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語文園地板塊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通過整合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形成語文學習實踐的有機整體,為語文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教學素材。文章對語文園地的教學意義和特點進行了分析,從創新教學、加強學生合作、優化評價和開展家校共育四方面闡述具體的教學策略,指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文園地,引領學生梳理和復習本單元的重點知識,幫助學生鞏固語文知識,適當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園地;小學語文;語文教學
作者簡介:強淑霞(1981—),女,甘肅省蘭州市蘭州新區第一小學。
語文園地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教學板塊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語文教學內容體系。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相當豐富,具有一定的復合性,可以有效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語文知識,有利于學生構建語文基礎知識框架。此外,語文園地內容具有一定實踐性,有利于教師組織多元化的教學訓練,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的有機結合。因此,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語文園地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較強的應用性。教師需要結合自己的教學規劃,不斷探索有效應用語文園地的可行性路徑,充分發揮語文園地的教學作用。
一、語文園地的教學意義
(一)為學生能力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語文園地是一個容納了各類語文知識的重要板塊,有助于學生構建系統的語文知識體系,發展多樣化的語文學習能力。語文園地包含語文基礎知識和拓展知識,內容編排合理,可以幫助學生及時梳理所學知識和鞏固復習。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語文園地一般安排在每個單元的末尾,既總結性地歸納了該單元的重點知識,又拓展延伸了部分內容,能助力學生形成科學的語文知識體系。不論是在內容的選擇還是任務的設置上,語文園地都緊緊圍繞著學生的學習訴求和學習目標,其通過實效性較強的學習訓練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感和語文知識應用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1]。
(二)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便利
小學語文教師在選取教學素材時,可以結合語文園地的內容,優化教學素材的呈現形式和組合方式,也可以將語文園地作為語文教學資料的直接來源。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環節預設教學內容,將語文園地作為重要的教學補充材料,適當簡化備課步驟。語文園地還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文學習任務,教師可以直接利用語文園地中的內容,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行有效訓練。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語文園地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綜合測評,從而有效分析教學環節的疏漏之處,及時查漏補缺,提升教學質量。
(三)凸顯家庭作用
語文園地中的部分任務對親子協作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學生家長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輔助小學生完成學習。當前,部分學生家長對學生日常語文學習活動的關注度較低,或不懂得如何采取科學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教師有效利用語文園地,可以為學生家長提供一條親子共學的可行性路徑;學生家長則可以按照語文園地的相關內容,檢查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從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校聯動多元力量,構建全員育人格局。
二、語文園地的特點
(一)綜合性和實踐性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語文園地板塊的內容是基于現代綜合性人才的培養要求設置的,蘊含了全過程育人的理念。該板塊處于教材中每個自然單元的末尾,是對整個單元的系統歸納和全面總結,內容具有綜合性特征。此外,語文園地的內容還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語文園地的設置重點在于考查學生對各種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包括多樣化的實踐訓練活動,如識字、閱讀、書寫、口語等活動,學習任務之間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有助于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綜合性語文學習環境,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關鍵意義。語文園地板塊中的實踐性學習任務有助于學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根據語文園地的內容,設計一些需要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完成的學習任務,并適當補充一些需要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的語文學習任務,以促進家校共育和親子交流[2]。
(二)開放性和探究性
語文園地板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其能對學生在該單元中學習到的語文知識進行梳理和總結;另一方面,其有開放性和探究性較強的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且能通過對內容的合理規劃和科學組織,展現語文知識和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比較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教師可以結合語文園地的內容和教學目的,進行一些創新性的教學設計,為學生創設具象化的語文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形象的情境中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復習和綜合運用;也可以結合語文園地的內容,進行知識的拓展延伸,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其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在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部分,教材編寫者根據小學生當前階段普遍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安排了大量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三)科學性和合理性
語文園地的學習任務之間具有一定的遞進性,學習難度逐漸遞增,有利于學生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學生所學內容的增多,語文園地的內容也在發生變化,其中的學習任務與學生的適配度較高,呈現出科學性與合理性的特征。此外,小學生正處在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直觀形象的學習素材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直觀感知。語文園地的設計比較符合小學生的這一階段特征,其內容趣味性較強,充分應用各種設計元素,整體設計風格美觀大方,各類插圖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不僅符合學生的審美特征,而且能和教學內容有效匹配[3]。
三、語文園地的應用策略分析
(一)創新教學方式
教材中,不同單元的語文園地內容各有不同的側重方向和關注重點,其內容雖相互獨立,但學習任務之間有內在聯系。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園地的知識和完成語文園地中的任務時,需要結合具體內容和任務完成標準創新教學方式,尋找合適的教學切入點,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串聯、記憶和拓展。教師可以設計多媒體演示文稿,將教學內容和圖片、視頻等補充性教學素材導入其中,提升學生的學習實效;還可以結合語文園地中具體的學習任務,創新設計與之相適配的語文學習活動,如學習競賽、課堂游戲、情景扮演等。
比如,當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的內容時,對于“日積月累”部分的氣象諺語,考慮到這些諺語都和下雨有關,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設計這樣一個故事情境:天氣干旱,農民伯伯非常擔心,只要你說出四個關于下雨的氣象諺語,并對這些諺語內容進行解釋,就可以讓天空下雨,幫助農民伯伯。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知識,鼓勵其踴躍作答,每當有學生回答正確,教師就點擊一下大屏幕,使大屏幕上先出現烏云,然后下小雨,接著下大雨,最后出現農民伯伯抱著金黃的麥穗的畫面。通過這種趣味性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之中,幫助其掌握相應的知識。
(二)加強學生合作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語文園地有一些合作性和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如果單獨探索,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任務之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增加合作互動的環節,鼓勵學生組成學習團體,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各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語文教師需要大膽放手,給學生留出充足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以具體的任務驅動學生合作探究。此外,教師還需要在課堂上預留成果展示時間,鼓勵學生在這一環節踴躍表現。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文園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該單元的內容,設定一個探究式的學習任務,要求多名學生一起完成小組春游規劃,讓學生基于自己的小組的情況,設計一起去春游的方案。教師留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后,可以隨機抽取一個學習小組,讓其中的每個學生就自己所負責的春游計劃部分,講解小組春游計劃中目的地、交通路線、餐飲方案、注意事項等內容。這樣的學習活動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4]。
(三)優化評價模式
在學生完成語文園地的學習任務之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合理評價。一方面,教師需要考慮到任務客體,結合具體的學習任務,基于靈活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另一方面,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主體,密切關注學生的個性化表現,通過科學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語文園地,既有考查學生記憶能力的記憶性學習任務,也有考查學生理解能力的理解性學習任務,還有考查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的開放性學習任務。有些學習任務有直接的答案和明確的評判標準,有些學習任務則沒有標準答案,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在進行評價時要多從全局出發,捕捉學生的動態變化,采取標準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兩種評價方法,堅持以激勵表揚為主的評價原則。
例如,在指導學生完成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的學習任務時,對于“識字加油站”的內容,教師可以進行聽寫,直接通過學生的默寫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也可以安排學生互評互測,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發現自己的疏漏之處,而后及時進行鞏固復習。對于“詞句段運用”中的開放性、應用性學習任務,教師可以采取“開火車”、擊鼓傳花等形式,在學生回答完畢之后,結合參考答案,按照學生的回答情況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對于“日積月累”中的內容,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踴躍作答,應用成語造句或對成語的含義進行解讀。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注意進行正向評價,按照學生的思路適當追問或者補充,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四)重視家校共育
當前,部分學生家長認為學生在校內長期浸潤在語文學習語境中,且參加了多樣化的語文學習活動,自己不必額外進行關于語文學科的家庭教育活動;部分學生家長沒有和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了解得不夠充分;還有部分學生家長由于自身語文素養不足,無法有效輔導學生。為了充分發揮家庭教育職能,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利用好語文園地中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家校合力,引導并幫助學生家長參與到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中,為學生創造更好的語文學習環境。
低年級小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閱讀經驗相對有限,其在閱讀時常常會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而且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自控能力相對差,需要家長幫助。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中“和大人一起讀”這一內容,就暗含了家校共育的理念。該部分內容是一篇文章——《小松鼠找花生》,在陪伴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先結合文章內容對小松鼠和小鼴鼠進行簡單介紹,幫助孩子理解,然后和孩子分角色共同朗讀童話故事,一起沉浸在文本情境中。這樣有助于學生拓寬閱讀視野,聯系課內外知識,提升閱讀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結語
總而言之,語文園地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教學板塊,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儲備和語文素養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語文園地的教學意義,明確語文園地的教學作用,認真研讀語文園地的內容,充分利用語文園地,借助語文園地有效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張傳友.淺談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減負增效的優化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1):66-68.
吳瑞云.掌握八字要領 解鎖語文園地:小學語文園地教學策略探究[J].教師,2021(36):26-27.
呂靜.解鎖“語文園地”,優化小學語文教學[J].文理導航(下旬),2020(12):47-48.
劉絕峰.優化“日積月累”策略 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庶談小學語文園地中“日積月累”的有效教學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