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蘭 李映迪


編者按:基于新時代人才培養和學校特色發展的需要,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明確建設思路,落實育人目標,完善教育功能,開展“用英語講中國故事”英語教學活動,打造了集英語課程資源開發、英語教學范式研究、英語自主學習平臺建設、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和培訓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江蘇省英語課程基地,以促進立德樹人和核心素養雙落地。
【關鍵詞】用英語講中國故事;課程基地;學校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37-0078-03
【作者簡介】1.唐云蘭,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南京,210037)校長,高級教師;2.李映迪,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南京,210037)教師,一級教師。
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借助專業的跨文化英語軟硬件建設,打造了“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江蘇省英語課程基地(見下頁圖1),將中國文化教學和英語語言教學有機結合,讓學生學會用英語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
一、“用英語講中國故事”英語課程基地建設目標
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于2020年10月成功立項江蘇省“ICCW(Introduc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基地”,中期匯報后,經專家建議,基地更名為“用英語講中國故事”。
課程基地的建設目標為:以跨文化交際學理論為指導思想,將英語語言教學與中國文化教學有機結合,讓學生以英語為工具,系統學習中國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一個具備文化自信、開放思維、能夠進行恰當的跨文化交際、具有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跨文化交流使者,能夠運用英語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
二、“用英語講中國故事”英語課程基地建設內容
1.建設“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教學環境
為了體現中國文化與英語學習有機融合的理念,學校設計、打造中國文化體驗空間,包括英語學科專用教室、明朝文化體驗館、中外文化體驗中心和六朝文化空間。體驗空間和教學空間重疊在一起,豐富了教學空間的內涵,讓學生隨時能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
具體來說,英語學科專用教室以多功能演播廳為主,用于錄課、演講、論壇等。中外文化體驗中心,主要用于開設茶藝、插花、服飾體驗等特色課程。明朝文化體驗館為明朝士大夫書房的樣式,主要用于展示明代文化、藝術、科技、手工技藝等內容。六朝文化空間則貫穿教學樓1至5層,呈現了竹林七賢、天祿石刻、六朝書法、繪畫、士人生活場景等方面的內容,每層一個主題,是一個立體式的文化景觀,學生走出教室如同置身于中國文化雙語博物館。六朝文化空間主要用于學生社團活動、校本課程實施、教研組備課組活動、名師工作室活動等。
2.開發“用英語講中國故事”課程資源
學校將“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理念融入國家課程的實施,充分挖掘教材中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開展文化主題式的聽說讀寫教學,在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落實英語學科素養,讓學科素養、政治素養和文化自信在課程實踐過程中生根、生長。學校加強國家課程中的校本化資源建設,加強資源開發,依據教材編寫了完整的講學案,編寫了《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綠蔭中的紅色基因》等校本材料,內容涉及中華習俗、中國人物、中國成就等。每周安排一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閱讀課。此外,學校還成立了以中華詩詞為主題的“田園詩社”、以中華英才為主題的“拾英社團”、以中國科技為主題的“筑夢工廠”等10余個英語社團。
3.開展“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特色英語教學
在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學校英語教研組融合文化主題式教學、文化過程教學和交際法教學,將中國文化教學和英語教學有機融合,開展“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特色英語教學。
文化主題式教學。教師充分利用國家教材和校本資源中豐富的中國文化主題,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教學,讓學生在文化的浸潤下學習語言。教研組成員以國家教材或校本化資源為載體,開設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系列研究課。
文化過程教學。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對文化的反思、評價和體驗中培養跨文化態度和技能。教師組織開展課前3分鐘daily report,讓學生用英語系統地介紹中國的飲食文化、節日文化、城市文化、傳統服飾等,通過介紹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
交際法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真實或模擬的跨文化交際場景,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情境對話、演講、辯論、交際實踐等,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情境和合作互動體驗中學習語言,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秉承新課標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理念,教研組開展一系列圍繞中國文化的體驗活動,如制作“我們的節日”英文海報,拍攝“我們的春節”“二十四節氣”英語視頻,組織“誦春”師生英文風采大會等活動。學生走進文化空間,擔任文化使者,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學校還定期開展英語演講比賽、話劇表演、國際交流等活動。
4.建設“用英語講中國故事”自主學習平臺
學校打造了英語教學資源平臺、支持數字化學習的VR虛擬學習中心和社團選課平臺。此外,建在基地場館中的希沃教學一體機,也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互動學習、探究學習提供了技術支持,學生隨時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中國文化體驗之旅。
5.構建“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教師專業發展中心
英語教師發展中心由教師培訓中心、課程研發中心和教學研究中心構成,旨在提高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培養一批英語教學的“領頭雁”,促進英語教學的整體提升,發揮課程基地的輻射、引領、示范作用。(見圖2)
三、“用英語講中國故事”英語課程基地建設反思與展望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英語課程基地的建設,極大地提高了學校英語教師教學和科研的積極性,促進英語教學效果的提升。英語教師積極參與,將“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理念貫穿于英語教學實踐中,相互切磋,形成了一批優質課資源;“用英語講中國故事”課程資源的開發推動了教研組建設,促進了英語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并在引領學生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傳承、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了學生品格的提升。此外,學校歷史組、藝術組、語文組的教師也積極參與課程基地的建設,促進了學校多學科教學的融合發展。
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課程基地的建設還存在不足,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教學環境,繼續探索如何將課程基地與國家課程、校本課程以及學生日常學習更好地結合,開展更多體驗式、沉浸式學習實踐活動;進一步開發優質校本課程資源,建設“中國文化”校本資源庫;鼓勵教師以示范課、講座、論文等形式分享學習和研究成果,探索出一條適合我校特色發展的英語教學范式,營造“學成果、用成果、創成果”的氛圍,充分發揮基地創建成果的實踐應用價值。學校還將繼續深化跨學科教學,開發更多融合性課程,加強與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為祖國培養更多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