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王敏杰 劉會鵬
摘 要: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是推進思政育人的關鍵環節。通過精準制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目標,提出實施路徑,制定具體措施,提出后期發展規劃,為提升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水平作出了努力。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方案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課程思政的開展明確了路線圖。以《綱要》為指導,建立課程思政育人團隊,是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發揮思政育人功能的關鍵,關系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一、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目標
(一)落實立德樹人,構建“三位一體”思政育人體系
持續改進人才培養方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思政理論課+專業教育課+綜合素養課”“三位一體”思政育人體系,充分發揮主題班會、校內社團活動和文化教育活動的育人作用,將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有機結合,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公益活動和實習實訓活動,形成“全時空+全方位”“課內外+校內外”協同育人機制。
(二)四師協同,共挑“思政擔”、共增“守渠力”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要在課程上共挑“思政擔”、在課程目標上體現“思政味”。尼龍化工行業特色課程要扛起“特色育人”責任,形成“思政教師+專業教師+輔導員+行業教師”思政協同育人主力軍。四師之間理念一致,專業互補,通過學科交叉,進行良性互動,形成立德樹人共同體,團隊成員以課程建設為主戰場,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種好責任田、守好一段渠”,自覺推動思政教育入耳入腦入心。
(三)團隊協同促進教學改革,共打課程思政攻堅戰
深化思政教學改革,教師是關鍵。要強化教師思政育人能力建設,講好用好“馬工程”教材,嚴守教材編審選用關,推進思政育人目標融入人才培養方案,思政育人要求落實到教學中,思政育人內容進入教案課件,思政育人案例走進課堂,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提升團隊信息化教育教學水平,將信息化技術應用到課程思政教育教學中,打造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主力軍。
二、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舉措
(一)黨建與思政協同凝聚合力,提升團隊思政教學能力
以培養政治立場過硬,業務能力精湛、技術方法嫻熟、育人水平高超的“金師”為目標,提升團隊育人水平。一是促進黨建與思政教育協同發展。充分發揮黨建人才的價值引領和榜樣示范作用,引導教師不斷提升自身政治素養和思想理論水平,堅定政治立場,言傳身教,做好學生的“引路人”“筑夢人”。深入探索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的內在聯系,形成協同育人、優勢互補的工作機制。二是構建覆蓋教師職業生涯的培訓規劃,構建入職培訓、在崗培訓、師德師風培訓和教師進修等全周期培養體系,開展經驗交流、學術研討、教學觀摩和教學技能競賽等全類型教研活動,明確省級、校級、區域、學科專業培訓范圍,結合線上線下等多方式的教師育人能力提升規劃,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推動教師隊伍全面發展。三是實施課程思政能力提升工程,舉辦“大聽課、大調研、大練兵、大比武”活動,提升教師隊伍的思政育人水平。
(二)四師協同挖掘思政元素、開發育人教學資源
一是建立思政育人知識體系網。依據教學要求,構建專業人才培養的思政育人“四梁八柱”體系,形成“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踐類課程”思政育人知識體系網,以愛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人文情懷、工程倫理、工匠精神、哲學思想、科學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點,織密立體化思政育人元素網絡。二是依據課程思政育人元素網絡,打造課程思政教學鏈。通過課程分析其思政教育層次、維度和側重點,并注重課程之間的協同,做好“課內外+校內外”“思政教師+專業教師+輔導員+行業教師”思政協同育人。三是建設思政教學資源庫。不斷挖掘高質量、多形式的教學案例,尤其是關于黨的創新理論主題案例;建設教學素材庫,建立完善采集、審核、共享一體化機制,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持續推出一系列優秀課程思政教學配圖、微視頻、融媒體教學素材;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庫,整合化工專業課程思政優秀教師,建設高水平思政示范課程。對于尼龍化工行業特色課程,以尼龍化工產業發展為視角,從中國尼龍城國家發展戰略,尼龍化工產業國際化比較,尼龍化工產業發展前景去審視行業特色課程、專業學科、傳統與現代,國內外發展、產品質量等內容,以尼龍化工行業“勞模工作室”為依托,弘揚大國工匠精神,挖掘課程思政案例。
(三)融合教育理論的課程設計,課程思政潤物無聲
一是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找準切入點,基于課程體系化的思政教學鏈和課程思政知識點圖譜,結合專業課程內容,找到與本門課程內容相符合的課程思政“切入點”和“融合點”,分析學情,深入挖掘思政點,尋找最佳融合路徑,自然展現思政育人主題,增強思政育人效果。二是設計多感官參與的思政育人活動,活動應該聚焦思政育人目標,通過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實踐活動,多感官參與強化學生對思政活動的體驗感、獲得感,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三是設計多元評價課程思政教學,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通過撰寫筆記、資料收集、角色扮演、主題討論、辯論發言、思政活動表現、作業及測試結果等多元評價方式,深化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四)改革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程思政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改革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課前,通過課程平臺發布預習任務,包括與課程思政教學相關的視頻、圖片、案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在平臺上生生互動、生師互動,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在后續課程教學上重點關注和討論。課中,結合課前預習任務,借助信息化技術,采用參與式、協作式、問題導向式等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深入討論,挖掘問題的本質,通過學生互評或教師點評,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課后,將課程教學目標與課程思政任務相結合,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完成作業測試,幫助學生在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之間建立聯系,將學科競賽、社團活動、實習實訓等實踐活動與思政教育相結合,促進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
三、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規劃
(一)建設目標
課程要貫徹立德樹人育人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化工報國情懷、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和工程倫理素養、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為課程思政目標,以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基礎、科學的專業思維為教學目標,校內外四師協同、系統挖掘并設計課程思政資源。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結合我國化工學科發展案例,弘揚化工人的自強精神,增強學生的職業榮譽感,通過對比尼龍化工產業發展差距,從而激勵學生擔當責任,通過化工實習、化工設計等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職業道德和工程倫理素養,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二)機制建設
學校從培養方案、教學大綱修訂、教學過程管理、教師培訓、經驗交流等方面,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建設保障體系,增強推進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的支撐力。以培養方案修訂為契機,將畢業要求融入育人要求,在教學大綱修訂過程中,課程章節目標要求明確課程思政目標。統籌使用教育教學改革專項經費,對其培訓和經驗交流提供支持,對項目建設進行動態化監管,確保課程思政建設穩步推進、取得實效。
(三)創新舉措
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通過入職培訓、專題培訓、專業研討、集體備課、觀摩比賽等方式,利用課堂主講、現場回答、網上互動、課堂反饋、實踐教學等渠道,不斷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強化育人實效。
開展全覆蓋、常態化、立體式的教師思政培訓活動,搭建起教學名師、思政課教師、骨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研討交流平臺,通過學科組討論、優秀教師“傳幫帶”、教材教案編寫指導等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技能。
學校舉辦“課程思政教學活動月”活動,通過專家講座、會議研討、專題報告等方式,充分發揮名師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堅持以賽促教,深化思政課“大練兵”活動,舉辦課程思政說課競賽等活動,激勵教師積極投身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打造一批教書育人“樣板課堂”。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2]王永泉,胡改玲,段玉崗,等.產出導向的課程教學:設計、實施與評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
責編:勉 耘
作者簡介:王莉(1977— ),女,平頂山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綠色功能材料;王敏杰(1989— ),男,平頂山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電催化;劉會鵬(1990— ),男,平頂山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生物酶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