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設計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關鍵環節之一,直接影響教學的整體效果和質量。因此,如何在當前“雙減”背景下對初中地理作業進行創新設計,是地理教師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關鍵問題。文章通過資料查詢、文獻綜述法等方法展開研究,以“雙減”政策為出發點,重點探討了初中地理作業的創新設計對策,旨在實現初中地理作業的高質量設計,希望能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雙減”;初中地理;作業設計;創新研究
作者簡介:楊劍蕊(1990—),女,江蘇省如皋市丁堰鎮丁堰初級中學。
當前,“雙減”政策重點聚焦于作業的設計和布置,無效、低效的作業既無法培養學生的整體素養,又會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雙減”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師應積極創新作業模式,通過多種形式不斷優化作業的全過程,以提高作業的質量和效果,促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一、作業層次化
作業內容的設計不僅要立足于教學目標,還要充分與學情有效結合。教師可以采用分層設計的方法,深入挖掘教學內容,根據學生整體認知規律,高效完成教學目標[1]。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疆域》時,教師可以將作業內容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引導學生通過縱向、橫向的對比,用簡潔的語言描述我國目前的海陸優勢;第二,要求學生根據海陸位置的優勢,繪制思維導圖,以圖像形式直觀地展示我國地理優勢。這樣的分層設計使作業環環相扣,第一層次作為第二層次的鋪墊,第二層次則是對第一層次的拓展和延伸,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作業“減負”的關鍵還在于減少作業數量,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個體差異,采用科學合理的手段,以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為核心,分層布置作業。例如,對于學習能力較差、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降低作業難度,主要進行基礎練習,輔以少量難度適中的題目;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除了基礎練習,教師還可以適當布置一些具有拓展性和難度適中的附加作業,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調整作業難度;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拓展性練習和高難度作業著重培養。通過這種分層的作業布置,不僅可以減少作業數量,還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升作業質量,達到量少質優的效果,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并最大限度地將作業的教育效果發揮出來[2]。
二、作業自主化
(一)基于多元智能角度選擇作業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即人類的智能類型可以分成8種——語言智能、音樂智能、數學智能、空間智能、操作智能、內省智能、人際關系智能以及自然智能。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考慮多元智能理論,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智能優勢選擇作業,為學生提供展示和創造的機會,以此培養其自主意識。例如,在布置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的作業時,教師可以采取以下設計:對于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布置利用特定材料制作小工藝品的作業,將資源回收利用與創意設計相結合;對于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布置撰寫環保倡議書的作業,促使學生從節能減排的角度思考并表達觀點;對于熱衷公益、擅長表達的學生,教師可以組織他們進社區開展環保宣傳活動,為他人講解環保知識;對于具備歌舞表演能力的學生,教師應鼓勵他們創作與環保相關的歌曲或舞蹈,發揮創造力[3]。
(二)基于興趣愛好選擇作業
作業的設計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因為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關鍵,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有選擇地挖掘學生的興趣點,激發他們的熱情。初中階段的區域地理知識涉及世界各個區域,學生對各個區域可能有不同的偏好和探究興趣,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來布置選擇類作業。例如,在設計“日本”主題的作業時,教師可以提供多個作業選項:(1)解析日本工業發展;(2)深入研究日本多地震和多火山的原因;(3)探究日本文化特色;等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作業,完成后以主題報告的形式展示。
(三)基于學科理解認識作業
地理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科視角去認識世界,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4]。初中地理課程致力于讓學生認識世界各個區域的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特征,以地理視角賞析世界。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落實這一目標。作業問題情境可涵蓋技術與科學、環境質量、發展與資源、疾病與健康等領域,讓學生感知地理的重要性,進一步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動力。例如,在設計“巴西”主題的作業時,教師可以創設以下問題情境:巴西主要采用哪些原料來生產汽車燃料?學生可以自主閱讀資料,從環保和經濟角度分析汽車燃料對巴西的影響。這樣的作業設計從實際生活和技術前沿出發,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完成作業的興趣,提升教學效果。
三、作業個性化
(一)訂單型作業
訂單型作業是指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專門為他們定制的作業。因為學生的學習情況各不相同,所以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也會有所差異,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確保他們牢固地掌握課堂知識,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制訂個性化的訂單式作業[5]。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氣溫的變化和分布》時,一些學生難以理解氣溫分布的整體規律。對此,教師可以安排他們在課后仔細觀察全球氣溫分布和變化曲線圖,并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規律總結。訂單型作業立足于學生的發展情況,可以進一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同時還可以有效填補學生的知識漏洞,幫助他們更輕松地吸收和消化新的知識點。
(二)套餐式作業
套餐式作業包含不同層次、難度和類型的任務,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和興趣自主選擇作業。相對于統一布置的作業形式,套餐式作業更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吸收和理解學習內容。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節《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多樣化的套餐式作業,包括基礎性作業:要求學生列舉干旱區域的寶貴資源,并簡要介紹其利用價值和形成原因;拓展性作業:讓學生歸納、梳理和分析同一地區不同環境要素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挑戰性作業:引導學生在訪談調查和查閱資料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干旱區域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并提出相關建議和意見。根據學生的學情,教師合理安排基礎性、拓展性和挑戰性的作業,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有目的地掌握課堂知識。
(三)實踐型作業
實踐在學生內化知識方面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是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動手能力的主要途徑。通過實踐,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相關知識,并能夠靈活地將這些知識運用于實際[6]。“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當緊密結合教學基本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通過實踐型探究作業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幾個關于區域的章節時,教師可以設計實踐型探究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地區,然后以該地區的風土人情以及地理特征為主要內容,撰寫一篇導游詞,帶領全班“云游覽”。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和信息技術手段,選擇一個地區,通過微視頻和PPT課件展示其特點,引導學生將PPT與導游詞相結合,并把解說過程錄制成微視頻上傳到班級群,邀請教師、家長和同學們進行評價。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能夠避免作業枯燥乏味,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升他們的朗讀和寫作等綜合能力。
四、作業趣味化
(一)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地理學科和實際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將需要進行拓展、鞏固以及探究的知識和現實生活相結合,以提高作業質量。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三節《水資源》時,教師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了以下作業:選擇一個自己熟悉或者喜歡的城市,通過查閱資料與調查分析,梳理該城市現階段的水資源特點,并從水資源保護的角度出發,對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提出合理且科學的建議。作業設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可以使作業內容更加有趣、豐富,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二)轉變作業設計理念
常見的作業形式包括背誦和抄寫等,機械的作業容易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使學生產生負面情緒。“雙減”背景下,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作業理念,創新作業形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我們鄰近的地區和國家》時,教師可以用思維導圖形式的作業替換傳統的背誦和抄寫類作業,讓學生能夠清晰地梳理章節知識。學生從自然條件、經濟、人口、首都、氣候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對不同地區和國家展開分析和對比,以此為基礎來探討地理特征,最后通過直觀的思維導圖進行成果展示。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能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這種作業形式相較于背誦、抄寫類作業更加高效、有趣。
五、作業責任化
要想整體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就要培養學生對待作業和學習的責任感,使其發自內心地接納作業,不需要教師的監督便能自主完成作業,保持對作業的熱情。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討論作業內容和評價形式,讓學生參與到作業的設計與評價中,實現相互監督和自我監督的結合。例如,在進行地理拓展活動——“我的家鄉”手繪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城市規劃館,深入了解家鄉的歷史發展和未來規劃,引導學生收集和整合各類資料,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接著,組織學生交流對家鄉的印象,確定好手繪作品的主要內容。作品完成后,學生展示手繪作品并詳細講解作品的主題和內容,同學之間相互評價,總結創作過程,分享手繪過程中的收獲。在這一作業中,教師只作為引領者和陪伴者,作業重點在于學生的自我探索,作業的選定、實施和評價都是學生主導的。但這樣的作業設計并不代表教師可以全面放手,而是教師要提前將作業的評價方案、方法指導、前期引導以及方案預設準備好,然后一步步引導學生完成,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增強其責任意識。
“雙減”背景下,傳統的作業模式難以適應現階段的學生學習需求,創新與改革初中地理作業設計已經成為地理教學工作的重點。教師應該緊跟教育發展潮流,依據現階段學生的成長和學習需求優化作業設計,提高作業質量,強化作業效果。
[參考文獻]
李吉龍.學習增值視域下初中地理作業的價值及優化設計路徑[J].地理教育,2022(6):61-64.
唐蕾.初中地理項目化長作業設計與實施研究:以滬教版“地形與地勢”為例[J].地理教學,2022(12):27-30.
蒯正聰.知識與思維可視化視角下的初中地理作業設計[J].地理教育,2022(1):58-61.
朱玲,魏昕,李婧婧. 追溯科學探索歷程的初中地理跨學科單元作業設計探析:以“上雨澤”為例[J]. 地理教學. 2023(1):31-35.
穆維玉,謝夢醒. 基于區域認知培養的初中地理作業設計:以“‘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J]. 中學教學參考. 2022(28):80-83.
黃保勇. 創新作業設計 培育人文情懷:初中地理假期特色作業設計探究[J]. 安徽教育科研. 2021(3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