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歡 嚴 聰
巴中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巴中 636000
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發展在為高職普通話課程教學改革指明發展方向、帶來創新發展助力的同時,也對高職普通話課程教學活動提出更高要求。在此形勢下,高職教師應當明確人文素質培養,是當前普通話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時代發展對高職教學改革所提出的全新要求。因此,高職教師應當抓住時代發展對普通話課程教學改革所帶來的發展助力與發展契機,科學應對時代發展對普通話課程教學活動所帶來的挑戰,探索更加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課程改革措施,顯著提升高職普通話課程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以此確保高職院校普通話課程教學活動不僅滿足人文素質培養理念的實際要求,同時也滿足高職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與多元化學習需求。
一直以來,語言都被認定為人文素質的重要體現形式,通過正確的發音搭配科學用語、科學腔調,可以對人體形象起到無形包裝作用。甚至可以理解為人的第二相貌,是一個人氣質素雅的重要評價標準,標準、優美的普通話不僅可以保證雙方的溝通效果,也是提升個人形象的重要手段。對于用人單位而言,高職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是企業人才引進的重要考核標準,這是由于員工代表企業整體形象,因此員工的普通話水平會間接體現用人單位的實力與品位[1]。其次,科學開展普通話學習,不僅可以塑造高職學生良好的外在形象,還可以搭配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不斷提升高職學生的精神涵養,有效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況,確保學生處于內外兼修的狀態,早日成為德才兼備、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國家發展與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綜上所述,普通話課程關乎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在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發展方面,有著其他課程、其他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難以媲美的優勢與作用,因此需要得到高職院校教育人員的高度重視與廣泛關注[2]。
科學開展普通話課程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交際素質。結合成功學角度展開分析,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高職學生在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當中脫穎而出、取得成功的重要工具,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高職學生事業發展的重要助力與核心資源,還是學生人際交往活動順利開展的必備素質與必備能力。無論高職學生學習何種專業,未來從事哪種職業,都需要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可以科學處理各種社會關系以及人際關系,具備對各種資源與各種對象開展整合與協調的能力[3]。而針對高職學生科學開展普通話教學,可以確保高職學生擁有更加規范的言語,為后續更深層次人際交往活動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語言作為人類社會社交的重要工具,在人際交往環節可以起到至關重要促進作用,不僅可以保質保量地完成人際交往任務,還可以有效規范交際語言,培養高職學生社會責任心。結合目前形勢而言,由于我國國土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且由56 個民族共同構成,這也導致在人際交往環節存在重大隔閡。通過普及普通話這種方式,可以確保各個民族、各個地區人民之間的人際交往活動更加順暢,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其次,高職院校科學開展普通話教學,可以針對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展開科學培養,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實現這一目的,高職普通話教師需要在教學環節與學生展開深度互動與深度交流,掌握學生真實發展需求,并且結合學生發展需求以及時代發展需求,對傳統普通話教學模式做出針對性優化與針對性調整。同時,對學生展開科學引導科學激勵,引入社會真實案例與生活化元素,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當中完成交際任務,培養學生普通話能力,引導學生通過普通話學習不斷提升人際交往能力與環境適應能力,更好地完成專業課程學習任務,通過在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擁有更加出色亮眼的表現[4]。
結合目前形勢而言,針對高職學生的口語素養展開培養,需要克服字音誤讀這一問題。具體而言,字音誤讀是指漢字讀音出現錯誤或偏差。在普通話水平測試環節,通過多音節詞語測試題與單音節字詞測試題,可以有效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避免學生存在復讀問題或蒙讀問題。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將其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依據,通過科學開展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知識準備,拓寬學生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選擇恰當時機引入易錯字詞,為學生布置訓練任務,并且選擇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展開抽查或檢驗。結合學生的共性問題,為學生帶來精準講解,從而顯著提升普通話訓練效果,顯著提升學生讀寫能力,從而助力學生語言素養發展。目前,國內高職學生在口語素養方面還存在發音不準這一問題。例如,在湘方言區域,學生普遍受到方言的限制與影響,存在鼻邊音問題、平翹舌問題以及尖音問題嚴重,影響到高職學生的發音精準性。為此,在普通話訓練環節,科學開展發音訓練極為關鍵,教師在普通話課程教學環節應當向學生精準講解發音原理,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具體問題展開深度分析與綜合性考量,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開展針對性教學,有效糾正學生錯誤與共性問題,為學生答疑解惑,提升普通話課程訓練成效。在注重教學活動的同時,也需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為學生布置自主訓練任務,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與自主意愿,對學生開展個別指導,傾聽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并且結合學生在朗讀環節當中所呈現出的問題耐心指導,顯著提升高職院校普通話課程教學效果[5]。
朗讀教學也是高職院校普通話課程教學的核心構成部分,科學開展朗讀訓練,不僅可以順利完成語調訓練任務、重心訓練任務、停頓訓練任務,而且可以針對學生的精神涵養展開科學培養。因此,教師不能僅依靠傳統評價機制,對學生的朗讀水平展開評價,而是需要在針對學生語言能力展開科學培養的同時,融入文化教育內容,深度挖掘、合理利用普通話課程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優勢與價值,科學開發合理引入文化教育資源,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陶冶情操,拓寬學生視野。對于一系列朗讀作品,教師需要對學生展開科學指導,引導學生進入到深度探索與深度學習狀態,掌握篇章結構,并且分析語言表達背景下的潛在深意,體會其中所呈現出的審美意趣與人文情感。高職院校普通話教師可以在課程教學環節融入以人文教育為主題訓練材料。
例如,可以引進古今中外的優美散文與優美詩歌,文學作品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形式,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對學生展開文化熏陶與文化影響。創設優美的意境,美化學生心靈,在無形之中對學生開展價值引領,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人生觀念。在此基礎上,教師也可以結合生活變化,在各種媒介當中選取新知識進行學習,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訓練資料。在顯著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基礎上,確保普通話課程教學活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與學生現實生活高度契合,引導學生將自身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應用于特定的情境當中,普通話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了解社會傳承傳統文化的空間,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助力學生人文素養發展。
心理素質是學生人文素質的核心構成部分,同時也是普通話口語表達順利開展的基礎保障。為此,在普通話課程教學環節,針對學生開展心理素質訓練極為關鍵。高職學生雖然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與實踐操作能力,但文化課基礎較為薄弱,這也成為高職院校普通話教學的重要難點。教師采用傳統口試的方式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會對高職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學生對考試產生畏難情緒與抗拒情緒,無法在考試環節完全展現自身的學習成效。教師無法結合學生的反饋信息掌握學生真實學習情況,更加無法結合反饋信息,對上一階段的普通話課程教學模式做出針對性優化與針對性調整,嚴重影響到考試以及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若是這一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不僅會嚴重影響到高職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提升與人文素養培養,甚至會導致學生在語言表述環節產生心理障礙問題。為此,教師應當秉承以學生發展為原則的現代化教學理念,為學生預留充足的自主展現空間。在常規教學環節,鼓勵學生上臺表達自身的觀點與見解,并且在測試環節,科學設計考試程序,有效緩解學生的焦慮心理與緊張情緒。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學習相關心理學知識,確保學生對自身的心理素質具備更加深刻的認知與理解,不斷提升語言組織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學生可以結合通過自測這種方式掌握自身的性格特點以及氣質類型,教師結合學生發展需求,對學生提出針對性建議,確保學生在口語交際環節養成良好的文化素養。充分表達個人的情感與見解,避免學生形成冷漠型人格,同時學會克制情緒,不過分的情緒外露,更加不使人感受到過分熱情。為實現這一目的,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類社交活動當中,有效改善學生的壓抑情緒。
首先,高職普通話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合理選擇任務驅動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自主學習法以及討論式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確保學生可以通過一系列普通話課程學習,掌握正確的普通話課程學習觀念以及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其次,通過普通話課程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內在精神價值展開針對性培養,科學開發、科學整合思政教育元素,將普通話教學作為素質教育工作重要載體,將書本內容順利轉化為精神食糧,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與制約,順利達成三維教學目標。最后,教師與學生展開密切的互動與交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理論知識學習環節,并且結合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為學生布置口語訓練活動,激發學生探索欲望與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借助古人的情感表達方式,開展口語交流。
例如,在古詩詞朗讀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投影設備為學生播放與本課教學主題相關的影像資料,激發學生探索欲望,引導學生嘗試借助古人的情感進行問題思考。在小組討論結束后,為詩句進行注釋,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人文素質培養背景下,要求教師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在口語課堂教學環節,教師不僅需要積極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還應當設置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完成知識遷移,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政治信仰,確保學生以平和的心態看待各種社會現象,提升對自身所需專業以及未來工作崗位的認知程度。將資產所掌握的實踐技能與專業知識順利轉化為崗位勝任能力,不斷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高職院校普通話課程教學環節,教師為實現素質教育目標,需要在課堂教育環節引入互聯網資源,搭配信息化教學技術。必要時,教師可以與學生家長共同構建家校共育平臺,引導學生將自身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應用于生活實踐當中,創設優質的人文環境,確保高職學生可以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之下,充分意識到語言的魅力所在。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普通話課程教學改革工作與人文素養培養高度契合,二者之間具有諸多互通之處。在此形勢下,高職普通話教師可以通過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學生精神涵養的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學生口語素養的培養等方式開展教學改革工作。在顯著提升普通話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同時,也為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發展奠定堅實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