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萍
[摘 要]信息技術學科具有實踐性特點,教師圍繞學生主體推出更多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形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設計和組織學習活動時,教師要對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程序、活動調整、活動對接、活動延伸等做深入研究,有效改善活動環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讓學生在主動探索學習中提高信息技術綜合應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學習活動;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21-0087-03
小學生對學習活動比較關注,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設計中,教師有意識引入一些內容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給予學生更多啟示。學習活動目標分析與確定、學習活動過程設計與組織、學習活動方案調整和優化、學習活動實踐延伸與創新,都屬于學科教學需要探索的內容,教師從學生學習主體這一角度出發,積極開展學習活動組織研究,為學生提供更多在實踐中學的機會,能夠使學生產生較大學習動力,促進學生基礎學力的增長。
一、學習活動目標分析與確定
信息技術學習活動設計時,教師首先要對活動目標做規劃和設計,為學生順利參與活動創造先決條件。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對學生學情做調查,掌握第一手信息,能夠為學習活動設計提供更多素材支撐。
1.學習活動主體分析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離不開學習活動,教師需要有教學調研的意識,對教學內容、學生學情、活動資源等制約因素做全面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設計學習活動。特別是學情分析,這是學習活動任務設置的重要前提,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活動適配度高不高,決定學生學習效果好不好。如果有需要,教師可以吸納部分學生意見,對學習活動方案做具體設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教學《風光好:漢字的輸入》一課時,教師先做學情調查:平時有沒有輸入文字的經歷,使用哪種輸入方法。學生對這個內容比較熟悉,自然會主動反饋信息。有的學生說,輸入文字有多種方法,有拼音輸入法、五筆輸入法、手寫輸入法,它們都能夠輸入漢字內容。有的學生說,在手機上輸入漢字時,還可以用語音轉文字的形式,非常便捷。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組織學生做現場輸入展示,學生積極響應,課堂學習直接進入到實踐環節,教師對詞組輸入方法做介紹,學生結合平時輸入習慣開展實踐活動,課堂學習氣氛濃厚。教師在課前做學情調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唯有掌握真實的學情,才能做出最準確的應對。現在的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常常超出我們的想象,教師課前做調查,能夠為后面的教學環節設計提供重要參考。
2.學習活動目標設定
學習活動需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引,教師綜合考慮多種制約因素,科學篩選活動目標,能夠為學生規劃清晰的實踐學習路線。學習活動目標可以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方面,教師要合理設計信息技術活動的認知目標,重點突出動作技能培養,強化動手實踐能力。教師在設計學習活動目標時有一定的側重點,才能讓學生明確學習方向。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是最為難得的教學生成信息,教師針對學生認知基礎進行布設和組織,能夠為學生規劃清晰的學習路徑。例如教學《蝴蝶泉邊:編輯文檔》一課時,教師對學生文字輸入情況有一定了解后,可以在課堂上直接發布文檔編輯任務,讓學生和同桌組成二人小組,開展合作學習,一人負責輸入,一人負責檢查,看哪個組能夠最快完成文檔編輯任務。學生接受編輯任務后,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因為增加了比賽環節,學生參與主動性更高,教師進行觀察,適時指導糾正,讓學生順利開展操作實踐。教師下達清晰、明確的任務要求,組織學生合作學習,還設計了比賽環節,這能夠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兩個人合作行動使學生有更多內驅動力,學習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二、學習活動過程設計與組織
在學習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跟進現場情況,確保學生在良性互動中建立學科認知,篩選學習內容、優化學習過程、做好學習評價,都能對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起到正面輔助作用。
1.學習活動內容篩選
學習活動需要內容支持,教師設計學習活動要考慮內容的特點,這樣才能為學生推出適合的學習活動方案。篩選學習內容時,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做出取舍,結合學生實際學力以及生活經驗積累情況,對學習內容做適當的處理,以提升教學適配度,為學習活動提供內容支撐。
教師精選學習內容,組織一些恰當的學習活動,能夠對學生形成多點刺激,有效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例如,在教學《會飛的花朵:插入圖片》一課時,教師發布的活動任務是:在文本編輯過程中,需要插入一些圖片信息,這是最為常見的操作。插入圖片很簡單,但如何做調整則不簡單,需要研究出合適的方法和途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集體研討,利用一些案例做具體探索,看哪一個小組能夠最先找到最佳插入方法。教師借助任務驅動形式啟動教學程序,為學生規劃清晰操作路線,學生都能夠主動響應,說明教師任務設計具有較強針對性,能將學生帶入特定學習情境之中。學生對學習文本插入圖片這一內容有很高的興趣,教師要求學生對插入圖片做調整,并進行方法總結,無疑增加了學習難度。學生開展互動交流與研究,借助集體力量獲得更多啟示,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認知也會更加鮮活。
2.學習活動過程整合
在學習活動開展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一些問題,教師需要做好充分準備,對活動內容、活動程序、活動目標等做及時調整和改進,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動力,引導學生自然深入到學習活動核心,在創新體驗中建立學科認知體系。學習活動包含諸多內容,教師需要有較強的洞察力,及時發現問題并做出應對。
學生對一些創造性學習任務有更高期待,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設計活動,以提升教學訓練價值。例如,《蝶舞彩云南:美化文檔》一課的教學重點是插入藝術字,與文本內容相匹配,對文本做美化處理。教師先梳理藝術字插入方法,再進行示范操作,通過對藝術字做具體調整,讓學生形成直觀認識。然后教師發布具體美化任務,要求學生自行選擇藝術字,對文本做美化處理,并準備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學生觀看了教師的操作,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進行創意設計,在主動探索中找到美化文本的方法和途徑,順利開展操作實踐。教師利用示范操作的機會,指導學生操作方法,在藝術字選擇、藝術字搭配、藝術字調整等環節觀察學生操作過程并適當提醒,讓學生在具體行動時有明確的操作方向,進而順利完成課堂任務。
三、學習活動方案調整和優化
在學習活動方案執行過程中,教師需要有隨時調整和優化的意識,對方案執行效果做全盤評估,找到存在的問題,展開科學分析,適時調整方案,確保活動順利開展。學生對學習活動期待各異,教師要進行科學評估,針對學生的普遍反饋做出對應調整,這對全面提升學生學習品質有一定幫助。
1.學習活動方案調整
學習活動有預設方案,在執行過程中,教師要對活動開展情況做科學評估,以決定是否調整方案。教師首先要做好觀察,重點關注學生反饋情況,如果學生參與熱情降低,教師就要考慮做出調整,唯有讓學生保持熱情,學習活動的開展才有更高價值。其次是對活動程序合理性做科學評價,如果活動中出現了不和諧現象,教師需要征詢學生意見,及時對方案進行調整。
教師對學生電腦基礎做客觀評估,適時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操作,能夠激發學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對深入發掘學生學習潛力有積極作用。例如,教學《設置屏幕保護程序》一課時,教師先通過示范操作教授學生設置屏保的方法,學生對此比較有興趣,都能夠主動學習。在學生自主操作之后,教師從中挑選一些優秀的設計方案,在班級內做重點推介,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操作經驗,為其他學生提供學習啟迪。最后教師推出幾款桌面屏保軟件,學生探索熱情頓時高漲起來。教師鼓勵學生設計個性化屏保,學生對設置軟件有了一定了解,其設計操作順利展開。教師充分考慮學生興趣所在,突出屏保設計操作任務,特別是推薦屏保軟件,為學生帶來更多探索研究的機會。
2.學習活動程序優化
教師優化學習活動程序時,要充分考慮多種制約因素,還要對學生活動心理做研判,找到最佳平衡點,全面提升學生活動品質。學習活動大多帶有實踐性、互動性、探索性等特征,教師對活動效度做分析時,要對活動環節的科學性、合理性做評估,以便進行優化升級。學生是活動的參與主體,教師對活動做優化升級,需要關注學生訴求。
學生一般都有使用電腦的經歷,對一些操作性學習活動比較感興趣,教師適時推出操作性活動任務,能夠創造學習契機,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實踐,取得顯著教學效果。例如,教學《設置個性桌面》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觀察電腦桌面圖標,說說這些圖標有哪些特點。學生平時不是很關注這些圖標信息,于是教師安排觀察任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然后,教師指導學生排列桌面圖標,對這些圖標做大小調整,學生逐漸掌握操作要領。最后,教師設定具體要求,讓學生根據要求做調整,學生都積極響應。學生對電腦桌面圖標比較感興趣,教師抓住學生興趣點設計合適的學習程序,學生主動給予反饋,活動效果較為顯著。
四、學習活動實踐延伸與創新
學習活動不能局限在課堂之上,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生活經驗積累情況做延伸設計,組織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開展創新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啟示。
1.學習活動與生活對接
信息技術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教師對此需要有清醒認識,唯有將信息技術和現實生活對接,才能創造合適的實踐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服務。運用網絡進行信息交換和共享已經成為學生的生活常態,教師在組織學習活動時,要做好學習活動與生活的對接,讓學生借助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開展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學習認知的順利內化。
學生對網絡信息應用比較熟悉,教師要對學生日常信息技術應用情況有一定了解,才能科學、合理地設計和組織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信息技術學科認知能力。例如,教學《暢游互聯網》一課時,教師先從不同渠道做學情調查,對學生網絡交互情況做重點了解,然后推出新內容。學生對網絡論壇不是很熟悉,但對微信、QQ、抖音、快手等應用軟件卻如數家珍。于是教師對網絡論壇概念做解讀,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論壇,學習注冊并參與到論壇的交流活動之中。在具體指導過程中,教師就參與方法和文明用語兩個方面進行適當提醒,使學生建立正確的網絡應用意識。學生有網絡交互經歷,能順利進入論壇,在跟帖、發帖的操作中建立良好網絡應用意識。教師以微信、快手、抖音等應用平臺為引導媒介,組織學生進入網絡論壇,為學生帶來更多交流方法,開闊了學生的學習視野,這是比較典型的學習活動與生活的對接處理。
2.學習活動延伸與拓展
學習活動有多個延伸方向,教師在具體組織時,要有開拓的意識,組織學生展開生活化探索行動,針對學生學習需要設計學習活動,推出更多探索任務,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信息搜集、案例調查、數據分析、任務驅動、網絡互動、課題研究等,都屬于信息技術活動探索范疇,教師要做好活動延伸與拓展,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
例如,在教學《編輯幻燈片》一課時,教師先展示幻燈片的制作過程,然后布置制作任務,讓學生選擇合適的素材編輯幻燈片。學生通過觀看教師的課件,了解了幻燈片的相關信息,對幻燈片的設計特點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自然能夠積極響應,主動搜集相關素材,選擇合適的模板,開展幻燈片的編輯操作。在學生制作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設計和制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修改意見,學生與教師展開多重討論,對制作方案進行反復修改與調整。在成果展示環節,教師對學生幻燈片編輯情況做專業點評,梳理其中的亮點表現,肯定學生的創意設計,給予學生正面的評價激勵。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幻燈片編輯活動,為學生帶來創造性學習機會,從最終成果能夠看出,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具有較高訓練價值。
信息技術學科有其自身特點,教師推出多樣化學習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操作機會。學生對靈活多變的學習活動參與興趣較高,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教學的不同環節做活動滲透,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活動中建立學科認知。學習活動有具體的目標、程序、任務、方法,教師要做好整合處理,確保活動順利開展,以提升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 參 考 文 獻 ]
[1] 周瑩.基于計算思維視角的小學信息技術初識課教學設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2(2):46-47.
[2] 陳斯勉.巧用教學智慧助力小學信息技術課堂[J].新課程導學,2022(2):53-54.
[3] 毛新悅.STEAM創客視角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路徑初探[J].山西教育(教學),2022(2):39-40.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