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






關鍵詞:結構化教學;教學設計;單手肩上傳球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B?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3)09-0078-04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中特別強調要“保證基礎”,即“保證學生學習和掌握結構化的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專項運動技能和健康技能等,為學生參與運動和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礎。”[1]且在“課程實施”時也強調要“避免孤立、靜態地進行單個動作技術、單個知識點的碎片化教學,注重采用結構化知識與技能教學,加強學生對所學運動項目的完整體驗和理解,提高學生在真實活動或比賽情境中運用知識與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由此可見,體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些結構化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實踐中的問題,這是培養學生體育學科素養的重要途徑。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籃球教材《單手肩上傳球》是八年級教學內容,它是傳球技術中較為常用的一項技術,其特點是傳出的球力量大、飛行速度快,且出手相對較高。適合運用于中、遠距離的傳球,常在快攻中采用這種傳球方法。單手肩上傳球教學是在復習雙手胸前傳球的基礎上開展的專項提高課,其設計思路為首先進行徒手練習,讓學生感受引球、用力、手形、球的飛行路線、落點等動作;通過距離的遠近調整來進行練習,在掌握各種傳球技術之后,進行兩人或多人合作的接近比賽的情境練習。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過七年級一年的體育學習與鍛煉,心理認知水平、體能素質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籃球技術水平經過一年的系統學習也為八年級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七年級學習的胸前傳接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技術都與單手肩上傳球技術有緊密聯系,學生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與技能基礎,有利于單手肩上傳球的學習。單手肩上投籃動作技術相對比較簡單,單一技術學習易于掌握,但與同伴練習時需要反復練習方能真正把握好傳球的時機與順利接球。
三、教學過程
課堂是一個具有開放性、充滿生機活力的系統整體,其功能是由結構決定的。教學過程結構整體上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動態系統,在教學實施的推進過程中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穩定中推進,在推進中不斷生成與提升。教學的過程結構邏輯清晰、環環相扣、銜接自然、層層推進能保障教學的流暢性與有效性,是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專注度的,這也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實施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手肩上傳球”教學過程流程如圖1。
在以上五個環節中,從學習單個技術到練習組合技術,再到教學比賽的情境運用,形成了“學、練、賽”的結構化教學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學方法”“悟方法”“用方法”的方法結構[2],即“學、悟、用”構成其基本環節(圖2)。在基本的三環節中有明暗二線,即單個技術、組合技術、情境比賽等教學內容構成的技術線為明線,就是讓學生掌握結構化的技術;貫穿其中的學習某一類技術、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思維方式或方法的方法線為暗線,就是讓學生形成結構化的思想方法,它是知識結構、過程結構的內在靈魂,是開展結構化教學的支點。
以上五個環節形成了教學過程的基本結構,但這一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不能用作衡量所有教學過程的固定模式,將任何教學內容都套用這樣的模式中教學活動難以得到正常的表現,反而會影響正常教學效能的發揮。這就需要我們基于基本的教學過程結構,考慮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風格,學生的認知基礎、體能與技能基礎,教學環境與體育器材的使用等設計切合教學過程結構,即在實際設計教學過程基本結構時以基本教學過程結構為根本,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整與改造,使其為課堂教學服務。
五、教后反思
(一)教材解構清晰,基于學情,做到以學定教
本課將運動技術解構為幾個清晰的教學步驟:學習新授技術——加大難度(增加距離)的練習——運球接傳球組合技術——跑動接傳球——跑動接傳球上籃,采取循序漸進、層層推進的教學程序是教學過程結構化的關鍵,同時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習經驗、體能基礎、技能基礎、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實施與評價,以學生的學為教學的邏輯起點,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二)激發學生內驅力,給予學生展示機會
從剛開始的安靜狀態到運動狀態,從自主學練到情境運用的整個過程都通過趣味化的練習內容、多樣的練習形式、與同伴的交流合作等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逐步掌握技術動作,并通過展示評價以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讓評價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讓更多地學生展示所學技術,獲得成功感。
(三)教與學過程清晰,是結構化教學理念落地的關鍵
學生“學”的過程取決于教師“教”的過程,而教師教的過程取決于教學設計的結構。教學中教師對單上肩上傳球技術結構化解構為五個清晰的教學環節,使之轉化為關聯性、遞進性的教學過程,通過教學過程結構再將運動技術進行重構,即通過“整體—部分—整體”的結構化教學過程將運動技術轉化為學生的運動技能。
(四)穩固“學、悟、用”的方法結構
總結本節課的結構化過程與得失,從學習單個技術到學練組合技術再到教學比賽的情境運用,三個過程經歷了三次結構化的過程[3](表1)。
因為學生是存在差異的,所以每名學生的結構化內容會有所區別,學生接受的結構化時間也會有差異,有的比較偏后,第一次結構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可能并不明確,三次結構化在時間上也可能存在重疊,第三次結構化的建立不是每名學生都能完成,有的會在課外的體育鍛煉中形成,這就需要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將課堂所學的運動技術在課外活動和課外體育鍛煉中得到運用。運動技能形成的鞏固與提高階段在這里并沒有按照結構化的過程單獨呈現,它會存在于組合技術練習中,也會存在于情境運用學練中,這要根據學生的體能與技能基礎。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學與練,課外鍛煉則更加注重“練”與“賽”,既是對課堂教學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技能運用的發展與提升,真正穩固“學、悟、用”的方法結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俊.王俊與結構教學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于瑤.高三化學結構化教學實踐路徑——以“晶胞的計算專題”一課為例[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