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 要]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深化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的融合。因此,將信息技術融入英語課堂教學對提升教學效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十分有必要。本文從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意義出發,分析了二者融合過程中的誤區,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課例闡述了核心素養導向下二者融合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核心素養;小學英語課堂;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融合的理念逐漸深入課堂。本文將闡述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意義和在融合過程中存在的誤區,并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的復習課為例,探索核心素養導向下二者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信息技術與英語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意義
(一)為英語教學提供多模態空間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大量多模態手段與空間。有別于以往的單模態教學的單一與刻板,多模態教學有助于為學生創設多種感官空間來完成交際任務。在多種模態的相互補充和相互協同下,交際者能夠充分輸出需要表達的意義。例如,在教授新的英語詞匯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輸入有關詞語的聽覺信息和視覺信息,如聲音、圖片等,在這些多模態線索的協同作用下,學生能夠更有效地理解新詞的意義和內涵。
(二)為學生學習創設多樣情境
實踐性是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的特征之一,學生在真實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語言,從而達到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目的。貼近生活的多樣化情境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在體驗、感知、積累和運用等實踐活動中,加深對語言內涵的理解,進行有意義的溝通與交流。借助信息技術,英語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豐富多樣、貼近生活的情境。例如,在進行語法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將語法板塊的目標語融入貼近生活的各種語境中,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參與等方式,發現語言規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總結,從而提升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
(三)為語言學習提供豐富資源
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是提升英語學習能力、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教科書和自己的知識儲備進行教學,學生對英語語言理解和跨文化學習存在局限性。同時,教師的備課也缺乏全面性。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融合能夠為學生提供大量貼近生活和時代特征的英語學習資源。另外,信息技術也為教師備課提供了許多優質的教學素材。例如,在學習中西方的傳統節日時,教師可以利用音頻、視頻、網絡繪本等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從而豐富課堂內容的表現形式。同時,學習資源的補充,也能夠讓學生了解到很多課本中沒有的知識,這能夠極大地幫助學生豐富知識,開闊視野,為日后的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為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助力
英語課程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等方面,英語課程要發揮核心素養的統領作用。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能夠讓英語教學擺脫傳統課堂的桎梏,使得課堂結構發生明顯的變化,從而給予學生更多獨立思考和學習的機會和空間。學生在這種融合型的學習模式下,能夠主動參與語言實踐探究活動,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更好地發展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等高階思維能力,在信息技術創設的豐富資源中了解不同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二、信息技術與英語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誤區
(一)過度依賴信息技術
在日常教學中,有的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不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和學生學情,不加選擇地對信息技術進行過度使用,導致課堂教學出現教學目標偏離,學生全程緊盯電腦屏幕,根本不知學習為何物。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融合教學時,要明確它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不能喧賓奪主、嘩眾取寵,不能用多媒體技術代替授課。
(二)缺少有意義的互動
有的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融合教學時,單方面利用課件等多媒體手段向學生輸入教學內容,忽略了學生有意義的語言輸出,導致課堂互動性差,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英語作為一門互動性很強的學科,需要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圍繞主題進行貼近生活的交流互動,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教師應結合信息技術的特點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互動的空間。
(三)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
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最終目的還是借助其互動性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考慮到全體學生的發展需求,改變學生只做聽眾和觀眾的現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借助多媒體手段在不同情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語言,引導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把信息技術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工具,避免“為了用而用”的情況。
三、信息技術與英語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
下面,筆者將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的復習課為例,探索核心素養導向下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正確使用have、has;學生能運用do和does引導的一般疑問句進行問答;學生能談論自己的動物朋友;學生能寫一寫自己的動物朋友。其中,寫作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難點。筆者結合信息技術的交互性特點,設計一系列學科融合環節,引導學生突破重難點,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構建知識、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素養。
(一)以賽促學,凸顯學生主體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英語教學應充分考慮全體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各種競賽類游戲,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增進學生的參與度,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
T: Before the class, let’s review the story. First, look at our friends. Who are they?
Ss: They are Mike, Liu Tao, Su Hai, Yang Ling, Bobby and Sam.
T: Do they have any animal friends?
Ss: Yes, they do.
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ir animal friends? Let’s play a game called “Kahoot”.
學生登錄Kahoot答題網站,并輸入代碼進入答題房間,全班一起回答關于整個單元內容的一些競賽題。
Kahoot是一個實時的問答網站,教師登錄后可以編輯一套問答題,全班學生用平板電腦進行搶答,大屏幕上會顯示每道題目的答案和學生的答題情況,并在游戲最后展示冠軍、亞軍和季軍的得主。這個環節幫助學生復習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同時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同時,有別于以往師生問答的單一互動方式,Kahoot實現了課堂練習的全員參與,體現了英語課程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另外,學生能及時通過電子屏幕獲取答案和自己的答題情況,實現了練習的實時反饋,有助于他們及時發現本單元學習中的問題,并做出總結與調整,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巧設信息差,培養問題意識
提問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手段。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思維的起點。因而在小學階段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提問能力,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探究精神,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很多學生受傳統師生問答方式的影響,問題意識較為薄弱,普遍存在不敢開口主動發問或問題質量不高等情況。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創設信息差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動機。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Let’s guess這一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提問動機:
T: Do you have an animal friend?
Ss: Yes, I do.
T: What is your animal friend? 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 about our animal friends. First, can you guess what my animal friend is. 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 from the colours, features, abilities, and so on.
黑板上出示本單元重點句型。
S1: Is it white?
S2: Does it have...?
在提問過程中,學生利用“概念畫板”軟件,結合提問獲得的信息進行繪畫。在猜測完教師的動物朋友后,學生四人一小組,三人問一人答,比一比誰猜得對、畫得準。
信息差的主要特點正是信息的不可預見性以及交流雙方存在信息差,因此,合理創設信息差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提問欲望。因此,筆者借助“概念畫板”軟件,引導學生通過提問獲取信息,再通過這些信息畫出小動物的特征,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提問積極性,又實現了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內化與靈活運用。另外,學生的畫作也能及時通過投屏功能反饋給全班同學,在這種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更勇于開口提問,從而化解了這一創造性學習的難點,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借助思維導圖,培養思維品質
繪制思維導圖是對大腦里的知識和想法進行整理和不斷優化的過程。學生可以借助思維導圖有效地厘清脈絡,合理進行習作內容的選取和架構,提升思維品質。教師在本節課中結合Popplet lite這一思維導圖制作軟件,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Let’s make
T: Just now, we asked about our animal friends. Can you make a mind map about your animal friends? The “Popplet lite” can help us.
教師引導學生用平板電腦上的Popplet lite制作有關動物的思維導圖。在學生制作之前,教師先給予一定的示范,例如從顏色、外貌特征、能力等方面進行介紹。學生在制作完畢后,請他們利用投屏功能展示思維導圖,并借助思維導圖介紹他們的動物朋友。
Let’s write
T: Let’s write about your animal friends based on your mind map.
學生通過思維導圖以及剛才的介紹在平板電腦上寫一寫自己的動物朋友,寫好后進行投屏展示,全班一起賞析和修改,隨后同桌互改互評。
本節課中的思維導圖旨在幫助學生激發聯想與創意,將各種零散的智慧、觀點等融會貫通,成為一個系統。Popplet lite這款軟件簡單易操作,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建立自己的動物朋友的信息架構。最重要的是,筆者前文提到,寫作作為復習課的難點,一直困擾著學生,而在本節課中,學生借助一系列信息技術與英語的融合性活動,對“動物朋友”這一話題不斷進行語言的輸出,從自主提問到制作思維導圖進行介紹,層層遞進,化解了難點,使得最后的寫作水到渠成。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構建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建立文本結構,梳理文本內容和語言,為學生后續寫作提供了參考和依據,同時,學生在構建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培養了良好的寫作習慣,促使他們對話題的理解更為全面,提升了自身的思維品質。另外,寫作完成后,學生將作品投屏,大家進行賞析與修改,提高了學生課堂的參與度,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賞析優秀作品中有所得,在共同發現錯誤中有所思。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蔡麗思.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深度融合[J].新課程,2022(21):134-135.
[3]劉桂芝.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小學英語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路徑探索[J].科幻畫報,2022(4):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