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霞
摘要:如何將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教學有效結合,一直是困擾中職英語教師的難題。基于此,文章對“三全育人”理念和“課程思政”兩個核心概念進行概述,提出教師可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組織中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團結各方力量將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教學深度融合,在課內外全程為學生提供指導,全方位滲透思政元素,在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同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三全育人”理念;中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教學質量;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711;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7-0117-04
現代教育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在完成基礎教學任務的同時,滲透思政教育元素,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優秀人才?;凇叭恕崩砟畹闹新氂⒄Z課程思政教學對學生發展具有積極影響,能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為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筆者結合《江蘇省職業學校文化課教材·英語》第四冊教學案例,對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中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進行探討。
1.“三全育人”理念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的要求,此后,關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研究不斷推進。通過分析《意見》,可以看出“三全育人”是一種強調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的教育理念。“三全育人”理念提出后,高校教師、中小學教師都投入到“三全育人”的研究過程中,希望可以從中汲取教育靈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
2.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的基本含義可以理解為:所有課程都具有培養學生能力和落實思政教育的雙重功能,承載著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作用。與“思政課程”不同,課程思政并不是說要將所有教學內容打造成思政教學內容,而是指全體教師都應結合課程特點,提煉課程內容中滲透的價值范式和課程學習活動中可能蘊含的文化基因,從而以課程為載體,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課程知識、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獲得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
2020年3月發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版塊教學要求部分提出“堅持立德樹人,發揮英語課程育人功能”的要求。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中職英語教師意識到堅持立德樹人的重要性。中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需要認真探索如何通過課程思政教學,在發展學生英語素養的同時,科學、高效地培養學生道德修養[2]?!叭恕崩砟顬橹新氂⒄Z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指明了方向,即調動全員力量,讓學生在中職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得到全方位指導。實踐證明,“三全育人”理念與課程思政緊密結合,可以系統、全面地為學生提供指導,讓學生在內化英語學科知識的同時,形成積極的價值理念,成長為德才兼備的人才。
1.全員: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教學深度融合
在針對中職學生的課程思政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理想、團隊精神、職業道德等素養是英語教師的重要工作?!督K省職業學校文化課教材·英語》有很多能夠培養學生道德修養的元素,有助于相關工作的開展。在踐行“三全育人”理念的過程中,教師要強化“全員育人”意識,即以英語課程教學為引子,引出思政教育元素,在此基礎上,團結各方力量,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從而達成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教學的深度融合。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對“全員”的認識不應局限于本校教職工,還要團結學生、外校教師、社會人員、學生家長等。以“Unit 8 Its Been a Long Day .”教學為例,教師可確定以下教學目標。(1)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jobs.(2)Choose suitable jobs for the future.可通過以下方式發揮全員育人對課程思政教學的積極影響。
(1)請企業人員輔助錄制預習視頻。本單元教學主題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職業學校英語教學的特點,蘊含著一定的職業相關元素,有助于學生初步認識社會,進行職業規劃。但考慮到教材容量和學生的英語水平,相關元素的滲透深度不足。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在教學相關內容前,錄制預習視頻,分享教材中的職業元素,讓學生學習工匠精神、樹立職業理想,激發學生預習動機。
在本單元第一課時(Warm-up&Listening and Speaking A and B)教學期間,學生會初步接觸與工作壓力相關的話題,也會接觸不同性格的人面對相同的壓力所產生的不同觀點,如“I like the responsibility.”和“That must be quite stressful.”等。為使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期間細致解讀語篇和聽力音頻,從而受到啟發,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教師可尋求幫助,與學校合作企業的管理人員溝通,請其結合企業文化錄制視頻,客觀介紹企業崗位的工作內容、工作壓力,并根據企業管理人員錄制的視頻進行后期配音、字幕設計等。這樣,學生在配音的輔助下,可以關注到“working long hours”“be scolded by supervisors”“meet different people”等語言知識,并在“認識”視頻中人物的過程中,體會到不同職業人員工作、訓練時付出的汗水和努力。這樣,既可以提升預習效果,又可以讓學生由視頻中的人物聯想到自己,想象自己畢業后從事相關工作,在遇到問題時會如何解決,判斷自己是否真正熱愛某一職業,從而樹立職業理想。
(2)請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經常會遇到部分學生能夠快速理解新知識、部分學生無法跟隨教師思路的問題[3]。這一常見問題可以成為學生之間互相影響、借助學生力量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切入點,使學生在幫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幫助的過程中形成樂于助人、團結協作、熱愛集體等優秀品質。
在本單元Listening and Speaking A and B教學期間,為幫助學生扎實記憶單元重點知識,鍛煉學生聽說水平,教師可組織學生分小組朗讀教材中的對話。鑒于學生英語基礎差距較大,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并保證每個小組都有能夠朗讀對話內容和發音準確的學生,鼓勵其輔助組員通過跟讀鞏固基礎句法和詞匯發音,達成全員順利朗讀對話的目標。在此期間,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可感受到為同學提供幫助的快樂,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也可以產生在課后或其他學科學習期間發揮自己的長處,為他人提供幫助的意識。
(3)尋求校內外其他教師幫助。學生在學習期間,容易出現部分知識點掌握不扎實、希望深度探究課內元素的問題。鑒于此,教師可開設“線上課堂”,結合學生的需求邀請校內外教師開展線上教學。
在本單元教學期間,部分學生可能會受到單元Reading and Writing版塊學習任務的影響,對“The Top Five Most Satisfying Jobs.”相關話題產生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開展線上教學,由校內或校外英語教師擔任主講,輔助學生進行深入探究,深度解析課文內容,辯證分析社會價值與薪資收入的關系,挖掘語篇主題意義。部分學生可能會對“clergy”“firefighter”“teacher”等讓人獲得幸福感的職業產生興趣,想知道自己結合專業知識就業后是否可以獲得幸福感,創造社會價值。針對這一問題,鑒于學生尚處于認識職業特點、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時期,教師可請本校專業教師或其他學校專業教師圍繞特定的職業進行線上教學,讓學生了解自己學好專業知識后可以創造的社會價值,了解不同職業的特點,積累更多與職業相關的英語詞匯,發展自身的專業特長。
綜上所述,在單元教學期間,英語教師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學生力量和校內外教師的力量,以全員育人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積極有效地參與單元英語訓練活動,并在教材內容學習結束后,獲得外界的指導,由教材內容學習活動遷移到職業生涯規劃活動,強化了學生的互助意識、社會責任感以及自我提升意識,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
2.全程:課內教學與課外指導緊密關聯
“全過程育人”是指將課程思政教學滲透于學生在中職學校學習的始終,從學生進入學校開始,教師便要規劃課程思政教學開展路線,直至學生離開校園,步入新的社會環境中。這就要求教師從課內教學、課外指導兩個角度對學生進行指導。需要注意的是,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意識到課程思政教學與課程內容、課程學習方法之間的關聯,不應盲目滲透,而要根據學生課內表現,靈活設計課外指導。以“Unit 6 Wheres Your Recycling Box?”教學為例,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Identify environmental problems.”“Talk about 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s.”。從課程思政教學角度來說,本單元知識與當代熱點話題———環境保護緊密關聯,要讓學生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使學生養成節約資源的意識。教師可通過以下方式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指導緊密關聯,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達成全過程育人目標。
(1)在課內教學中探索課外指導方向。面對面的交流互動可以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興趣、學習難點和個人修養。因此,教師要利用好課內教學,找出課外指導的方向。
在本單元教學期間,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介紹“greenhouse effect”“CO2emission”等與“pollution”相關的詞匯和短語。學生在學習期間,也會接觸到更多與環保相關的方法,如準備購物袋、節約水資源等。學生在參與課內學習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師補充的信息提出問題,如“有哪些推進碳中和的例子”“我們能為保護環境做哪些工作”等。教師可記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課后指導提供方向,讓學生正確認識環保,并從中受到積極影響,投身環境保護活動中。
(2)借助信息技術提升課外指導效果。鑒于師生交流時間有限,且不同學生的英語基礎有所差異,在明晰課外指導方向后,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提升課外指導效果。首先,教師可在單元教學活動中、單元教學活動后為學生分享微課。在開發微課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不同學生的英語基礎,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可采用英漢混合的教學模式開發微課,確保學生能夠理解,積累更多英語表達方式,并強化對中外環境治理方案的了解;針對基礎較好且英語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可采用全英語錄制微課的方式,并借助語言學案輔助學生參與探究活動;針對信息收集能力較強的學生,可在微課中簡單提示信息收集方向,如針對“Carbon neutrality”這一關鍵詞,教師可簡要介紹與之相關的事例,并在微課結尾,鼓勵學生借助互聯網收集信息,總結如何用英語闡述這一短語的內涵。鑒于微課開發復雜程度較高,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發揮全員育人的優勢,調動其他英語教師、優秀畢業生,共同完成微課開發任務。
除微課外,教師還可借助微信、抖音公眾號等網絡平臺長期分享“環境污染”“環境保護”的相關新聞、文章、視頻等。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實現從“產生了解保護環境的方法的沖動”到“參與到環保行動中”的轉變,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價值理念、促使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目標。
綜上所述,教師在課內、課外展開指導,既可以保證課內語言教學質量,又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更多與單元思政元素相關的內容,以課內教學調動學生課外探究的積極性,以課外指導提升學生課內探究的深度,擴充學生英語知識儲備,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3.全方位:多元舉措自然滲透思政元素
所謂“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載體(主要包括學生綜合測評、獎學金評比和貧困生資助與勤工助學等),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4]。在中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為落實全方位育人目標,教師不僅要注意做好教學工作,還要設計科學的測評機制,并配合勤工助學、獎學金評比等各項工作的開展,使學生意識到想要獲得教師的肯定、勤工助學的經驗或獎學金,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教師可以采取多元舉措,全方位滲透思政元素,以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以“Unit 4 Isnt It Wonderful?”教學為例,教師可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導下,采取以下措施,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1)優化考核機制??己耸羌顚W生不斷進步的有效手段。教師可優化考核機制,打破傳統以考試分數為標準的考核手段。具體來說,教師可通過及時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匯總學生的課后學習成果,歸納社會人員、其他教職工等對學生的評價等方式,科學、系統、全面地對學生進行考核,并在單元教學結束后展示階段性考核成果。
本單元的思政教育重點為輔助學生“Get to know different inventions and discuss the impact of inventions.”,因而在課堂教學期間,教師會有意識地介紹air conditioner、computer、microwave oven等發明,針對不同發明的特點,學生可能會提出自己的見解,如“Air conditioner can let us study quietly in hot summer.”。也有部分學生會受到發明家的影響,希望自己也能發揮專業特長為社會做貢獻。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在考核成果展示期間對其進行肯定,從而使學生形成主動挖掘單元主題意義的意識,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同時,部分學生在運用課外資源期間,存在學習活動停留于表面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委婉指出其不足,提出相應的學習建議。在成果展示環節,教師可從英語教學角度和課程思政教學角度為每一名學生寫書面評語,并選出綜合表現最優的3名~5名學生,為其頒發“單元學習標兵”獎狀,選出進步較大的1名~3名學生頒發“單元進步標兵”獎狀。在學期或學年評獎評優過程中,教師可統計學生的獲獎情況,與班主任進行溝通,將學生的日常表現納入評獎評優環節。這樣,在考核機制的影響下,學生可以意識到英語學習的態度、個人的道德修養等均在考核范圍內,從而認真參與學習活動,從學科學習和日常表現等多方面約束自己的言行。
(2)優化英語活動。組織英語活動是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方法,教師可結合單元思政元素組織表演類、征文類、競賽類活動。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收集發明家的事跡,并以英語劇的形式進行展示。在學生排練、表演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悟發明家的優秀品質,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獲取前進的動力。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優化評價機制、組織多樣活動等方式全方位對學生進行引導,既保證了學生學習的專注性,為學生搭建了英語訓練的平臺,又使學生能夠深層次探索、踐行教材傳遞的積極價值理念,將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教學更好融合。需要注意的是,評價機制的優化、英語活動的組織并不是簡單的工作,在探索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完善評價機制、評價語言和活動流程,提升全方位育人的高度和有效性。
教師在開展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性,應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合理的教學策略做到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力求在提升學生英語素養的同時,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提升道德修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曉霞.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初探[J].職業,2021(23):84-85.
[2]熊一婷.基于智慧課堂的中職英語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鄂州大學學報,2022,29(02):77-79.
[3]李弦青,唐麟,龔紅,秦文婭.項目化教學在中職英語課程中的應用[J].英語廣場,2021(21):122-124.
[4]江韻.“停課不停學”背景下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中職英語線上教學探索[J].職業教育,2021(01):11-14.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Ling Yunxia
(Jiangsu Taodu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chool, Wuxi 214200,?China)
Abstract: How to effectively combine English teaching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er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two core concepts of"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proposes that teachers can organiz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courses based on the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concept, unite all parties to deeply integrate English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vide guidance to students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inside and outside of class, and comprehensively penet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hil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nglish teaching,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Key words: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quality;foster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