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群峰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起草工作于2021年初啟動。我時任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制度創新和風險防范處處長,牽頭組織起草工作,感受頗深。
立法必須有效回應現實。《條例》是一部改革性立法,大量條款涉及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中的改革創新條款。市場主體特別是外資企業對于政策穩定性的期待很高。通過地方性法規的形式將政策固化下來,有利于穩定市場主體的預期、增強市場主體的信心。同時,市場主體對于臨港新片區后續的開放創新也非常關注,因此《條例》在持續對標國際公認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自由貿易港和CPTPP、DEPA等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方面設置了方向性條款,為后續的進一步開放創新預留了空間、提供了法治支撐。
立法必須堅持專業性科學性。《條例》以“五自由一便利”為核心,涉及投資、貿易、金融、航運、人才、稅收、風險防范等許多不同領域,對于立法的專業性要求很高。在起草過程中,我們和各個相關市級部門、管委會各個相關職能部門反復研討,有時就一個條款就要多次討論,力求表述準確。同時,我們多次組織金融機構、外資企業、不同產業的重點企業座談交流,特別是針對氫能、無人駕駛等新興前沿領域,更是多次專題研究,多次到相關企業實地調研,力求立法能夠符合行業發展趨勢,既能夠有效推動產業發展,又能夠保持風險可控。
今后臨港新片區應落實好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在有條件的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開展制度型開放的相關文件,更加深入地對標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加大開放壓力測試;更大力度地推進重大功能性開放平臺建設,特別是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國際再保險平臺、上海油氣交易中心、中國洋山港國際船籍港平臺、保稅船供平臺等,更好配置全球高端資源要素,提升開放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發展改革處(統計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