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編入了數量可觀的古詩詞,為語文教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為幫助廣大語文教師利用好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資源,文章采用圖表統計和數據分析等研究方法,對統編版語文教材的古詩詞編排特征展開分析,并從反復誦讀、合理想象、巧設對話的角度探索使用統編版語文教材開展古詩詞教學,讓學生了解古詩詞基礎知識和背景文化,提升古詩詞教學的整體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統編版教材;小學語文;古詩詞;編排特征
作者簡介:周玉潔(1994—),女,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實驗小學。
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整體規劃,有機滲透”的原則,教師可利用其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為充分挖掘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用好教材中的資源,教師要在開展課程教學活動之前,對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整體編排特征進行分析,在了解古詩詞編排特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誦讀、想象和對話,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蘊含的深厚文化,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
一、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詞編排特征
在分析古詩詞的編排特征時,教師應先關注教材的整體結構,找到古詩詞出現的具體位置,并結合古詩詞的作者、體裁、創作年代等要素進行分析[1]。在古詩詞的選擇和編排上,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與舊版教材有較大不同,從編排的古詩詞數量、體裁和題材等方面皆能看出變化的趨勢和特征。對統編版教材進行梳理后,筆者利用圖表分析了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編排古詩詞的特征,表1和表2為筆者根據三年級上冊和下冊語文教材古詩詞編排現狀制作的表格。
在利用上述表格對統編版一到六年級教材進行細致梳理后,筆者根據古詩詞的題目、作者、朝代、體裁和出現位置等元素,分析了統編版教材中古詩詞的分布情況和主要特點,得出以下四點結論。
第一,古詩詞的數量大幅增加。在統計后,筆者發現統編版一到六年級語文教材選擇了62首古詩詞作為課文,“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板塊則有40首古詩詞,還有14首古詩詞被安插于“課后習題”和“資料鏈接”中。綜合來看,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比以往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入了更多的古詩詞。
第二,古詩詞分布得更廣泛。相較于以往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分布得更廣泛,除了被選為課文,古詩詞還會出現在“語文園地”“單元導語”“課后習題”“資料鏈接”等多個板塊,成為學生開闊視野的重要載體。古詩詞的分布范圍廣,意味著學生接觸和閱讀古詩詞的機會更多,教師可以據此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傳統文化元素,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敏感度。
第三,古詩詞的體裁和題材更加多樣。從體裁來看,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體裁更多樣,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以五言絕句為主,而中高年級語文教材則逐步出現七言絕句、宋詞、七言律詩、樂府詩等體裁的古詩詞。從題材來看,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包含山水田園詩、詠物抒懷詩、游子思鄉詩、抒發家國情懷的詩詞、送別詩等類型,總體來說,以山水田園詩和抒發家國情懷的詩詞為主。
第四,古詩詞的助讀系統較為完善。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古詩詞皆與該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契合,而且每一個單元都有豐富的助讀系統,使閱讀古詩詞變得更容易。具體來說,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助讀系統可以分為文本注釋、插圖和課后習題三個部分,這些助讀系統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和深意。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這首詩的助讀系統解釋了“三萬里河”“五千仞岳”“摩天”“遺民”“胡塵”“王師”等詞的含義,通過這些注釋,學生可以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知曉當時的社會現狀,體悟詩人通過詩歌寄寓的家國情懷和悲傷之情。
二、利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在明確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詞編排特征后,教師可以據此設計課堂教學方案,讓學生在誦讀、想象和對話的過程中,賞析古詩詞的意象和意境,解讀古詩詞背后蘊含的歷史文化元素,積累古詩詞中優美的語言、意蘊豐富的典故,使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一)反復誦讀,積累素材
古詩詞是在平仄變化中體現出音樂美和律動美
的[2],為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的平仄變化和音韻美,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教師可以開展誦讀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基于詩詞內容分析其節奏,在朗讀時讀出風格、讀出情感,并于反復的誦讀練習中體悟古詩詞別具一格的美。
1.讀通讀順,積累語言素材
在引導學生誦讀古詩詞時,教師要先引導學生讀準字音、校準句讀。在第一輪誦讀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借助教材中的文本注釋、注音和工具書,明確詩詞中生字、生詞的正確讀音和含義,根據詩詞的整體節奏標注句讀,把握好古詩詞的停頓、重音等,讓學生在朗讀中積累素材、感受古詩詞的音韻特征[3]。
在三年級下冊課文《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學中,教師可組織誦讀活動。由于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助讀系統較完善,學生基本可以通過自學讀懂詩詞的意思,教師可以將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結合教材中的注音、注釋弄明白這首詩的內容,并適當引導學生標注誦讀的節奏。根據教材中的注釋,學生可確定“惠崇”是一位北宋名僧,明白本詩是一首題畫詩,是蘇軾為惠崇的畫作《春江晚景》作的詩。如果學生在閱讀注釋后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如不明白“蔞蒿”是什么樣子的,教師也可以適時展示圖片,輔助學生理解詩詞內容。在學生讀通詩詞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練習誦讀這首古詩,讓學生讀順。為幫助學生感受這首詩的音韻美,教師可以在學生讀順后,指導學生運用“/”“.”等簡單的符號標注詩詞的停頓、重音,讓學生明白這首詩的音韻特點。在教授《惠崇春江晚景》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做如下標記。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在學生結合停頓、重音誦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觀察和引導工作,指出學生在誦讀時出現的錯誤,讓學生明白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律,掌握正確的誦讀方式。
2.讀深讀透,積累文化素材
在第一輪誦讀后,學生已經了解了古詩詞的含義,在第二輪誦讀活動中,教師應要求學生讀深讀透,通過誦讀領會文章的主旨,感受詩詞的意境,并能夠結合詩人的具體經歷對詩詞展開深入分析。
以《題西林壁》一詩的教學為例,為加深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教師可要求學生查找拓展資料,了解蘇軾的人生經歷,并據此分析本詩的哲理性,通過反復誦讀體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蘊含的人生道理。
(二)合理想象,加強體驗感
古代文人深諳語言的奧妙,他們擅長營造“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引發讀者無盡的聯想,這一點在古詩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也要注重強調詩詞“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引導學生沉浸在古詩詞的意境中,進行聯想和想象,品味、欣賞和感悟古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和哲理美[4]。
在鼓勵學生想象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聚焦于某個詞或者某一個意象。例如,在《暮江吟》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目光集中于“鋪”字上,讓他們分析“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字有何妙用,作者又借此營造了怎樣的意境。為幫助學生解答上述問題,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先結合教材中的插畫體會整首詩的情感基調,再運用詞語替代法分析這首詩,將“鋪”字替換為“照”“映”等字,體會作者營造的意境。經過反復品讀,學生會意識到“鋪”字描繪出的夕陽余暉下的江面之美。通過合理的想象和對比,學生可以體會到詩人未直接描繪出的意境和未直接提及的情感,這樣的古詩詞教學既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詩詞理解能力,也能加強學生的閱讀體驗感。
(三)巧設對話,深入思考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在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后,通過巧妙的課堂對話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思考相同體裁、題材或者作者的詩歌的特點,更有效地掌握古詩詞知識[5]。
例如,針對五年級上冊的課文《示兒》,教師可以抒發“家國情懷”作為中心點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在學生理解《示兒》的內容,分析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示兒》《從軍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題臨安邸》《己亥雜詩》等詩中,作者都表現出明顯的‘家國情懷,但是這些詩各有不同。大家可以通過對比這幾首詩的寫作方法、寫作背景等,品味這幾首詩的異同。”在學生圍繞“家國情懷”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與同學對話,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結語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是重點教學內容,每一冊語文教材都包含古詩詞單元,這足見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在認識到古詩詞的重要性、了解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編排特征后,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帶領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合理想象、積極對話和統整分析等方式學習古詩詞,讓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古詩詞資源和助讀系統自學,這樣做既
能讓學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素材和歷史典故,還能增強學生的體驗感,使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洪紅.部編教材理念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32):66.
[2]柴坤.“部編本”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6):52-53.
[3]康巧云.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與對策[J].新課程導學,2021(25):66-67.
[4]王秀梅.初探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31):68.
[5]李新,楊楊,張頤.部編本小學語文古詩詞選編分析[J].課程教學研究,2020(1):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