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從偉
【摘要】優秀的能力會伴隨人的一生,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工作中,都會受益頗多.學習能力的培養,應從小抓起.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讓學生在面對新知識時能夠應付自如.文章結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出了靈活安排課堂教學、全面發揮主體作用、深入挖掘知識特點的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關鍵詞】學習能力;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培養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既是新課標對教學所提出的要求,也是為了學生能夠在日后獲得更好的發展.針對小學數學這門學科來說,學生所需要擁有的基本學習能力有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需要從每一節課堂上著手,日復一日,訓練引導.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幾種策略著手,幫助學生逐漸形成穩固的學習能力.
一、靈活安排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精心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從提問這一途徑著手.提問是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問不僅能夠促成師生之間的互動,還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開動學生的腦筋,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提問也是一門藝術.什么時候提問?提出什么問題?問題提出后如何對學生進行引導?等等,這些都是需要進行提前預設的.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的,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發揮出問題的引導作用.具體來說,首先,教師要找準時機,在學生矛盾和疑惑之時提問;其次,教師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問題的設計應靈活有趣、一針見血;最后,教師要提前預設學生可能會出現的答案,科學合理地指導學生.
以“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教學為例,如題:水果店進來一批石榴,每箱石榴5千克,上午賣出7箱之后,總共還剩下40千克.水果店一共進了多少千克的石榴?面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這樣提問:通過讀題你了解了什么信息?學生在審清題意之后,能夠明確題目中所給出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這道題中包括原有的石榴、賣出去的石榴和剩下的石榴,原有的減去賣出的就等于剩下的.根據學生的這些反饋,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出這道題的數量關系:石榴總量-上午賣出的重量=剩下石榴的重量.至此,教師繼續提問:等號左、右兩邊分別表示什么?其中什么是未知的?什么是已知的?能否用數字或含有未知數的式子來代替這個數量關系?在數量關系式中,賣出的和剩下的都已知,原有總量未知,由此教師指導學生設未知數列方程,設水果店一共進了x千克石榴,可列方程x-5×7=40,解方程可得x=75,一共進了75千克的石榴.問題解決完之后,教師追問道:你能用書上所提到的檢驗方法驗證一下所求的解是否正確嗎?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由此組織學生進行檢驗并總結知識點.
每一次課堂教學教師都應提前設計好要提的問題,科學提問,讓問題發揮出自身的價值和作用,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啟迪.長此以往堅持下去,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可以得到明顯進步.
(二)靈活組織流程,引領思維運轉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常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比如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時,或者在解決一個有難度的問題時,都會出現思路卡頓的情況.如果教師能夠在學生思路卡頓的時候,及時引導和點撥,就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幫助學生在不斷嘗試中找到正確的答案.也就是說,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必須靈活組織教學流程,根據學生的反饋來調整和優化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自然而然地引導,這樣才能夠引領學生思維的運轉,確保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合作交流、實驗操作、觀察思考、對比歸納等方式,組織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啟發學生積極思考.
例如,在教學“等式的性質”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分為以下幾個流程.第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天平的各種操作圖,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感受天平的平衡.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怎樣用算式來描述天平的狀態.初始狀態下,天平的左邊是一個重為x克的物體,右邊是一個50克的砝碼,天平保持平衡.接著天平左、右兩端各加了一個30克的砝碼,天平依然平衡.然后左、右兩端又各加了一個20克的砝碼,天平保持不變.由此可以列出三組等式:(1)x=50;(2)x+30=50+30;(3)x+30+20=50+30+20;第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察這三個等式,找到這三個等式之間的聯系,啟發學生發現等式左、右兩邊同時加上一個數,等式依然成立;第三,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天平兩邊同時去掉一個相同的砝碼,天平的變化如何?怎樣用等式描述?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深入驗證.學生根據前面的等式列出新的等式:x+50-20=100-20,x+50-30=100-30,確定了等式兩邊同時減去一個相同的數,等式仍然成立;第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教師合理安排好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讓整個教學流程的銜接環環相扣,這樣做不僅能夠確保教學的質量,還能夠確保學生的思維運行是流暢的.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結合學生的現狀去打造適合學生能力發展的課堂.
二、全面發揮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
(一)自主閱讀課本,初步感受新知
一提到數學,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計算、解決問題等,很少會和閱讀聯系在一起.實際上,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閱讀能力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閱讀能力,是自學能力之一,也是學習能力的組成部分.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應加強課本閱讀,為學生留出閱讀的時間,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來初步感受即將要學的新知識,提前預習,做好鋪墊.眾所周知,在數學教材中,有許多的例題和圖文,閱讀這些內容,并在閱讀的過程中跟隨著課本中的問題思考,這樣做能夠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因此,教師應布置閱讀課本的任務,在每節課的開端或者學習這節課之前組織學生閱讀課本,讓學生初步理解數學概念、定義和例題等內容,逐漸形成預習習慣,提高閱讀能力.
例如,在教學“認識升和毫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主閱讀課本,使學生初步產生對升和毫升的認知.關于“升”這一單位,課本中給出了幾個不同的圖例,分別有5升的食用油、3L的果汁、19L的桶裝水等,圖例下面是對升的介紹:計量水、油或者飲料等液體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單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通過對這些圖文內容進行閱讀,學生有了很多了解,比如升是一種計量液體的單位,生活中很多液體的外包裝上都標有多少升或多少L.一升水可以倒滿一個長寬高都為一分米的正方體容器.按照同樣的方式,教師又讓學生對課本中關于毫升的描述進行閱讀,學生又認識了毫升這個單位,了解到1毫升的液體是非常少的,大概只有幾滴.通過對這兩部分知識內容進行閱讀,學生認識了升和毫升這兩個單位,并且在對比圖例中發現,升適用于較多液體的計量,毫升則用于較少液體的計量.
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這種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教師適當地“放手”與科學指導.教師要始終相信學生是有潛力的人,課本中一些簡單的知識點完全可以放手給學生自己去學習,不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可以讓學生擁有收獲的喜悅感.
(二)組織合作學習,共同探索實踐
說到自學能力,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部分能力需要靠學生單獨訓練逐步提高;二是合作學習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學習,在小組內發揮自身的作用,大家相互幫助,共同進步,這也能達到提高自學能力的效果.所以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時,教師除了要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之外,也應注重組織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共同探索和實踐,讓學生在團結協作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合作的地方有很多,教師應科學設計團隊任務,引導學生參與合作.如設計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小組中共同操作;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組織學生共同出謀劃策來解決等.
例如,在教學“條形統計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實踐活動,活動的內容如下:以最近的一節體育課為例,記錄體育課上班里男生或女生運動項目的成績,并制成圖表.如在最近的體育課上,女生正在訓練仰臥起坐這一項目,那么女生小組就可以收集所有女生每分鐘仰臥起坐的成績.接著對這些數據進行分組,每分鐘20到29個的為一組、30到39個的為一組、40到49個的為一組、50以上的為一組.將分好組的數據做成表格的形式,找出哪一組的人數最多,哪一組的人數最少.然后根據這些數據制作條形統計圖,并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在組內進行解答.如題:小美1分鐘能夠做38個仰臥起坐,她可能排名在什么范圍?小麗仰臥起坐成績是班里的前10名,你能猜出她1分鐘做多少個仰臥起坐嗎?在這次實踐活動中,學生小組科學分工,大家共同經歷了收集數據、制作表格、繪制條形統計圖、提出和解決問題等過程.
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有很多時機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合理推進學生的合作學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還能夠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協調,學會理解和尊重他人,學會為團隊做貢獻等.由此可見,在合作中教師能夠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所以要積極開展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三、深入挖掘知識特點,促進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發展
(一)巧用知識遷移,實現知識間的轉化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材中包含很多的知識,這些知識層層遞進,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但是無論知識怎樣變化,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仍然存在,這些緊密的聯系讓瑣碎的知識點形成了一張巨大的知識網,在這張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知識之間的聯系去“順藤摸瓜”,發散性地學到更多的知識.借助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來開展教學,讓學生根據這些聯系從舊的知識中發現并獲取新的知識,這就是知識遷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巧用知識遷移,不僅能夠加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還能夠讓學生經歷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的過渡,進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具體操作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連續性比較緊密的知識,從舊知識出發,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對比、歸納總結來讓學生逐漸理解新的知識.
例如,在教學“乘法交換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聯系前面學過的加法交換律來進行知識遷移.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加法交換律的公式,并提問學生:在加法中,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那么在乘除法和減法中,也進行位置的交換,結果也能保持不變嗎?請你舉例說明.這時學生紛紛在練習本上進行舉例,如減法100-25=75,若交換位置變成25-100學生就無法計算了;再如除法10÷5=2,5÷10的結果是0.5,也不相同.只有乘法,如12×3=36,3×12=36,交換因數位置,積不變.由此教師組織學生根據加法交換律的概念概括出乘法交換律的概念.在后續學習簡便計算時,教師依然利用知識遷移,如97+98+3,97和3可以湊整得到100,交換加數位置變成97+3+98,很快就可以算出得數是198;那么乘法算式125×9×8呢,是否也可以湊整呢,交換因數位置變成125×8×9,就可以快速得到結果為9000.
利用知識遷移來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對學生的學習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在知識遷移的過程中,學生既能夠復習到舊的知識,又能夠從中獲得靈感,發現新的數學規律.長此以往堅持教學,學生所能夠掌握的知識框架也會越來越豐富立體.
(二)開展操作活動,從具象向抽象過渡
要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師就必須讓學生經歷一個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如何經歷這種過程?開展操作活動是一個不錯的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需要學生動手操作來完成的活動,對于教學的發展有諸多的推動作用.首先,它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課堂的不一樣,給學生帶來更豐富的體驗和收獲;其次,在活動中,學生能夠動手動腦,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對知識有更加強烈的感知.最重要的是,經歷了操作活動之后,學生能夠在實際現象中發現數學知識,也就是說能夠從具象的物體中獲取抽象的數學規律.這樣做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對于促進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發展來說,操作活動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和作用.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操作來尋找求長方形面積的方法.首先,教師組織學生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和哪些數據有關;其次,教師組織學生拿出任意一個長方形學具卡片,再用一個邊長是1厘米,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測量這個長方形卡片的面積,并且將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最終的面積記錄下來.經過這一操作學生初步發現,長和寬的乘積與長方形的面積的數據是相等的.得到規律之后如何驗證這個規律是否準確呢?再次,教師又為學生布置了驗證活動,準備若干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任意一個長方形,記錄下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面積,看看面積是否等于長和寬的乘積.最后,經過了一系列的操作和驗證,學生已經得到了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教師在課堂的末尾做最終的總結,并帶領學生應用這個公式開展練習.
操作類型的活動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相較于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活動,操作類型的活動更能彰顯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會得到鍛煉.
結 語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教育工作者永恒不變的目標.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方式和途徑有很多種,但無論使用哪種方法去實施教學來培養能力,都應以學生為主,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摸清學生的基本學情,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才能夠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田玉梅.構建自主學習課堂,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淺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新課程,2022(32):162-164.
[2]史巖紅.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研究[J].理科愛好者,2022(04):172-174.
[3]吳燕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22(18):102-104.
[4]柏健巧.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J].新智慧,2023(0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