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學數學是一門關注與重視學生思維發散、保持活躍的學科,有著較強的抽象性與理論性。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采用提問與設疑這兩種應用較為廣泛、實踐價值較高的教學策略,能夠有效地喚醒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疑問上存在一些問題,使得提問教學的質量相對較低,從而影響了數學教學實效性的增強。因此,對于現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學而言,立足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直擊數學知識本質來設計核心問題,應引起廣大教師的重視。
【關鍵詞】核心問題;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錢程(1997—),女,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
隨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提出,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成為關鍵的教學目標。有效地提問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數學知識脈絡,讓學生順藤摸瓜,把握數學知識核心本質,促使學生建構起完善、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進而得到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為更好地發揮提問教學的作用與優勢,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設計明確指向教學重難點的數學核心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合理串聯起來,實現針對性學習和高效學習。
一、設計核心問題,突破教學重難點
核心問題設計的出發點應立足于數學知識的核心[1]。僅有如此,才能夠保障核心問題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引導學生展開深度探究與深入思考。每節數學課都有需要學生著重掌握的數學知識點,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點便是數學教學的重難點所在。長期以來,如何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使課堂教學實效性得到本質上的提升困擾著不少教師。因此,為有效突破這一障礙,教師除加強對數學教材的深度剖析外,也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明確課程教學的重難點,并以此為依據去設計核心問題,助力學生深度學習的實現。
如“圓柱和圓錐”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材的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在于“圓柱和圓錐表面積、體積的計算,以及理清圓柱、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為確保學生能夠實現學習重難點的有效突破,教師就可從學生視角出發,設計如下核心問題:1.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怎樣的?2.長方體體積是如何計算的?3.在圓柱形的木頭中如何削出一個最大的圓錐?這個圓錐與圓柱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學生在思考與分析以上核心問題時,會不自覺地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首先,對于問題1,學生能夠在問題的驅動下自主制作圓柱、圓錐的模型,認識到: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為矩形、圓錐的側面展開圖為扇形;在計算圓柱的表面積時,需要將圓形面積與矩形面積相加,在計算圓錐的表面積時,需要將圓形面積與扇形面積相加。其次,對于問題2,學生能夠從已經掌握的長方體體積公式“長×寬×高”出發,理解立體圖形的體積公式多為“底面積×高”,由此推導出圓柱體積公式,即V=πr2×h。最后,對于問題3,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啟發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實踐探究,從中認識到如果一個圓錐和一個圓柱同底同高,那么這個圓錐的體積為圓柱體積的,進而推導出圓錐體積公式,即V=πr2×h。如此,學生不但可以實現重難點的有效突破,其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綜合素質也會在此過程中得到提高,從而為自身的發展夯實基礎。
二、設計核心問題,把握知識共通點
雖然小學數學教材在編排上一般會將數學知識劃分成相互獨立的課程,但實際上各課程之間存在著內在關聯[2]。因此,為保障學生完善、系統的知識體系的建構,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數學知識之間的共通性為切入點設計核心問題,以此來更好地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材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基于四年級上冊教材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為學生設計如下核心問題:1.分數與整數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有什么異同?2.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是怎樣的?該如何計算?
對于問題1,學生能夠在認識與掌握分數、整數的內在關系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與意義,并在自覺對比、分析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異同的過程中,實現對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知識的復習回顧,為學習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夯實基礎;而對于問題2,學生能夠根據已學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知識探究出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正確順序,即先算乘除、后算加減,有括號的先算括號內的。
之后,教師可抓住教學契機,為學生布置“2/5 ÷[(1/3 +3/5 )×5/2]”這道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題,讓學生將知識整合起來,按照梳理出的運算順序進行解答,從而在有效鍛煉學生運算能力與問題分析、解決能力的同時,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之間存在的關聯性與共通性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建構起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
三、運用核心問題突出教學主題
以數學知識的核心為立足點設計核心問題后,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合理地運用核心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引領學生走深度學習的正道,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3]。核心問題的解決可以讓學生搭上終點是知識樞紐的直通車,為學生高效學習的實現提供可靠保障。鑒于此,教師可有效利用核心問題的關鍵優勢,突出課程教學主題,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避免學生的低效探究或無效學習。
如“多邊形的內角和”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材“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重要內容,旨在讓學生掌握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并能夠正確運用多邊形內角和公式解決實際問題。但部分學生對幾何圖形的認識并不深入,知道的圖形僅有常見的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就使得他們在學習本課知識的過程中往往難以正確把握多邊形內角和與邊數之間的關系。因此,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明確本課教學的兩個關鍵點:其一是從三角形與四邊形出發,探究三角形、四邊形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幾個內角、幾個外角,從一個頂點能引出幾條對角線,共有幾條對角線,內角和為多少;其二是動手繪制五邊形、六邊形,通過實際測量或操作的方式,探尋多邊形的頂點數、邊數、內角個數、外角個數、對角線條數與內角和,總結出多邊形內角和與邊數的規律。由此,教師可為學生設計這樣一個核心問題:填寫表1,你認為多邊形內角和與邊數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思路便會得到極大的開闊,學生也能夠在核心問題的指引下并在動手操作、思考辨析中,自覺、自主地總結出多邊形內角和與邊數之間的關系,即多邊形內角和=(n-2)×180°。而且,在用表格總結歸納多邊形內角和與頂點、內角、外角、對角線的關系的過程中,學生對本課內容會形成更全面、透徹的認識,也會使許多有關多邊形內角和的問題迎刃而解。
四、運用核心問題打通知識關聯
小學數學的新舊知識往往如影隨形。為確保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有機串聯起來,形成一張完善、系統的數學知識網絡,教師可通過設計具有發散性的核心問題鏈的方式,將學生腦海中分散、零碎的知識點緊密聯結起來。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基于數學知識的核心所在提出一個核心主問題;其次,以核心主問題為中心延伸出若干子問題;最后,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多個層級的子問題的方式,促使學生實現對核心問題的有效解決,從而建構起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4]。以核心問題鏈打通數學知識的關聯,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數學思維的邏輯性與條理性,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同樣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如在引導五年級學生學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一課時,教師就可在明確本課教學重難點與目標后,為學生設計如下核心主問題:如果將一塊蛋糕看作單位“1”,那么如何在這塊蛋糕中分出2/5、2/5與3/4份?這一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蘊含了多方面的知識,如數形結合、分數的意義以及等分法等。而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實現對問題的有效解決,教師可在這一問題的基礎上,延伸出二級子問題:1.分數2/3、2/5、3/4與單位“1”之間有怎樣的關系?2.如果小紅得到這塊蛋糕的后2/3,想要分給自己的好朋友麗麗一半,那么小紅和麗麗分別可以得到蛋糕的幾分之幾?該如何計算?
從核心主問題出發,向外、向下延伸子問題,引導學生展開發散式的探究,不但能夠很好地調動與活躍學生的思維,還能夠讓學生在多個問題的引領與驅動下自覺、主動地對分數與整數之間的關系、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等進行辨析。如此一來,學生便能夠對分數的意義與性質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在觸及分數知識本質的基礎上,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效關聯。
五、借核心問題之手,鍛煉思維靈活性
數學知識的學習本質上是一個進行思維碰撞與智慧傳遞的過程。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利用好核心問題這根指揮棒,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譜寫優美的思維樂章。
學習興趣是左右學生學習情緒、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因素。由于受到數學知識邏輯性與理論性特征的影響,部分學生在實際的數學課堂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這限制了學生數學學習實效的整體提升,也會阻礙學生創新性思維、發散性思維的發展。對此,教師要加強對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的反思,并為學生設計趣味性強且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核心問題,以此來有效地啟迪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進行更自主、自覺的探究學習與問題思考。
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材的“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時,教師就可將趣味操作游戲與數學問題結合起來,向學生提出“用硬卡紙制作一個長方體與正方體,并在長方體、正方體表面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然后思考涂色部分的面積是多少”這一核心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開展動手制作幾何圖形、給圖形涂上顏色的趣味游戲。在制作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過程中,學生會對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點形成清晰的認識,了解到長方體由六個矩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組成,正方體由六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組成;而在計算涂色部分的面積時,學生也會開動腦筋,將六個矩形面積相加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將六個正方形面積相加得出正方體的表面積。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提出“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是怎樣的?”這一啟發性問題,以此來讓學生進行總結歸納,實現對重難點知識的全面掌握。這樣一來,學生數學思維的廣度與深度便會得到拓展,思維也會變得更加靈活。
六、以核心問題為橋,培養思維嚴謹性
只有使學生的思維具備一定的嚴謹性,他們才能吃透數學知識。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核心問題為橋,引領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驗證、總結,讓學生親歷數學推理的過程,有效提升學生數學思維的嚴謹性。
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材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平移這一圖形運動的特點,教師就可設計“圖形是怎樣平移的?平移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怎樣的關系?”等核心問題,讓學生提出平移后的圖形與平移前的圖形大小相等或不相等的猜想。而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猜想對學生分組,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操作、探究,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出平移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大小相等的結論,對平移這部分知識的理解會得到深化,思維的嚴謹性也會得到提升。
結語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小學數學提問教學,需要教師抓住數學知識的本質,優化核心問題的設計,以此來有效地化解傳統數學教學中所存在的矛盾,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有機串聯起來,在提升學生課堂學習實效的同時,更好地助力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軍.小學六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體會[J].新課程,2021(47):174.
[2]郭麗敏.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思維導圖教學策略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1):57-58.
[3]周梅.“好問題”勝過“好老師”:談小學數學“問題”教學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0(增刊1):81-82.
[4]陳葉金.“四能”目標下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練習課的教學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0(2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