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池國華
【摘 要】 從現實看,信貸風險是當前我國銀行面臨的主要金融風險之一,對宏觀經濟政策的敏感性更強,行業傳染效應更大,甚至會波及所有行業,最終衍變為系統性風險,因此,在當前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防控信貸風險成為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然而,盡管有關信貸風險防控的文獻十分豐富,但與實踐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因此,文章從信貸風險防控策略、借款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防控、銀行內部控制與信貸風險防控三個方面對已有文獻進行了梳理和分析,總結該領域研究的發展趨勢,歸納了現有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信貸風險產生的基本原理和演化機制,并從銀行內部控制視角提出了加強信貸風險防控的研究設想。
【關鍵詞】 銀企互動關系; 內部控制; 信貸風險防控
【中圖分類號】 F275;F239.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3)19-0058-08
一、引言
當前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商業環境愈發呈現出不確定(VUCA)的特征,由此也更加凸顯風險防控的重要性。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從現實看,信貸風險是當前我國銀行面臨的主要金融風險之一,對宏觀經濟政策的敏感性更強,行業傳染效應更大,甚至會波及所有行業,最終衍變為系統性風險。因此,在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下,抓牢信貸風險防控這個“牛鼻子”既是當前我國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確保不發生金融系統性風險的核心與關鍵,也是我國未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與基礎。根據Wind數據庫數據進行統計分析,2011年以來我國銀行總資產被用于發放貸款的比例始終保持在60%之上,這一過于集中的資產配置結構導致銀行所面臨的信貸風險居高不下,而去產能、去杠桿、中美貿易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多因素疊加影響,可能會誘發更多前期積累的潛在信貸風險。因此,在當前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防控信貸風險成為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沒有制度就沒有約束。2023年1月9日,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強調,要完善內控機制,自覺接受各方面監督,對紀檢監察干部從嚴管理,對系統內的腐敗分子從嚴懲治,堅決防治“燈下黑”。可見,不論是國家治理還是企業治理,抑或銀行治理,都離不開內部控制這一重要制度的支持。同樣,內部控制對銀行信貸風險的防控乃至金融的安全與穩定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梳理現有理論研究發現,盡管有關信貸風險防控的文獻十分豐富,但與實踐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并且大多側重于外部宏觀因素的影響,對內部控制所發揮的作用研究較少。本文從信貸風險防控策略、借款企業內部控制與信貸風險防控、銀行內部控制與信貸風險防控三方面,在總結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討該領域的未來研究方向,以期使學者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務于實踐。
二、信貸風險防控策略的研究
信貸風險的誘發與擴散受多種因素影響,既有經濟、政策、制度等外部環境方面的原因,又有銀行自身內部治理方面的原因,因此,信貸風險防控的研究也就形成了宏觀與微觀兩個維度。從文獻統計角度分析,目前這一領域的研究更偏重于宏觀層面,基于微觀層面的研究相對不足。
(一)宏觀層面的研究
關于銀行信貸風險防控的宏觀層面治理策略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提高金融市場發展水平
金融市場是信貸活動發生的場所,金融市場的發展能夠使銀行與借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得到緩解,而信息不對稱是信貸風險發生的主要根源。已有研究表明,金融體系發展較好的國家,其司法體系能夠很好地保護債權人權利,促使債權人更加傾向于為企業提供長期的債務融資。何重達等[ 1 ]認為投資者被法律保護越好的情況下,借款人承擔的貸款利差會越低。進一步研究表明,金融發展發揮信貸風險防范作用的機制主要在于減少政府對信貸業務的干預程度、有效利用聲譽機制以及緩解信息不對稱。余明桂等(2008)選取地方政府控制的國有企業作為樣本,發現當地方具有越高的金融發展水平時,國有企業就會獲得越小規模和較短期限的貸款,從表面上看這種結論似乎與“法與金融”的經典理論相悖,但實際上這是金融發展水平弱化了地方政府干預下國有企業貸款支持效應的結果。沈紅波等(2011)研究發現較高的金融發展水平對公開、透明的金融市場環境培育是有益的,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聲譽機制的功能將得到充分發揮,企業違約風險降低,進而減弱銀行信用風險。Martin-Oliver等[ 2 ]利用西班牙非金融公司1992年至2007年的數據,發現信貸風險隨著信貸市場競爭程度的提高而降低,這與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道德風險理論對信貸風險決定因素的預測是一致的。
2.加強金融監管制度建設
現有研究發現,從金融監管制度角度改善銀企關系,降低信貸市場上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降低銀行信貸風險的關鍵途徑[ 3 ]。(1)監督機制。巴塞爾協議啟發了我國銀行業風險監控的新思想,即對資金建立監管機制是防控銀行信貸風險的創新性方法。羅玉輝和張志[ 4 ]研究指出監管機構對銀行加強管控應從四個方面開展,包括授信行業集中度管理、互聯網金融業務管理、金融控股集團管理和綠色金融引導監督管理。(2)存款保險制度。現有研究表明存款保險制度能夠消除存款人的恐慌[ 5 ],阻止銀行擠兌并保護儲戶利益,維護金融秩序的穩定,降低銀行信貸風險和減少銀行破產概率。高昊宇等[ 6 ]認為與國有六大行相比,存款保險制度能夠顯著提升城市商業銀行風險承擔,進一步研究作用機制發現,城商行傳統存貸業務盈利壓力及存款保險制度所帶來的道德風險均發揮了中介作用。不過,項后軍和張清俊[ 7 ]持有不同的觀點,提出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確實降低了高風險銀行的風險,同時激勵了低風險銀行調高風險,但當所有低風險銀行都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提高自身風險時,就會推高整個銀行業風險,甚至引發系統性風險。(3)資產評估制度。信貸資產質量對銀行的經營效益和金融資產安全有直接影響,資產質量是銀行的生命線,完善的資產評估制度能幫助銀行摸清借款人的真實“家底”,防范和化解信貸風險。
3.利用宏觀經濟政策
除了經濟與制度因素外,信貸風險的產生與擴散還與政策層面的誘因密切相關,因此,合理制定與利用宏觀經濟政策也是防控信貸風險的重要途徑。(1)貨幣政策。其基本觀點是,當貨幣政策寬松時利率會下降,銀行為了滿足自身經營目標的實現,獲得更高的收益會過多配置高風險的資產,從而導致其信貸風險水平提升,即銀行貸款利率與貸款風險是逆經濟周期的。張旭等[ 8 ]進一步研究了貨幣政策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寬松的貨幣政策能夠提升銀行風險承擔水平,并且這種作用會受到銀行杠桿率的影響。余麗霞等[ 9 ]指出貨幣政策越寬松,銀行競爭力越弱,此時銀行的風險承擔會越大。(2)財稅政策。張合金等(2011)研究發現,企業稅收負擔過重是我國銀行信貸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降低銀行信貸風險的途徑之一是通過減輕企業稅收負擔、提高企業內部融資比例,降低企業融資對銀行信貸的過度依賴。(3)利率市場化。王帆和陶媛婷[ 10 ]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當利率市場化程度上升時,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強度會顯著降低,但高聲譽審計師能夠幫助銀行減少利率市場化對風險管理的負面影響,提高風險管理強度。(4)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曹國華和劉睿凡[ 11 ]指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控要和不良貸款處置、信貸經營轉型充分結合,并重視不良貸款增長過程中有效信貸不足問題,從而打破傳統業務模式,從供給入手按照國家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堅持有保有壓、有扶有控的原則,穩步退出產能過剩行業,提高信貸配置效率,保障供給質量和效率,為供給側改革提供信貸服務。
4.合理配置信貸資源
從國外研究來看,經濟不確定性導致的信貸風險是因為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加重了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造成銀行信貸資源錯配,并進一步提出了合理配置信貸資源這一治理信貸風險的重要思路。在這之前,Danisman等[ 12 ]指出,通過分權的方式能使信貸配給流動到高效率的項目上,這是通過分權實現資源高效配置進而減弱銀行風險的側面證明。關于信貸結構與信貸風險之間的關系,我國學者劉新平(2016)也進行了詳細研究,發現中長期貸款占比與信貸風險負相關,企業貸款占比與信貸風險正相關,國有企業貸款占比與信貸風險正相關,信貸行業集中度與信貸風險正相關,制造業貸款占比與信貸風險正相關,并提出優化信貸結構是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有效措施。孫旭然等[ 13 ]利用我國商業銀行數據,考察了競爭與金融科技對信貸結構和期限結構的影響,發現競爭促使信貸總量中信用貸款與中長期貸款占比提高,有利于信貸信用結構與期限結構的改善,進而降低信貸風險。這與Scott和Dunkelberg(2010)等的觀點基本一致。
5.政府適當干預
信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政府的干預與引導關聯較大。高國華和潘英麗(2010)等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外部監管等方式引導企業緩解銀行信貸風險。進一步,胡修林和陳紅麗[ 14 ]對后危機時代政府干預與銀行信貸以及不良貸款率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地方政府干預對地區信貸增長以及不良貸款率下降的影響呈現一定的地域分布差異性,表現在我國東部省份的政府干預有助于提高地區信貸增長并降低不良貸款率,而西部省份的政府干預則對不良貸款率沒有影響。但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Allen和Douglas(2007)研究發現,政府對金融機構的不合理干預有可能使銀行產生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降低金融市場效率。孫希芳和王晨晨[ 15 ]發現在財政壓力下地方政府對金融體系的干預會顯著促使地區信貸過度擴張,且動員性擴張的直接效應與信貸錯配的間接效應同時存在。
(二)微觀層面的研究
就目前而言,微觀層面的信貸風險防控相關文獻主要集中于公司治理、企業文化、會計信息質量、信貸風險評估、業務流程再造等方面。
1.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銀行進行風險管理活動的環境基礎,決定著風險管理活動的整體有效性。圍繞這一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權機構、董事會規模、高管薪酬等方面。(1)股權結構。曹廷求等(2006)通過對山東、河南兩省29家中小商業銀行的調查研究,指出政府以股東身份對銀行董事會進行控制,起到了降低銀行風險的明顯效果。Shehzad等(2010)發現,隨著控股股東參與程度的提高,信用風險趨于降低。顧海峰和閆君[ 16 ]利用2007—2017年我國25家上市銀行數據,發現股權集中度與銀行風險承擔呈正U型關系,較低的股權集中度會降低銀行風險資產配置權重和銀行風險承擔水平。(2)董事會規模。Mondher和Lamia[ 17 ]研究發現,董事會規模與信貸風險負相關,表明在董事會成員人數較多的情況下,只有當企業支持較小風險時,才能做出最優和有效的決策。李曉慶和劉江慧(2016)、蔣海和劉雅晨(2018)也持相同觀點。(3)高管薪酬。Erkens等(2012)的跨國實證研究表明,當銀行薪酬激勵機制出現缺陷時容易誘導銀行管理者采取相對冒險的行為。李建剛和張智霞[ 18 ]將高管薪酬分為貨幣薪酬和股權薪酬,研究發現貨幣薪酬與風險承擔間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股權薪酬與風險承擔間具有顯著負相關關系,表明給予高貨幣激勵會導致銀行風險承擔水平的提高,而給予高股權激勵有助于減少銀行高管的冒險行為。Chen等(2006)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2.企業文化
澳大利亞聯邦銀行風險管理的經驗表明,加強風險管理需要文化先行。國外文獻更多從國家文化視角揭示了文化與銀行風險承擔之間的關系,如Ashraf等(2016)、Mourouzidou-Damtsa和Milidonis(2019)、Illiashenko和Laidroo(2020)的研究均顯示個人主義傾向、風險規避程度與權力距離對銀行的風險承擔水平具有一定影響。關于企業文化與信貸風險的關系,曹蕾和唐瑋(2019)在《企業風險管理——與戰略和績效的整合》中以融合理念,基于“中魂西制”,嘗試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重新詮釋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并探索在我國商業銀行的應用路徑,以期創設一套適合我國銀行的企業文化氛圍。Nguyen等[ 19 ]發現擁有激進競爭傾向企業文化的銀行往往會發生高風險的貸款行為、更高的貸款批準率和更少的信貸契約約束,從而面臨更大的信貸風險,因此,營造適度競爭的企業文化對防范信貸風險非常重要。
3.會計信息質量
Makri和Papadatos(2014)認為,會計信息質量是影響信貸風險大小的決定性因素之一。Bushman和Williams(2012,2015)研究了及時性對銀行風險的影響,發現及時確認預期貸款損失是減少銀行過度承擔風險的理想選擇。我國學者戴德明和張姍姍[ 20 ]基于穩健性原則,研究發現在應對商業銀行的風險過程中,貸款損失準備能夠發揮有效的作用,而盈余管理行為對這種有效性作用的發揮起到了影響;在當期貸款質量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商業銀行的貸款損失準備越多,其未來一期的個體風險和外溢風險就越低;盈余管理行為削弱了貸款損失準備的風險應對能力,商業銀行受盈余管理行為影響而未足額提取的準備越多,其未來一期的個體風險和外溢風險就越高。黃有為等(2017)、汪峰等(2019)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結論。Ha[ 21 ]以1994—2015年間美國上市銀行控股公司為樣本,研究了會計穩健性對銀行貸款組合質量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保守的報告可以減少不良貸款率,降低銀行的貸款風險。
4.信貸風險評估
該類研究一般以理論分析為主,通過構建信貸風險預警模型或信貸風險識別體系,預測可能出現的信貸風險,進而提出相應的信貸風險防控建議。孫茂林等(2013)通過分析銀行內外部環境,構建了包括安全能力、控制能力和發展能力在內的商業銀行全面信貸風險識別體系,該體系在為商業銀行經營者提出風險預警的同時還可以為確定風險來源提供依據。孫志娟(2013)基于信貸過程中的指標(包括財務與非財務)構建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預警模型,目的是預測銀行信貸風險未來發展趨勢。Pla-Santamaria等[ 22 ]研究了不確定條件下信用風險管理的規則,結合降維技術和折衷規劃,提出了一套適度悲觀的信貸決策規則,并從一組比率中提取包含信用分類所需的信息,克服了僅依靠財務和市場信息來估計信貸風險的局限。此外,還有一些文獻在建立評價模型的基礎上對模型的效果進行了實證檢驗。如Bhat等[ 23 ]根據銀行的財務報告披露確定了過去貸款損失驅動因素的統計建模和不利情景下未來貸款損失的壓力測試兩種形式的信用風險模型,并通過實證研究發現銀行的信用風險模型構建與其貸款損失準備金的及時性、預測未來貸款沖銷的能力以及經濟衰退期間的貸款發放正相關,揭示了信用風險模型對銀行信貸風險防控順周期性的影響。黃益平和邱晗[ 24 ]利用國內一家頭部數字金融平臺的逐筆貸款數據,對大數據模型和傳統銀行模型的效果進行“賽馬”分析,發現大數據風控模型具有突出的信息優勢和模型優勢,能夠更加準確地預測違約,降低信貸風險。
5.業務流程再造
這類研究側重于通過對銀行信貸業務流程的再造來降低信貸風險。向壽生和楊磊玉[ 25 ]以流程再造為分析視角,使用2010—2014年A股主要上市銀行的數據,考察銀行企業營運管理完善對商業銀行微觀個體風險與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影響,研究發現銀行的流程再造在銀行個體風險和銀行業系統性風險防范中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周莉娟[ 26 ]以南昌銀行為研究對象,指出該銀行在貸前管理、貸中審查及貸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風險,提出了轉變傳統營銷理念、優化再造信貸審批流程、提高信貸人員素質等對策建議。
三、借款企業內部控制與信貸風險防控的研究
就借款企業內部控制而言,在防控風險方面的作用并不局限于企業一“域”,還能夠實現對銀行信貸風險的“跨界”管控。其作用機制在于高質量的企業會計信息對降低債務契約簽訂前和執行中的信息不對稱是有利的。通過降低債務契約中的監督成本以及執行成本可以達到預防銀行信貸風險的目的,而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是高質量會計信息背后最重要、最基本的決定因素。
大量研究證實,高質量的借款企業內部控制有助于商業銀行對企業信貸風險進行評估,改善信貸決策,提升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Dhaliwal等(2011)、Kim等(2011)比較了內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和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發現存在重大缺陷公司表現出更高的銀行貸款成本,銀行會通過增加更多的約束條款來對債務契約進行保護。同樣,國內也有類似研究結論。已有研究表明:內部控制質量越高,企業融資約束程度越低[ 27 ],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幫助企業獲得更多低成本的債務融資[ 28 ],高質量的內部控制也會幫助公司增加獲取銀行新增貸款的可能性,獲得更多長期貸款和更長貸款期限;而內部控制缺陷會加劇企業的信貸約束,具體表現在更高的債務融資成本、更少的新增貸款以及更短的貸款期限。此外,自愿性內部控制審計信號有助于公司獲得更多的銀行貸款。
不過,上述研究在某些方面尚未形成一致結論。如鄭軍等[ 29 ]提出,在金融發展相對發達地區,對非國有企業來說,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在貨幣政策緊縮時能顯著地降低債務融資成本;對國有企業來說,這種效應不顯著。但楊德明和馮曉(2011)卻認為銀行無法識別民營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僅能識別國有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鄭軍等[ 29 ]認為在金融發展落后的地區,內部控制質量的提高更能有效增加企業獲取新增貸款的可能性;而李明和郝冰(2014)認為上市公司所處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越好,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對獲取銀行貸款的影響越顯著。
四、銀行內部控制與信貸風險防控的研究
根據檢索情況,目前關于銀行內部控制與信貸風險防控的實證研究文獻數量很少,且都出現于2016年之后。Cho和Chung(2016)研究了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是否會影響貸款損失準備金及撥備,發現內部控制缺陷與貸款損失準備金及撥備顯著正相關,這說明銀行內部控制與信貸風險具有一定關聯。Akwaa和Moreno[ 30 ]利用23個歐盟國家91家銀行的面板數據發現內部控制(風險評估與控制活動)對信貸風險都具有顯著影響,但由于信貸風險同時受代理問題、國家與公司特征(機構所有權、銀行規模、通貨膨脹、利率和GDP)的影響,因此內部控制并不能完全消除代理問題以及相關的信貸風險。Pham[ 31 ]結合越南制度背景以30家越南股份制商業銀行為研究樣本,采用隨機游走Metropolis-Hastings算法進行貝葉斯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內部控制的五個要素對銀行信貸風險都有影響。
2017年之后,我國學術界開始從實證角度對銀行內部控制與信貸風險防控效果和機理進行探討。顧海峰和張盈盈[ 32 ]以我國24家上市銀行2009—2018年數據為樣本,對內部控制與風險承擔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出銀行內部控制質量越高風險承擔水平越低的結論。盡管該文并沒有明確銀行承擔的風險內容,但從其采用不良貸款率、風險加權資產占比等度量信貸風險的指標反映銀行承擔風險水平,可以判斷出該文本質上探討了銀行內部控制與信貸風險之間的關系。陳漢文和楊增生[ 33 ]以2007—2014年我國16家上市銀行為樣本,對內部控制與銀行資本充足率的關系進行了檢驗,發現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可有效降低銀行資本充足率,且這一結果主要存在于資本充足率高于監管底線的樣本中。王蕾等[ 34 ]以2007—2015年我國上市銀行數據為樣本,通過對行業信貸配置結構的考察,探究內部控制質量影響銀行信貸風險的作用機理,發現內部控制質量較高的銀行能夠有效識別不同行業的風險狀況,減少高風險行業的信貸資金流入,增加低風險行業的信貸資金流入,進而降低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王蕾等[ 35 ]以2007—2015年A股上市銀行為樣本,采用固定效應和動態面板模型檢驗內部控制對銀行信貸風險的影響,結果表明內部控制能夠顯著降低銀行信貸風險,內部控制的風險防控作用在系統重要性銀行中更加顯著,進一步從信息不對稱和代理成本兩個視角探究內部控制抑制銀行信貸風險的具體路徑發現代理成本在內部控制抑制銀行信貸風險的影響中發揮中介效應,而信息不對稱并沒有發揮這一作用。
五、對已有研究的評述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和分析,筆者認為現有研究主要呈現三種趨勢,并存在以下三方面不足。
第一,關于信貸風險防控策略的研究,基本遵循了由宏觀到微觀的研究脈絡,但研究廣度不夠。現有文獻主要側重于宏觀層面的治理途徑,而從微觀層面進行系統化研究的文獻還不夠豐富。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事實上,信貸風險的誘發和擴散不但受銀行外部環境的影響,而且與銀行內部治理密切相關。因此,信貸風險的防控是一項系統工程,理應在研究中全面考慮銀行宏觀外部環境和微觀內部治理的綜合影響。在過去“大一統”的金融模式與貸款利率受管制時期,通過制定宏觀貨幣政策與加強金融監管來防控信貸風險沒有太大問題,因為彼時的銀行幾乎是同質的,且沒有風險管控的自主權,因此早期研究偏重宏觀外部治理有其歷史必然性。然而,隨著銀行類型的多元化以及股份制改革的實施,銀行之間的異質性越發凸顯,整齊劃一的宏觀治理手段顯得乏力,差異化防控策略成為替代性選擇。加之,近年來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步推進,越來越強調信貸風險的系統防控。在這一背景下,必須將信貸風險治理研究維度延伸到微觀層面,構建起銀行信貸風險的綜合治理體系,唯有這樣,信貸風險居高不下的局面方有可能得到遏制。另外,目前微觀視角下的研究仍以規范研究與案例研究居多,缺少足夠的實證研究。前者側重于從技術層面構建風險評估模型,強調以風險為導向優化業務流程,本質上屬于貸前防控范疇,缺乏從信貸活動全過程考慮風險防控問題;后者側重于探索微觀治理策略與信貸風險的關系,本質上屬于作用效果的范疇,缺乏對內在作用機理的探討。
第二,關于內部控制與風險防控的研究,逐漸實現了從企業延伸到銀行的研究邏輯,但研究力度不夠。現有關于內部控制與風險防控的文獻,尤其在實證研究方面基本剔除了金融企業的樣本,主要原因在于金融風險的復雜性、銀行內部控制的行業異質性以及信貸數據尤其是單筆信貸數據的獲取非常困難,導致直接探索內部控制與信貸風險防控的研究相對匱乏。而在直接研究中,主要考慮借款企業或者銀行的單向影響,未考慮借款企業與銀行之間的關聯影響。具體表現:要么將銀行內部控制視為外生既定,研究借款企業內部控制作為一種信息傳導機制如何影響銀行方面的信貸決策、信貸契約以及信貸風險,缺乏對銀行內部控制質量差異的考慮;要么把借款企業內部控制視為外生變量,研究銀行內部控制質量作為一種管理機制如何對信貸風險進行防控,忽略了借款企業內部控制的角色與作用。事實上,信貸風險涉及銀企雙方主體,對信貸風險的防控是由借款企業特定風險觸發內部控制機制再由銀行內部控制對剩余風險進行評估與應對的一系列連鎖反應過程,而單一視角下的研究忽略了信貸活動中另一方的反應,難以全面準確地把握信貸風險的本質以及內部控制防控銀行信貸風險的作用機理。
第三,關于內部控制與信貸風險防控的研究,正由單純強調結果反應的靜態研究思路努力向挖掘作用機制的動態研究思路轉變,但研究深度不夠。風險具有動態可變的特征,因此風險防控應該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然而,已有研究只是簡單比較了不同內部控制質量下銀行信貸風險的靜態差異,更多關注一些結果指標如不良貸款率、貸款損失準備金和撥備金等變動與否,較少關注銀行內部控制如何隨著借款企業特定風險的變化而調整信貸契約進而實現信貸風險防控的動態過程,即側重于作用效果的靜態研究,缺乏與作用機理相關的動態研究,導致銀行內部控制如何對信貸風險進行防控至今仍然是一個“黑箱”,這為持續開展信貸業務流程的優化設計進而提高風險防控的效率與效果帶來了困擾。當然,也有一些文獻對信貸風險防控問題從動態視角進行了初步探索,如王蕾等[ 34-35 ],但存在以下局限:其一,風險防控應該貫穿信貸業務全過程,包括貸前和貸后,而目前這方面的文獻沒有區分這兩個階段,在內容上更多強調通過信貸契約具體條款的選擇和設計來實現防控目的,本質上屬于貸前防控,對貸后履約期間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以及風險防控缺乏進一步研究;其二,信貸風險產生的根源主要在于信息不對稱和代理問題,而內部控制對信息不對稱的降低和代理問題的緩解具有一定作用,但現有研究并沒有深入揭示銀行內部控制究竟如何通過降低信息不對稱和緩解代理問題而達到信貸風險防控目標的作用方式及影響路徑。總之,已有研究仍以“靜態”研究方法為主,且對“動態”防控的理解過于籠統化,對作用機理的剖析不夠細致深入。
六、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信貸風險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貸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這類不確定性主要來源于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表現形式有兩種:一是貸前的逆向選擇,指在銀行與借款企業簽訂貸款契約之前,銀行對借款企業的聲譽、資金實力以及貸款用途等信息掌握不足導致銀行錯誤選擇高風險企業進行貸款或者沒有對借款企業風險進行合理定價;二是貸后的道德風險,指在信貸契約簽訂后,由于監督成本的存在,借款企業具有信息優勢,很可能不按照契約約定事項使用資金,將信貸資金用于高風險項目等機會主義行為。信貸風險防控的關鍵就在于降低這兩類信息不對稱程度。
從銀行視角看,降低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的重點在于減少銀行內部信貸過程中多層級代理問題。這是因為銀行內部多層級代理問題的存在會導致銀行對借款企業的信息搜集意愿和搜集能力下降,信息在銀行內部的傳遞效率下降以及銀行對借款企業貸后信息監督和外部信息利用意愿及能力下降。銀行內部多層級代理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銀行內部不同層級之間的代理問題;其二,同層級內部不同環節之間的代理問題;其三,銀行內部跨層級不同環節之間的代理問題。
銀行內部控制能夠從提高信息能力和加強執行意愿兩方面降低銀行內部信貸業務過程中存在的多層級代理問題,進而降低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從內部控制五要素角度看,風險評估以及信息與溝通兩個內控要素都能夠提高銀行的信息能力。風險評估要素本質上是銀行所建立的風險識別和風險分析體系,能夠通過對潛在風險的損失分布進行評價和估計,確保銀行在信貸決策過程中充分權衡借款企業可能存在的各類風險,提高銀行對借款企業風險信息的獲取能力;信息與溝通是信息管理的最基本形式,決定了銀行內部信息管理效率,其本質上是銀行所建立的遍及信貸業務各環節的信息系統,能夠提高自下而上信息傳遞過程中的信息分析和利用能力。內部環境、控制活動以及內部監督三個內控要素能夠提高銀行的執行意愿。其中,內部環境要素包括價值觀、權責分配、人力資源政策等,能夠影響銀行信貸人員的執行意識,確保其理解實現信貸風險防控目標所需要的信息搜集任務;控制活動要素本質上是信貸業務按照信貸風險防控要求得以執行的政策和程序,貫穿于銀行與信貸業務有關的所有層次和部門,能夠確保信貸業務各環節相關人員高效地獲取、分析和利用信息;內部監督要素本質上是銀行對內部控制體系運行質量進行評估的過程,確保信貸業務流程中與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利用相關的控制活動能夠持續改進。基于此,提高銀行內部控制五要素作用的發揮程度能夠成為防控銀行信貸風險的有效路徑。
綜合上述分析,針對已有研究的不足,展望未來研究可以圍繞以下方向進行。
一是在未來的研究中,不僅要拓寬研究的維度,而且要擴寬研究的廣度,在明確信貸風險防控作用效果的基礎上,重點對其內在的作用機理進行深度挖掘及實證檢驗。
二是需要擯棄以往僅考慮銀行一方或者僅考慮借款企業一方的研究思路,采用以銀企交互關系為基礎的雙重視角,以銀企信貸契約為研究切入點,利用從數據庫獲取結合手工搜集構建上市公司信貸契約數據,全面探索銀行內部控制對信貸風險防控的影響。
三是在未來的研究中應基于信貸業務全過程角度,以全程控制為理念,以風險信息的獲取、分析和利用為主線,深入研究銀行內部控制對信貸風險動態防控的影響效果和作用機理。
【主要參考文獻】
[1] 何重達,尹訓東,李陽.信息共享、債權人保護與銀行貸款:來自中國境外貸款的實證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9(8):43-53.
[2] MARTIN-OLIVER A,RUANO S,SALAS-FUMAS V.How does bank competition affect credit risk? Evidence from loan-level data[J]. Economics Letters,2020,196:109524.
[3] 尹志超,甘犁.信息不對稱、企業異質性與信貸風險[J].經濟研究,2011,46(9):121-132.
[4] 羅玉輝,張志.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的長效防控策略:基于金融監管的視角[J].經濟體制改革,2018(1):136-142.
[5] 王永欽,陳映輝,熊雅文.存款保險制度如何影響公眾對不同銀行的信心:來自中國的證據[J].金融研究,2018(6):109-122.
[6] 高昊宇,黃林蕤,王梓靜.存款保險制度的風險承擔效應:基于城商行的實證研究[J/OL].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23-03-29.
[7] 項后軍,張清俊.存款保險制度是否降低了銀行風險: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世界經濟,2020(3):117-141.
[8] 張旭,方顯倉,顧鑫.貨幣政策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杠桿率的視角[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51(4):65-79.
[9] 余麗霞,付嘉沛,李政翰.貨幣政策、銀行競爭力與銀行風險承擔:基于系統GMM方法的實證研究[J].會計之友,2022(9):49-55.
[10] 王帆,陶媛婷.利率市場化程度、審計師聲譽與銀行風險管理[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20,17(5):29-39.
[11] 曹國華,劉睿凡.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防控[J].財經科學,2016(4):22-30.
[12] DANISMAN G O,DEMIR E,OZILI P K. Loan loss provisioning of US banks: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and discretionary behavior[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 & Finance,2021,71:923-935.
[13] 孫旭然,王康仕,王鳳榮.金融科技、競爭與銀行信貸結構:基于中小企業融資視角[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42(6):59-72.
[14] 胡修林,陳紅麗.后危機時代政府干預與銀行信貸:基于國有經濟視角[J].當代金融研究,2019(3):74-87.
[15] 孫希芳,王晨晨.地方財政壓力、信貸錯配與信貸過度擴張[J].經濟科學,2020(6):34-47.
[16] 顧海峰,閆君.公司治理、資本監管與銀行風險承擔[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0,41(6):2-9.
[17] MONDHER K,LAMIA M.Bank governance,regulation and risk taking:evidence from Tunisia[J].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Banking,2016,3(2):122-137.
[18] 李建剛,張智霞.高管薪酬、風險承擔與銀行績效的實證研究[J].會計之友,2020(20):60-67.
[19] NGUYEN D D,NGUYEN L,SILA V.Does corporate culture affect bank risk-taking?Evidence from loan-level data[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9,30(1):106-133.
[20] 戴德明,張姍姍.貸款損失準備、盈余管理與商業銀行風險管控[J].會計研究,2016(8):25-33.
[21] HA J.Bank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and bank loan qua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20,40(3):54-75.
[22] PLA-SANTAMARIA D,BRAVO M,REIG-MULLOR J,et al.A multicriteria approach to manage credit risk under stict uncertainty[J].TOP,2020(1):1-30.
[23] BHAT G,RYAN S G,VYAS D.The implications of credit risk modeling for banks' loan loss provisions and loan-origination procyclicality[J].Management Science,2019,65(5):2116-2141.
[24] 黃益平,邱晗.大科技信貸:一個新的信用風險管理框架[J].管理世界,2021,37(2):12-21.
[25] 向壽生,楊磊玉.商業銀行流程再造與金融風險防范[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1(4):51-56.
[26] 周莉娟.地方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財經問題研究,2016(S2):22-26.
[27] 李莉,張迪.內部控制、管理層能力與融資約束[J].技術經濟,2019,38(10):10-16.
[28] 張亞洲.內部控制有效性、融資約束與企業價值[J].財經問題研究,2020(11):109-117.
[29] 鄭軍,林鐘高,彭琳.貨幣政策、內部控制質量與債務融資成本[J].當代財經,2013(9):118-129.
[30] AKWAA SEKYI E K,MORENO GENE J. Internal controls and credit risk relationship among banks in Europe[J]. Intangible Capital,2017,13(1):25-50.
[31] PHAM H N.How does internal control affect bank credit risk in vietnam?A bayesian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Asian Finance,Economics,and Business,2021,8(1):873-880.
[32] 顧海峰,張盈盈.內部控制質量、資本結構與銀行風險承擔:貨幣政策與股權集中度的調節作用[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42(11):57-73.
[33] 陳漢文,楊增生.內部控制質量與銀行資本充足率:來自我國上市銀行的經驗證據[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55-64.
[34] 王蕾,郭芮佳,池國華.銀行內部控制質量如何影響信貸風險:基于行業風險識別視角的實證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9(4):3-12.
[35] 王蕾,張向麗,池國華.內部控制對銀行信貸風險的影響:信息不對稱與代理成本的中介效應[J].金融論壇,2019,24(11):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