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彤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在中學音樂教學實踐當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鑒賞能力以及創編能力等,充分地挖掘和利用音樂教學資源,不斷地對音樂課程進行革新,以音樂歌唱模塊為基準,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的音準、發音,同時還要強化學生音樂核心素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創新意識。本文對中學音樂課程歌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教師如何更好地開展初中音樂歌唱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中學音樂;歌唱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6-0128-03
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深入,音樂課程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歌唱模塊是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的核心,所以學生歌唱技能的提升是音樂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并且要與音樂鑒賞模塊進行整合,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另外,教師還要注重歌唱教學的創造性和實踐性,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各種情境體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這些音樂作品所傳達的思想情感,進一步深化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認知,同時提高他們的創編能力。
1.中學音樂核心素養的內涵解讀
音樂核心素養由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三方面構成,這也是新時期中學音樂教學的目標,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教師要對其內涵進行深入的解讀,并且將其融入教學實踐中。首先是審美感知,關鍵在于“審美”二字,指的是對音樂藝術聽覺特性、表現形式、要素、手段及獨特美感的體驗、感悟和理解。審美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中學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也一直都是“以審美為核心”,這是音樂具有的情感性和體驗性所確定的,情感性貫穿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學生在音樂課程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情感體驗和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讓個人內心世界變得更豐富。因此這也說明了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體驗性是指音樂課程的學習,需要每個學生親身參與音樂學習、鑒賞和創造,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應創設合適的情境,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對音樂作品的背景有一定的認知,同時還要讓他們親身去感知音樂作品旋律、音色等,并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形成個性化的認識和體驗,進而更好地參與到音樂課程的學習。其次是藝術表現。歌唱、演奏和創作離不開實踐,實踐性是音樂藝術基本屬性,另外還需要以基礎知識和技能為前提。例如,要想獲得聲情并茂的演唱效果,那么就需要擁有一定的歌唱理論知識。要想完成演奏過程,那么就應該要能夠認識樂器的形制,認知樂譜,同時還需要能夠具備一定的基本方法。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時,不能只是紙上談兵,還需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去實踐和創造,并且要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為他們構建出一個多元化的實踐平臺,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還能夠鍛煉他們的集體意識、合作能力等,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展現音樂學科的體驗性、創造性,讓他們能夠在音樂學習中獲得成長。最后是文化理解。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都創造出了豐富的音樂文化,所以說音樂是一門世界性藝術。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要幫助學生樹立多元音樂文化觀,讓他們能夠以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各種音樂文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能夠珍視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中華民族擁有豐厚的音樂文化,而且這些文化都有著恒久、獨特的價值和魅力,既能表現出中華民族的集體審美意識,還能表現出所特有的精神追求。通過了解、學習和推廣傳統文化,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些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同時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在介紹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時,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用尊重、平等的態度來對待這些文化,通過了解和學習,深化他們對這些文化的認知。因此,音樂核心素養三方面各有側重,把以往的音樂教育三維目標提升到新層次。
2.歌唱教學對于培養核心素養的作用和意義
在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方面,中學音樂課程中的歌唱教學具有獨特的作用和意義。首先,通過這一模塊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使他們的審美感知能力得到豐富。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他們不僅要掌握呼吸、發聲等歌唱技巧,同時還要了解一定的曲式、旋律等音樂知識。而通過合唱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他們的集體意識和合作能力。其次,通過歌唱模塊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在表現聲樂作品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讓他們的情感得到陶冶和潤澤,并且還能夠產生情感共鳴,加深對聲樂作品的理解,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能夠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最后,通過歌唱模塊的學習,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音樂藝術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綜合體,和文學、戲劇、美術等學科共同成長。尤其是聲樂作品,其歌詞部分能夠對某一個時代進行復現,擁有非常鮮明的時代性特點,因此可以說歌唱是一個文化理解的過程,通過深入的學習和了解,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所以在進行歌唱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應該將歌唱對核心素養的價值融入進去,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3.中學音樂課程歌唱教學現狀
師生對音樂學科的重視度和關注度不足,是近年來初中音樂教學最普遍的問題,部分學校認為這一學科可有可無,導致音樂教學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實際上,音樂教學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該課程知識和技能涉及內容較多,所以要想做到真正理解和完全掌握,學生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學習,但是由于部分中學對這一課程的不重視,導致這一課程的教學時間相對較短,教師很難有效開展音樂教學。此外,當前部分教師在進行歌唱教學時,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主要根據教材對重難點進行講解,并且過于重視基本理論知識,忽視了音樂實踐,而且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學氛圍枯燥乏味,導致音樂課程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
4.核心素養下中學音樂課程歌唱教學的策略
(1)尊重學生的聽覺感知
新課改背景下,中學教師在進行音樂歌唱教學時,要尊重學生的感知能力,讓他們能夠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這同時也體現了中學音樂學科的獨特性。強化對學生聽覺感知能力的培養,有助于這一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另外,尊重學生的聽覺感知能力,也有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使其更愿意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看法,并且能夠講述自身對聲樂作品的獨特感覺。在這一過程中,為了幫助他們養成賞析音樂作品的習慣,教師應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
比如,在教學《校園的早晨》時,為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聽唱法中學會用輕松愉快的聲音演唱。并且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聆聽、模唱等活動,讓他們深入地感受曲目并有感情地演唱,同時還要掌握變換節拍的方法。中學生對音樂節拍有一定了解,并且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相應的模仿,因此教師在授課時稍加引導,就可以讓他們更好地感受這首歌曲中所傳達的感情,同時還能夠在此基礎上有序地開展歌唱活動。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把《蓓蕾之歌》作為切入點,能夠讓他們更好地學習半拍休止和切分節奏,從而更好地進行《校園的早晨》的演唱,增強音樂感染力。
(2)對歌曲內容進行創意改編
為了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中學音樂教師可以對歌曲進行創意改編。在音樂歌唱教學中,要對歌曲有深入的理解和認知,這樣才能更好地剖析歌曲,并且將歌曲中的思想準確地講述出來,進而能夠讓學生對歌曲進行創意表達,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另外,創意表達的方式為同曲異構和同構異曲。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充分結合學生的特點 ,以同曲異構為例,對單聲部進行改編時,需要考慮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音樂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環球之旅(一)——亞洲之聲”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愛上民族音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反復演唱歌曲,使他們能夠在這一過程中更深刻地了解民族音樂的特點。教師帶領他們對教材中的歌曲進行同曲異構改編時,應該從四方面來進行。第一,先讓學生明確歌曲的主旋律,使他們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體會歌曲中傳達的感情;第二,可以采取輪唱的方式,讓他們能夠在此過程中體會到此曲目建立的聲部概念;第三,為了讓他們學會運用簡單的和聲,需要給予相應的提示和指揮,讓他們能夠感受到民族音樂的演唱情緒;第四,在原有基礎上增加難度,讓他們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進而更充分地展示出這首曲目中的音樂情緒。
(3)在實踐中增強審美體驗
培養學生賞析音樂的能力,是當前中學教師進行音樂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讓學生形成獨特的審美情趣,同時還需要讓他們體會到音樂的美感。教師要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傳授,同時還應該讓他們通過歌唱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但是只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要注重音樂學科獨特性的展現,以提高他們的聽覺感知能力為前提,讓他們在音樂學習中學會利用多種感官,增強他們自身的審美體驗。比如,在進行《西風的話》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音畫結合的優勢,改變傳統的講解式教學方法,以視頻形式播放《西風的話》,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重點,同時還能夠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增強自身的聽覺感知能力。
(4)完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有著特別的診斷、導向和激勵作用,它也是中學歌唱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但是當前部分學校仍使用量化制評價甚至沒有評價,無法將這種教學方式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不利于核心素養培養。因此為了有效提升音樂教學效果,必須完善教學評價環節,學校和教師也應該到給予充分的重視,第一,鼓勵實踐與創新的評價。學生根據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能夠在此基礎上予以相應的個性化表現和詮釋。歌唱是一種二度創作活動,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同時還要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在方式和方法上予以指導,進而不斷提高他們的能力。第二,趨向核心素養發展的評價。教師在審視學生的實際表現時,應該分別從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的角度進行。也許在這一階段,學生的歌唱知識和技能存在不足,但他們敢于表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且還能夠將自己對歌唱的濃厚興趣表現出來,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鼓勵。第三,養成音樂學習習慣的評價。學生是否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是中學教師在進行歌唱教學時需要關注的重點,要重視歌唱方法的教學,并且要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適當淡化最終評價,以過程性評價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進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5)與傳統文化進行融合
除了讓學生掌握音樂專業知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中學教師還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和綜合素質,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實現全面發展。要想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音樂創造能力,教師不僅要講授課本上的專業知識,還應該適當地融入我國傳統文化,并且還要為他們講解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讓他們在學習中逐漸養成良好的文化素養。比如,在進行《烏蘇里船歌》一課的教學時,為了讓他們更好地學習這節課,分別以普通話和方言進行演唱。在此過程中,能夠使他們更好地感受不同版本中所傳達的思想,并且通過對比,更好地認識到民族方言演唱民族音樂作品的魅力,進而強化他們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意識。
5.結語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中學音樂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同時還要將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教學目的。歌唱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中學音樂教學的重要部分,所以教師要充分解讀核心素養內涵,努力傳授學生多元化的演唱技巧,增強他們的審美意識,并且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對音樂作品產生多元的感知,進而促進音樂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靜.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音樂教學的優化路徑[J].山東教育,2022(42).
[2]丁欣.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的中學歌唱教學改革探究[J].知識文庫,2021(02).
[3]鄭松林.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音樂歌唱模塊教學模式的探析[J].藝術大觀,2021(25).
[4]林珊妮.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音樂歌唱教學路徑探尋[J].名師在線,2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