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樹生 趙瑋 于杰 曹宏偉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教育事業帶來極大便利,越來越多的高校將互聯網技術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牡丹江地區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借助互聯網技術拓展牡丹江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路徑,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牡丹江;紅色文化;育人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22
0?前言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并強調:“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紅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撐,牡丹江地區擁有許多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將互聯網技術用于弘揚和傳播牡丹江紅色文化,是新時代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1?“互聯網+”背景下牡丹江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
互聯網的發展使高校育人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育人模式已經滯后于時代發展,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將互聯網技術與地方紅色文化相結合,創新育人方式,能夠更好促進牡丹江紅色文化的傳播,發揮牡丹江紅色文化的育人優勢。
1.1?完成高校育人任務
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牡丹江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高度契合的同時,又能使教育內容更具說服力和感召力,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體驗。通過互聯網技術將牡丹江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能夠更好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更好完成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1.2?優化高校育人環境
在育人的過程中,環境因素至關重要。良好的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促進其道德素質的提升。將互聯網技術與牡丹江紅色文化相融合,其本質就是將育人的文化環境與網絡環境相結合。牡丹江是北大荒精神和東北抗聯精神的發源地之一,在長期斗爭中孕育了優秀的革命精神。運用牡丹江本地紅色文化的優勢來凈化網絡環境,通過網絡傳播正能量,將楊子榮、八女投江等革命烈士的事跡,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大學生面前,打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更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3?創新高校育人方式
互聯網的普及拓寬了在校學生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傳統照本宣科式的理論講授方法已經使學生失去學習主動性。牡丹江紅色文化本土親和力強,與互聯網技術相融合又順應了時代發展方向,不僅豐富了高校育人的內容,也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創新了育人的方式。將高校育人的方式由“灌輸式學習”轉變為“體驗式學習”,也就是借助網絡來打造牡丹江紅色文化平臺,建立紅色文化公眾號,利用新媒體將本地紅色文化以一種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網上”“網下”相互聯動的方式,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提升高校育人的趣味性、真實性,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傳承紅色基因,踐行紅色精神。
2?“互聯網+”背景下牡丹江紅色文化的育人路徑
近年來,紅色文化以其獨特的價值內涵被廣大學生所接受和認可,在高校育人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將互聯網技術與牡丹江紅色文化相融合,創造專題網站、打造精品慕課、開通微信微博、開發應用程序,能夠使牡丹江紅色文化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增強學生對地方紅色文化的深度認識,提升高校育人的實效性。
2.1?創造專題網站,優化學習平臺
牡丹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在網絡上搜索關于牡丹江的紅色文化有很多,但以牡丹江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網站卻仍屬空白。近年來,牡丹江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高校應與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合作,將牡丹江紅色文化整合起來,打造用于宣傳和學習的專題網站,在網站上分板塊展示當地的紅色基地、紅色故事、紅色人物、紅色影片、紅色精神等,為學生創建一個全面、系統了解和學習牡丹江紅色文化平臺。平臺上真實而又生動的故事比傳統說教更具教育性和趣味性,使教育更具感染力。學生通過網站的學習,更加堅定政治立場,明確自身使命,珍惜當前生活,學校也能更好實現育人目標,增強育人效果。
2.2?打造精品慕課,共享優質資源
牡丹江地處中俄交界之處,是中共早期與共產國際和蘇聯共產黨秘密聯系的紅色國際秘密通道。早期革命家們發展工人運動,組織武裝斗爭,參加中共六大等,在牡丹江留下了許多光輝足跡。無數英雄人物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帶領當地老百姓開展游擊戰爭,最終長眠于此。因此,牡丹江的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歷史見證,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高校應注重培養優秀的慕課師資隊伍,形成一個全方位的慕課教學體系,通過“線上”教學引導與“線下”答疑互動、小組討論、跨地區交流等方式雙管齊下,將牡丹江紅色文化資源以慕課的形式展現出來,打造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大型開放式的網絡課程。慕課不僅能夠實現牡丹江紅色文化的資源共享,也能夠使更多不同層次的學生借此了解牡丹江的歷史和文化,在紅色教育中接受洗禮。
2.3?開通微信微博,傳承紅色基因
微信和微博都是目前學生們使用頻率較高的通訊和服務類軟件,具有發布信息便捷、互動交流性強的特點,將其用于傳播牡丹江紅色文化,必將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微信、微博用戶群體龐大,功能較多,但不是所有功能都適合用于傳播紅色文化。根據紅色文化的傳播特點,高校應重點選擇微信中的公眾號、群聊、朋友圈三個功能來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牡丹江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公眾號和聊天群,通過朋友圈推廣公眾號和群名片,轉發宣傳片、革命故事、網站鏈接等。微博也是如此,通過微博發起關于牡丹江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博文、熱門話題,引導學生在微博下評論,私信解答學生的困惑和關注焦點問題,通過網絡還原歷史真相,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批判,將歷史真實展現在學生面前,使主流意識形態在大學生群體中占據主導地位。微信、微博發布信息及時,感染力和互動性強,容易被學生接受。高校充分了解其功能并合理運用,能夠更好傳承牡丹江的紅色基因,幫助學生更深入了解牡丹江紅色文化,對主流意識形態有正確的認知,避免在思想上陷入誤區。
2.4?借助VR技術,開發應用程序
VR是利用計算機形成一種三維動態視景的模擬環境,能夠帶給用戶沉浸式體驗的計算機仿真系統。這一系統還原度高,能夠帶給學生更直觀的體驗和更真實的感受。牡丹江具有多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有時受到時間和經費限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現場參觀。利用VR技術創建牡丹江紅色文化APP,能夠使學生隨時實現線上參觀,到虛擬世界了解革命歷史,體驗英雄故事。通過VR強大的視覺和聽覺還原,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震撼感,提升他們的政治認同感。
3?結語
互聯網技術推動著各行各業的創新發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也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高校將互聯網技術與牡丹江紅色文化相融合,能夠提高紅色文化的吸引力,更好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的時代課題[N].新華網,201685.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79.
[3]陳虹穎.“互聯網+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85.
[4]牡丹江市志編纂委員會.牡丹江市志[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
[5]VR(虛擬現實).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9%9A%E6%8B%9F%E7%8E%B0%E5%AE%9E/207123?fromtitle=vr&fromid=764830&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