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與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同頻共振的邏輯必然,是一條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近幾年,國內學界立足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經濟學、比較學等多元視角,從生成邏輯、科學內涵、世界意義等方面掀起了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研究熱潮,相關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不乏缺憾。對現有研究展開批判性反思和總結,對深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學理闡釋,堅定“四個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推進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研究綜述;未來展望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4767(2023)04-0021-09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莊嚴宣告我們歷史性地“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1]。這條道路是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艱辛求索開辟出來的科學道路,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真理力量,熔鑄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量,匯聚了全體中華兒女團結一心、踔厲奮發的創造力量。當前,國內學界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對當下研究狀況進行歸納整理,既有助于在理論層面查漏補缺、深化論證;又有助于在實踐層面激發歷史主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蓬勃發展。
一、國內學界研究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主要視域
研究視域對學術研究起著“舉旗定向”和“畫地勘界”的作用,研究視域不同,研究方法、研究內容乃至研究結果也大相徑庭。當前,國內學界主要立足于唯物史觀視域、經濟學視域和比較視域剖析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一)立足唯物史觀視域研究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唯物史觀存在著無法割裂的同生共進關系: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在唯物史觀指引下開辟出來的,唯物史觀引領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和發展原則;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內蘊著唯物史觀的智慧和精神,體現唯物史觀直面和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批判性、革命性和科學性特質。
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類現代化發展的“動力源”以及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問題因”和“矛盾鏈”[2],為后發國家超越西方現代化開辟了新道路。在唯物史觀視野中,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現代化,是駕馭資本的現代化,是以人的自由發展為旨歸的全面現代化[3]。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蘊含著從“主體性到公共性”的基本定向,其哲學表達就是唯物史觀的公共性邏輯[4]。林于良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群眾史觀、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三方面[5]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唯物史觀底色。王宇紅、毛華兵立足唯物史觀,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物質與精神相統一三大層面解析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深刻理論內涵[6]。
(二)立足經濟學視域研究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經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一個重要維度?,F代經濟學理論是從經濟維度對現代化發展狀況的意識反映。英美國家構建的西方經濟學,是對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的經濟理論表達;德國、日本開辟的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導的外源型后發現代化道路,在經濟理論層面表現為以國家主義為基礎的國民經濟學;蘇聯和東歐試圖走繞過資本市場、憑依中央計劃指令調配資源的現代化道路,反映在經濟理論層面則是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時空壓縮”的場景下發生的、以社會主義為導向的、國家調控與市場驅動相結合的外向型發展道路,其經濟理論體現為獨創性的中國經濟學[7]。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協調各種重大經濟關系,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豐富了“人民至上”的經濟內涵[8],增強了現代化建設的內生動力和發展韌性。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能開辟出新道路,原因在于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理論與實踐[9]。這一新道路承載著中國百年經濟形態,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制度形態”,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經濟理性”,再到新時代以來的“價值文化”,中國式現代化誕生了以域觀經濟學為代表的中國學派理論[10]。
(三)立足比較視域研究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具有與西式、蘇式或其他樣式現代化道路迥然不同的氣質。第一,就西式現代化來說,它是建基于自由市場、三權分立和所謂“普世價值”的先驗邏輯之上[11];而中國式現代化是立足于特殊國情、人民本位和共產主義價值理想之上的。西方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恪守市場萬能的經濟信條,以物質增長和財富積累為旨歸,是單一向度的經濟現代化;而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相結合,是“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現代化。西方式現代化包含的文明底蘊注重實體性,內化為二元對立思維,外化為重元素、重實體的機械論“因果”行為模式;而中華文明重關系性,內化為陰陽關聯思維,外化為重結構、重功能的整體性“關系”行為模式[12]。第二,就蘇式現代化來說,它背離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而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具體實際相結合。第三,就其他樣式的現代化來說,中國式現代化以實事求是和獨立自主為原則,實現了對后發國家依附型現代化的實踐性超越[13]。
國內學者立足比較視域探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有利于在參照中凸顯其“新意”和優越性。但比較的廣度相對狹窄,且深度也有待推進。
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在理論指引、實踐淬煉和歷史證成的交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國內學者主要從歷史、理論和實踐三個維度,解析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邏輯。
(一)歷史邏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產生發展的歷史必然性
國內既有研究,大多是結合中國近現代史、新中國發展史和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梳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表現形態,以此凸顯其產生發展的歷史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的啟動來自西方的殖民主義壓力[14],洋務運動拉開了中國現代化的帷幕,但此時現代化發展過于孱弱。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式現代化迎來堅強的領導核心和科學理論指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吸收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15],領導中國民眾開啟現代化探索之旅。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實踐中不斷加強對現代化客觀規律和矛盾運動的認識,厘清了現代化與工業化的內在關系[16]。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現代化由單一的工業化躍遷為“四個現代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進入理論探索和實踐推進的快速成長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式現代化向著“五個現代化”的目標繼續發展,展現出更加成熟穩健的姿態。
國內學者能夠在歷史辯證法的指引下,剖析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生成的歷史邏輯,彰顯了學術研究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但能夠聯系具體歷史條件詳細說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產生和發展歷史必然的較少。此外,直接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歷史演進歷程等同于歷史邏輯,有待斟酌和商榷。因為歷史邏輯意在將事物放置于廣闊真實的歷史背景中,聯系當時具體的歷史條件,論證其產生的歷史必然,而歷史演進歷程僅僅從時間維度再現其演變的經歷,無法忠實還原其中的歷史邏輯鏈條。
(二)理論邏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蘊含深厚的理論素養
任何一條道路的成功都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滋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對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賡續[17],馬克思以歷史主義方法剖析現代社會的產生,以世界歷史視野探尋落后的東方國家的現代化出路,在批判資本主義舊世界中勾畫新世界,這一系列深刻的思想洞見,啟迪中國應在揚棄資本主義文明的基礎上探索適合本國國情和具體實際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嶄新實踐,是對唯物史觀的全新證明,是對馬克思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原理的執著堅守,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全新運用,是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創造性轉換[18]。馬克思圍繞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滅亡所做的現代性批判工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信心,它表明西方現代化具有與生俱來的侵略性和局限性[19]。
國內學界緊密圍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揭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理論邏輯,有助于將生動活潑的現代化實踐具象化為嚴肅靜態的理論圖景,但鮮有學者介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理論寶庫對其展開探討,導致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被淹沒在理論邏輯的研究論證之中。
(三)實踐邏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現實拓展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是抽象概念的空洞演繹,而是充滿歷史主動精神的感性實踐。
臧峰宇指出,中國在西方堅船利炮侵襲和外族鐵蹄踐踏中,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0],也是在這種悲慘境遇下被迫開啟現代化的。近代中國的封建殘余和帝國主義壓迫掣肘了現代化發展的步伐,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徹底改變了中國“被動挨打”和徘徊摸索的自發狀態。中國共產黨高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大旗,將其與中國國情和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奪取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從革命戰火中走來,在建設改革時期發展成型,于新時代煥然一新,其間蘊含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邏輯,是對實踐的深刻總結,也是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具有深厚的實踐基礎[21],顯現出普遍性與特殊性、守正性與創新性、前進性與曲折性、繼承性與借鑒性相統一的實踐特征[22]。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推進是一個波瀾壯闊的實踐過程,其間關涉戰略目標、核心原則和具體舉措三大體系。汲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開拓的實踐經驗,將其升華為現代化發展的普遍規律,既是學界今后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廣大社會主義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三、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科學內涵
當前國內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科學內涵的界定,未達成一致意見,主要呈現出“四維說”“五維說”“七維說”和“十維說”四種主流觀點。
(一)“四維說”
持“四維說”的學者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內涵歸結為四個方面。
宋艷華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是區別于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統籌推進,而非物質生產“單兵突進”的現代化;是成人達己的現代化[23]。
劉軍從科學內涵(“五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動力源泉(人民至上和追求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價值愿景(堅持人類命運與共、開放包容與合作共贏的現代化)四個層面,揭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科學內涵[24]。
徐坤提出的“四維說”是從根本目標、指導原則、戰略布局和戰略規劃四重維度展開的[25]:第一,從根本目標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致力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6];第二,從指導原則來看,堅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第三,從戰略布局來看,主張以“五位一體”統籌推進現代化發展;第四,從戰略規劃來看,堅持以“兩步走”指引現代化走向。
(二)“五維說”
國內相當一部分學者遵循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內涵闡釋的“五維說”,例如王炳林、段妍、黃寶成、田園等人。他們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內涵可以從五個層面加以把握:一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三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四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五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27]。這一界定受學界多數學者擁護,具有一定認可度。
劉守英提出了另一種“五維說”:其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擁有超大人口規模的現代化;其二是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的現代化;其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其四是依靠人民和為了人民的現代化;其五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五位一體”統籌推進的現代化[28]。
與上述學者不同,燕連福從“五個文明”視角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內涵。他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從“兩個文明”到“五個文明”的內涵擴展,即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現代化,擴展到增加了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在內的現代化[29]。
(三)“七維說”
學者王水興從七個不同側面揭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內涵: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世界各類文明平等互鑒的現代化,是促進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是謀求大同、力促和平、維持普遍安全的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建共創共富共享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人口和社會規模最大的現代化[30]。
(四)“十維說”
國內部分學者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內涵擴充到十個方面。
胡鞍鋼的觀點是:在領導力量上,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在基本國情和條件上,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大為不同;在基本性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發展本質上,是為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經濟基礎上,是實現工業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的現代化;在城鄉關系上,是協調城鎮建設和“三農”發展的現代化;在生態環境上,是創新綠色的現代化;在目的旨歸上,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在對外關系上,是堅持和平發展的現代化;在世界格局上,是推動全人類共發展、共命運的現代化[31]。
王維平、薛俊文從總體性、系統性視域提出了另外十條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內涵的理解:集傳統、現代與后現代于一體;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堅守社會主義屬性;將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以科學理論體系為指引;厚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統;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矢志不渝實現共同富裕;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永不稱霸和侵略,堅持和平主義[32]。
綜上所述,以上四種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內涵的界定各有千秋,都具有一定借鑒意義。但上述觀點大多存在重合,且都未能給出一個客觀清晰的界定標準和言說依據,似乎怎么闡述都不為過,因此容易造成眾說紛紜、各執己見的混沌局面。如何在史論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論自覺下,依據客觀科學的標準,提煉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科學內涵,是學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四、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開創,既是民族的驕傲,又是世界的創舉;既有中國特色,又有世界情懷;既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一)打破“中國威脅論”: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隨著中國日益走向強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唱起了“中國威脅論”。事實證明,這是毫無根據的污蔑。中國式現代化內嵌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和合”基因[33],從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式現代化一直堅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集體主義觀念,堅決摒棄擴張主義、殖民主義的發展路線。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汲取了馬克思“真正共同體”的思想,為推動全球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全新方案[34]。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尊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著眼于全人類整體利益,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存在正相關的邏輯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國際層面的崇高追求,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天下為公的崇高理想。
(二)打破“西方中心論”: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經驗啟示
長期以來,“西方化=現代化”的敘事邏輯占據著世界現代化話語體系的中心,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有力地證明了西方現代化模式并不是絕對權威,后發國家依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適合自身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向世人展現出“中國之治”的欣欣向榮之景,破除了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崇拜與依賴,為那些因簡單復制西方現代化發展模式而陷入窘境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全新樣本[35]。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不是對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照抄照搬,也不是對西方現代化的機械移植,而是基于自身實際和艱苦奮斗開辟出來的創新之路,它以自身獨特性和優越性,為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躋身現代化行列貢獻了中國方案。
(三)打破“歷史終結論”:彰顯科學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
以弗朗西斯·福山為代表的一些西方學者大肆宣揚“歷史終結論”,意在鼓吹西方自由民主已獲得歷史的終結性勝利。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偉大創舉表明,歷史只是經過但并非止于資本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在今天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與活力。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脫穎而出,是對馬克思晚年提出的“東方道路”命題的最好回應,它以輝煌的成就,證明了西方人的“理論失靈”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生命力[36]。資本主義現代化不是歷史的終結,而是必然走向終結的歷史[37],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書寫了世界社會主義新篇章。在“資強社弱”的大背景下,中國式現代化直面質疑和挑戰,創造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巨大成就,在制度和價值等規范層面也取得顯著成果,有力批駁了“歷史終結論”的臆想。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有效規避了資本無序擴張,它的成功實踐表明社會主義更加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人類價值追求[38]。
(四)打破“文明沖突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廣泛汲取當今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突破了狹隘的“文明沖突論”,創造出璀璨奪目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彰顯了中國的文明自信與大國擔當。資本主義現代化是充斥著血腥與野蠻的“非文明”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消解文明異化的新型現代化,承載著追求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生態優美、世界大同的文明意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使命就是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39]。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文明之維,是馬克思主義文明思想中國化的現實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文明思想的當代轉換。作為文明融合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為21世紀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鑒、共存和新文明的創造[40],提供了寶貴經驗。文明的道路孕育著文明的底蘊,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將創造出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協調發展、命運與共、交流互鑒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五、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研究述評與未來展望
近幾年,國內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研究蔚然成風,涌現了大批寶貴的科研成果,但也存在美中不足,亟待進一步修正、補充和完善,以構建更加完整系統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研究體系。
(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研究取得的成績
第一,提供了新穎獨到的研究視域。學界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經濟學、比較學的視域,闡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既再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多維面相,也為我們深刻透視其思想全貌打開了全新空間。
第二,客觀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邏輯。學界從歷史、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視角,論證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產生的邏輯必然,清晰再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演進過程、理論基奠和現實斗爭。
第三,豐富了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科學內涵的研討。學界從四個方面、五個方面、七個方面甚至十個方面揭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科學內涵,無論哪一種聲音,都蘊含著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核心要素和基本特質的揭示,為我們解答這一道路“是什么”的問題提供了有效借鑒。
第四,提煉升華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世界價值。學界把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學理闡釋提升到對其世界意義的彰顯,體現了中國學術研究的世界眼光和世界情懷,有利于推動提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
(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研究視域相對狹隘,有待進一步拓展。從政治哲學、美學、心理學、精神學、文藝學等視角剖析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第二,研究內容相對散落,缺少系統性和整體性。當前學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研究,多側重于其生成邏輯、歷史演進、科學內涵、基本特征及世界意義方面,這些板塊固然重要,但難以構成全貌,一些重要內容(如經驗教訓、實踐方略等)雖有提及,但十分零散和稀疏,亟待進一步填充和完善。
第三,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存在脫節現象。既有研究多偏向理論闡釋,很少發問在當下和未來應當如何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對新時代走好這條道路的實踐方略的研究顯得稚嫩和不足。
(三)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研究的未來展望
第一,強化研究的辯證意識,客觀全面地剖析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既要增強宏觀研究,也要細化微觀研究。目前,宏闊敘事居多,微觀論述較少。對此,可以按照時間線索、人物線索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某一方面的研究主題化,更加細微地聚焦于某一時期或某個層面的研究。既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學理闡釋,也要關照實踐研究,深化對科學規律、斗爭經驗和實踐戰略的研究。
第二,增強研究的系統意識,多層次多維度闡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其一,拓展研究視野,如加強文化學、文藝學、心理學、精神學等研究領域的分析。其二,夯實研究的思想史和文本史基礎,增強研究的歷史厚度和文本深度。其三,延伸和擴展研究的問題域,加強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彰顯全人類共同價值、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之間的關系研究,全面填補研究的漏洞。
第三,強化研究的合作意識,跨學科跨領域研究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研究不能固守一隅、故步自封,要打破先驗定在的學科壁壘,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與融通。各門學科之間應形成良好的對話機制,借鑒和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在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中,匯聚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研究的總體合力。
第四,強化研究的前瞻意識,增強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研究的預見性與指導性。一方面,展開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之成敗得失的理論反思和總結,將其提升為以中國經驗為內核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為探索符合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現代化道路作出中國學派的原創性貢獻。另一方面,要深化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實踐方略的研究,即研究“如何走”“怎么走好”的問題。這需要學界在歷史、現實與未來的交織互動中,科學研判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可能遇到的風險阻礙,以便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行動準備,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闊步前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
[2] 黃建軍.唯物史觀視野下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坐標與世界意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6):32-43.
[3] 唐愛軍.唯物史觀視域中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J].哲學研究,2021(9):5-12.
[4] 桑明旭.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唯物史觀的公共性邏輯[J].理論探索,2021(5):14-20.
[5] 林于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唯物史觀意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5):34-37.
[6] 王宇紅,毛華兵.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唯物史觀闡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9-14.
[7] 周紹東,陳藝丹.中國經濟學: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理論表達[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2(4):106-114.
[8] 常慶欣.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東南學術,2022(5):1-12.
[9] 張振華.比較政治經濟視角下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科學內涵及其文明意蘊[J].人文雜志,2022(3):1-12.
[10] 李曦輝,弋生輝,黃基鑫.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就與經驗——基于域觀經濟學的闡釋[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1-17.
[11] 段妍.從中西比較視域看中國式現代化的突破與創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11-23(02).
[12] 尹占文.中西文化比較視域下的中國式現代化:為何與何為[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11-22.
[13] 吳媚霞,王巖.比較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三重超越[J].河南社會科學,2022(5):28-34.
[14] 何愛國.變局中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形成邏輯[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112-120.
[15] 胡洪彬.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生發邏輯、內在機理與成功密碼[J].學術界,2021(10):94-104.
[16] 陳柳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演進邏輯、經濟特質和價值旨歸[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1-12.
[17] 呂瑤.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邏輯、歷史進程及價值意蘊——兼論中國共產黨對民族復興道路的探索[J].理論月刊,2022(4):5-14.
[18] 張旭.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理論邏輯[J].當代經濟研究,2022(8):5-15.
[19] 魯明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生成邏輯與世界意義[J].行政論壇,2021(4):5-11.
[20] 臧峰宇.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22(7):39-55.
[21] 王治東.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三重邏輯特性[J].思想理論教育,2021(11):27-32.
[22] 李濤.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生發邏輯、實踐特征及成功經驗[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9-17.
[23] 宋艷華.論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實踐優勢與價值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66-71.
[24] 劉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科學內涵與動力源泉[J].人民論壇,2021(28):89-93.
[25] 徐坤.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基本特征與時代價值[J].求索,2022(1):40-49.
[26]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27] 田園.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豐富內涵[J].學習月刊,2021(12):31-33.
[28] 劉守英.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特征[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1(4):7-8.
[29] 燕連福.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演進、內涵擴展和未來指向[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30-39.
[30] 王水興.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J].學術界,2021(10):105-112.
[31] 胡鞍鋼.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義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21-38.
[32] 王維平,薛俊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總體性”闡釋[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2(1):13-21.
[33] 羅紅杰.中國式現代化的百年實踐、超越邏輯及其世界意義[J].經濟學家,2021(12):5-13.
[34] 王藝苑,蔣明敏.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鮮明特征和世界意義[J].學海,2022(5):5-11.
[35] 劉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歷史意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5):29-33.
[36] 邢云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世界歷史意義[J].天津社會科學,2022(1):20-23.
[37] 崔唯航.馬克思主義現代化道路理論及其中國意義——兼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哲學基礎[J].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2022(2):25-32.
[38] 張志恒.多重視域下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6.
[39] 黃廣友,韓學亮.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基于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論的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1-10.
[40] 孫代堯.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16-24.
Research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Domestic Academics on the
New Road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WU Dajuan
(School of Marxism,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The new road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the logical necessi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t modernization theory and the century long struggle of the CPC, and is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nation, and the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Marxist theory, philosophy, economics, and comparative science, the domestic academics has set off a research boom on the new road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generative logic,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world significance. Relevant research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but there are also shortcomings.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ritically reflect on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research, deepen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road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strengthen the "the four-sphere confidence",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socialist cause.
Key words: the new road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literature review; future prospect
[責任編輯:盛? ? 利,孔令仙]
收稿日期:2023-02-24
基金項目: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資助“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視域下的精神政治學與人的精神現代化研究”(2022BKY020)
作者簡介:吳大娟(1996—),女,陜西安康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政治經濟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