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人物紀錄片中的形象創構彰顯了信息化時代的主要特征,如快節奏的敘事方式、平民化的話語塑造、生活化的人物形象建構以及時代價值觀的傳遞。各大傳播平臺涌現了許多以平凡百姓故事、個體命運起落為題材的人物紀錄片,在樸實敘事中表現出個人奮斗與時代發展的同頻共振,見微知著地展現了新時期中國人的美好生活,引起了大眾與質樸平凡人的強烈共情,達到了相應的傳播目的。以在b站、旅游網視等新媒體平臺上均有破百萬瀏覽量的人物紀錄片《中國喜事》與《風華正“貿”》為例,其中,《中國喜事》涉及六大主題“良緣、新生、傳家、成長、收獲、團聚”,鏡頭聚焦一群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的普通人;《風華正“貿”》涉及八大主題“后浪、選擇、奔跑、家鄉、朋友、并肩、弄潮、筑夢”,記錄了24名不同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奮斗者的故事。兩部作品不僅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還具有觀賞性及藝術性,在創作理念、畫面構圖以及影像中產生了美學意義。基于此,文章從上述兩部紀錄片的拍攝對象生活化形象建構策略、平民化的敘事策略、藝術化的影像創構策略、具有新媒體特質的影像表達策略這四個方面,探析新媒體語境下人物紀錄片中人物形象創構的策略。
關鍵詞:人物形象塑造;人物紀錄片;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8-0-03
0 引言
人物紀錄片是采用非虛構的記錄方法,在還原記錄對象生活原本面目的基礎上,展現該人物真實的生存狀態和精神氣質,其核心關注點在于“人”。在新媒體環境下,人物紀錄片中的形象創構被打上了信息化時代的烙印,如快節奏的敘事方式、平民化的話語塑造、生活化的人物形象建構以及時代價值觀的傳遞等。由海南衛視制作的人物紀錄片《中國喜事》《風華正“貿”》立意于此,踐行平凡卻不平庸的情感表達原則,實現了人物紀錄片創新的形象創構。兩部作品扣緊時代主題,迎合新媒體用戶的需求,凸顯人物個性魅力,在b站、旅游網視等新媒體平臺上均有破百萬的瀏覽量,在人物紀錄片的形象創構上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
1 新媒體語境中人物紀錄片的特征
在新媒體環境下,人物紀錄片的創作顯示出了信息化時代的特征。一方面,注重高水平的制作,使用新穎的創作手法,以快節奏的敘事方式抓住受眾眼球,在有限的時間內突出主題;另一方面,題材傾向大眾,以受眾平凡生活中的典型故事為核心,并使用平民化的話語塑造日常生活化的人物形象。這樣能夠吸引更多受眾關注,不斷強化人物紀錄片的創作及傳播效果。同時,要注意傳遞時代價值觀,以小切口彰顯大主題,小故事講述大情懷,在個體性故事中講好中國故事。
2 人物紀錄片的形象創構策略
在創作過程中,人物是人物紀錄片的靈魂與核心,人物形象塑造則影響著人物紀錄片的品質氣質與藝術生命力,決定了成片效果。因此,精準選擇有代表性的記錄對象尤為關鍵。黑格爾曾指出,“人物性格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1],具有個性鮮明的人物是紀錄片制作團隊選取主題人物的首要原則。
2.1 生活化的人物形象建構策略
藝術創作往往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約翰·格里爾遜曾指出,“紀錄片就是從日常生活中拍出一部戲劇來,從一個問題中寫出一首詩來”[2]。在新媒體語境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成為人物紀錄片的關注對象,只有深挖這類不懈奮斗的個體的生活,才能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活、更接地氣,最終達到升華主題思想,并在社交網絡引起熱度及反響的目的。因此,具有生活氣息的典型人物成為該類紀錄片主角形象建構的重要策略。
具有生活化特點的典型人物,即性格特點鮮明,在平凡生活中經歷過一段特殊的時光,在人間煙火氣中仍具有某種獨特的閃光點或是能夠展現出不同尋常的能力,這類典型人物能帶給受眾沉浸式的體驗。在選定典型目標人物后,創作者要與記錄對象多次深入交談,通過觀察、了解其生活,明確人物特性及個性。隨后在腳本策劃中,采用不同的攝制手法刻畫人物細節、合理規劃拍攝時間,以及選取人物生活中關鍵的時間節點等,如實記錄人物真實的情感流露,深刻展現人物的性格魅力。
比如,紀錄片《中國喜事》選取了16個當代普通中國人,有為自己操辦婚禮的婚慶策劃師、面臨人生第一次重大考驗的高考考生、不斷突破自己上限的滑板女孩、時隔30年又重組霹靂舞組合的中年霹靂舞愛好者等,通過記錄和拍攝他們的日常生活切片,在一個個與生活“斗智斗勇、愈挫愈勇”的故事中,使記錄對象的個性形象構造也逐漸變得清晰。在容易令人共情的高考、婚禮等生活化故事中,展現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同時每個主人公身上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時代精神相互呼應、相互印證。
2.2 平民化的敘事策略
作為人物紀錄片,最考究的是能夠打動受眾的故事講述方式。人物紀錄片多采取以小見大的方式,最終達到窺斑見豹的效果,通過記錄平凡人物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實現主旋律式的表達,從而引發大眾的情感共鳴和認同。根據美國學者比爾·尼克爾斯提出的觀點,紀錄片的敘事模式包括詩意型、闡釋型、觀察型、參與型、反射型和表述行為型這六大類型,而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所融合的敘事模式則包含幾個不同的方面[3]。紀錄片《風華正“貿”》在敘事策略上主要呈現三種表現形態,即生活或者工作場景的如實記錄、探尋者(主持人)現場的各種體驗和交流、記錄對象的自我言說,從而使人物能夠立體而具象化地呈現在大眾面前。其中,記錄對象的第一人稱的平民化敘事,既包括其作為被采訪對象的敘事視角,又包括以紀錄片拍攝與制作方為講述者的敘事視角。
在新媒體的影響下,使用第一人稱的平民化敘事是具有“網感”的視聽表達。《風華正“貿”》受到了“網感”與“親近感”視聽表達手法的啟發,采用了第一人稱平民化敘事為主的方式來構建整部紀錄片,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視聽效果。在社交媒體上,第一人稱敘事廣受歡迎,它在網絡直播、短視頻、Vlog 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能讓觀眾對故事情節產生切實體會,引發共鳴。通過平實口語化的敘述,受眾可以更加深刻地體驗故事,從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主人公。每個主角都有不同的特點,但觀眾總能從他們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進而與主角構建起親密
關系。
“一開始我被問得最多的就是:‘你行不行?而我一直都告訴自己,我行!”——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位女性“金手指”劉巾杰在紀錄片《風華正“貿”》第一集《后浪》中深情講述了自己為了按下“點火”按鈕的那一秒,花費了整整7年時間。7年間,劉巾杰從“半路出家干航天”到把控制系統每一個崗位幾乎都輪了一遍,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劉巾杰說,文昌發射場共計執行了20次發射任務,她參與保障19次,唯一錯過的那次發射,是因為進了產房。該紀錄片以溫暖的細節、飽含深情的話語,向受眾呈現了以劉巾杰為代表的一代航天人的航天精神,受眾通過劉巾杰的故事也對航天工作者不再感到陌生,這正是第一人稱敘述帶來的效果。同樣,《風華正“貿”》第四集《家鄉》走進新時代的海南鄉村,尋找“興農人”的詩與遠方。山里特產“走出去”、山外客人“請進來”,五指山市毛納村返鄉創業村民黃芳德在片中說道:“走出大山不是為了逃避大山,而是要走出心中的大山,我要帶著我的眼界回來?!卑选吧胶=洝鞭D換為“致富經”,紀錄片以樸實的語言描述普通人的奮斗故事,并通過這些故事傳達了普通人在奮斗中不斷增強的信心。
平民化的敘事視角能夠將其中個體的一部分認知與理解融入敘事體系中,由此,不僅可以從多個角度激發受眾對敘事內容的思考與理解,還可以進一步拉近受眾與個體奮斗故事敘事內容之間的距離,只有以受眾為主體展開敘事,才能保證敘事內容被更多人接受和理解,增強敘事效果。
而《中國喜事》采用輕剪輯的方式,在慢敘事中更加逼真地呈現真實的故事,使整部電影充滿了原生態的氣息。比如,分集《新生:心中的山》,父親即將帶著因腿部受傷只能長期靠輪椅出行的兒子周藝一同登上泰山山頂,在登山前一晚睡前與兒子夜聊,帶點忐忑、有點自嘲但又堅定,平實的話語中展現出了父子倆極大的勇氣與對彼此的信任。全片沒有一句解說詞,在同期聲的平鋪直敘中,展現出了人間煙火中的質樸真情。
用恰當的紀實搭建老百姓的生活空間,符合受眾的情懷訴求。在熟悉的講述之外,將藝術格調與平民化的敘事場景相結合并運用到人物紀錄片中,生動構建出人物形象,能夠有效表達個體抒情及社會映射。
2.3 藝術化的美學影像創構策略
人物紀錄片與人文歷史類或自然題材等紀錄片不同,不僅要體現鮮明的人物個性形象,還要具有觀賞性及藝術性,也須融入制作團隊獨特的創作思路。因此,該類型紀錄片的畫面構圖、創作理念以及影像所產生的美學意義顯得極為重要。
合理并巧妙運用富有美學價值的視聽語言可以豐富作品的情緒傳遞。豐富的音樂、音效可以增強藝術感染力;生動、客觀的細節描寫,可使故事內容更加鮮活;變換敘述視角,可以豐富故事的空間層次和效果。把審美性作為紀實性的重要補充,采用更加個性化的拍攝風格,能夠提升紀錄片的藝術美感,提高受眾對紀錄片的認可度。同時,在后期剪輯與視覺包裝中應巧妙運用平行、交叉、隱喻等新穎的手法,形成節奏明快、創意生動的敘事表達;利用空鏡頭渲染情緒氛圍。如在《風華正“貿”》第八集《弄潮》的開篇,以航拍下在浪尖飛舞的沖浪者、各式各樣的沖浪咖啡店等空鏡頭,將受眾代入具體的環境中,感受沖浪小鎮這種新的生活方式的魅力,也交代了主人公的生活背景,讓受眾對人物形成更加立體的了解。
此外,在拍攝紀錄片之前,要預設困難點及突發狀況,提前規劃鏡頭運用手法。長鏡頭是較理想的選擇,既可以表現出真實性、紀實性,又可以及時記錄不確定性事件。例如,在《中國喜事》中,受眾通過長鏡頭可以獲取同期聲之外的細節,還能在事態發展的連續性和敘事的時間延展性里獲得身臨其境般的感受,進而與紀錄片的主人公產生共鳴。
2.4 具有新媒體特質的影像表達策略
為創作出更加貼合新媒體語境的人物紀錄片,影片創作應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技術、新設備,根據不同的題材及想要呈現的敘事效果,選擇恰當的拍攝方式和技巧。
《風華正“貿”》以快節奏式的拍攝手法、造境式的影像語言,來記錄人物特性。其采用2.4∶1的電影質感畫幅,將主人公與奮斗所帶來的生命韌性和理想的光芒通過藝術化的構圖設計與快節奏的剪輯方式展現出來,并且融合無人機航拍、微觀近距離拍攝、超長焦遠攝、水下拍攝等創新技術,海陸空全景式呈現人物所處環境。這種拍攝模式既符合新媒體受眾快節奏、個性化、多元化的觀看喜好,又兼顧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國喜事》則選擇了輕剪輯的影像表達,以更貼近原生態的紀實表達構成了整部影片。其以“真
實+未知”為制作特點,多運用長鏡頭作為詩意的修飾語言,同時利用超長焦設備,采用“偷窺式”視角,全片沒有一句解說詞,在符合新媒體獵奇性特征的同時,利用平鋪直敘的同期聲,展現出人間煙火中的質樸真情。
上述兩部紀錄片融合了傳統電視媒體及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在互相借力中實現了用輕體量做出大聲量的傳播效果。在主流媒體平臺制作保證了紀錄片的品質的基礎之上,兩部紀錄片的傳播重點都聚焦新媒體平臺。迄今為止,《風華正“貿”》在旅游網視網站、學習強國APP中的播放量超150萬次;《中國喜事》在b站獲評9.8分,播放量已超186萬次,5.5萬受眾同時在線追劇,作品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和豆瓣等新媒體的廣泛宣傳和輿論發酵,已經成功吸引眾多知名的公眾號,如“新京報”“廣東共青團”“新浪娛樂”自發評論,其中多篇文章的閱讀量也突破10萬次。此外,通過b站的彈幕、投幣、點贊轉發以及其他社交活動,《中國喜事》的傳播效果顯著增強,從而獲得了更多觀眾的認可,并且有效提升了其在新媒體中的影響力。在評論和彈幕中,受眾對片中人物、故事的共情與現實生活的延展等一系列的好評、口碑,成為紀錄片的傳播利器。
3 結語
人物紀錄片的形象建構需要在創作前開展大量而充分的調研工作,攝制團隊要挖掘人物的生活背景、性格特點以及人際關系并進行影像塑造。在創作過程中,只有將平實的敘事語言與具有美學價值的視聽手法相結合,才能創構出更加鮮活飽滿的人物形象。此外,還要利用信息化的表達方式強化傳播效果。如此一來,才能制作出更加優秀的人物紀錄片。
參考文獻:
[1] 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00-307.
[2] 李恒基,楊遠嬰.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修訂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256.
[3] 楊舒婷.關于紀錄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20,41(24):139-141.
作者簡介:李珂(1990—),女,廣東佛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告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