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雙減”的持續推進,初中學生課外作業的負擔也逐步減輕。實際上,要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負擔,教師需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學生只有在課上內化知識,才能真正減輕課后負擔。
【關鍵詞】初中;物理;“雙減”;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竇萬慶(1983—),女,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工業園區南湖學校。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部分教師比較注重知識的講解是否透徹、課堂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部分教師甚至認為,學生做題的正確率高就等于學得好,因此盲目應用“題海戰術”,殊不知,這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學習負擔。教師講得多、學生學得累,但最終的效果卻并不理想,事倍功半。基于“雙減”,教師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設計,真正實現提質增效。
一、設置問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在初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經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在課堂上發現不了問題,在課后也解決不了問題?;谶@樣的情況,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設置問題推動課堂。也就是說,教師可以拋出問題引導學生開展物理學習,從而讓學生逐步地解決問題。這樣,學生能夠在課后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獨立解決類似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教師基于問題開展課堂教學,更容易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所學內容[1]。
以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物體的浮與沉”的教學為例,對于上浮、下沉這兩種狀態,學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對于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的兩種情況,即物體漂浮在液面上或懸浮于液體中,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首先,筆者向學生提出第一個問題:“將一個乒乓球浸沒在水中,松手后乒乓球會怎樣運動?”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很容易能夠得出“向上運動”或“上浮”的結論。其次,筆者提出第二個問題:“乒乓球最終的運動狀態是怎樣的?”對于第二個問題,大部分學生仍然可以根據生活經驗直接得出“漂浮在水面上”或“靜止在水面上”的結論。再次,筆者提出第三個問題:“同學們能通過畫力的示意圖分析乒乓球上浮過程中的受力情況以及運動狀態變化情況嗎?”第三個問題,可以很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動手、動腦找出答案。有的學生分析道:“乒乓球未浮出水面以前,浮力大于重力,且浮力的大小不變;乒乓球繼續上浮,排開液體的體積不斷減小,受到的浮力就會不斷地減??;最終,乒乓球處于漂浮狀態,此時浮力等于重力?!弊詈?,筆者提出第四個問題:“漂浮和懸浮的區別是什么?”有了前面一系列問題及學習活動作鋪墊,學生很容易能夠回答:“在重力和浮力的作用下,若物體靜止在液面上,并有一部分露出液面,這種狀態稱為漂??;若物體浸沒在液體中,處于靜止狀態,則稱為懸浮。”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筆者主要通過提出問題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即發展自身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的過程。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設置問題優化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為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就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分層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要清楚地認識“雙減”是要減輕所有學生的負擔,而不是單獨針對某一層次的學生?;凇半p減”的要求,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涵蓋所有學生。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只將目光集中在優等生上或學困生上,而是要針對不同水平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多樣化的教學,使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發展。
教師可以開展分層教學,不平均用力,而是有所側重,關注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首先,教師可以依照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思維發展情況、情感需求、性格特點等要素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使得同一層次的學生有更多交流的機會。其次,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分為不同層次,如第一層次是要求所有學生達成的目標,第二層次是要求中等生達成的目標,第三層次是要求優等生達成的目標。再次,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分為不同層次,如針對基礎一般的學生的教學內容以理解類為主,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的教學內容以應用類為主,針對優秀生的教學內容以遷移創新類為主。最后,教師可以將評價標準分為不同層次,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以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從教師的評價中汲取正能量。
以蘇科版物理九年級上冊“杠桿”的教學為例,此部分要求學生會做一些相關的作圖題。如“畫出動力或阻力的力臂”等基礎題型,大部分學生能夠完成。但如“根據具體情況作出使杠桿平衡最小的力”這種類型的作圖題,除了需要學生對杠桿平衡條件有深刻的理解,還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和縝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因此,筆者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設計了四道難度不同的作圖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完成其中的兩道。學生誰也不愿示弱,都想考驗一下自己的學習能力。在這種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教學的難點也得到了突破。
可見,教師注重分層教學,可以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空間,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融入趣味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初中物理學科涉及的內容廣泛,有一些內容比較枯燥,但也有一些內容比較有趣。比如,一些原理、定律等內容比較枯燥;一些基于生活的實驗、游戲比較有趣。教師在教學時要盡可能將有趣的游戲融入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為學生減輕負擔,促進學生的發展。
以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浮力”的教學為例,筆者創設一個“造船”的游戲活動?;顒邮沁@樣的:筆者在學生的面前放置一個裝滿水的大容器,接著給每個學生發放橡皮泥,要求學生用橡皮泥做一艘船,使船能在水上漂浮。游戲的要求不高,學生紛紛捏出形狀、大小各不相同的船,而這些船都能在水面漂浮。在此基礎上,筆者說:“同學們可以對原先的船進行改裝,使它能裝載盡可能多的貨物(用圖釘代替)?!苯又?,學生不停地嘗試不同的方式,以讓橡皮泥船承載更多的貨物。在嘗試的過程中,學生對有關浮力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思考。為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筆者提問學生:“同學們從剛才的‘造船游戲中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有的學生說:“裝載貨物最多的船,所受的浮力最大,因為船漂浮于水面的時候,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而裝載貨物最多的船的重力最大,所以浮力最大。”
教師融入趣味游戲創設良好的物理學習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使物理課堂充滿活力。
四、借助信息技術,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毫無疑問,在當前的“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充分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他們在課后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真正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
盡管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已經獲得一定的發展,但他們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仍以形象思維為主?;趯W生這樣的思維特點,教師要注重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抽象思維發展條件,從而讓學生體會物理研究中的抽象思維方法。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生動的、直觀的情境,引發學生更多的思考。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習,不但有助于發現問題,而且有助于解決問題。比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與物理實驗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展示出來,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實驗現象,從實驗現象中抽象出物理概念的本質,從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以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為例,筆者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進行教學。首先,筆者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第一個視頻:雞蛋與石頭相撞,石頭紋絲不動,而雞蛋粉身碎骨。筆者基于這樣的結果提出問題:“雞蛋破了是因為石頭對雞蛋的力比雞蛋對石頭的力大嗎?”其次,筆者繼續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第二個視頻:有兩個人,一個人手上拿著一塊比較大的磁鐵,另外一個人手上拿著一塊金屬,金屬塊在沒有與磁鐵接觸的情況下,被磁鐵吸引過去了。基于這一現象,筆者提出問題:“有相互作用力的物體一定在接觸嗎?”最后,學生聯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思考筆者提出的問題。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持,學生的抽象思維被激活,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可見,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能夠增大課堂的容量,帶給學生更多元的課堂體驗,進而推動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物理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有效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質,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物理知識,發展抽象思維,從而真正發展思維能力,獲得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五、加強小組合作,促進學生共同發展
學生在解決課后作業中的問題時,需要多方面能力的支撐,比如合作能力。也就是說,如果學生在課后遇到不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就可以與他人合作,發揮團隊的作用,共同解決問題。但是,當前的現狀是學生的合作能力不強,他們往往習慣將不會的問題留給教師講解,而不是借助自身的力量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基于這樣的現狀,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這樣不但能讓學生解決課堂上的問題,也能讓他們將合作能力遷移到課后。此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符合初中物理學科的學習特點,尤其是一些實驗探究環節,學生小組合作有利于更好地獲取實驗數據,從而更好地完成實驗任務。
以蘇科版物理九年級上冊“功率”的教學為例,其中,“估測上樓時的功率”這一探究活動內容難度不大,因此大多數教師在教學時容易一帶而過。如此,即使學生能夠估測一個同學上樓時的功率,但思維沒得到充分的鍛煉,更不用提合作意識的培養了。筆者在教學時,把探究活動的要求告訴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想一想如何比較同學上樓時的功率,說說有哪些不同的方案。”如此,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思考如何測功率、需要知道哪些量、要用到哪些測量工具、誰來爬樓梯、誰來計時、誰來記錄數據等一系列問題。接著,筆者指導學生進行分工,直至完成探究任務。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既發展了思維能力,又增強了合作意識。此外,筆者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落實“雙減”的要求,將傳統的書面課后作業轉變為實踐探究活動,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任務。筆者讓學生小組合作制訂實驗方案,測在各種體育活動中人做功的功率,這樣既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又能夠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
可見,教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物理問題,讓學生體驗和享受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
結語
總而言之,基于“雙減”,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物理學科的教學規律開展教學工作,尤其應有效地優化教學設計,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衛曉明.“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設計策略[J].甘肅教育研究,2022(5):113-116.
[2]邱路衛.以“生活化課堂”實現減負增效[J].上海教育,2022(Z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