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的實施與推廣對教師的作業設計提出了新挑戰。筆者所在的研究團隊基于小學生學習的認知與思維特點,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數學學科為核心,設計出數學與語文、科學、體育、美術等多學科內容有機融合的跨學科數“聯”彈性作業。通過對相關教學實踐的梳理,本文旨在通過數“聯”彈性作業的設計、實踐和特色三大方面,探討小學數學彈性作業設計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作業設計 跨學科 彈性作業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一線教師們開始實踐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這三種作業形式都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力爭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學習的機會和挑戰。但是它們的側重點略有不同,分層作業更加關注學生能力的分層,個性化作業更加注重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和支持,而彈性作業則更加注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和進度。結合團隊關于彈性作業的研究成果,本文將從數“聯”彈性作業的設計、實踐和特色三大方面進行詳細闡述,以期為一線數學教師提供可參考、可實踐的彈性作業設計路徑。
一、數“聯”彈性作業的設計
數“聯”彈性作業是指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以數學學科為核心,有機融合語文、科學、體育、美術等多學科內容[1],通過不同難度和形式的彈性任務設計,促進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目標和能力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和進度的作業。
1.數“聯”彈性作業的設計目標。
數“聯”彈性作業強調對學生主體的關注,通過多樣化的彈性任務、多形式的彈性指導和多元化的彈性評價,幫助學生發展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
2.數“聯”彈性作業的設計原則。
(1)靈活性。數“聯”彈性作業在作業時間、作業內容、作業指導和作業評價方面都應具有靈活性,促進學生成為作業的設計者和決策者,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2)趣味性。數“聯”彈性作業應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內驅力。
(3)拓展性。數“聯”彈性作業要在傳統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拓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主動打破數學學科壁壘,合理融合其他學科內容,促進學生融通各學科思維。
3.數“聯”彈性作業的設計流程。
數“聯”彈性作業設計流程包括四個主要步驟。①確定目標: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同時還應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確保數“聯”彈性作業具有靈活性、趣味性和拓展性。②擬訂方案:選擇一個現實背景下的主題或問題,以數學學科為核心,選擇合適的學科組合,設計不同難度和形式的彈性任務,促進不同學科的內容有機融合。③實施作業: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并針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進行從全班、小組到個人多種形式的彈性指導,幫助學生順利完成數“聯”彈性作業。④評價作業:制訂評價量規,多元化彈性評估學生的表現,鼓勵學生根據評價量規自我監控寫作業的過程和結果。
二、數“聯”彈性作業的實施案例
學習是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數“聯”彈性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感知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增強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下面以“千米,你好!”為例淺談彈性作業的具體實施。
“千米,你好!”數“聯”彈性作業案例
【確定目標】通過圍繞“千米”主題開展的各項任務,了解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促進學生量感、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的發展。
【擬訂方案】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選擇“千米”為主題,以數學學科為核心,通過尋找、體驗、記錄和分享四個彈性任務,將數學與體育、語文、美術學科的相關內容有機融合,體現出數“聯”彈性作業在作業時間、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上的彈性。在尋找任務中,學生可借助不同的工具在教師提供的地點尋找1千米,也可另尋其他地點中的1千米。在體驗任務中,學生可選擇走、跑、游泳等不同的運動方式,也可另選其他方式體驗1個或多個1千米有多長,還可進行不同方式的對比體驗。在記錄任務中,學生可選擇圖片、照片、視頻等素材,將收集的數據和體驗的感受通過數學記錄冊、統計表或數學報告等形式進行記錄。在分享任務中,學生可通過錄制音頻、視頻或現場講解等形式表達自己對千米的認識。
【實施作業】教師介紹作業方案,在學生完成作業期間,根據作業完成的進度,進行全班交流、小組指導或一對一指導等形式的彈性指導。
(1)在尋找任務中,教師提供濱江路跑道和游泳池泳道的圖片、視頻等資源,先通過全班交流介紹地圖類軟件、運動手環和測量輪等可用作測量的工具,再根據學生選擇工具的不同進行分組指導,幫助學生借助自選工具在不同地點準確找出1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長度表象。
(2)在體驗和記錄任務中,教師先全班指導科學鍛煉的相關知識,再介紹運動手環、相機和手機等記錄工具,指導學生通過數學記錄冊、統計表或數學報告等形式記錄體驗的距離、心率和時長等運動數據,還可記錄沿途風景和自己的感受。學生自定上交作業的時間。由于學生體驗方式、記錄工具、記錄方式和完成時間均不同,教師可根據學生選擇的體驗方式進行分組,建立企業微信小組群,利用群內的“快速會議”功能進行小組指導和一對一答疑,鼓勵學生選擇合適的體驗距離、科學的體驗方式、有趣的記錄方式完成作業,構建以“千米”為核心的知識結構,初步形成跨學科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2]。
(3)在分享任務中,教師對學生錄制的音頻、視頻或現場講解進行分別指導,幫助學生梳理尋找、體驗、記錄和分享的全過程,帶領學生從直觀感知走向度量感知,促進學生量感的發展。
【評價作業】開展多元化的彈性評價。①評價維度有彈性。從參與態度、參與程度和階段成果三個維度開展評價,評價關注學生“四基”與“四能”的達成,還關注量感、創新意識等核心素養的發展。②評價主體有彈性。通過學生、同學、家長和教師多方面的反饋,幫助學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勵。③評價結果的呈現有彈性。采用描述性評價和等級評價相結合,既有對參與態度的定性評價,也有對參與程度和階段成果的定量評價,并在評價量化時給予適度的范圍,如成果準確性的評價細則為:記錄結果完全正確(5星),結果有1~3處錯誤(4星),結果有4處以上的錯誤(3星)。
在數“聯”彈性作業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需注意以下三點:①關注學生的體驗。注重指導學生將體驗的過程通過動作、符號或文字等方式外顯出來,以記錄的過程推進活動的體驗與深加工。②關注學生的實踐。注重指導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數學及其他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積極探索和嘗試,完善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③關注學生的創意。注重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和興趣進行彈性指導,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幫助學生發掘自己的天賦和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表達的能力。
三、數“聯”彈性作業的特色
1.多樣化的彈性任務,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數”聯彈性作業強調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學習體驗。在作業設計時,教師不再是唯一的決定者,學生被賦予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權,通過提供多樣化的彈性任務,促進學生成為作業的設計者和決策者,在發掘問題、整合資源、解決問題、輸出成果等過程中,深入了解、掌握數學知識,并在其他學科領域中靈活運用,不斷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力。
2.多形式的彈性指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數“聯”彈性作業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體驗,更提供了多樣化的成果呈現方式,如口頭報告、展示板、演講和視頻演播等,因此在作業指導形式上,可根據學生需求和作業內容采用多種形式的彈性指導,如全班交流、小組指導、一對一指導等,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在作業指導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3.多元化的彈性評價,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數“聯”彈性作業強調多元化的彈性評價。教師應注重根據不同任務和不同層次的要求,設計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如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和教師評價等。與此同時,每項評價指標均給予適度的范圍,將彈性評價做實、做細。這樣的評價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深度反思,并通過多方面的反饋,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從而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其學習成就感,促進其持續學習和成長。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附屬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彬)
參考文獻:
[1]駱丹,吳世彬.核心素養導向下“數學+”跨學科主題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以“數描植物”跨學科主題課程為例[J].小學數學教師,2022(07,08):38-43.
[2]黃翔,童莉,史寧中.談數學課程與教學中的跨學科思維[J].課程·教材·教法,2021(07):106-111.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學會第十屆(2021—2023年)基礎教育科研課題“跨學科視角下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課題批準號:XH2021B17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