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實踐在我國已進行了一百年,它在不斷地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先求好,再求異”的通才教育、“學為所用”的功利教育和“重技法,輕理論”的片面教育等困境。臺灣藝術家劉國松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先求異,再求好”的個性教育,“東西合璧”的中和教育和培養審美人格的審美教育。他力圖使現代藝術教育符合時代發展,符合藝術教育目標,培養具有創造力的學生。
關鍵詞:劉國松;美術教育;“先求異,再求好”
1795年,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首次提出“審美教育”,他認為審美教育是溝通感性與理性的橋梁,是培養“完全的人”的根本途徑。席勒是“審美教育”理念提出第一人,王國維、蔡元培等將“美育”理論引入中國。蔡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1]可見,西方引進的美育是以美學理論為基礎,以感情培養為手段,以溝通感性與理性,培養“完全的人”為最終目標。
1917年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自此“德智體美勞”的共同發展成為中小學教育的目標,也成為國民素質教育的培養方向。聶振斌說:“歷史己經證明,美育的有無,直接影響人才的培養和國民素質的提高。”[2]他認為美育是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美學理論在我國發展的重要環節。美育實踐的有無和美育實踐效果的優劣是衡量我國人才質量和國民素質的重要標準。
一、現代藝術教育的困境
目前為止,我國美育實踐進行了,美育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經歷著各種波折和冷落。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同樣遇到各種困境。
(一)“先求好,再求異”的通才教育
目前中國藝術教育基本沿用傳統“為學如同金字塔”理論。劉國松稱之為“先求好,再求異”。劉國松說:“過去中國繪畫的教學思想,是根據‘為學如同金字塔的教育理論而來的……我把這種教學的思想與學生的要求,稱之為‘先求好,再求異。”[3]203這是一種先打基礎,再創造的藝術教育方法。
這種方法有諸多弊端:第一,先打好基礎。打好基礎必須回答兩個問題:其一,基礎是什么;其二,怎樣才算打好了基礎。按照傳統藝術教育的理解,基礎就是“歷代各家各派大師的技法”。基礎打好就是“把傳統各種不同的表現技法學好”。古人的繪畫技巧高超,就是現代的大家、大師也難以達到,初學者更是望塵莫及。第二,再創造。學生一味臨摹古人古畫,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想象和豐富創造,因此難以培養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學生就算達到“把傳統各種不同的表現技法學好”,也是提筆就是古風古跡,很難再有創造可言。第三,非時。傳統藝術教育思想是古人根據時代特色而提出,很顯然,在古代各種藝術知識、技巧等等都是有限的。而現代,學生不僅要面對本國龐大的藝術知識和技法,而且還必須要了解和學習其他各國的藝術知識和技法。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畢竟有限,只閉門造車的學習本國傳統藝術方法顯然是不切實際。
(二)“學為所用”的功利教育
王國維曾說:“美之性質,一言以蔽之曰可愛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己。”[4]美是“不可利用者”,是無功利的。那么,藝術教育也同樣是“不可利用者”,非功利的。美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完全的人”,那么,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則是培養無功利的、具有高尚人格和審美情趣的人。
當下,我國藝術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它早已遠離培養具有無功利的高尚人格和審美情趣的人的目的,與之相反,“學為所用”的功利教育占據了當下中國藝術教育的絕對地位。隨著影視媒體等不斷發展,電視上的各種明星層出不窮。隨著出名而來的是巨大名利的跟隨。因此,20世紀以來,中國社會上興起了鋼琴熱、選秀節目熱等,許多父母把學藝術當做賺錢成名的捷徑。“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則不顧孩子的好惡而硬性給孩子報各種藝術輔導班。這樣狂熱的藝術氛圍活躍了整個社會,藝術教育變為了徹徹底底的“功利教育”。
(三)“重技法,輕理論”的片面教育
蔡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可見,美術教育離不開美學理論,它以美學理論為基礎。現代教育“由普通教育轉到專門教育,從此關乎美育的學科,都成為單純的進行了。愛音樂的進音樂學校;愛建筑、雕刻、圖畫的進美術學校;愛演劇的進戲劇學校;愛文學的進大學文科;愛別種科學的進了別的專科了。”[5]現代藝術教育隨著各種藝術專業分化呈現出只學技法,不學理論,即“重技法,輕理論”的特點。
其主要體現在:第一,美學理論課程缺乏。首先,中小學。目前我國各地區中小學基本沒有開設美學理論課程。中小學的藝術課程雖有增加,但也只是形式上的增加。音樂、繪畫等藝術課程經常被主課霸占,仍是可又可無的課程。其次,在高校。我國的大學教育大體上屬于技術教育,而非素質教育。哲學、美學這些“無用”課程被大學忽略或者排斥。美學理論課程在大學大多只是作為選修課存在不被重視。可以說美學理論只是極少數人在學習和掌握,就是藝術學院的學生也很少接觸。第二,美學理論課程的形式化。趙聰說:“要想對大學生成功開展美育教育,要把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審美觀教育、審美能力教育等這些因素與學生相結合,實現培育審美主體的目標。”[6]完整的藝術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美術技術學習,必須是“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審美觀教育、審美能力教育”等綜合培養。和蔡元培“以陶冶情操為目的”的觀點一致,趙聰也認為成功的美術教育是培養會審美的審美主體。
二、劉國松的藝術教育觀
劉國松用其一生在藝術創作,同樣也用其一生在從事藝術教育工作。他不僅在藝術創作上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在藝術教育上也是獨具匠心,提出富有創造性的見解。
(一)個性教育
個性教育是劉國松從事藝術教育多年后的心得。他說:“我把‘為學如同金字塔的理論稱為‘先求好,再求異。我從事藝術教育超過半個世紀,早就提出過一個相反的想法:先求異,再求好。摩天大樓的地基是往深里扎,不是往寬走,我認為求專、求深、求精、不求廣的摩天大樓的建筑思路才是符合專業教育的思路。”[7]根據數十年的藝術教育經歷和藝術實踐經驗,劉國松認為現代藝術教育必須要打破傳統“為學如同金字塔”的藝術教育禁錮,與“先求好,再求異”相反,他認為現代藝術學習應當是“先求異,再求好”。
中國藝術界為什么需要“先求異,再求好”?首先,藝術的不斷衰落。黃賓虹說:“唐畫如曲,宋畫如酒,元畫如醇。元畫以下,漸如酒之加水,時代愈近,加水愈多,近日之畫有水無酒,故淡而無味。”這就是傳統藝術教育一味尊崇古人,抱著古人的尸骨不放從而最終導致現代藝術淡而無味的悲哀局面。吳冠中亦說:“藝術上的重復是衰落的標志。”一味臨摹古人,在藝術上的不斷重復而不敢創造,只會導致中國繪畫越來越淡,直至淡而無味的局面。其次,藝術家就是要求“異”。劉國松說:“為學如同金字塔的教育目標,是追求廣博,是培養通才學者的思想。史學家與評論家乃至教師是需要廣博,創造人才追求的不是廣博的通才,而是鶴立雞群的專才。”[3]204藝術家和史學家、評論家乃至教師的區別在于藝術家不只是一個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要有藝術的創造,因此,藝術家需要的不在廣,而在異,在新,在變。“先求異,再求好”的藝術教育就是“先要實驗出一套與別人不同的創造方法與表現技法,與傳統拉開距離,然后再把它畫好。”[3]204他呼吁學生先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尋找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美術之路,然后將其細化、專業化。這才是現代藝術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現代藝術教育“一定要向如何培養創造的專業人才方面思考,專業畫家是要追求異、專、精、深”[8]90。真正的藝術家絕不只是一味臨摹舊的或模仿新的。他一定是要能創造出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的作品的人。如果一個既是齊白石,又是鄭板橋,但不是他自己,那么就不需要他了。
(二)中和教育
除了個性教育,劉國松還提出了中和教育,他認為現代藝術教育的趨勢必然是“東西合璧”。
1.藝術的嚴重分裂。目前中國的藝術界呈現兩種極端的狀態:一是“國粹派”,一是“西化派”。“所謂大師們,分別地抱著中國或西洋古人的尸體。”[8]129他們只是或者尊古或者崇洋,而他們的作品也只是做到了模仿層面,沒有做到綜合、創新,只是閉門造車。他們教育出來的學生自然也是如此。
2.藝術的中和之勢。首先,中西藝術早有中和之勢。“早在民國初年,我國的藝術學校成立之初,即列入西洋美術史及油畫、水彩畫等技巧訓練的課程,使中國畫家不但有學習中國畫的機會,同時也有學習西洋畫的機會。”[8]81早在民國時期,中國藝術教育界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學習藝術不僅要學習傳統的國畫,同樣也要學習西洋的油畫、水彩畫等,中西兼學、中西兼顧,這才符合時代特征,符合藝術發展規律。其次,中西藝術必走中和之路。劉國松說:“我們被現實推到了這個縱橫交織的四度空間里,去表現這一東西文化交流的時代特質,是我們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9]11中國藝術要想得以發展必須要學習、綜合中西藝術,對西方繪畫“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辯證性吸收,對國畫“揚棄”繼承,同時又要不斷超越中西藝術,走現代中國畫之路。中和教育既是繼承了中西藝術早有的中和之勢,也是順應中國藝術未來的發展趨勢。
(三)審美教育
王國維說:“德育與知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又不得不一言者。蓋人心之動,無不束縛于一己之利害獨美之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潔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10]他認為“德育”“知育”在教育中都十分重要,但“美育”也不另外,它和“德育”“知育”同等重要。美育的作用和功能與它們不同,絕不能被替代,也絕不能被忽視。王國維認為美育是要將人遠離利害,擁有高尚純潔的完美人格。藝術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養出一批批會作畫之人,也不是僅限于藝術知識的增加。其任務是要培養能感受美、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和評價美的人。
劉國松深刻領會蔡元培“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的精髓,他認識到中學藝術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養出眾多美術大家,而在于培養有創造力、高尚情操的人。劉國松說:“其最大的目的并不在于藝術本身的知識及其實用價值,而在于思想的啟發、創作能力的培養和充實,以達到創造發明的成效,并使學生的身心得以調和和發展,達成完美高尚的情操。”[8]86藝術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一種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知識和實用價值只是藝術教育淺層次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起到培養興趣,開發大腦,啟迪思想,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陶冶情操,最后完善人格的作用。既能讓學生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中自由地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作品,又能在藝術的世界中陶冶情操和培養人格。
三、劉國松藝術教育觀的時代意義
劉國松在藝術教育上獨樹一幟,他的藝術教育思想更是對我國現代藝術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因材施教,順應學生天性
早在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張如珍認為:“‘因材施教的‘因是依據、根據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這里指學生;‘施是實施、實行;‘教是教育教誨。合起來說,就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施行相應的教育。”[11]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絕不能被某一種教育方式捆綁教育。這樣既壓抑了學生的天性,也束縛了學生的個性。劉國松所提出的“先求異,再求好”的個性教育的實質就是“因材施教”。劉國松說:“20世紀的藝術思潮,全部摒棄了物象精密描寫的自然再現,而著重在個性發展與自我表現。”[8]84“個性發展和自我表現”是20世紀以來藝術的時代特性。劉國松“先求異,再求好”的個性教育重要意義在于它順應時代,激發學生學習主體性和發展學生個性。
首先,激發學生學習主體性。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教授學生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胡弼成認為:“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主要是提高人的主體性和主體能力。”[12]“先求異”就是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其次,發展學生個性。陶行知曾說:“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松樹和牡丹花的需求不同,所以他們所需的肥料不同。同理,所有的學生若是一把抓選擇同種教育模式,就會如松樹和牡丹花一樣要么“瘦死”,要么“燒死”。對每個學生采取“先求異,再求好”的藝術教育方式無疑是將他們的興趣擴大,將他們的天賦發掘,將他們的個性發展。
(二)因時施教,符合時代發展
中和教育就是不片面地排斥西洋當“西化派”,同樣也不一味排斥中國做“國粹派”。中和教育理論可以稱之為因時施教。因時施教就是指藝術教育必須符合時代發展。
1.時代所趨。每個國家其獨特背景,不能通過學習而繼承,也不能通過回避而遺忘。劉國松在《我對繪畫的認識與探索》中說:“我們既不是生活在宋元的社會,也不是生長在巴黎或紐約。我們目前生存的現實,在空間上,接受了日本和西洋現代文明影響;在時間上,承受了中國上千年來的文化傳統與風俗習慣。”[9]11在時間上,當下活生生的時代才是我們的時代,因此,學習古代的繪畫技巧的同時絕不能忽略最重要的現代特色;在空間上,世界早已融為一體,無視他國藝術無疑是再也行不通了。一個國家要想發展藝術,絕不是選擇斬斷自己的藝術之根后再去嫁接他國藝術,這樣的藝術之樹絕不可能成活。不管是只學中國美術,還是只學西方藝術都只是在慢性自殺。
2.接受更好的藝術教育。首先,接受完整的藝術教育。在全球化的今天,學生既學習國畫,又學習西方油畫、抽象畫,才是接受完整的藝術教育。其次,選擇喜歡的藝術。在“國粹派”和“西化派”“分庭而制”的情況下,如果中西藝術不交流,不溝通,不融合。在“國粹派”中愛好西洋的學生只能選擇國畫,反之,“西洋派”中有天賦在國畫方面的學生也會因此被埋沒。
3.中國藝術重開生命之花。林鳳眠認為中國現代藝術“當極力輸入西方之所長,而期形式上之發達,調和吾人內部情緒上的需求,而實現中國藝術之復興。”[13]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必然是在內努力汲取國畫的民族精神,在外極力輸入西洋化多樣的形式、繪畫方法,再加上當下中國人特有的情感需求和精神態度。只有這樣,中國現代藝術的生命才可以得以持續。
(三)因趣施教,回歸興趣教育
美是無功利的,美學是“無用的”,以美學為基礎,以美為對象的藝術教育也是非功利的。
首先,藝術教育是美感教育。追其藝術教育的本質,楊昌江說:“美育就是審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它不是一種一般的科學知識教育,而是一種與審美、美感有密切關系的教育。”[14]1由此可知,美育和德育、智育、體育的關系:一方面,相互滲透,不能分離。德育是道德培養,體育是身體鍛煉,智育在于智力提高,它們殊途同歸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另一方面,相互區別,不能代替。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悅性和深遠性的特點[14]1-2。審美教育運用形象、情感性,達到愉悅效果和它本身的潛移默化性是其他教育所無法代替。
其次,藝術教育是興趣教育。王國維提出“嗜好說”,他認為人生需要活著的工作和愉快的藝術。藝術是“嗜好”活動,藝術教育是“趣味教育”。梁啟超提出“趣味教育”,“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掌握了。”[15]他認為藝術,特別是音樂、美術、文學都是用來表達情感的。藝術家將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感體驗注入到作品中,并以此感動世人。藝術教育,實際上就是情感教育。
最后,藝術教育是因趣教育。因趣教育的藝術教育的重要意義:第一,因趣教育教人判斷美、評價美。朱光潛曾說:“一個人如果不是白癡,對于具體的美和丑都有些認識,這種認識不一定馬上就對,但在不斷地體驗現實生活和加強文藝修養中,它會逐漸由錯誤到正確,由淺到深,這正是審美教育的發展過程。”[16]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審美能力,他對于美丑都能有一定的認識。而這種對美丑的認識可能會因為環境、見識等會有差異,而且可能美丑分辨不明。藝術教育讓學生懂得認識藝術,分辨藝術,判斷藝術和評價藝術。第二,藝術教育在于培養審美的人。劉國松說:“中學美術教育不在造就大畫家,而在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與愛美習性;不在學的樣數繁,而在……自由地創作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繪畫,表現他們純真的思想及特有境界。”[8]83“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與愛美習性”是藝術教育的目的。如果說一個人通過藝術教育沒有成為一個畫家,但是他能夠欣賞繪畫、欣賞自然等美,具有審美心靈,那么可以說他的藝術教育是成功的。
四、結論
美育思想在我國古已有之,美育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末魏初徐干的《藝紀》篇中。可以說,中國是最早萌發美育思想的國家,中華民族也是愛好藝術,重視藝術教育的民族。然而,在現代,傳統藝術教育的“先求好,再求異”的通才教育已然是行不通,“學為所用”的功利教育更是讓現代藝術教育走上歧途。劉國松根據個人數十年的藝術創作經歷、藝術教育經歷并結合多年的中、西美術史等資料的研究,他提出“先求異,再求好”的個性教育。劉國松認為在全球化的今天藝術再想閉門造車不可能,藝術再想“先求好,再求異”更是天方夜譚。藝術和藝術教育都應當跟隨時代,不斷地改變它的發展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變的同時不應偏離藝術教育培養“完美的人”的本質。
參考文獻:
[1]孫俊三.教育過程的美學意蘊[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0.
[2]聶振斌.思辨的想象——世紀中國美學主題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3:60.
[3]劉國松.先求異,再求好——從事美術教育四十年的一點體悟[C]//梅墨生.中國繪畫名家個案研究·劉國松(上冊)》.香港:大家良友書局有限公司,2013:203.
[4]王國維.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M]//王國維.王國維文集(第3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31.
[5]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論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61.
[6]趙聰.大學生美育的現實困境、原因及其策略研究[J].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7]梁毅.劉國松:最重要的是改變藝術觀念[N].中國文化報,2016-05-01(07).
[8]李君毅.劉國松談藝錄[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2.
[9]劉國松.永世的癡迷[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8:11.
[10]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M]//王國維文集(第3卷).北京: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57.
[11]張如珍.“因材施教”的歷史演進及其現代化[J].教育研究,1997(9):73-77.
[12]胡弼成.人的主體性:教育與個人全面發展的根本[J].長沙大學學報,2000(9):.
[13]林風眠.東西藝術之前途[J].中國畫畫刊,2010(3):37-41.
[14]楊昌江.美育[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15]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第三卷)[M].濟南:齊魯書社,1989:469.
[16]朱光潛.談美書簡[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7:15.
作者簡介:黃婷,重慶外語外事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美學理論、藝術理論。
編輯:宋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