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曦陽 劉明陽
[摘要]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深入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顯。“漢語橋”作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深耕我國語言文化對外傳播二十多年,不斷助力提升我國文化國際影響力。文章以“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為例,分析其對外傳播的文化符號內容、特點和功能,闡述文化符號對外傳播的多元路徑,提出文化符號對外傳播的提升策略,為持續傳播我國語言文化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品牌項目;文化符號;對外傳播;“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
當前,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中國文化越來越獲得廣泛關注,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掀起一股學習漢語、認識中國文化的熱潮。在此背景下,積極推廣中國文化,打造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動與項目,有利于世界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助力搭建文化溝通互鑒的橋梁。“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辦,依托“漢語橋”的品牌知名度和良好口碑,是面向全球中文愛好者的線上中國語言文化體驗項目,旨在增進中外青少年對雙方語言文化的理解,加強中外語言教育交流。據相關統計,2020—2021年,“漢語橋”組織了200多家教育機構面向海外實施600多個線上團組項目,平臺注冊學員涵蓋近190個國家9.56萬人。
文章圍繞“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研究其文化符號的構建和對外傳播,從文化符號的內容、特點和功能出發,探討其對外傳播的多元路徑與提升策略,以期加強此類人文交流項目國際傳播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更好地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文中引用的案例主要基于大連外國語大學2021年負責建設的“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外教帶你看中國”,該項目制作了當代中國文學、美術、音樂、電影、書法、電視劇、綜藝七門文化錄播課,以及云游大連、云游旅順博物館、美食記、云上皮影戲、一個作家的日常、城市足球記、老友記七門文化體驗課,包含豐富的語言文化內容,傳播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
一、“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對外傳播的文化符號內容、特點和功能
文化符號指一個民族、國家或地區長時間沉淀下來的文化資源的凝結式標志,是一個民族、國家或地區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華,反映某個特定社會或社會群體特有的精神、物質、智力與情感等方面的一系列特質[1]。文化符號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其選擇與呈現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文化交流的效果與國家形象的塑造。
(一)“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對外傳播的文化符號內容
“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自開發以來,大力對外傳播漢語和中國文化,涉及范圍廣泛,根據內容可大致分為以下五類比較典型的文化符號:文學作品、書畫藝術、影音作品、傳統技藝、地域風光。
文學作品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符號之一,相比新聞媒體傳播的內容,其對其他文化受眾具有更高的可信度與良好的可接受度。在“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中,文學作品主要集中于中國當代文學發展階段對應的代表作品。書畫藝術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文化藝術沉淀的寶貴結晶,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外傳播的重要文化符號,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中,書畫藝術主要介紹中國當代書法及美術的概況。影音作品由影視作品與音樂作品構成,作為一種國際化的文化符號,更具直觀化、感性化、生活化和大眾化特征,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具有天然優勢。在“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中,影音作品一般從電影、電視劇、綜藝、音樂等方面介紹中國當代影音發展歷程及相關代表作品。傳統技藝作為一個民族非物質性的文化符號,充分凝練了民族文化內涵,展現了民族深層次文化與價值觀。在“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復州皮影戲”的課程從皮影戲的道具制作、發展歷程和采訪當代皮影戲傳承人等方面充分展示中國傳統技藝的風采,能有效吸引海外受眾的眼球。地域風光是一個城市的特色名片,也是城市文化對外傳播的特色符號。在“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中,數十個城市在盡顯自然風光的同時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煥然一新的城市面貌,也對外訴說它的歷史文化底蘊與人文色彩,傳播獨具中國特色與魅力的文化內容。
(二)“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對外傳播的文化符號特點
在數千年歷史進程中,中國文化沉淀出紛繁復雜、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不斷吐故納新,開放包容。“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廣泛選擇文學作品、書畫藝術、影音作品、傳統技藝、地域風光五種文化符號,通過線上教學展示當代中國,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具有兩個顯著的特征:民族性與包容性。
1.民族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文化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文化符號彰顯著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承載著民族特性。民族性指一個民族在行為方式和態度上所表現的較為普遍和穩定的心理特征,它引導民族思想、行為、審美等,能夠塑造民族整體形象[1]。在“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選擇的文化符號中,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書畫藝術,無論是影音作品還是傳統技藝、地域風光,都凝結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智慧、經驗、審美等。呈現個體精神世界的文學作品揭示中華民族在歷史洪流中定位發展方向和坐標;持續創新、多樣包容的書畫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風度的象征;關注當下、緣事而發的影音作品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凸顯中華民族的形象與風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復州皮影戲”等傳統技藝通過非遺文化傳承人的匠心與堅守展現中華民族的風骨與氣度;彰顯城市特色的地域風光敘述中華民族古往今來、與時俱進的傳承與發展。這些文化符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性,承載了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與精神內涵。
2.包容性
孟子說:“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人類具有共同先天的共通感,這種共通感是不會被國家、民族、文化環境的差異所影響的。在“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中,大連外國語大學2021年負責建設的“外教帶你看中國”項目運用地域風光文化符號,圍繞大連的地域旅游資源,通過文化體驗課介紹大連的自然與人文風光,其中:星海廣場、濱海路木棧道、中山廣場、東方威尼斯水城等為人們提供共通的審美體驗;旅順博物館展示旅順的歷史文化風貌;大連本地的農貿市場上人們購買當季海鮮,制作并共享海鮮盛宴;從小學生到成年人的城市足球隊故事訴說著大連人們對足球的熱愛。從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到美食、運動,這些通俗易懂的文化符號讓中國文化傳播得更加深遠,使其他文化受眾聽懂、了解中國文化,進一步呈現中國文化的包容性。
(三)“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對外傳播的文化符號功能
斯圖亞特·霍爾認為,表征包括語言、各種記號及代表與表示事物的諸形象的使用,是意義產生與交換過程中的必要組成成分[2]。“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中的內容畫面和聲音通過結合自身特定的意義與感情色彩,組成具有傳遞意義的文化符號,從而構成中國文化的表征系統,并向廣大海外受眾進行意義建構和傳遞。在意義的建構和傳遞過程中,這些文化符號搭建起文化溝通互鑒的橋梁,增進海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推動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
在文化對外傳播的過程中,一個國家的形象主要是通過本國各種文化符號表征的文化產品來塑造的。“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中呈現的多種文化產品,利用文化符號,從各個角度塑造了多元的中國國家形象,例如:中國影音作品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刻畫了危難面前中國人民堅忍不拔的意志與團結一心的精神,塑造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中國國家形象;文化綜藝《國家寶藏》通過呈現文物珍品,凸顯文化傳承和國際交流,塑造了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國家形象;當代中國流行音樂歌手及代表作品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塑造了一個充滿活力、自信和創新的中國國家形象。在全球化時代,民族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念的符號化傳播和意義建構,是對國家發展道路的有力宣傳,也是文化對外傳播與國家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徑,有助于人們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二、文化符號對外傳播的多元路徑
(一)文化先行
中國文化具有自身特定的價值系統,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傳承下來并彰顯強大的生命力,它不僅從深層次上構成中華民族心理發展和歷史傳承的要素,更是中華民族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在[3]。然而,如果中國文化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固守傳統,則容易導致傳播內容流于表面,難以吸引其他文化受眾。“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在選擇文化符號時植根于中國文化的歷史傳承,并將文化對外傳播的重點放在中國當代文化上,無論是文學作品、書畫藝術、影音作品,還是傳統技藝和地域風光,都展現了當代中國文化的創新與活力。此外,“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還以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結合為基礎,契合文化傳播實際,通過具象化的文化符號,向海外受眾成功展示易被感知的文化內容,從而增進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二)他者搭橋
在進行跨文化的對外傳播時,文化折扣的產生是一種普遍現象。霍斯金斯提道,在一種文化背景下誕生的文化產品,對該文化背景下的受眾具有吸引力,而對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受眾來說,它的吸引力就會減退,因為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受眾很難認同這種文化產品表現的價值觀、社會制度、行為模式等[4]。“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中,大連外國語大學2021年負責建設的“外教帶你看中國”項目特別邀請來自英國的外籍教師與來自斯里蘭卡和巴西的國際學生,讓他們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對中國文化展開敘述與提問,從而呈現對中國文化符號理解的新視角與新觀點,進一步體現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的客觀性。這種“他者”視角下對中國特色文化符號的展現與傳播,更能滿足其他文化受眾的好奇心理,使他們對中國特色文化符號、中國文化產生認同。可見,文化對外傳播的過程充分發揮部分其他文化受眾作為交流中介的優勢,搭建不同的文化溝通橋梁,有助于更好地激發海外受眾興趣,展現中國文化的內涵與社會風貌,促進中國文化對外傳播。
(三)文旅融合
文化傳播作為一種現象,體現文化的特征,不僅是信息的交流,更是文化的相互作用。人類文化之所以能夠傳承和發展,是因為人們進行文化傳播的活動,將各自群體的物質和精神活動用特定的符號傳播給特定的群體,并不斷傳承,從而形成特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旅游作為一種跨文化的傳播活動,是旅游者通過地域性的空間流動,使本地文化與其他文化互相交流并碰撞,可以說,旅游本身便是文化的傳播過程[5]。在“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中,大連外國語大學2021年負責建設的“外教帶你看中國”項目依托大連當地的旅游文化資源,制作文化錄播課,通過外教引導國際學生旅游的方式講解中國的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文旅融合的傳播方式使得跨文化對外傳播不再以單一的文化符號形式呈現,而結合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如地方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幫助其他文化受眾感受中國文化的歷史底蘊和地方特色,讓飽滿的中國文化特色景觀、文物和典籍活起來,達到更好的文化對外傳播效果。
三、文化符號對外傳播的提升策略
(一)深挖內涵,共情傳播
“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立足中華民族經過長期積累與篩選而形成的寶貴的中國文化,通過文化符號進行對外傳播,進一步深挖這些文化符號蘊含的思想內涵,突出民族特色與價值。在文化對外傳播的過程中,非物質性的文化傳播包括其思想內涵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受到忽略,究其原因主要是個體自身對中國文化的思想價值內涵認知不足,對當代的核心價值構建感到迷茫[6]。然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最能體現民族性的文化應當是這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思想觀念,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類共通的情感傾向和文化需求,更易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引發共情。共情指個體對他者的情緒產生共鳴,設身處地為他者著想,并站在他者的立場上去認知、理解問題。共情表現的是一種主體間性,它是在不同文化主體之間建立良好的信息交互關系的關鍵因素。共情傳播對降低文化折扣,減少文化間的誤解,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具有積極作用。在充分認識傳統文化思想內涵的基礎上,文化對外傳播應結合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挖掘中國文化符號中具有傳播價值的思想內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隔膜和認識壁壘,引發其他文化受眾對中國文化的情感共振和文化認同,從而獲得更顯著的傳播效果。
(二)細分受眾,精準傳播
基于受眾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文化對外傳播并不是單向傳播的過程。在文化對外傳播的過程中,不同語言、年齡、職業、文化背景下受眾對信息的接受心理、價值觀念,對同一種文化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認可度也是不同的。文化對外傳播要從一個國家的本土文化出發,結合自有媒體國際傳播的特點,細分受眾,對具有文化差異的國家采取不同的文化符號傳播策略,并對傳播內容做出相應調整,求同存異,選擇有針對性的文化載體,構建相適應的文化體系,增強傳播的有效性與針對性,真正實現精準傳播。
求同就是文化對外傳播要在世界范圍內尋找共同的話題,在思想情感上尋找共同點,從而拉近各種文化受眾彼此間的距離,在各國文化差異和共同內容的基礎上用一種更易接受和理解的文化符號和語言展示中國的國家形象,凸顯中國文化包容性。存異是文化對外傳播以受眾為導向,細分不同的民族和受眾并尊重各種民族文化和個體差異,從中國發展的實際出發,注意融合和吸收當地的文化特色和價值取向,尋找兩種文化的交匯點,并根據輸入國文化受眾的文化消費習慣,有針對性地在挖掘中國文化符號的基礎上重視差異性,生產和創造對應的文化產品[7],實現中國故事的國際化表達。
(三)拓寬渠道,多元傳播
文化符號對外傳播從形式和屬性上分為文化外交和文化貿易兩種基本形式。文化外交通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利用政府外交、公共外交等傳播渠道,借助文化演出、影視交流、藝術展覽等形式展示中國文化符號。文化貿易通過培育和打造一批有利于生產標志性文化符號的文化產業,進一步建構國家形象,創設文化品牌,開展文化對外貿易,為世界提供具有中國風格、代表中國形象的文化產品。產業文化發展要走多渠道、多層次、立體化的模式,除了官方交流,還要重視民間交流,充分利用大眾媒介在文化對外傳播中的優勢,幫助“漢語橋”這類人文交流項目造勢、宣傳[8]。
同時,文化對外傳播也應重挖掘視中國文化符號內涵與作用,運用現代文化藝術與傳播工具對中國文化符號進行現代性解讀,淡化意識形態色彩,并在持續的創新與超越中完成對中國文化符號的現代性重建,為世界創造與傳遞共有觀念,從而增進其他文化受眾對中國的了解,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
四、結語
“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作為我國對外交流的知名品牌,選擇什么樣的文化符號,如何進行傳播,如何提升其傳播效果,是值得各界繼續研究的問題。當前,文化對外傳播面臨變革與重構,在堅持優化內容的基礎上緊跟社會變遷的步伐,抓住技術革新的契機,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挖掘文化符號及其思想內涵,是像“漢語橋”這一類知名品牌項目提質增效的歷史選擇和實踐路徑,其線上團組項目的開發和應用就是一個較好的嘗試。在文化外交和文化貿易背景下,加強文化交流,打造優質文化品牌項目,通過文化符號將中國的價值觀念與思想內涵對外傳播,可面向世界樹立一個歷史悠久、包容開放、創造革新,以及富有現代氣息的中國國家形象,從而提升文化傳播質量。
[參考文獻]
[1]蒙象飛.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文化符號的運用與傳播[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2]劉正榮.對外傳播視野下中國文化符號的構建與接受研究:以YouTube李子柒古風美食短視頻為例[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1.
[3]姜智芹.當代文學對外傳播中的中國形象建構:以莫言作品為個案[J].人文雜志,2015(01):63-68.
[4]潘曦陽.國產西北題材紀錄片的國際化敘事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07):54-57.
[5]石巖.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原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2(10):100-102.
[6]劉明陽.“哈利·波特”的成功因素分析及啟示[J].出版廣角,2016(05):63-65.
[7]張泗考.跨文化傳播視域下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8]朱芳瑜.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現狀和策略研究:以哈羅德·拉斯韋爾“5W”模式為視角[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