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蘭祥 劉雅婧 於文婷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發揮好金融的作用,支持中國科技創新。文章以合肥區域為標的,分析2011-2021年的有關指標,發現合肥區域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存在政府激勵不顯著、信貸規模不足等問題。下一步合肥區域需要強化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設計與財政支持力度,運用數據平臺提振R&D經費支出,并制定專項評估系統與金融產品,建立起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關鍵詞: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發展策略
科學技術是現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在產業、企業、區域和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發揮著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作用。金融秉承著資金融通的基本職能,成為創新發展與壯大經濟的杠桿。如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金融對于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不可忽視。作為我國首批科技金融試點城市之一及我國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區域具有濃厚的金融底蘊和科技基因。本文選取2011-2021年合肥區域內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相關指標進行分析,發現當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為科技金融的未來發展提供個性經驗與策略啟示。
一、文獻綜述
國內關于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研究,主要存在于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初期,近兩年有了進一步的深化。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體系是本文確定分析指標的主要依據,此外,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是本文研究的理論基礎。因此,本文從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體系的含義、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作用兩個方面展開綜述。
(一)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體系的含義
科技金融下金融支持的含義,金珊珊等(2014)認為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體系是在政府引導下,以銀行中介為主,銀行和金融市場并存,且相互融合滲透、相互依賴競爭的混合型科技創新金融支持體系。賀靜(2020)認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逐漸形成了“創投基金先行、信貸擔保跟進、資本市場助推、保險市場保障”的金融支持體系。王曉笠等(2021)將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分為風險投資、商業銀行、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四個部分。
(二)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作用
金融對于科技的支持能夠激勵其創新的觀點,國內外學者通過理論和實證分析進行了不同角度的佐證。約瑟夫熊彼特(1912)是將科技與金融結合的先驅,他認為創新活動可以促進產業的優化升級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企業的發展創新離不開金融支持。Luigi、Fabio和Alessandro(2008)通過實證檢驗,證明國有銀行的有序經營能夠刺激公司的科技革新 。段世德、徐璇(2011)認為,金融支持科技可以幫助科技創新資本化、金融資本產業化,提高資本投入邊際效應,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提供全面服務。王躍(2013)通過解析案例的途徑,說明發揮好金融支持科技的作用,需要彌合金融服務與科技平臺兩者之間的鴻溝。耿宇寧(2020)構建了中介效應檢驗模型,揭示科技金融在中小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發揮作用的內在機制,同時指出銀行貸款和風險投資在促進企業技術創新。
(三)文獻綜評
查閱以往文獻,發現大量研究著眼于宏觀效應的分析,較少有深度分析給定區域內的科技金融發展的研究,即使給定區域,也大多是不同省份之間,范圍較廣,分析具有概括性。本文將針對合肥區域從多角度全方位地剖析區域內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情況,并從中發現問題,提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策略方案。
二、合肥區域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現狀
自2014年起,合肥區域多次發布促進科技創新以及科技與金融相結合的相關政策。2016年,合肥區域科技金融創新戰略聯盟成立,旨在聚集科技金融服務資源,加強科技創新企業與商業銀行、各類資本之間的關聯。2021年4月,安徽省銀保監會印發《關于進一步推動銀行業支持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通知》,合肥區域扎實執行政策要求,在 R&D 經費支出、財政和各類融資渠道等方面對于科技創新加大了支持的力度。
(一)合肥區域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情況
R&D經費用于衡量創新投入的規模,R&D 經費與生產總值之比反映R&D 經費的投入強度。自2011年以來,合肥區域R&D經費投入穩定增長,2021年的R&D經費投入相比2011年擴大了近六倍,達到了394.57億元。在投入強度方面,合肥區域R&D 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九年在3%的水平上下浮動,2020年首次超過3.5%達到新高,2021年略有回落。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2020 年全社會的R&D經費投入強度應提高至 2.5%,合肥區域已超額完成任務。
R&D 經費中政府資金、企業資金所占比重,可以分別反映政府和企業等社會力量在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方面所作的努力。合肥區域R&D經費中,政府來源經費在2011至2017年呈現上升趨勢,2018年開始金額逐漸下降,2021年R&D政府來源經費不及2013年的規模;企業來源經費保持較大幅度的增長,從2011年的37.13億增長到2021年的217.51億,在科技創新領域不斷加大投入。
(二)合肥區域財政支持科技創新情況
合肥區域財政資金中對科學技術領域的支出呈現波動增長的態勢。2011年至2016年科學技術財政支出擴大了五倍,2015至2016年增長最快,2015年為37.27億元,2016年為101.7億元。2017年出現回落,2018年后繼續增長,增速逐漸放緩。科學技術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在2016年以前在4%上下波動,2016年占比超過10%,隨后在波動中上升。
(三)合肥區域科技創新融資情況
商業銀行貸款是絕大多數企業的融資途徑,債券融資與股市融資是直接融資的兩大主要渠道。由于科技貸款從2009年開始不再統計,本文參考孫芹、宋夏云的方法,采用研發經費來源減去來自企業和政府的研發經費的剩余部分近似代替科技貸款金額。2011年至2021年,合肥區域科技創新融資情況總體向好,債券、股市融資額基本超過科技貸款融資額。科技貸款融資額逐年增加,2019至2020年增速最快,從118.27億增長到170.66億;債券融資額在波動中提高,債券融資額從2011年至2016年大幅增加,在2017年至2019年有所減少;股市融資波動幅度大,2017年開始連續三年保持150億的規模,2021年急速擴大,規模達到482.13億。
在風險投資方面,合肥區域建立了創新科技企業風險投資有限公司、天使投資基金和孵化投資引導基金,用于支持融資困難的科創企業。并且2022年合肥區域設立了總規模200億元政府引導母基金,專項深化合肥科技創新發展,在促進科技創新方面已經初見成效。
(四)合肥區域科技創新取得的成果
2021年,合肥區域建成多個國家大科學裝置,包括全超導托卡馬克在內的科學裝置屢獲佳譽。截至2021年末,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個,部屬(重點)實驗室(含部屬、省部共建)36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578戶,比上年增加1250戶。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98個,市級以上眾創空間109個。
2021年全年授權專利53843件,與上年相比增長31.1%。全年簽訂輸出技術合同13949項,成交金額435.67億元,全年共登記科技成果4005項,增長36.2%。各類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398項。
三、合肥區域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合肥區域的R&D經費雖然總量擴大,但投入強度有放緩的趨勢;同時,R&D經費中的政府來源經費逐年下降,2021年的金額甚至僅為2013年政府來源經費的三分之二;科學技術方面的財政支出總額雖然仍在擴大,但近兩年的增長速度遞減,財政支持力度觸及瓶頸。科技創新融資方面,科技貸款融資規模過小,2021年的融資規模不及債券與股市融資規模的一半,較多的資金集中在科技創新頭部企業。可以看出,合肥區域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可能會影響合肥區域的科技創新水平。
(一)政府支持不足,激勵作用不顯著
政府在R&D經費和財政中科學技術的投入表現趨于弱勢,與合肥區域科技創新蓬勃發展的現狀背道而馳。政府支持力度相對不足,將難以激勵科創企業進一步加大R&D經費的投入。一是由于科技金融的概念在我國的孕育時間較短,合肥市科技金融創新戰略聯盟于2016年成立,發展只經歷了6年,科技金融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政府在頂層設計上的經驗較少,政策激勵與資金投放都較為謹慎。二是由于區域內缺乏有效溝通,政府與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政府在獲取企業融資需求信息上有難度,而大多數中小企業也難以知曉政府補貼科技創新活動的政策制度。最終導致政策資金分散,難以下放到科技企業,未能形成政策合力。
(二)信貸規模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
合肥區域內中小型科創企業可依賴的融資方式以銀行貸款為主。雖然近年來也陸續推出了戰略新興貸、專精特新貸等專項貸款,對科創項目提供額度、利率等方面的融資優惠,但是合肥區域科技貸款規模增幅不穩定,與其他融資方式相比融資額度占比較小,信貸產品的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無法滿足廣大中小型科創企業的融資需求。一是由于銀行等提供融資的主要主體有風險容忍度、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的要求,對科創企業,尤其是種子期、初創期的科創企業支持意愿較低,偏向將貸款投放給實力雄厚的科技企業用于創研活動,中小企業反而難以獲得貸款審批。二是由于針對科技型企業的信用評級、投資咨詢等專業機構未充分建立,科技型企業前端資產的估值與風險評估技術也未全面推廣,使得目前合肥區域主要商業銀行提供的信貸產品還略顯保守,期限上以一年及以下的短期信貸產品為主,難以滿足科創企業的長期資金需求;在抵押方式上則偏好固定資產抵押,極少使用知識產權、商標等無形資產,對中小型科創企業較為不利。
(三)融資渠道狹窄,難以適應科創發展
金融體系能夠通過多元化渠道管理并分散投資科技創新項目的風險。截至2021年,合肥市上市公司僅有68家,絕大多數中小型科技企業只能通過銀行貸款實現外部融資,渠道較為單一。一是由于合肥區域金融市場發展尚不完善,資本市場等子市場的融資功能還不能完全發揮作用。政府引導的風險投資和天使投資基金所需的企業資質水平較高,符合條件難度大,退出機制也不完善。二是通過相關渠道融資的門檻較高。由于合肥區域缺乏面向科技型企業的專門擔保機構,對反擔保資產的要求與科技型企業資產的特性不契合,信用擔保作用未充分發揮,中小型科技企業尋求擔保較為困難,難以達到掛牌、上市等條件。三是由于科技企業生命周期多樣,融資需求復雜。科技型企業的生命周期分為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與傳統企業相比,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企業的投資風險和投資價值都不相同,需要提高合肥市融資渠道的深度和廣度。
四、合肥區域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策略建議
(一)強化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設計與財政支持力度
宏觀政策影響著資金的流向與規模,因此合肥市需要統籌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科研院所和科創企業等各方要素,制定符合合肥市科技與金融發展現狀的政策規劃,形成頂層設計之后,逐漸簡化審批流程,逐步細化條款,避免政策之間的矛盾。同時,在完善政策的基礎上整合財政資金,加大支持力度,既要關注科技型中小企業本身,同時也應建立配套的優惠政策,激勵金融機構、貸款公司服務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揮政府作用,提高財政直接支持科技企業的水平,有效疏通各類融資渠道,明確合肥區域科技企業的創新政策導向,并同時監督資金規模與流向,保證科技在風險允許的范圍內創新。
(二)有效運用數據平臺提振R&D經費支出
信息不對稱是科技金融無法有效統籌發展、規范布局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大數據技術廣泛運用的今天,政府與科技企業應該改變傳統的服務意識和經營觀念,搭建專業的科技創新信息平臺。政府在平臺內發布優惠政策,廣泛對接符合條件的科創主體;企業在平臺內披露科創成果,為新技術的應用尋找訂單,達成技術合同交易,提高科創成果的轉化效率。從而既能促進政府R&D經費的有效下放,又能幫助科創企業收回前期成本,提振加大企業R&D經費支出的信心。同時,為了保證信息的真實可靠,降低信用風險,還需要匹配企業財務與政府征信、稅收、海關等部門的數據,提升技術合作雙方達成交易的處理效率與準確性,打破推進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信息壁壘。
(三)制定專項評估系統與金融產品,加強人才培養
針對目前科技型企業多為輕資產企業的現狀,需要建立專項評估系統,考慮現金流、管理團隊和技術(或商業模式)三個因素。將財務因素和非財務因素相結合,既要考慮定量因素,也要考慮定性因素,綜合制定針對輕資產企業的評估體系。在制定專項產品上,金融機構要綜合考慮企業的發展情況、市場情況、盈利情況等因素,掌握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企業融資需求,對于已經上市的科技企業;已經在新三板掛牌的科技企業;已有上市預期,開始上市計劃、輔導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科技企業;所在區域已有公開的產權交易市場等的四類科技企業設計專項產品,實現精準營銷。同時,金融支持方應當加強人才培養,組建專業團隊,著重培養一批既懂業務,又懂專業的人才隊伍,以點帶面,提高業務能力。此外,加強與行業專家合作,加大對行業協會、企業協會的調研,聘請外部專家提供企業估值評價幫助,積累樣本,建立大數據庫,建立估值模型。最終有效增加科技貸款規模,達到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發展的目標。
(四)建立結構完善、渠道多樣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結構完善,指服務體系中存在以商業銀行為主的科技金融供給方、以科技企業為主的科技金融需求方、科技金融中介機構以及政府,其中中介機構又能發揮包括儲蓄、保險、信托等多重作用。渠道多樣,指金融服務體系中充分開拓利于科創企業融資的債務、權益融資渠道。目前,打通多渠道融資壁壘是合肥市科技金融的首要目標,下一步需要強化培育科技風險投資公司、科技保險公司和科技擔保公司等中介方,通過保險和信托等降低科技企業的融資風險,全方位保障科技研發的資金需求,優化風險管控與融資環境,推動合肥市高新技術企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珊珊,雷鳴.科技創新金融支持體系的構建及作用機制——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視角[J].新疆財經,2014(01):14-20.
[2]賀靜.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難點與思考[J].甘肅金融,2020(08):19-20+14.
[3]王曉翌,紀世乾.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現狀及對策研究[J].經濟論壇,2021(08):114-124.
[4]University Press,1912.Schumpeter. The Theory of Economy Development[MJ].Cambridge:Harvard.
[5]Luigu B,Fabio S,Alessandro S.Banks and Innovation: Micro-econometric Evidence on ltalian Firm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90(02):197-217.
[6]段世德,徐璇.科技金融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4):66-69.
[7]王躍,羅彬杰.關于信托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思考——基于成都高新區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創新的啟示[J].西南金融,2013(09):25-29.
[8]耿宇寧,周娟美,燕志鵬,劉玉強.科技金融發展能否促進中小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基于中介效應檢驗模型[J]. 科技和產業,2020,20(06):1-8.
[9]宋偉,楊海芬.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金融支持政策演化及效果評價[J].金融理論探索,2021(04):38-50.
*基金項目:安徽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省級項目(項目編碼S202210357474)。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