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華萍
摘 要:在智慧學習環境下,高中課堂已經實現了智慧教學手段的普及,有助于教師以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也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的進步。而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作為高中階段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教師應做到積極思考,不斷創新閱讀教學方法。文章將從閱讀內容多元化、閱讀渠道多樣化、閱讀評價靈活化三個角度思考,如何開展智慧學習環境下的語文群文閱讀教學。
關鍵詞:智慧學習環境;高中;語文;群文閱讀
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及時擺脫以往依靠教師學習的慣性思維,建立起自主學習的意識,學會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完成閱讀學習活動。在智慧學習環境下的群文閱讀學習,是以智慧學習手段為核心、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新型閱讀學習模式。對學生來講,該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對學生閱讀素養的進步有積極作用。因而,在當前的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對智慧學習手段的運用。
一、確保閱讀內容多元化的方法
(一)依托課內名著內容,實現整本書的閱讀
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由于學生的思維已經漸趨成熟,對知識逐漸形成自己的思考,故而,在高中教材中會有許多難度較高的書籍需要學生完成閱讀。而在實施新課改后,高中語文教材的編排中增加了“整本書閱讀”的部分,即學生需要結合教材中提供的書籍內容,進行閱讀遷移學習,實現整本書閱讀。而且,整本書閱讀是一種天然的群文閱讀手段,學生可以借助不同的章節、不同的敘事內容,完成對書籍主題、作者思想等內容的分析與
思考[1]。
以統編版語文必修上冊第五單元“整本書閱讀”為例。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完成閱讀的整本書是《鄉土中國》,在帶領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前,教師可以借助智慧學習手段,將書籍的電子版文件發送給學生,讓學生直接閱讀電子版書籍。這樣既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也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首先,在正式閱讀書籍前,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教師將學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內容以表格的形式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做到有目的地閱讀,表格可以按照章節“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的主旨、分層次內容和重要概念歸納總結。
在拿到表單后,學生需要帶著問題進行整本書閱讀。在閱讀中,學生可以將三個章節的內容作為三部分的群文文章,降低閱讀難度,提高閱讀效率。如在閱讀第一部分“鄉土本色”時,學生可以先根據自己閱讀的情況,完成分層次內容的記錄,而后再提煉主旨與重要概念。在劃分層次時,1段是定性,確定中國社會的鄉土性;2—6段是寫鄉下人的土氣;7—10段是寫鄉土社區的聚居形式;11—16段是寫人與人之間熟悉的感覺;17段是寫鄉土社會與現實。
通過上述形式的逐層閱讀,學生在閱讀完整本書后,對閱讀的主旨、書中的重要概念、書籍的主要內容便可以做到及時掌握。而且在智慧學習手段下,學生的閱讀痕跡會得到保留,做的筆記也會一直存在,便于學生隨時查看與學習。
(二)依托課內單篇文章,實現主題群文閱讀
在群文閱讀學習中,學生遇見最多的情況便是以某一主題為核心,學習圍繞該主題形成的群文文章,做到對該主題的深入理解與深層思考。且在高中統編版的語文教材中,教材直接按照明確的主題編排文章,組成群文。這為教師提供了許多教學便利,也讓學生可以更準確、更深入地實現對群文主題的深入認知。
以統編版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為例。在本次課程中,學生需要完成以“青春的色彩”為主題而組成的群文文章:《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郭沫若)、《紅燭》(聞一多)、《峨日朵雪峰之側》(昌耀)、《致云雀》(雪萊)。在帶領學生學習上述群文文章時,教師需要借助智慧學習手段,如多媒體等,讓文章內容做到生動且清晰呈現,為學生提供輕松的學習環境。例如,在學習群文文章《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時,首先,教師為學生播放朗誦版本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讓學生感受朗誦所傳達出的關于詩人的情感傳遞——作者刻畫的意象是雄奇壯麗、氣勢磅礴的,展現出積極進取、勇敢創造、執著追求的精神;其次,為學生播放關于本首詩的背景介紹,讓學生借助適當的影視資料、珍貴史料進一步了解1919年的時代情況,為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做好鋪墊;最后,帶領學生深入分析詩歌內容。如詩歌中的“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濤”等自然意象,一方面是展示自然世界的雄奇偉觀,另一方面是將革命的力量比喻為擁有強大力量的自然事物,預示著革命終將勝利。再如,作者對“力”的描寫中,運用了“毀壞”“創造”“努力”等詞匯,這是對“力”的不同描述,既是作者的期望,也是對革命者所代表的精神的贊嘆。
因此,在講述以“青春的色彩”為主題而組成的詩歌群文時,教師需要借助智慧學習手段對詩歌背景、詩歌朗誦等內容進行生動的展示,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做到對群文詩歌內容的掌握。
二、確保閱讀渠道多樣化的方法
(一)借助智慧課堂,提高群文閱讀教學效率
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對書籍的閱讀渠道不再僅限于紙質書籍的閱讀,更多地采用電子閱讀的方式。故而,在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也需要與時俱進,積極運用智慧學習手段,學會運用智慧課堂帶領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即采用智慧平板推送的形式,將群文閱讀中需要的材料及時推送給學生,學生便可以提前做好內容預習,在課堂上與教師積極配合,完成群文知識的學習[2]。
以統編版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為例。在本次課程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完成關于精神品質的三篇群文文章:《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在文章的構成上,是以一篇教師教授、兩篇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文章,因而在學習群文時,教師可以采取“重點講解+遷移運用”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文章《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根據標題,可以看出文章的主要內容與國家最高科技獎得者袁隆平有關,主要介紹的內容是袁老的水稻。其次,在閱讀文章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類型——人物通訊,講解人物通訊的知識,如人物通訊的定義、中心內容、分類、常見寫法、寫作要點等,為學生后續的遷移運用做好準備。再次,學生在閱讀時,需要邊閱讀邊思考,做到對文章內容的及時梳理,準確掌握。如在本文中,作者主要介紹了袁老的五項成就,分別是“發現了‘天然雜交稻的雜種第一代”“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實現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最后,需要提煉主人公的精神品質與作者文章傳達的思想。同樣,學生在將上述知識整理后,可以存儲在智慧學習平臺上,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獨立自主完成剩下文章的
學習。
因此,在智慧課堂上,不僅教師需要合理運用智慧學習手段,學生也需要積極運用智慧學習手段,且應做到借助智慧學習手段儲存知識、遷移運用知識,實現對群文內容的熟練掌握。
(二)借助班級微信,鼓勵學生自主構建群文
在現代化的班級中,學生與學生間的溝通方式也不存在單一的線下溝通,更多情況下是進行線上的交流。基于此,教師在開展智慧學習環境下的群文教學中,可以合理利用班級微信。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需要學習的文章以及與文章相關的主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互相分享群文文章,做到自主構建群文,完成群文文章的閱讀[3]。
以統編版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為例。在本次課程中,學生需要完成詩歌《短歌行》的學習,以此為核心自主構建群文內容。首先,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完成《短歌行》的學習。在學習中,學生需要重點掌握詩歌的體裁、題材、節奏、情感表達、時代背景。如本詩描寫的是赤壁大戰前夕,曹操宴飲賓客時所作,呈現一種慷慨悲涼、雄心壯志之感。基于此,學生需要圍繞“戰爭”“雄心壯志”“家國”等主題,搜集三到四篇合適的詩歌或詩詞,與《短歌行》組成群文,將其分享在班級微信群里,做到自主學習、分享學習,實現共同提升。具體來講,學生可以選擇的詩歌或詩詞非常多,如關于“戰爭”的有杜甫的《石壕吏》《羌村三首·其三》《月夜憶舍弟》、屈原的《國殤》、曹操的《蒿里行》、陳毅的《梅嶺三章》等;關于“雄心壯志”的有岳飛的《滿江紅》、李白的《行路難》《南陵別兒童入京》、蘇軾的《江城子》等。這些詩詞都是學生可以分享與學習的群文內容,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其他分享。
借助班級微信群鼓勵學生自主構建群文時,教師需要為學生明確群文閱讀的主題,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搜集群文內容,這樣可以確保內容連接的緊密性、完整性,強化學生對主題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確保閱讀評價靈活化的方法
(一)有效開展課內評價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有效的課內評價是提高群文閱讀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開展課內評價時,教師需要運用智慧學習手段組織學生進行微寫作、限時測等學習任務,這樣,學生在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后,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教學評價,及時了解自己在任務中存在的不足,實現有效補足。
在學習統編版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群文時,學生借助對文章《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的學習,可以基本上掌握關于人物通訊類文章的寫法。基于此,教師可以借助智慧平臺為學生設置考查任務,具體可以分為知識點測試與微寫作測試兩部分。在知識點測試中,教師會將三篇文章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整合,以具體題目的形式出現。如選擇題中有用對聯傳達人物精神的題目、關于三篇文章內容分析的題目、簡要的文字辨析題等,可以做到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充分考查。在微寫作測試中,教師為學生選擇了一個新的人物——樊錦詩。學生需要結合對三篇文章主旨的掌握,根據樊錦詩的人物事跡,為其撰寫一篇人物通訊。在寫作中,應包括相應的人物通訊信息,如人物的主要事跡、人物對自己所做工作的認識、具備的精神品質等,讓寫作內容盡量豐富、飽滿。在完成考查任務后,對于選擇題可以由系統進行直接判斷是否正確,給出正確的解釋,而學生則需要將自己錯誤的題目進行標注,做到有效反思。對于微寫作題目,教師可以在智慧平臺進行及時評價,對作品優秀的部分給予積極評價,對作品較差的部分做出分析與點評,讓學生有調整的方向,實現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因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借助對群文知識的考查而進行的教學評價活動,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狀態、掌握學情的重要方法,教師應做到有效運用。
(二)積極組織課外評價
在群文閱讀學習中,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進行課外評價。所謂課外評價是指,教師根據群文閱讀學習的主題,組織學生進行具有實踐性質的讀書報告、閱讀競賽等,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發送到智慧平臺中,教師便可以對其進行直接評價[4]。同時,因其是課外評價,除了教師的評價外,學生可以將自己的作品分享到相應的閱讀區,讓其他學生進行瀏覽、評價。最終,綜合教師的評價與其他學生的評價,選出前三名的作品。
在學習統編版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互相分享了許多關于“戰爭”的詩詞內容,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戰爭”的認知。基于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以“戰爭帶給我們的思考”為主題的讀書報告,讓學生自主閱讀相關書籍。在撰寫讀書報告時,學生需要從兩個方面思考讀書報告的內容呈現,一是以內容為導向的呈現,二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呈現,這樣可以確保學生在讓讀書報告內容出彩的前提下,提高讀書報告的質量,為自己獲得更高的評價。在評價時,教師需要從專業的角度評價學生的讀書報告,如書籍內容的概述是否準確、是否有清晰的邏輯、心得體會與書籍內容結合得是否緊密等,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課外整體評價的公平。
因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借助群文主題或群文內容,為學生組織以實踐為主的課外評價活動,既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也鍛煉了學生的能力,讓學生不僅可以熟練掌握教材內的知識內容,也可以有效認知教材外的知識,做到內外聯動,這對學生群文閱讀能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幫助。
結束語
綜上所述,智慧學習環境下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從閱讀內容、閱讀渠道、閱讀評價三個方面進行綜合思考,思考如何讓智慧學習手段有效融合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實現閱讀教學的多元化、多樣化、靈活化。對此,語文教師需要積極研究智慧學習手段的應用方法,找到其與群文閱讀的教學切入點,實現借助方法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徐國洪,秦紅兵.高中語文智慧課堂賦能閱讀策略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2(20):29-31.
[2]龔鑫鑫.基于智慧學習平臺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數據,2022(10):153-155.
[3]王素,張巖.智慧學習環境下開展高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方法[J].智力,2022(29):1-4.
[4]王蕊.智慧學習環境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方法路徑初探[J].數字教育,2021,7(1):56-59.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1年開放課題“智慧學習環境下高中語文新教材教與學策略研究”(立項批準號:KCZ202101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