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倩倩 曹凱彬
摘? 要: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從培養“三農”情懷、領悟“三農”內涵、完善“三農”知識儲備等方面引導學生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但是思政教育實踐活動助力鄉村振興在協同性、保障性、多元化落地等方面面臨困境。因此,可從“三全育人”角度探索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優化路徑,即謀劃思政育人“組合拳”,集中力量全員育人;抓實“融入”契合點,分階段全過程育人;“線上+線下”同頻共振,矩陣式全方位育人。
關鍵詞:思政教育;社會實踐;鄉村振興;三全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7-0019-04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三農”問題作為全黨的工作重點,啟動和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此舉推動農村農業的發展取得了更高的歷史性成就,引發了更深刻的歷史性變革。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深入推行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要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1]。政府工作更加注重民生工程的建設,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不斷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積極適應農村產業發展、促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高質量發展。高職院校為引導和幫助學生走好鄉村振興之路,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聚焦聚力“思想導航工程”,以“新時代實踐行”、暑期“三下鄉”等項目為載體,開展了一系列走訪調研和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知識、長技能、做貢獻。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中,高職院校的參與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進農業現代化邁向新征程。在鄉村振興中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作用是學校與社會互動張力的理論彰顯與鮮活表達。
一、高職院校社會實踐助力鄉村振興的邏輯取向
(一)培養“三農”情懷,注入青春力量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中華民族在不斷向前發展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歷來重視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方面[2],高職學生作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應該增強對“三農”的整體認知,培養對“三農”的情感,只有深刻認識“三農”,才能正確看待“三農”,牢固樹立關愛“三農”、服務“三農”的理想信念。由于部分學生成長于城鎮,從小到大的求學生活讓他們很少有機會去深入了解農業、農村和農民,難以將個人職業規劃與“三農情懷”聯系在一起,因此各高職院校結合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在學生學習生活中,將志愿服務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開展了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天津職業大學組織大學生自發組建 “領航新青年”實踐團,走訪農村,詳細調研農村的人口分布、生活起居、糧食種植、宅基地改革等一系列情況,和村民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他們開展了繪制文化墻、家電義務維修等活動,在團隊的氛圍中感受鄉村恬淡的生活、清新的空氣、淳樸的民風,感受農民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期望和認同。農業作為國之基礎,需要更多的青年去奮斗,農村正是青年融入熱血、不斷成長的舞臺,實現鄉村振興是青年奮斗的目標。
(二)領悟“三農”內涵,體悟國家強、美、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3]。“三農”的強、美、富和國家整體的強、美、富關系密切,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天津市政府部門服務民生需求,涉農區積極開展農產品保供工作,保障市民“菜籃子”產品供給。天津高職院校開展了暑期“三下鄉”相關活動,例如天津職業大學的學生深入農村,實地考察農業的信息化程度、機械化水平,認識農產品在穩產保供方面發揮的重要戰略作用,深刻體悟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他們給鄉親們繪制了兩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黨一百周年”為主題思想的文化墻,以此傳播先進文化,拓寬傳播載體。學生充分認識到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進程中既要發展好鄉村經濟,也要提升鄉村風貌,促進鄉村和諧,并且親身感受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讓學生了解農產品的生長、灌溉、收割以及銷售情況,在心中埋下科技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種子,更加堅信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的道理。在此過程中,幫助高職學生厘清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作用的邏輯關系,有助于推動和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三)完善“三農”知識儲備,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李克強曾殷殷囑托青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與較強的創新能力同向同行,兩者互相補充。所謂樹高千尺,營養還在根部。如果基礎知識牢固,以基礎知識為出發點,舉一反三,那行行都可以變得非常的精彩[4]。因此,課堂理論加之實踐中的“三農”知識儲備有利于培養創新能力,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職業教育增強適應性就要將其自身發展向產業發展方向靠攏,在整體的產業鏈中設立專業,能夠在產業鏈中學習到知識,既能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引導學生走向成才之路,又能解決新形勢下的就業難題,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高職學生從科技興農的理念出發,組建專業社團,將課堂上學習的專業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老百姓重裝電腦系統、修理電熱水壺、飲水機等小家電來豐富實踐技能。他們運用真才實學設計智能灌溉系統,為農民宣講系統設計思路、合理運用此系統會產生怎樣的經濟效益等方式來轉化課堂效果。他們今后還將探索自身專業的“用武之地”,助力提升農業設備自動化水平,在第二課堂中不斷豐富和完善技能。現代農業中的節水灌溉、全自動溫室大棚、稻谷烘干儲存倉庫等均涉及職業教育技術領域計算機、電子、物聯網等專業知識,學生通過實踐使自己在高水平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發揮出更大的優勢,以更有效的策略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紓解鄉村振興的困境
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社會實踐是高職院校“三全育人”的重要依托,高職學生依托社會實踐載體開展思政教育,利用專業技能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為國家提供高質量的勞動力,能夠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高職學生只有在充分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刻內涵和偉大意義后,才能更系統、全面地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5]。目前,各高職院校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學生思政教育活動有了更好的平臺和更廣闊的空間,但是二者仍存在協同性差、缺乏保障機制、實施多元不連貫等方面的問題,不利于發揮鄉村振興的可持續性發展。
(一)思政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缺乏協同性
從微觀來看,目前高職學生的思想教育水平有所提升,但是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以及預期效果尚未達成。第一,在理念層面,高職教師對鄉村振興戰略理解不夠深入,相應的思政教育的品牌活動缺乏針對性,未將鄉村振興的內容完全通入思政課堂,導致學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知不足,不能有效支撐和促進鄉村發展。第二,在知識層面,鄉村振興理念應與學生的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但由于教師對鄉村振興相關理論研究不夠深入,不足以協同鄉村振興和發展,影響其教學水平和效果。第三,在教學行為層面,教師對于學生個性發展的差異性有所忽視,難以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第四,在課程設計層面,思政課程價值維度有些單薄,思政教育的規律把握不好,學生需求把握不準,理實結合較差,偏離人才培養方向。第五,在師資投入層面,高職院校投入大量師資旨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但學生的綜合能力仍有所欠缺,尤其是思政教育的投入還不夠,學生的實踐種類單一,缺乏創新性。
(二)實踐環節缺乏保障機制,未能發揮振興鄉村的成效
一是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實踐未購買保險,學生在外受到意外傷害或者發生突發狀況時,沒有緊急處理措施,存在安全隱患。二是活動方案制定不明確,志愿服務過程中的經費預算、注意事項、活動報道和活動總結等分工不清晰,往往是負責人“大包大攬”,其余志愿者插不上手。三是高年級學生未能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未能有效梳理活動流程機制、傳授經驗,低年級同學缺乏參考,容易產生“懵懵懂懂去,糊里糊涂回”的現象。四是活動經費不足,開展好連貫有效的實踐活動要有足夠的經費保障,如果經費不足,溢出費用就需要由學生拉贊助或由帶隊教師承擔,現實費用問題會縮短志愿服務的周期,導致無法有效提升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振興鄉村的成效。
(三)思政活動多元且不連貫,影響學生積極性
思政實踐活動前期,帶隊教師會傳達教育部門、學校下發的文件精神,然后組織學生報名,學生各司其職,做宣傳、拉贊助、采購物資、準備宣講材料等,但是部分活動形式多元化,涉及范圍比較廣,同一場活動包含環境美化、助學支教、環保宣講、家電維修等諸多事項,涵蓋了幼教、環創、社工、弱電子等多個領域,針對性不強,學生的專業優勢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運用所學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的認同感和成就感。同時,受高職院校三年學制限制,新生剛入學時活動參與積極性較高,大二忙于專業知識競賽和準備高職升本,大三忙于實習和就業,實踐活動會受影響而中斷。
三、“三全育人” 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優化路徑
當前,國家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中,高職院校思政育人工作在不斷優化,不斷貼近師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為適應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學校應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融合,打造育人品牌。本研究從“三全育人”角度探索思政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思路,既有利于為高職院校培養人才服務,又有利于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服務。
(一)謀劃思政育人“組合拳”,集中力量全員育人
一是國家層面要將國家大政方針和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相結合,搭建鄉村與高職院校交互的平臺。二是學校層面每年需借助校內資源,聘請扶貧、支教等青年干部或者農業領軍人物進校,帶領學生學習鄉村環境、民情、黨建、文化等知識,對農村、農民、農業形成整體性認知,探索職業教育德技并修的育人實踐。三是社會層面分階段利用校外力量培育學生,推進產學結合點、注重校企之間的合作,使校外力量培育與校內學生培養相契合。例如聘請知名企業專家進校宣講,開設“企業家課堂”,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講話精神,加深理解和消化國家、企業、學校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偉大戰略中發揮的作用,從內心支持此項事業的發展,創造更多校企合作的機會。四是思政教師層面要在課堂中豐富更開拓的視野、探索更新奇的途徑、搭建更暢通的學習交流平臺來傳遞知識,拓展學生知識面[5]。同時深化高職院校思政教師的理論功底和對時政的敏感度,結合國家政策,認真細致研究鄉村振興理念、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開展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提升大學思政課堂的效果。五是人才培養層面對標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要繼續拓寬人才培養廣度。鄉村建設需要培育類型多樣、結構復雜的社會人才,他們需要在科技、網絡、市場營銷、公共管理服務等鄉村各層次、各領域具有創新思維,以此宣揚身邊新事物,傳播青春正能量。
全員育人機制離不開國家、學校、社會、教師、學生各個層面的制度建設和組織設計,資源統籌是否合理會直接影響志愿服務參與者的積極性和志愿服務成效,通過統籌校內外資源,形成全面、連貫的育人網絡,抓住“共識”關鍵點,打出全員育人“組合拳”。
(二)抓實“融入”契合點,分階段全過程育人
高職院校應根據學生特點,結合專業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促進人人參與、人人皆可成才。就農業領域而言,人工智能、物聯網、電子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工廠化養殖、涉及農業生產、稻谷儲藏倉庫管理等方方面面,但這些技術的實際運用還需要進一步普及和延伸,相關專業的高職學生可以發揮自身課程優勢,抓牢協同著力點,用敏銳的專業視角可以解決鄉村生產、生活難題的尖端技術,填補技術空白,真正實現專業價值提升和助力鄉村振興共生共贏。在學校期間抓牢學生骨干力量,發揮 “領頭雁”作用,在入學教育、重大時間節點主題教育、畢業教育時融入思政教育,將人才培養貫穿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節假日和寒暑假期間,以雙創項目和素質學分為抓手開展社會實踐,完善第二課堂,推動思政教育的常態化。畢業后引導學生扎根農村、走向貧困基層,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真正實現農民增收。因此高職學生利用專業優勢成為鄉村振興戰略方針的踐行者,對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高職院校在開展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培育學生“三農”情懷,實現學校對農村的反哺。
實踐證明,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高度融合,鄉村振興戰略能夠有效實施,與高職學生思政教育的創新優化密切相關[6]。振興鄉村需要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是高職院校學生立足社會的根本,高職學生應從增強專業素質以及綜合素質兩個方面不斷提升,才能成為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要堅持“雙提升”的精準目標,必須將人才培養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
(三)“線上+線下”同頻共振,矩陣式全方位育人
網絡已經成為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要打造網絡思政的無形戰場,需要從網絡的“鍵對鍵”引導到線下的“面對面”教育,“線上+線下”進行融合。線上,高職院校依托超級校園智慧平臺開展信息化建設,同時借助校園公眾號、微信、QQ等新媒體資源,打造融媒體育人矩陣。如高職院校選擇實用且貼合學生專業和興趣的鄉村振興服務項目(環境保護、家電維修、社區智慧課堂、農機操作等等)列成“菜單”,建設鄉村振興戰略、黨史學習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主題教學資源庫,學生通過“點餐”了解項目,選擇是否加入。線下,教師根據“菜單”項目,有針對性地開設選修課程,傳達當前廣泛關注的“碳達峰”“碳中和”“云課堂”“智慧灌溉”的重要理念。發揮二級學院不同專業特點,密切聯系農村、社區紅色資源,開展“一院一品”建設項目,共建社會實踐合作基地。打造 “喜迎二十大”“清清河水、唯美鄉村”等特色品牌項目,共同開啟黨團相關主題教育活動,從實際行動中讓學生感受到新時代的農村變化、體悟新農村的魅力,傳遞社會正能量[6]。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22-02-23(01).
[2] 姜長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把握三個重點[EB/OL]. (2018-06-07). http://views.ce.cn/view/ent/201806/07/t20180607_2936 2985.shtml.
[3] 習近平.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7.
[4] 李克強. 青年學生一定要加強基礎知識學習[EB/OL]. (2021-03-11). 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1-03/11/content_9 WnJJTaGq.html.
[5] 彭彬戰.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影響研究[J]. 中國果樹,2021(11):112.
[6] 鄭義,朱其志,王明珠. “三全育人”視域下農業高職院校“三農情懷”培育的實踐探索——以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為例[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05):87-92.
(薦稿人:左春雨,天津職業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