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
摘 要: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在現在的教學環境中,教育不僅需要學校履行職責,更需要家庭的支持,需要整個社會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近鄰文化,是從傳統的民俗中演變出來的一種文化,如何發揮這一文化的作用,如何將近鄰與家校協同育人結合在一起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家校協同育人、近鄰文化出發,研究了目前近鄰文化和家校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對家校社協同育人視域下的近鄰文化進行了思考,并對如何利用近鄰文化去優化家校協同育人提出了一些觀點。
關鍵詞:家校社協同育人;近鄰文化;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6-0030-04
“社會協同”明確了居委會、中小學、幼兒園、醫療保健機構、圖書館和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所、廣播和電視等新聞媒體支持服務家庭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這主要強調社會各方要共同參與和支持家庭教育,為家庭提供各種支持和服務,以促進家庭教育的健康發展,也就是說,教育不再只是家庭或學校的事情,而需要整個社會做出努力,這樣才能夠保證育人的環境。但是,目前家校社協同育人還存在一些問題,還需要思考如何讓社區變成一個可以相互聯動的網絡,如何構建一個相互學習的圈層,如何將家校社教育共同體從簡單的溝通中脫穎而出變成能夠打造的教育精品項目。
1.家校社協同育人視域下的近鄰文化
(1)近鄰文化的相關概念
“鄰里”是傳統社會的基本單位,近鄰在很大程度變成了守望相助,分享關愛,互相體恤的代名詞。近鄰社區,是地理上鄰近居所的社區,社區中的居民即鄰居,又稱鄰里、街坊、鄰舍、鄰人、近鄰、隔壁等,近鄰社區內的人際關系稱為鄰里關系。而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因為這種近鄰關系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也就是近鄰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近鄰文化也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同時,近鄰文化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為家校社協同育兒提供了可以實現的基礎,也為教師思考家校社協同育人視域下的近鄰文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遠親不如近鄰”“社區建設光靠錢不行,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在很多時候是一種文化的體現,也是鄰里之間的相互關照和相互寄托,更是近鄰文化形成的基礎。因此,近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以鄰里關系為基礎的文化集體。
(2)近鄰文化在家校社協同育人中的體現
在社區活動中,可以組織各類教育培訓課程,為居民提供學習機會和知識分享平臺。社區服務可以通過建設教育資源中心、提供學習資源和咨詢服務等方式支持居民的學習和教育需求。通過社區的組織和服務,可以促進居民之間的互動和合作,搭建起一個良好的教育合作平臺,實現教育的共同發展和提高。在社區活動中,可以組織各類教育培訓課程,為居民提供學習機會和知識分享平臺。社區服務可以通過建設教育資源中心、提供學習資源和咨詢服務等方式支持居民的學習和教育需求。同時,還可以組織教育志愿者團隊,利用社區資源和力量,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和項目,提高居民的教育素質和能力。通過社區的組織和服務,可以促進居民之間的互動和合作,搭建起一個良好的教育合作平臺,實現教育的共同發展和提高。然后將聯合教育的思想深入到每一個居民、家庭和社區工作者心目中,激活居民社區參與的內生動力,借助“家校社教育共同體”,讓近鄰文化變成家校社共同教學的重要載體。正所謂“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稷安”,近鄰組成的社區是一個小社會,在這里也能夠發揮大效應。如果運用得當社區的教學功能能夠創建和學校類似的教學環境。而社會是由很多個家庭組成,這些家庭都是近鄰,近鄰之間通過社區相互影響從而形成獨特的社區文化,因此,借鑒以近鄰文化為中心所開展的教育活動,盤活近鄰資源,創新近鄰服務,通過弘揚近鄰文化以進一步發揮學校的社會功能。
2.近鄰文化在家校社協同育人中出現的問題
(1)協同育人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隨著社會的發展,新事物傳播的途徑更加多元,家庭、學校、社會對于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僅僅靠一方去開展教學已經不能夠滿足需求。但是,還是有一些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對“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認知尚不明確,還存在育人只是教師和學校的事情這一固有思維,這樣就為通過近鄰文化開展家校社共育制造了阻礙。這個固有思維認為教育應該由教師在教室中開展,而學生最需要學習的還是書本知識,對于一些其他的能力并不是當前小學生應該學習的內容。但實際上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生更需要全方位的培養,如果僅由學校單方面來解決很難達到預期的育人效果和育人目的這就需要家庭和社會來共同努力。凝聚育人的全部力量,學校教育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離不開學校與家庭的協同與聯動。同時,學校在教育中也被傳統觀念固化,很少主動走出校門,缺乏走向社會協同育人的主動性,而社區在工作中也不會將聯合教育作為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在開展近鄰文化活動時,并沒有將小學生吸納進來,家長也沒有想過將小學生的教育與社區的近鄰文化交流結合在一起,因此“校、社”協同共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家、校、社”參與協同育人的理念沒有深入人心,協同育人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2)協同育人資源尚未有效整合
“學校教育”雖然有自己的育人資源,但是,很多時候都沒有將資源整合在一起,育人資源的挖掘還不充分,未能夠形成育人合力。在小學教育中,育人資源的挖掘整合不夠充分,是什么、包括哪些內容,可以從哪些角度、用哪些方式去挖掘資源,思考如何利用家校社協同育人作為培育人的主渠道,如何將近鄰文化融入其中。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任職教師對近鄰文化在“家、校、社”協同育人存在思想困惑、經驗不足,導致所挖掘提煉的育人資源不充分、不全面、不系統、不深刻,使很多資源的挖掘雖然很專業,但是并沒有整合家庭和社區的資源,造成資源的浪費。對于小學生來說,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站,父母對家庭教育中言傳身教的作用和行為引導對學生的影響很大,但還是有很多家長對學生的重視不足,甚至有的家庭并沒有很好的家風、家訓,也不能將家教故事挖掘運用到實際教學中。社會中雖然具有豐富的育人資源,講仁義、守誠信、崇正義等都是可以挖掘的歷史文化資源;但是在實際情況中,這些文化資源,紅色資源還挖掘得不夠深入,并且沒有作為。共同育兒的教學自然很多小學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將教學的目光投向這些社會資源當中,這樣家校社協作育人的效果有所欠缺。不僅如此,“家、校、社”合作機制尚未健全,在教學過程中,家庭、學校和社會都存在各自為界的情況,并沒有建立起可以相互溝通合作的渠道和平臺,社會協同育人也存在問題,即交流溝通不充分、合作機制不健全以及缺乏對合作交流的保障制度,這導致了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合作變得困難,也損耗了彼此之間的教學資源,對小學的教學發展有不利影響。為解決這些問題,建議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交流機構,加強課內課外的合作交流,建立保障制度,以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化,提高小學教育的質量。
(3)近鄰文化在“家、校、社”協同育人中的運用并不多
在有些學校雖然推行了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但是卻并沒有充分發揮近鄰文化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也并沒有利用小學生家庭居住環境集中的特點,將學生看作一個整體,希望通過學生的教育來影響家庭環境,進而幫助社區形成合適的近鄰文化。很多家庭在育兒過程中并沒有想過與其他家庭進行溝通和交流,而將教育孤立在單一的環境當中。社區在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教育平臺時,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僅僅從自身的工作出發,并沒有將關注點緊緊圍繞在學生的需求方面,對學生的關心不夠,對家庭的關注不夠,也沒有想過通過近鄰文化來搭建出更加合適的教育平臺。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很多時候都是相互獨立的,近鄰文化并沒有在其中發揮很好的作用,而三者也并沒有將近鄰文化當作共同教育的中心環節。因此,近鄰文化雖然能夠很好地幫助家校社構建教育共同體,但是在實際中卻并沒有發揮其獨特的作用。要探究家校社共同體中的近鄰文化,就必須搭建一個以建立文化為中心的教學舞臺,讓學校、家庭和社會都能夠通過建立文化獲得教育的資源,讓學生能夠通過全方位環繞的近鄰文化,收獲自己所想要的知識得到能力的提升。
3.如何利用近鄰文化中構建家校社教育共同體
(1)利用近鄰文化完善家校社教育體系
要想建立家校社教育體系,并不能僅是完善某一方面,而是要從各個方面出發。首先,完善家校社教育管理指導服務體系。可以通過練級吉通教育學校的形式,創建聯動模式,根據近鄰文化的內容樹立相應的機構,同時交由專人負責,確保每一項措施都有人實施,每一個舉措都能落到實處。其次,家校社教育可以搭建親鄰聯動網絡。學校可以聯合社區構建近鄰文化的網絡機制,讓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融合在一起,同時學校可以走出校門向家庭和社區延伸,對整個社區中的未成年人開展教育活動,讓小學的教育從校門邁向社會。建立家庭教育學校的形式,讓近鄰文化搭建出一個互動的網絡,并配備經費為家校社的發展提供硬件和軟件的保障。例如,可以以教育局為牽頭單位,以近鄰文化為指引,創建家庭教育學校,建立比較完善的家庭教育聯動化模式。這樣的教育學校可以設立綜合部、培訓部、社教部、講師團,并配有校長、副校長、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等崗位,讓整個學校都能夠如何正常學校一樣運轉。為了解決社會協同育人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建議教育局結合社區提供專項經費,建立專題教育機構,吸引家長參與進來,成為一個集師資建設、學員培訓、課程研發、科研探究、答疑指導等職能于一身的家庭教育專業化學校。在課程設計時,也可以將社區文化、鄰里交流等內容納入其中,實現社區融合普及、學校重點安排、家庭配合的全方位、立體式區域家庭教育管理指導服務體系。此外,建議將近鄰文化放置在家、校、社共同育人的中心部位,通過搭建親鄰聯動網,綜合規劃社區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和家長學校工作,促進家庭、學校和社區之間的合作交流。
(2)利用近鄰文化構建睦鄰學習圈
在小學教育中,為學生搭建更好的學習平臺,營造學習氛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對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來說,鄰里文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互動,近鄰文化能夠成為社區治理的基礎,促進社區的融合和共同發展。在家庭教育中,鄰里之間的互助和交流可以提供豐富的資源和支持,幫助家長更好地教育孩子。在學校教育中,鄰里之間的合作和合作可以增強學校和社區之間的聯系,促進校外資源的利用和學校教育的全面發展。因此,近鄰文化應成為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發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可以在社區建立睦鄰學習圈。將學習圈中的中小學都囊括進來,并邀請家長一起,聯合社區的工作人員和一些志愿者共同組建成學習聯盟,為學生搭建出近鄰的學習圈,讓學生能夠享受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共同關注。其次,通過開展睦鄰活動的方式,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區,社區還可以通過開展親子培訓和一些戶外活動的形式,讓學生能夠同時享受社區的教學資源。這些還可以組織退休教師。最后,社會工作人員要走進校園開展宣講活動,將近鄰文化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從而讓小學生更好地接受近鄰文化。學生通過與其他人接觸,逐漸學會恰當的社交方式,從而能夠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水平。而社區通過搭建交流的平臺讓學校家長能夠在更大的環境中開展家校合作,也讓家長走出各自的家庭,進行交流合作,致力于共同創建一個和諧,積極向上的協作育兒模式。例如,近鄰文化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學校可以與社區的其他小學一起成立睦鄰學習圈,將轄區內所有家庭納入其中。每個學校負責包保對接社區的一部分家庭,通過鄰里之間的互助和交流,建立家校社育共建共享的平臺。學校可以選派由教師、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和家長代表共同組成的睦鄰學習聯絡員,促進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聯系。同時,學校還可以建立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通過與家長進行教研活動,推動家教力量的自主循環和發展。社區中的“五老”可以開展近鄰文化活動,發揮其親情優勢、威望優勢和時空優勢,促進家庭教育的傳承和發展。學校還可以開展重家教、立家訓、傳家風活動,宣傳近鄰文化,凝聚學校、家庭和社區。定期組織家庭教育、家長參觀、培訓講座和親子活動等互動活動,增進社區居民和學生家庭的了解和鄰里關系,增強歸屬感和認同感。通過近鄰文化的應用,可以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發展。
(3)打造近鄰文化精品項目
要想在家校社協作教學中充分體現出精靈文化的作用,就需要打造精靈文化的精品項目。打造精品項目,首先可以從特殊時間節點中尋找到打造近鄰精品項目的契機。通過制定恰當的主題,讓更多的小學生了解近鄰文化,并能夠通過學習建立文化,認識到家庭和社區的重要性,從而學會如何在社區中與他人相處,如何用自己的家風家教去影響別人。其次,社區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自然優勢為家校社協同育人下的精美文化,創建一個可以展現的平臺,要積極開展各種親子活動,將學生的教育從學校中解脫出來,讓學校和家長一起為學生的能力成長助力。同時也要充分發動社區的志愿者,讓他們盡可能多地向學生還有家長宣傳近鄰文化,讓近鄰文化能夠深入人心,進入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重陽節的時候,學校和社區可以聯合舉辦“關愛老人,尋找家庭幸福”的主題活動。活動期間,學校要精心籌劃組織開展一系列內容全面、形式新穎的宣傳活動,并將宣傳海報貼到社區的每一個地方。同時,為了宣傳近鄰文化,可以開展近鄰文化推廣活動,如鄰里互助、為鄰居提供幫助等,培養居民之間的情感和互助意識,營造和諧社區氛圍。最后,學校還可以邀請社區中的專業人士或者志愿者來開展家庭教育培訓講座,提供家庭教育知識和技巧,幫助家長更好地教育孩子。通過這些方法,可以建立起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緊密的聯系,共同為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做出貢獻。社區還可以積極建設社區志愿者隊伍,把社會熱心人士和在校大學生等各類人才有組織地匯集起來,開展各種服務活動。
(4)打造家、校、社共育近鄰文化教育基地
為培植小學近鄰文化新樣態,融合區域建設、家教文化、鞏固培訓的家教社協同育人的成果,通過成立一個家、校、社共育近鄰文化教育基地,讓近鄰文化能夠有更加廣闊的舞臺。首先,可以建立一個近鄰文化館,社區在硬件上多多支持,讓家庭、學校能夠在文化館中開展工作,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讓近鄰文化變成學生學習的中心,讓近鄰文化則能夠成為讓學生向上、向善的動力。其次,家庭、學校和社區在創建友好和睦社會的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通過自己參與更深層地知道近鄰文化是什么,從而知道應該如何尊老愛幼,如何在社會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學習方式,從而真正獲得核心素養的提升。例如,近鄰文化館面向全區小學家庭免費開放,定期開展互動活動。學校對學生進行近鄰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開展各學科融合教育的方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建立“近鄰文化讀書交流群”,從學習、記憶、獲得的學習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最后,學校可定期設置家長開放日、近鄰文化系列講座的形式,開展近鄰文化的講座交流,觀看主題活動,讓學生代表分享近鄰文化的學習心得及展示各學科關于學習近鄰文化的成果。通過打造教育基地的方式,讓學生被動接受變成主動探索,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開展教學,以便讓家長更加深入了解教育理念并產生認同感。
4.結語
綜上所述,家校社協同育人視域下的近鄰文化思考,需要從多種方面出發,既要充分了解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內容,也要了解近鄰文化的內容。同時,還要清楚利用近鄰文化開展家校社協同育兒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何利用近鄰文化中構建家校社教育共同體,讓近鄰文化能夠在家校社教學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讓家校社協同合作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朝霞,張娜,秦琳.互動互助 “五育”并舉 家校協同——學生假期“互助學習小組”管理模式淺析[J].河北教育(德育版),2022(06).
[2]張國鋒,謝曉麗.讓榜樣教育離孩子近一點,再近一點——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政平小學家校社一體化榜樣教育實踐探索[J].人民教育,2021(07).
[3]張蕊.小學勞動教育:家校社三位一體見實效[J].中小學管理,2020(04).
[4]盧立濤,劉璐.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的路徑探索[J].新教師,2022(07).
[5]龐奕.區域性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的研究策略[J].基礎教育參考,2020(07).
[6]楊玥.探究家校社協同育人下德育評價體系標準的建構[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05).
*本文系思明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立項專項課題“基于近鄰文化家校社育人模式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ZX2022Z04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