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曦雯
【摘 要】作業是知識的練習和應用,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已學知識進一步理解和鞏固,還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拓展與鍛煉。但是,由于受傳統教育模式限制,以前的作業主要是單一的題海練習,學生基本上是做較多的重復、機械的練習,這不但影響了學生的思維發散,還限制了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隨著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以及“雙減”政策的提出,培養學生能力的呼聲越來越高,而傳統的教育模式和作業設計更凸顯出效率低下。因此,教師應當研究“雙減”政策背景下的作業設計方式,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讓作業變得更加有效、有趣。
【關鍵詞】“雙減”政策 小學數學 作業設計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高速發展,小學生的競爭意識愈加強烈,他們的學習心理壓力過大,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為了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負擔,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學校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更加科學合理地布置作業。課后作業的優化設計已然成為小學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優化的重要性
小學生由于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發展的不均衡性和個體差異,抽象的數學知識對他們來說有些困難。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教學多以教師為核心,這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空間想象力、抽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得不到發展,因此,教師應注重教學模式的改革,以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為主,讓課堂變得更加有效。作業的有效性常常被大部分教師忽略,他們設計的作業為考試服務,以考試為基準。作業作為鞏固學生知識、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關鍵環節,大量的練習不僅不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還會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
“雙減”政策,對于作業的內容、形式以及數量都進行了嚴格的控制,這大大提高了作業設計的質量,給小學作業設計的優化指明了方向,讓小學階段的作業設計變得更加有效。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數學思維,充分體現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使數學變得更具趣味性和生活化,而作業也不再是學生的負擔。
“雙減”政策的實行,不僅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也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基于“雙減”政策,認真反思,改變日常作業的設計方式,讓作業變得豐富、有效,從而實現學生數學素養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大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一般用作業來檢測學生是否理解課本知識、提高考試成績等,因此,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多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作業量過多
傳統模式中經常出現的題海練習,充分體現了老舊作業設計的機械性與枯燥性,所以作業過多是“雙減”政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題目貴在精,而非多。過重的課業負擔不但不利于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還容易使學生對學習數學喪失興趣。因此,控制作業數量是“雙減”政策最主要的目標之一。
(二)相同題型反復出現
慣用的“題?!辈呗赃€隱藏著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同一題型的題目反復練習。學生在做大量反復相似的題目時,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從而感到枯燥和無趣。相同的題型反復出現,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還會導致學生遇到變式題型時束手無策,找不到思路,這對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
(三)無法與數學實際的應用形成關聯
數學應該與生活緊密聯系,練習也應該適用于生活。但是,許多教師在布置作業時經常以基礎知識為主,部分應用背景也相對簡單,并不能與實際生活建立聯系。所以,作業的設計應加強生活與知識之間的聯系,讓數學真正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從而加強知識的應用性與有效性。
三、“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措施
在目前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著諸多問題,由此可見,作業的改革問題成為“雙減”政策實施的重中之重。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和水平,在設計作業時提高其靈活性和有效性,使小學數學作業為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服務。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把作業變成游戲
為了體現作業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將作業設計為游戲。特別是在學校物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教師應學會使用希沃白板等軟件,設計豐富多彩的游戲。
例如,在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認識角”這一課的練習環節,筆者為了讓學生鞏固新知,采用了希沃白板中趣味分類模塊里的一個小游戲——猴子與蘑菇。在這一模塊,筆者將設計的圖形意義展示在“小猴子”的身上,而學生則需要思考如何將這些“小猴子”分別送回標有“是角”和“不是角”的“蘑菇屋”。 教師可以統一展示所有“是角”和“不是角”的圖形,方便學生觀察和比較。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體會了分類的樂趣,還進一步明確了圖形“角”的特征,達到了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
利用希沃白板技術,教師設計的課堂作業豐富、有趣,制作過程也較為簡便,學生的參與度高,反響較好。在“找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查漏補缺,還可以檢驗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相較于枯燥乏味的基礎性練習,通過希沃白板制作出的有趣的小游戲則形象生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
(二)把作業變成挑戰
1.挑戰同學
教師可以讓學生摘錄平時練習中的難題、易錯題,然后將這些題目匯總再分發給同學做。利用這種模式,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也讓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得到提升。
2.挑戰自己
學生可以將自己認為有難度的題目在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學可以共同參與解題,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挑戰老師
學生可以出一些題目來考一考老師,這不僅考查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讓學生懂得深入發掘題目,以此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三)把作業變成做事
1.看似完成另外一項任務
傳統的練習枯燥乏味,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如果將作業的形式轉化變通,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把作業看成是完成另外一項任務,則在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大大培養了他們的創造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小數的加減法”時,筆者讓學生繪制了一張統計圖,記錄每個學生完成20道小數加減法口算題的正確率。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分小組進行實踐。他們一邊做題,一邊記錄并完成統計表,不知不覺練習了許多小數加減法的口算題,不僅練習得輕松,效果也比之前更為顯著。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熱情非常高。較之前,學生對計算類型的題目不感興趣,因為練習的過程較為枯燥,所以效果也較差。而統計類的題目,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題型,很新穎,富有挑戰性,吸引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完成。這一作業設計,完美地實現了一舉兩得。
枯燥的計算題變成了探究與實踐的對象,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做題能力。而統計表的繪制,聯系了生活實踐,學生也在此過程中提高了認知、鞏固了知識。
2.看似做一件事情
為了加強作業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提高作業的可探究性與趣味性,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把做作業看成在做一件事情。
例如,筆者在布置“小數乘小數”一課的作業時,就設計了一個游戲:超市小票大揭秘。
在課堂快結束時,筆者拿出了一張超市購物小票。學生很快發現,這張小票上最后的總金額被撕掉了,但是買的物品的數量和單價還在。筆者讓學生幫助算出總金額。學生很快聯想到可以利用新學的“小數乘小數”的知識,用“數量×單價”的方法求出一個物品的總價,再把所有物品的總價加起來就可以算出總金額。
完成這項作業的過程快樂有趣,這種布置作業的方法將作業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將抽象的數學回歸于生活的本質,學生既學習了數學知識,又學會了正確應用。
(四)把作業變成“生意”
1.允許學生“更換商品”(作業選做)
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設計作業時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
例如,在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認識射線、直線與角”一課的練習中,常常會出現“幾個點可以連成幾條直線”的題目。針對此題,筆者進行了分層作業設計: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只要求其探究到“4個點可以找到幾條直線”;而對于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則鼓勵其探究更多的點連成直線的情況。
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題目進行練習。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分層次、分批次地讓他們練習,這樣就大大降低了某些練習的無效性,使練習變得更加有針對性。
2.允許學生“預存資金”(添加附加題)
“一刀切”的作業布置方式,內容簡單、統一,形式粗暴。這種作業的布置只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少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不能得到滿足。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將作業分為A、B、C三類:A類屬于基礎性作業,面向全體學生,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完成;B類屬于拓展性作業,面向大部分學生,這類作業具有一定的思維拓展性,要求學生將簡單的題目進行變式并有效結合其他知識進行題目的分析;C類屬于提升性作業,僅僅面向少部分學生,該類題目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傾向于學生擺脫常規思維,以求得到更大的發展。這樣設計題目,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切實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例如,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的“圓的面積”的課后作業,筆者是這樣設計的:將作業劃分為A、B、C三個層次,由簡到難,讓學生自行選擇。
A層次為基礎題,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只需給出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等簡單條件,讓學生直接應用公式計算出圓的面積。
B層次為變式題。筆者將圓與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進行圖形的組合,要求學生計算組合圖形面積或者陰影部分面積。
C層次為提高題。此類題目需要學生進行圖形或者思維的變換。如圓根據半徑剪切拼出的最后長方形的周長為25.26,要求學生算出圓的面積。要解答這道題,學生需要根據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思考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能由圓的什么來表示,從而推算出結果。
這樣的分層作業,既滿足了對數學有高要求及高發展需求的學生,為他們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間,發展了思維能力,同時兼顧了大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總的來說,為了體現小學數學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和鞏固數學基本概念與知識的作用,同時也為了更多地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作業的內容與形式的設計需要教師多關注和思考。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要減少書面作業和理論作業,增加實踐性和趣味性作業,讓學生在作業練習的過程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參考文獻】
陳芳. 優化作業設計,實現小學數學減負[J]. 天津教育,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