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梅
摘 要:文章旨在探討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古詩詞大單元教學的策略。明確的教學設計原則可以引導和支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大單元設計和教學。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古詩詞大單元教學設計原則主要包括統籌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開發情境任務和貫穿教學評價。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相關教學策略,以期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和綜合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研究分析
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教育的重中之重。語文作為一門核心學科,其教學應當緊密結合核心素養的培養。古詩詞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學生的人文素養、情感態度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當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往往以填鴨式的記憶為主,缺少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和參與度的手段,現行的教學策略往往單純地傳授知識,忽視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本文旨在利用大單元教學策略對高中語文古詩詞進行教學設計,以適應核心素養的要求。
一、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概念界定
大單元教學設計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按照一定的主題或核心內容進行整合和組織,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其目的是通過整合不同的學習要素,創造一個有內在聯系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
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將課程內容劃分為一個相對較長的學習周期,通常涵蓋幾個或多個傳統的單節課的內容,通過將相關的學科知識和技能整合到統一的主題或核心內容中,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的思考和學習。同時,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仔細規劃學習任務和活動,確保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能夠經歷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深入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此外,教師還需要設計相應的評價方法,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進行全面評估,提供及時的反饋和指導[1]。
二、高中古詩詞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原則
(一)統籌教學目標,落實教學評一致性
統籌教學目標,落實教學評一致性強調確保教學目標和評價的一致性,以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全面理解和能力發展。教學目標應涵蓋知識、能力和情感等多個方面,旨在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教學目標包括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欣賞能力、詩詞創作的能力、文化意識的培養等。通過統一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確保教學內容和活動與目標密切相關,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和反饋過程,應與教學目標相一致。在古詩詞大單元教學中,教學評價應涵蓋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分析與解讀能力,詩詞創作的能力,以及對文化背景和意義的認知等方面。通過教學評價的一致性,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2]。
(二)設計情境任務,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強調學生在知識和技能層面上的全面理解、分析和應用,以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創造力。在教學設計中,選擇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情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古詩詞的內涵和意義。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項任務,要求學生分析一位古代詩人的作品,將其與當代社會或個人經歷相聯系,從中發現共通之處或啟發。通過這樣的情境任務,學生可以將古詩詞與現實生活相連接,提升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情境任務的設計應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分析。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研究某一古代詩人的作品,批判性地解讀其中的意境和社會背景,從中探索作者的創作意圖或思想觀點。通過這樣的任務,學生需要展開深入研究和探索,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學術能力。教師可以提供相關背景知識、解讀模型和研究方法的指導,以幫助學生建立起扎實的學術基礎[3]。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通過討論和交流來促進思想碰撞和深度探究。
(三)以有效教學評價,助推核心素養培育
在教學設計中,通過評價的方式與核心素養密切結合,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和發展。針對高中古詩詞大單元的教學,教師可以明確思維能力、文學素養和情感態度等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綜合性的考察和評估活動,如詩歌創作、主題演講或文學評論等,來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這種評價方式能夠鼓勵學生展示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表達和情感體驗,為他們提供全面發展的機會。借鑒多種評價方法和工具,如個人表現評價、小組合作評價、作品評價和口頭評價等,全面了解學生在核心素養方面的發展情況。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自身評價、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形成綜合性的評價體系,以提供準確、全面和客觀的評價結果。這種評價的多樣性和全面性有助于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反思和改進。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和對同伴的評價,通過互評、互助的方式促進學生在核心素養方面的共同進步。在教學設計中,可以設置自評和同伴評價環節,讓學生在評價他人的同時也對自己的表現進行反思。學生可以通過相互分享和提供建設性反饋,相互促進和改進,達到個人和集體學習的雙贏效果。
三、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古詩詞大單元教學策略
(一)提煉單元主題,確定教學目標
通過提煉單元主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古詩詞的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文學素養和情感態度等核心素養。這一過程既提供了對于整個單元學習的有機組織和導向,又能夠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和參與主題相關的活動。通過提煉單元主題,教師能夠全面把握古詩詞單元的核心內容,將其與學生現有的語文知識和經驗相連接,形成有機的知識網絡。這樣可以提高學習效果,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古詩詞的內涵與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則是在提煉單元主題的基礎上,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達到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目標。通過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能夠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能夠評價和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果。
以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為例,該單元共四節七首詩詞,其中《氓》這首詩歌反映了古代社會中農村生活和經濟交流的一面,它強調了農產品的采集和交換,以及社會中不同個體之間的互動。屈原借《離騷》之意,表達了對當時楚國政治腐敗和混亂的不滿和憂慮,以豐富的比喻、意象和修辭手法,對表達了對政治腐敗的不滿,但他仍然深愛著楚國,希望國家能夠擺脫困境,反映了對自由、政治道德和國家命運的關切。《孔雀東南飛并序》以詩歌《孔雀東南飛》為引子,講述了一樁愛情婚姻悲劇,究其原因,是封建禮教的殘酷無情。《蜀道難》是一首充滿壯麗景色和人生哲理的詩歌,反映了李白面對人生困境時的堅韌精神和對挑戰的勇敢追求。《蜀相》是一首頌揚王勃的政治和文學成就的詩歌,也表達了杜甫對王勃堅持原則、憂國憂民的品格的贊美,通過王勃的生平經歷,反映了唐代政治和文化的一些重要特征。《望海潮》是一首充滿了憂國、懷古、失意、懷才不遇等復雜情感的詞,通過這首詞,柳永表達了自己在政治、生活和情感層面上的感受和思考。而姜燮的《揚州慢》反映了揚州城市的美景、悠閑的生活態度以及對光陰流逝的深刻思考。綜合以上內容,可以發現這些古詩詞涵蓋了不同歷史背景下的文人對社會現實、個人命運和人生哲理的抒發和反思,因此可以提煉出單元主題為“古代文人的抒發和反思”,進而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了解每首古詩詞的背景、時代特點和作者的創作意圖,熟悉其藝術特點和表達方式。
2.技能目標:掌握分析和闡釋古詩詞的方法,能夠解讀其中的意境、修辭手法和情感表達。
3.思維目標: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文學思維,能夠評價古詩詞的藝術價值,分析其在歷史與文化背景中的作用和意義。
4.情感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對古代文人的欣賞和理解,激發學生對文人思想和情感表達的共鳴,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與價值觀。
(二)設計單元任務,組織教學活動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大單元的教學中,設計單元任務和組織教學活動是至關重要的。這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及對單元主題的深入理解都起著重要作用。通過設計合適的任務和有效的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理解和欣賞古代文人抒發和反思的詩詞作品。
首先,設計單元任務有助于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方向和框架。針對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的主題“古代文人的抒發和反思”,可以設計單元任務如下:
1.學習古代文人的抒發和反思思想:閱讀、分析和理解每首古詩詞的背景、情感表達和思想內涵。
2.對比和梳理古詩詞的共同點和差異:將各首古詩詞進行比較,分析不同詩詞中的主題、意象、修辭手法等要素,歸納出古代文人抒發和反思的特點。
3.探究古詩詞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通過引導學生將古代文人的抒發和反思與現實社會、個人命運等問題聯系起來,啟發學生的思考和對比。
4.創作或表演古詩詞:鼓勵學生借鑒古代文人的情感表達和文學風格,通過寫作或表演等形式進行個人創作,展示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感悟。
教師通過講解和導讀介紹古詩詞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創作意圖,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為學習和分析古詩詞做鋪墊。指導學生鑒賞每首古詩詞的情感表達、藝術特色和文字之美,鼓勵學生互相交流和討論,激發思考和深入理解。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共同分析比較不同古詩詞的共同點和差異,討論作者的意圖和思想內涵,形成小組報告或展示,促進合作學習與思維碰撞。鼓勵學生根據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感悟,進行個人創作,可以是寫作、繪畫、音樂演奏或舞蹈表演等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分享和展示,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學習成果。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背景、時代特點和思想文化,通過課外閱讀、展覽參觀等形式進行拓展和延伸,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思辨空間。通過以上教學活動策略,學生將在多層次的學習環境中全面理解和欣賞古代文人的抒發和反思。通過思辨、合作和創造,將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審美能力、表達能力和文化素養等核心素養,實現對古代文人詩詞的深入學習和綜合運用[5]。
(三)指向立體反饋,設計教學評價
指向立體反饋設計教學評價是高中語文古詩詞大單元教學中重要的一環,通過指向立體反饋設計教學評價,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為進一步調整教學策略和提升教學質量提供依據。在對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進行指向立體反饋設計教學評價時,須綜合考量單元任務的完成情況、教學活動的組織情況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通過多種評價手段,如課堂觀察、作業評價、小組討論、個人演示等,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思維能力發展、合作與表達能力等方面的情況。這種指向立體反饋評價有助于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
在對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進行指向立體反饋設計教學評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密切觀察學生的參與度、合作情況和思維活動,及時記錄學生的表現與問題。例如,觀察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交流與協作、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程度以及對文化內涵的把握。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和批注,重點關注學生對古代文人抒發和反思的情感表達和文學技巧的運用。通過評語、建議或修正,幫助學生提升表達能力和深化對詩詞作品的理解。安排學生進行個人或小組的學習成果展示,評價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運用。學生可以通過演講、繪畫、朗誦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展示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針對性的反饋和進一步的引導。通過小測驗或問卷調查收集學生對古代文人抒發和反思的理解、感悟和態度。這些調查結果能夠為教師提供反饋,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接受程度,進一步調整教學策略。以上評價手段將綜合評估單元任務的完成情況、教學活動的組織情況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通過這些評價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教師可以獲得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綜合了解,根據評價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反思與改進,以促進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提煉單元主題確定教學目標、分析教材單元提煉核心內容、設置單元任務組織教學活動、指向立體反饋進行設計教學評價等策略,可以幫助教師在核心素養框架下有效設計和開展古詩詞大單元教學,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等多個方面的發展。高中語文教師應進一步深化和推進高中語文古詩詞大單元教學策略的研究,如通過實證研究和教學實踐探索不同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對學生成績和核心素養發展的影響,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融合,探索古詩詞大單元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方面的潛力。此外,還可以進一步完善與技術手段的結合,探索在古詩詞教學中應用現代技術手段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何析能.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研究[J].學周刊,2023(16):142-144.
[2]劉夢涵.語文大單元教學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現實意義[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3(2):130-133.
[3]段曉琴.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初探[J].甘肅教育研究,2023(2):68-70.
[4]王詩博.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途徑探索[C]//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2022:926-928.
[5]王敏.“小微專題”在“大單元”教學中的有效開發和實踐:以統編教材必修(上)第三單元為例[J].語文教學之友,2022,4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