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頔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就業指導是大學生走向就業職業的發展的重要一課。然而,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亟需強化對大學生就業觀的培養,高校以協同育人的大視角統籌就業觀教育資源,形成協同效應,引導大學生通過就業觀主題教育樹立正確就業觀,提高就業競爭力及創業能力。
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一直是高校育人的難點和關鍵點,據數據統計,2022 年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到1076 萬,比2021 年增長167 萬人,規模和數量均創歷史新高,首次突破千萬大關[1]。一方面,隨著時代發展,“就業難”的現狀有所加劇,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受到環境影響改變了自身的就業方向;另一方面,隨著時代不斷進步和人才需求的提升,就業競爭壓力也在逐步上升,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更加趨向多元化,大學生就業壓力之大由此可見。
1.對就業形勢的認知
高校大學生對于就業形勢的認知是有偏差的,在對“就業難”的大環境不斷放大的壓力下,容易產生對就業觀的錯誤理解。一是產生擇業盲目從眾等心理。當前,競爭壓力確實加劇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困難,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畢業生往往失去了對未來職業規劃的把握,陷入更加迷茫的職業焦慮中,從而容易受到身邊同學的影響,選擇社會較為認可的職業方向,例如升學、公務員等,近幾年大學生選擇考研的比例直線上升。二是沒有做好自我認知。大學生選擇考研考公更多是受到周圍環境的感染,絕大多數學生并沒有進行真正的自我認知,對自身是否適合考研考公沒有做到正確考量。
2.對就業發展的期待
據統計,大部分高校畢業生對自身職業發展和選擇期待較高,一部分畢業生在這種認知下求職時表現出較明顯的求穩心態,體制內成為首選,另一部分畢業生存在對職業期待和自身情況無法匹配的情況,需要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再進行“人職匹配”的科學分析,確定好適合自身具體情況的就業發展期待。跟風、扎堆的就業觀是當前就業形勢下的最大表現,致使某些考試和選拔成為競爭壓力的聚集點,這影響了大學生特別是非畢業生的就業觀形成。
3.對求職渠道的理解
當前,線上求職成為高校畢業生求職的主要渠道,在求職大學生中約50%通過網絡招聘平臺找到第一份工作,超75%更愿意使用有應屆生服務的大招聘平臺。然而,線上求職方式對于求職時間、地點、方式等要求都有所改變,減少了地域等部分求職限制,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求職競爭。在這樣的環境下,“慢就業”就成為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現象,同時畢業生更加希望從求職就業中找到具有幸福感、獲得感的發展路徑,因此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寧愿選擇等待也不急于求職,慢慢衍生成為一種“懶就業”的現狀。
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生對大學生活的期待與認知不同,因此個人追求也會存在差異,面對不同類型的教育對象使用同樣的育人方式,已不適應當前育人要求和目標。從教育主體來看,根據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特點發現個性化的差異,根據各階段特點進行個性化設計,根據需求設計教育形式和內容:
一是新生入學適應階段,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還存在很多對新環境不適應的現象,以及對人際交往的恐懼心理,這時候往往不會考慮未來職業發展,缺乏就業觀的認知;二是就業觀養成重要階段,以協同育人的視角看,這個時段是教育工作者協同各類資源推動和幫助大學生樹立就業觀的最佳時段;三是應屆畢業生階段,進入個人發展的最終選擇時間,這個時期也是面對學業負擔、未來發展、父母期望、情感問題等壓力的敏感期,在考研、考證、就業、出國等選擇中產生焦慮、未知等情緒,就業觀雖已經初步形成,但協同育人理念仍需要結合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轉化負能量,緩解心理焦慮。
高校育人主導主要來源于各類教師、輔導員等,協同育人的理念已經成為當下育人的主流,符合目前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趨勢。然而,協同育人理念雖然早已被各高校提及,但實際上從操作層面看并沒有真正應用和實施,這主要因為各部門教育工作者在短時間內將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相融合是存在現實困難的,對于原有的工作分工不會輕易打破。因此,協同育人的效果就存在理論和實際的偏差,當前并沒有非常成功的案例[2]。以課程為例,對于就業職業方面課程師資并不充裕,并且師資的專業度需要持續提升,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才是真正的“痛點”。
相比于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現如今符合當代學生需求的教學模式已經改變,按照傳統方式的課堂授課狀態成為教學又一“痛點”。在協同育人理念下,除了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協同,更重要的是教育資源的協同。利用創新思維掌握互聯網、引導啟發式教學、互動實踐等“新”方法,結合時事政策和社會發展規律,構建協同化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吸引學生的興趣點和認同感。因此,深入挖掘教育資源就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內外蘊藏著很多珍貴的教育資源,無論是校內各類社團組織、校園活動等涌現出來的“朋輩”資源,還是校外校友、企業等廣大的隱性教育資源,如果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挖掘,再結合教育工作者的協同,就能成為協同育人理念的重要突破。
目前,高校就業職業規劃類課程普及度仍舊不高,并且各高校對就業類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同,就業觀是大學生各種觀念形成的結果,不僅僅涉及對就業職業的理解,還需要融入愛國主義教育、責任擔當意識、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內容,才能實現就業觀教育的協同效果。通過調查統計得知,85%的學生仍不能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選擇,20%同學傾向于“慢就業”,愿意選擇基層就業的大學生占比很低。作為教育工作者,幫助學生做好職業方向的引導和相關職業技能的培養教育就尤為重要,鼓勵青年大學生到基層就業,關鍵在于能否確立正確的價值觀。
1.以習慣養成教育協同新生就業觀啟蒙
新生在入學后還是以新鮮感為主,學校會安排一系列活動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這個大環境,從新生入學活動與就業觀培養的協同、高年級學生和校友與新生的協同兩方面形成新生職業啟蒙的效果。將就業觀的概念和認知盡可能融入新生入學教育,開啟就業觀認知“第一課”,借助迎新活動加入形象有趣的職業規劃活動,讓就業觀教育成為入學后必修的內容之一。利用每年迎新季的重要時間契機,通過帶班學長學姐對新生接待過程中的接觸融入朋輩教育,這也是新生入校后最直觀的教育元素。邀請校友進校融入新生教育活動,通過新生最信任的校友角色,開展“跟著學長闖職場”等職業啟蒙活動,通過朋輩親和力提前注入就業觀的認知。
2.以價值觀引導協同大學生就業觀養成
進入大學一段時間后,雖然還沒有成為應屆畢業生,但這反而是就業觀形成的重要時機,面臨著未來就業職業規劃初選擇。這時候學生開始接觸就業創業的正式課程,也開始為自身未來發展擔心,但往往絕大多數學生無法快速做出選擇,還在觀望或者思考。高校應大力開展一系列與職業就業相關的活動,邀請校友等資源融入就業觀教育引導中,通過學生新階段的需求選擇有針對性的主題與學生分享,主要為了營造一種就業職業培養的大環境,提供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期也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機,價值觀和就業觀的形成是相輔相成的,在開展就業職業類活動的同時,也是幫助學生確立價值觀的過程,將各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和活動融入這個階段的就業觀培養引導中,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
3.以校企合作協同應屆畢業生職業選擇
畢業季是每個大學生迎來的重要節點,這時候的就業觀無論是否已經形成,但都到了最終職業選擇的時候。嚴峻的就業環境和學業壓力會導致大學生存在焦慮、自我否定、失去信心等心理,尤其是有部分大學生在受到周圍同學影響后產生盲從心理,或者過度依賴家長和學校等。面對這個階段的大學生需求,高校要協同相關企業,特別是校友企業這個重要平臺,不斷挖掘校企合作資源,拓展畢業生就業渠道,努力打造有專業特色的合作形式,以“企業開放日”“校企合作課程”等方式,盡可能為畢業生最終選擇提供借鑒和機遇。此外,協同心理育人各項資源,通過講座、談心談話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畢業生的心理焦慮和壓力,以最好的面貌完成最后的大學生活,創新思政工作者多元化的工作方法,助力大學生提升綜合競爭力。
1.以責任擔當意識融入大學生就業觀養成
以追求畢業生就業工作實效為目標,突出“第一課堂”在就業觀引領和就業指導的重要作用,將就業創業指導工作與其他課程相結合,將紅色基因和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就業指導課程中,協同促進課程實效。建立實踐學分課程平臺,開展內容形式多樣化的課程,將實踐育人工作模塊化、學分化,把碎片化教育轉變為系統化教育,開設“愛國情懷”模塊,為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促進綜合素質提升提供了一個更規范更正式的平臺。以不同年級學生階段特征為切入點研究,學生的需求和困擾有針對性的計劃課程教學方案,為就業工作者提供交流平臺。
鼓勵青年大學生基層就業,關鍵在于能否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就業創業“第一課堂”課程,細化理論體系創新,并延伸到“第二課堂”實踐中,挖掘紅色基因幫助彰顯青年責任與擔當,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和“就業觀教育”的協同效果。
2.以美育教育樹立大學生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識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教育本身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內容和形式,美育一直都是教育目標所包含的重要成分,但在當今社會往往被忽略。大學生美育教育就是對大學生審美的一種培養,這種審美意識不僅限于穿著、外形等外部美,更多是對大學生情操和心靈的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針對就業觀開展教育的同時,協同美育與就業觀教育,通過美育讓學生在大學期間養成一種對自身外表、禮儀、內在的正確審美,尤其是以美育影響的接人待物的方式以及溝通的語言,通過開展“形體培養”“禮儀禮賓”“規矩意識”等課程,指導學生掌握面試過程中的禮儀要領,幫助畢業生完善個人職業形象,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將美育融入大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重大計劃中,這對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對于積極人生的建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美育帶動文化育人,助推學生學會人際交往技巧和溝通技巧,為學生走入社會提供堅實的綜合素質基礎。
1.以自主學習模式培養大學生自我認知管理能力
充分引導學生發揮自身主動性,協同多方力量和資源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根據自身特點主動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及方法,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盡量以翻轉課堂為主,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減少教師的教授比例,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發展方向,挖掘每個學生身上的擅長部分,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激發創造性,推動學生在發掘自身潛力的過程中不斷認識自我,在大學生活中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觀,以便與未來職業發展相匹配。
2.以實踐育人模式引導大學生樹立創新思維
創新創業教育對于大學生的意義,主要在于樹立一種創新意識,而這對于學生走入社會求職就業是非常重要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大學生主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構建實踐育人模式引導大學生提升綜合素質。一是創新基礎課程講授形式,必須利用好互聯網平臺,通過微網課、公開課等轉化課堂形式;二是協同多方資源將基礎課程理論延伸到實踐,凝聚校友及校友企業力量,讓學生真正從理論課堂走入社會實踐,建立并完善好適合當代青年的實踐育人創新模式;三是協同“第二課堂”渠道,教師可以主動與校內外活動協同融合,利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培養實踐意識和創新思維,成為時代需求的卓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