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春
摘 要:本文主要以創意學具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的思考為重點進行闡述,首先對創意學具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價值、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其次從發揮學具特點,強化數學算理;引入趣味創意學具,滲透趣味數學知識;滲透生活元素,運用日常學具;善用粉筆下劃線,強化教學有效性;鼓勵學生制作學具,保證學具適用性;熟練掌握學具運用,有效提升教學效果等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創意學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7-0114-04
隨著新課標的深化,對數學教學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數學學科對學生的思維邏輯提出一定的要求,不僅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主要學科之一,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學階段學生具備較強的好奇心,通過引入創意學具這一方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將數學中復雜的知識變得簡單化,改變學生原本被動的學習狀態。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能更加主動地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創意學具的引入,不僅是對教學方式的創新,也能引導學生從感性認知過渡到抽象思維的轉化,進一步保障小學數學課堂的高效性。
1.創意學具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價值
(1)促進學生形成數學概念
學生對事物認知這一過程,都是遵循一定的規律,從淺到深,逐漸形成感知、表象、概念等,通過創意學具開展數學教學也是一樣的道理。小學數學引入創意學具,能轉變學生被動學習狀態,更加主動地獲取知識,通過自己的不同感官對事物產生直觀形象,進一步獲取感性知識,最后形成一個知識表象,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探究,更好地從事物表象中對本質特征進行概括,形成一定的科學概念。同時,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算理。數學教學中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之間處于相互滲透的一種關系,將創意學具應用于數學教學中,能優化學生的形象思維,為學生的數學概念形成奠定基礎。
(2)豐富數學教學活動
若想在數學教學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這與學生對數學課堂的興趣有直接關系。興趣作為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促使學生更加主動獲取知識,是提升學習質量的一種動因。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積極習慣,就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創意學具,為學生的學習操作提供發展空間和時間。學生在動手學習這一過程中會累積更多知識、促進思維發展,有利于學生形成獨立、自主、創造的學習思維。同時,發揮創意學具的直觀性,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望,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保證數學知識的獲取的有效性。
(3)促進學生成為課堂主人
隨著新課標的深化,對數學教學進行改革,構建師生平等學習關系,通過數學和創意學具的融合,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驗的學習機會,在與學生、教師的溝通交流中,對數學知識進行驗證和總結,為學生帶來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通過對創意學具的使用,從傳統的教師教學,轉變成教師演示,學生在教師的演示下對知識學習更加清晰。教師教學中的重點,不再是單一地傳授知識內容,而是走到學生中,組織學生完成實踐活動,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使班級學生得到進步,實現個性化發展,真正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對創意學具使用過程中,深化學生之間的溝通,敢于提出疑問,共同制訂解決辦法,進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4)促進學生形成合作意識
合作意識作為數學核心素養中的關鍵組成部分,有利于學生對自己學習觀點進行表達。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共同運用學具,在合作探究中建立協作精神,在學生之間的取長補短中實現學生的共同進步。例如,在學習“厘米、米的認識”內容時,將學生分成小組通過卷尺針對課桌的長度進行測量,學生在測量、記錄等分工與合作學習中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小學數學的高質量教學奠定基礎。
2.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1)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都處于發展階段,足夠的專注力以及穩定的學習狀態尚未形成,這也是學生在課堂中經常出現溜號的一個原因。小學生年齡較小,在學習過程會遇到不同的學習問題,一旦遇到學習挫折就會產生放棄學習的心理,又因為部分教師采用說教式方法開展教學,不僅難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還會導致學生產生抵觸學習的情緒,不利于學生產生一定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學生在課堂中主體性也沒有體現,就會對之后的數學課堂教學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若學生長時間處于這樣的學習狀態中,不利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意識。還有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圍繞教材開展教學,缺乏對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的區分,一味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差異性,導致學生面對較難的問題時難免產生畏懼心理,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2)教學模式比較單一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思想影響,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如填鴨式方式,缺乏對創新元素的滲透,難以對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行調動,導致課堂學習氛圍也十分枯燥。學生長時間處于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容易完全喪失主動學習意識,對教師產生更強的依賴性,教師講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無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教學課堂。學生在單一的教學方式中,不利于創新思維發展,以及探究意識的形成,也與新課標中提出的教學理念不符。另外,教師為學生制定的教學目標和實際學習之前存在一定的脫節性,也會影響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從整體情況來看都是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原因。若教師對這一情況不進行改善,就會直接影響小學數學有效性課堂的構建,為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3.巧用創意學具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1)發揮學具特點,強化數學算理
對數學學科而言,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尤其從客觀角度出發,存在一定的數量關系、空間形式,二者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作用。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提出,數缺少形的時候就會缺少直觀性,形缺少數的時候難以實現入微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將數形進行結合,鼓勵學生從數這一方面分析方法,有利于學生形成抽象思維,從形這一方面學習建立形象思維,采用二者結合方式,為學生引入創意學具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一位數除法”內容的時候,用一位數除兩位數,得出的商是兩位數,十位上除后出現有余數的情況。將42÷3作為教學案例,學生在學習中難以理解十位上余下的幾個十需要和個位上的數結合起來繼續除。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教師可以發揮創意學具的優勢,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動手實踐,通過擺小棒的方式理解一位數除法的真正含義。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會:將4捆(4個10)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捆(1個10),得出十位的商是1,剩下1捆表示1個10,要繼續平均分只能拆開和余下的2根小棒合并成12根,再將這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根(4個1),得出個位的商是4。學生通過擺小棒這一方式,懂得小棒剩下的十位上的1要如何繼續平分,加強學生對有余數除法算理的深入理解,進一步奠定學生掌握除法知識的基礎。因此,教師發揮創意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優勢,為學生開展數形結合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實現數學思維發展,有利于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思維的共同發展。
(2)滲透生活元素,運用日常學具
小學生具備較強的好奇心,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迎合學生這一發展特點,為學生引入創意學具與生活元素結合這一方式,調動學生對數學學具的探索欲望以及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保證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就要引導學生深入掌握數學理論知識,拉近數學和生活元素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發揮聯想形成生活數學觀念。在對創意學具進行使用過程中,選擇與生活之間有關的物品,一方面消減學生的陌生感,另一方面降低學習難度。例如,在學習“時分秒”內容時,引導學生對時間形成觀念,可以正確認知時分秒概念,學會辨認時間,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手工制作的鐘表。組織學生對其中的時針、分針、秒針進行觀察,在完成觀察后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嘗試制作鐘表圖,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時間的概念的認識,進一步清楚意識到“時針更短更慢,秒針更長更快”等知識,這些都會表現在學生所繪制的鐘表圖中。鐘表圖不僅呈現出生動的數學知識圖像,也為學生的知識運用提供機會,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對自己的鐘表圖進行介紹,辨認所繪制的鐘表時間。若學生在時間辨認方面出現困難,教師要第一時間給予對應指導,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為學生的自省改錯提供機會,為學生的數學學習營造適宜環境,逐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推動數學教育的不斷進步,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3)善用粉筆下劃線,強化教學有效性
粉筆作為教學中常用學具之一,小學階段學生十分好動感,為構建生動數學課堂,保證數學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彩色粉筆,通過不同顏色粉筆為學生設計教學板書,針對重點知識內容進行清晰標準,加深學生在腦海中的知識印象,進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有利于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前后左右等方面感知體驗物體的主要特征,有利于學生從事物抽象出幾何圖形,更好地建立空間觀念,針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征采用帶有顏色的粉筆進行標注,再鼓勵學生對顏色部分進行分析和解說。圖形在顏色的標注下,會更加直觀,方便學生輕松掌握學習重點,降低知識難度的同時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日常教學也可以通過小星星、波浪線等方式完成重點標記,尤其是在學習一些特殊數學公式過程中,通過粉筆標注重點記憶部分,避免學生忽視這類知識,有利于學生形成一定的邏輯思維,在學生遇到同樣數學問題時,可以通過知識回憶、體系構建等方式尋找問題解決思路。
(4)引入趣味創意學具,滲透趣味數學知識
在傳統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單一注重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難以促使學生精準掌握數學知識進行充分運用。創意學具的引入,致力于引導學生通過掌握的知識解決不同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提升對創意學具的重視程度,為學生引入趣味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培養。例如,在學習“分一分”內容時,教師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將手中的物品通過品種、形狀方式進行分類,在這一過程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發展空間,尊重學生分類的不同,這樣才能鼓勵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為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同時,創意學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通過趣味卡片、小物件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又如,講解“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內容時,可以為學生準備好紅豆,通過紅豆吸引學生的注意,并通過小組方式組織學生對紅豆的數量進行加減變化,引導學生進一步認知10以內加減法的相關知識。也可以在不同小組之間開展競賽活動,進一步理解抽象的加減知識內容,提前準備好帶有數字的卡片,以為學生進行數字展示,另一個學生說出加號或者是減號,由一名學生回答出正確答案,進而提高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轉變課堂學習的枯燥性。
(5)鼓勵學生制作學具,保證學具適用性
創意學具的使用,最終的目的就是為數學課堂提供服務,這就要保證創意學具的實用性,從教學內容入手,選擇對應的創意學具,才能做好二者的有效融合,將知識進行充分呈現。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制作創意學具,不僅為教學提供方便,也為學生的動手能力提供支持。學生在自制學具過程中,會對學具產生一定的依賴性,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有趣的拼搭”內容時,可以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強化學生對立體圖形的認知來感知物體的多面性,進一步總結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特點,為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提供支持。這一教學可以從兩個部分入手:第一是引導學生拼出若干個相同的幾何體;第二是引導學生開展“搭得又高又穩”的教學活動,實現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師通過積木搭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猜謎語的方式為學生介紹數學好朋友,如“圓圓鼓鼓小淘氣,滾來滾去不費力”等,引導學生回顧立體圖形特征,為之后的趣味拼搭實踐奠定基礎。部分學生通過實物擺放、拼接積木方式,圍成不同的幾何圖形,為數學學習提供支持,也能更加深入地觀察不同圖形的邊角關系。其次,教師也可以通過問題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如果給你3個長方體積木或4個圓柱積木可以拼成什么呢?”學生在觀察和實踐中不難發現:“多個相同的立體圖形可以拼成同一種立體圖形。”
(6)熟練掌握學具運用,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要想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升,不僅要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了解,也要引導學生懂得學具在學習中所發揮的關鍵性作用。將學具運用作為一個全新的學習目標,鼓勵學生更加熟練地使用學具,鼓勵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可以主動運用學具,進而取得高效的學習效率。在數學教師引導下,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具運用方式,實現學生對知識從外部操縱、朝著智力內部進行發展,有效提升學生對抽象知識的深入認知,才能進一步凸顯學具在學習中所發揮的價值。
例如,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使用學具,能夠通過動手實踐完成對幾何模型的擺動,進而正確掌握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過程,最終得出三角形面積公式。又如,通過對學具進行操作,引導學生將圓柱的側面轉成以前學過的平行四邊形,最終得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學生通過對學具的運用,能夠發掘已經掌握的舊知識點和新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進而將新知識進行轉化,通過舊知識理解新知識,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有利于學生構建全面的知識體系,進一步凸顯教師引導學生使用學具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活動開展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示范教學這一方法,如圓規、尺子等,引導學生對實踐過程進行模仿。也可以通過引導方式促使學生對學具的運用進行創新,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比如,在學習“進位加法”內容的時候,9+2教學可以分成三個環節:第一環節,提前準備9個小球,將其放在小盒子中,之后再準備2個小球放在盒子外面,提出問題:“將兩部分的小球進行整合,需要怎樣計算呢?”第二環節,盒子里面已經有9個小球,在計入幾個可以湊成十呢?教師將盒子外面的兩個小球分成1和1。第三環節,將盒子外面的一個小球放在盒子里面,湊成9+1=10,之后采用手勢進行表示,盒子內部有10與盒子外部的1個相加,就是10+1=11。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教學,將數學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化,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同時,引導學生更加熟練地使用學具,在今后的學習中遇到同樣問題,學生也能正確使用學具解決問題。
4.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由于其抽象的性質,它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作為輔助數學教學的重要工具,學具在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數學中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提供支持,作為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有必要關注課堂教學效果,重視為學生開展學具操作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同時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培養。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有必要增強學生對學具操作的認知能力,激發學生參與各種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才能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在學具操作中增強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真正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獨特魅力,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提供支持與保障。
參考文獻
[1]陳立明.巧用學具,提高小學低段數學課堂效率[J].今天,2021(02).
[2]李迎.小學數學學具制作價值的實踐研究[J].數學大世界,2022(01).
[3]費曉燕.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學具的開發與使用[J].科學大眾(智慧教育),2022(09).
[4]徐爽.運用創意學具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J].小學生,2023(01).
[5]余慧萍.玩轉學具,讓數學學習更高效[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18).
[6]高小萬.利用學具提升教學質量——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具操作有效性分析[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26).
[7]拉巴頓珠.淺談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傳奇故事,2023(11).
[8]鄭普兮.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具操作的有效性探析[J].新課程導學,2019(15).
[9]連曉靜.如何巧妙運用創意學具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J].學周刊,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