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感官體驗的新媒體交互藝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主要探討如何將感官體驗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從而創造出獨特的文化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包括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實踐、知識技能等,其傳承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交互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4-0044-0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吉林動畫學院科學研究項目(科學技術類)“基于感官體驗的新媒體交互藝術在非物質文化設計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KY21KY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新媒體交互在非物質
文化遺產中運用的重要性
(一)感官體驗的重要性
在非物質文化設計中,感官體驗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多種感官進行信息傳遞和體驗,可以讓用戶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同時,感官體驗也有助于增強用戶與文化之間的情感聯系。第一,可以提升體驗真實感。新媒體交互藝術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體驗,可以極大地提升用戶的沉浸感和真實感,使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能強化文化傳播。新媒體交互藝術以其獨特的互動性和感官體驗,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從而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推廣。第三,增強文化內涵。新媒體交互藝術通過提供互動體驗,可以增加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保護與傳承,使人們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成為主動的參與者。第四,創新文化表達方式。新媒體交互藝術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可以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達方式,使之更加生動、形象和直觀。第五,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交互藝術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防止其遺失,同時可以通過網絡等平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給更廣大的公眾,從而實現文化的傳承。
因此,基于感官體驗的新媒體交互藝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激發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和熱情,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傳承。
(二)新媒體技術的重要特點
1.數字化,交互性
新媒體技術主要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進行的,再加上交互性傳播功能為媒介的物質形態。從新媒體技術的交互性出發,新媒體可以集網絡信息與互聯網傳播為一體,在支撐傳統媒體技術的基礎上,衍生出新媒體數字化技能,同時在滿足新媒體技術數字化和交互性特點上,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地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數字化信息傳播平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比如,運用三維動畫技術將傳統戲劇、傳統建造工藝、手工藝品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各個省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而實現運用互聯網技術手段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傳播平臺的形式以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時交流與互動。
2.融合化,傳播性
新媒體技術都建立在信息化的前提下也是對傳統多媒體技術的創新與變革。通過新媒體技術搭建起來的全新信息傳播平臺,一方面兼具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性能,另一方面又涵蓋了新媒體技術的交互功能、信息處理功能以及信息收集功能。由此從新媒體技術的基本特征出發,在決定新媒體技術融合性和傳播性特征上,要不斷深入研究新媒體技術的創新特征。首先,在新媒體技術融合方面,新媒體技術本身就是將信息技術與媒體相交融的一種體現,新媒體又包含了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數字電視等多種模塊。這些新媒體技術的產物都是將互聯網與傳統傳播技術相融合的主要表現。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融合中,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都迎來新的發展方向。其次,在新媒體技術傳播方面,互聯網環境下的流量資源也直接決定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強度。現如今各個新媒體平臺運營都采取多線式的傳播模式,相比單線式的傳播模式來說,速度上有很大的提升,并且兼具了信息傳播速度快、覆蓋面比較廣的特點。
二、新媒體交互藝術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創新應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人類文明進程中不斷迸發出來的。在我國上千年的物質文明中,各個民族都留下了富有精神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國家、地區、民族而言都是非常寶貴的文化資源。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物質文化博大精深,在遍布無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也成為今后發展的一大趨勢。比如,川西西嶺山歌、花燈、寧夏小曲、滿文書法、陶藝燒制都是我國流傳下來的,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體現我國勞動人民文化自覺和文化想象的過程中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但是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力度和創新設計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需要經歷變革和創新。隨著我國經濟結構形式的不斷變革與優化,新媒體行業也在迅速發展,并且以不可估量的速度融入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新媒體平臺也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現代社會已經離不開互聯網。針對這樣的發展局勢與背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以就文化特點與內容相結合,進行產品的推廣并設定符合時代發展方向的推廣方式。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行業互補的過程中,要充分探索和分析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有效運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工作當中呈現出一種新技術、新理念、新形態的競爭模式。尤其是近幾年數字化技術變革、網絡技術的發展都融會到新媒體發展當中,從而制造出與傳統媒體發展不同的形態,這樣會更加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設計與創新。
新媒體交互藝術在非物質文化設計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文化傳播的效果,還可以增強文化傳播的活力。例如,虛擬現實(VR)技術可以讓用戶身臨其境地體驗傳統工藝制作過程,增強沉浸感;增強現實(AR)技術可以為實際環境中的文化遺產增添互動層,讓用戶在游覽過程中獲取更多信息和趣味體驗。通過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建立虛擬世界,讓大眾親身體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個方面,或者讓觀眾可以置身于歷史場景當中,直接觀看到古老工藝的制作方式。AR技術則可以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將非物質文化元素添加到真實環境中,增強觀眾的互動體驗。第一,多媒體展示。通過音頻、視頻、圖像等多種媒體形式,可以更生動、全面地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例如,可以通過動畫或者3D模型展示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或者通過音頻讓觀眾聽到傳統音樂或口頭傳統的原聲。第二,感官模擬。新媒體技術還可以模擬各種感官體驗,如觸覺、嗅覺等。例如,可以通過特殊設備模擬傳統工藝制作時的手感,或者模擬特定場景的氣味。第三,交互式體驗。新媒體交互藝術可以讓觀眾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中來,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例如,觀眾可以通過交互,展示自己嘗試制作的傳統工藝品,或者參與到虛擬的傳統節日活動中。第四,數字故事講述。新媒體可以提供更豐富的故事講述手段,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傳承更具吸引力。例如,可以通過互動式電子書或者線上游戲,讓觀眾在娛樂中了解和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創新應用不僅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更具吸引力,也使得觀眾能夠更深入、更直觀地理解和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案例研究與實踐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領域,已經有許多成功的案例采用了基于感官體驗的新媒體交互藝術。例如,通過數字技術重現傳統戲曲表演,讓觀眾在家中就可以欣賞到精彩的演出;再如,采用虛擬現實技術重現歷史事件,讓用戶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的魅力。如圖1所示:
(一)項目主要內容
二維動畫短片《錦上花》圍繞海南黎錦紡織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劇本設計。結合當地濃烈的民族特色,將海南黎族的織錦技藝與風俗習慣融合在一起,用二維逐幀的方式進行創作,向人們展示與宣傳黎錦文化。制作者希望通過畫面內容表現民族特色和風土人情,讓更多的人對海南黎錦文化產生興趣,呼吁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民族文化。同時鼓勵堅持與勇敢的品質,讓觀眾了解民族文化,敢于追逐內心熱愛,不畏困難,打破世俗束縛,勇敢做自己。
(二)項目創新點
結合短片與故事特點,融入歷史文化課程,讓學生在感受到文化創新的同時明白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工作和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對藝術短片進行交互延伸設計,探究黎錦圖騰紋樣美學奧秘,采用投影與導電墨水的交互形式,設計沉浸式交互體驗項目“錦上花”數字體驗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IP的線下落地體驗項目。
展場中以投影的動畫影像,寫意地將觀眾帶入黎錦圖騰世界,呈現出獨特的形式感。通過黎族民族文化中神、鳥、青蛙等黎錦圖騰元素,創造充滿“不知何起,不知何止”的律動性,讓觀眾得以在沉浸式交互體驗中,感知人類的古老智慧和海南黎族先民的審美志趣。
(三)項目技術水平
主要利用了Touch Designer和導電墨水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交互投影展示。依靠TD制作和外部資源導入,進行交互信息采集、界面設計、交互控制、項目輸出。通過導電油墨技術探索黎錦圖騰的形式,將導電墨水和投影結合起來,與Touch Designer連接,實現數字串聯。導電墨水在紙上通過手工繪制創建自定義的導電線路和觸摸點。當觀眾觸摸到圖案時,就會觸發交互式動畫。參觀者通過手指觸摸特定區域以獲得預定的動態反饋,從而使靜止的圖像立即動起來。如圖2所示:
四、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發展
雖然基于感官體驗的新媒體交互藝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如何在保持傳統文化特色的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創新傳播方式;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文化保護的關系等。未來的發展方向需要更多關注技術與文化的融合以及跨學科研究的推廣。
(一)面臨的挑戰
第一,技術與傳統的融合。在使用新媒體技術時,如何在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特性和精神內涵的同時,融入現代科技元素,是一大挑戰。第二,體驗真實度。如何通過新媒體技術提供接近真實的感官體驗,讓用戶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另一項挑戰。第三,資源限制。新媒體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這對許多項目來說可能是一項挑戰。首先,在新媒體技術傳播的過程中,為了能更好地將它應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中,就需要工作人員針對新媒體技術進行深入的調查與鉆研;其次,在新媒體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工作結合的過程中,要加大資金投入,利用多方資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工作和保護工作提供有力的發展環境。再次,要做好文化價值附加與開發模式創新的工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過程中必須緊緊抓住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開發上注入創新與活力。第四,用戶接受度。新媒體交互藝術可能會改變傳統的文化體驗方式,可能會遇到用戶接受度的問題。
(二)未來發展
第一,技術創新。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如VR、AR、AI等新媒體技術將更加成熟和多元,可以為非物質文化設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第二,跨學科研究。藝術、科技、人類學等多領域的交叉研究將有助于從多角度理解和傳播非物質文化。第三,社區參與。通過新媒體技術,可以更好地激發社區和個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與和關注,進一步推動其傳承和發展。第四,教育與學習。新媒體交互藝術可以為教育和學習提供新的方式,使學習者能更直觀、更身臨其境地了解和感受非物質文化。
在未來,基于感官體驗的新媒體交互藝術有望在非物質文化設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讓更多人能體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當中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工作,至于如何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個性,就需要工作人員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民間文化藝術的獨特性,整體上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會面臨的各種情況,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同時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綜合性,進而再從學術層面上去討論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性,尋找到科學、創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第一,在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時,要開展普查工作,運用現代化新媒體技術手段,真實、系統、全面地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檔案和數據調查庫;第二,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同時,要幫助工作人員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和傳播性工作,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創新性工作方式以及加強工作人員對文化遺產工作的認可程度。同時,可以建立標準化體系流程,進行科學認定,建立國家級和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這樣才能在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工作的同時給文化創新帶來不同的分析角度。第三,要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在探索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創新文物文化設計,以文創產品的形式去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研究的積極性;第四,加強資源引導,在建立協同保護機制的條件下利用各方資源,使得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有較大的認可度并將之納入日常性規劃與建設當中。第五,不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在大力培養專業化人才團隊的同時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教學和宣傳展示性工作,在提升社會保護效率的同時認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總而言之,在新媒體技術條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和設計工作都會經歷創新變革的發展階段,至于如何充分調動各方的力量去發展和創新研究就需要大眾去研究,并在建立豐富多樣、和諧發展、良性互動的文化生態環境的工作同時,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和繁榮世界文化工作做出較大的貢獻,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能在新媒體技術的帶領下不斷發展和變革。
參考文獻:
[1]郝銳.新媒體時代下的產品設計研究[J].數碼世界,2019(02):34-35.
[2]段東,段穎.融入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18(03):90-91.
[3]王彬.淺析影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作用及方式[J].科技傳播,2020(09):34-36.
[4]湯倩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空間設計研究[J].藝術品鑒,2022(21):76-79.
[5]王曉婷.藝術設計在非遺產品中的設計與應用[J].綠色包裝,2022(07):112-115.
作者簡介:
王勤,女,漢族,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新媒體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