨沂第四十中學秉承“和合”辦學特色,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和合少年”為根本指向,恪守“和而不同,合美與共”的理念,探尋“以和促全”的實踐路徑,并且榮獲80多項榮譽稱號。[9]只有國家、地方和學校三個層面共同著力、系統推進,才能搭建起從宏觀到微觀的全局性行動框架,保證學生全面發展總體目標的實現。
(二)構建綜合育人的課程體系
學校課程是落實育人目標的命脈所在,開足開齊開好五育課程是走向五育融合的必由之路。當前,并不存在單獨開設的五育融合課程,因此,構建五育融合綜合育人的課程體系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10]首先,課程內容的選擇要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導,遴選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課程內容的呈現形式也不能局限于文字的堆砌,而是借助音頻、視頻、圖畫等,結合學生成長特點和教育規律,于無形之中體現德育、美育價值,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其次,課程體系建設要堅持平衡與充分發展相統一、連續性和階段性相統一、分科性與綜合性相統一、課程的改良性和創新性相統一的原則。[11]也就是說,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既要遵循矛盾對立統一的本質屬性,也要兼顧五育的充分發展;既要關注個體發展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也要符合不同階段學生認知、心理和能力發展的不同水平;既要強調各學科獨特的特點和結構,也要突出五育元素在課程中的集中整合;既要關涉現有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向五育融合課程的轉化改良,也要重視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最后,除了要發揮本門課程的五育融合效應之外,還要善于挖掘與其他課程的關聯點和融合點,形成跨學科甚至是跨領域的協同創新模式。如立足本土化需求,以大概念為引領,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STEM教育課程體系。
(三)提升教師隊伍的育人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國家繁榮、民族振興和教育發展都離不開教師的辛勤耕耘,所以我們要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12]教師對五育融合理念的認識、對其原理的掌握以及對其新模式的實踐,關系到基礎教育改革的成績和效果,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規格與質量。因此,需要將提升教師隊伍育人能力納入五育融合實現路徑的總體規劃中,真正保障五育融合能夠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運行。一方面,教師要在知識、技能和能力上達到五育融合的標準,在道德品質和日常行為上以身作則,用豐富的知識開啟學生的智慧,用優秀的人格熏陶學生的品格,重新審視學科育人價值,學深悟透政策文件精神實質,不斷在“融”上做文章,在“跨”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教師不應僅局限于“閉關修煉”,而應該在經驗交流與分享中積累智慧,以集體教研、專題研討、教師論壇等活動為載體,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促使自己在學習優秀經驗、模范案例的過程中相互借鑒,取長補短,謀求自身專業成長,從而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推進教師隊伍的高質量發展,確保五育融合在正確的軌道上順利前行。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3-05-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馬飛.論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的教學范式轉型[J].當代教育科學,2022(7):33-40.
[3]李政濤,文娟.“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20,398(3):7-16.
[4]張俊宗.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9(Z3):70-72.
[5]何齊宗,霍巧蓮.黃濟先生美育思想探要[J].教育研究,2021,42(7):71-80.
[6]劉炳赫,于偉.小原國芳“全人教育”的價值界定與理論探討[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10):180-184.
[7]黃書光,王保星,楊小微,等.“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筆談[J].基礎教育,2022,19(6):15-45.
[8]溫興生.加快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意涵、原則與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304(4):3-8+74.
[9]山東省臨沂第四十中學用“和合文化”滋養每一位師生[J].人民教育,2022(12):封二.
[10]李森,鄭嵐.“五育融合”的時代價值及其教學實現[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3):4-11.
[11]孟萬金,姚茹,苗小燕,等.新時代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學校課程建設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12):40-45.
[12]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J].人民教育,2014(19):6-10.
責任編輯︱劉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