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摘?要:本文旨在探討新時代課程思政應用型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及對策分析,并以非線性編輯課程為例,針對課程思政人才培養痛點,從創新課程思政建設新理念、育人新模式、教育新構架、實踐新范式等方面,進行課程思政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為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非線性編輯;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9.042
0?引言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同樣也是高校應用型專業技能人才培養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高校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在新發展、新教育、新理念下,課程思政是適應新時代背景下推動高校教育全方位發展,以及新格局實現的重要舉措模式。
1?研究背景
從2005年,上海開始實施以“學科德育”為核心的“兩綱教育”;到2014年,對課程思政的初步探索;再到今天,課程思政的改革創新研究已在全國各地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在中國學術期刊出版總庫中2014-2022年,以課程思政為關鍵詞檢索顯示,在2017年前主要是以思政課程研究為主,自2018年開始關于高校的課程思政研究的相關論文開始逐年增加,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并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2?課程思政應用型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
2.1?教學理念與教學能力不匹配問題
課程思政是我國高校新時代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而教師是課程思政實施的關鍵因素。教師對新時代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理解和認同,對教學技能的掌握和運用,對思政與專業項目的設計和融合,對教學效果的評估和反饋,以及對學生的引導和激勵等都是影響課程思政教學成果的重要問題。
2.2?資源與渠道混雜問題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專業教師通常在宏觀政策指導下,結合專業內容自主尋找并融入思政元素進行課程的整合設計。然而,目前課程思政資源龐雜,且渠道繁多,來源渠道不明確,往往缺乏權威性和準確性,容易出現偏離主流價值觀,過于簡單化、粗暴化或“高級黑低級紅”等問題。因此,建立權威可靠的思政資源庫和獲取渠道是保證課程思政質量的重要基礎,根基強健,才能孕育出健碩的果實,從而避免“低級紅”等現象的產生。
2.3?內容與技術不融合問題
課程思政教學團隊通常采取“思政教師+專業教師”的模式,利用思政和專業教師各自的優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以思政教師為指導,可以為課程思政內容提供保障和支撐。然而,課程思政要想做好、做實、做透,僅有內容上的整合還不夠,還需要考慮如何讓學生真正接受并認同課程思政所傳達的價值觀念,并符合他們的喜好和習慣。結合時代特點,可以借鑒新媒體藝術等形式,在短視頻、文字快閃、虛擬交互等方面進行創新與實踐,將內容與技術有機地融合起來,以提高育人效果。
2.4?模式與技法過于單一問題
目前,大多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刻板、僵化,部分教師只是簡單地將一些相關元素附加到專業知識上,僅做浮于表面的思政教育,并沒有真正實現與專業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與整合,尤其缺乏專業人才培養宏觀體系下的橫向縱向之間的關聯性與延展性。這種方式難以達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并且難以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審美與需求。因此,需要積極探索多樣化、多模態、多層次、多維度的課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3?課程思政應用型人才培養對策
3.1?建立頂層設計和專業指導
課程思政作為一個新型的思維方式,一個重要系統化的教育工程,頂層設計尤為重要,首先要從戰略高度構建符合新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教育體系,突出實踐性和創新性。要及時調整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做好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的整體規劃、設計和指導,使各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形成整體化、系統化。要結合新時代特色和學生學習特點,做好課程思政教育團隊構建、新媒體技術技能應用等指導與培訓工作。
3.2?利用好“學習強國”平臺資源
“學習強國”平臺,是一個面向全黨和全社會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的高質量學習平臺。平臺政治性強、渠道權威、內容嚴肅、資源全面,是一個具有融媒體特征的新型官方主流媒體。課程思政建設可以依托“學習強國”平臺,深挖優質思政資源,將“思政寓于課程”貫穿教育教學始終。
3.3?組建專業團隊協作育人
要組建由思政教師為指導,專業教師為主體,其他教師為輔助的協作育人團隊,其他可包括:新媒體技術團隊、校企合作項目團隊等,結合地域特點、院校優勢、專業特色等做好頂層設計,創新建設理念,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內容與技術的融合。要探索課內與課外的延展,內容與技術的融合,教學與育人的統一,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3.4?創新課程思政模式和技法
要探索符合新時代應用人才培養需求的課程思政新模式和新技法。不能僅停留在簡單植入的初級階段,要多融入數字媒體新形式,嘗試將短視頻、文字快閃、虛擬交互等方式引入課程思政建設,用年輕人喜歡的語言、方式和途徑讓他們愿意接受、信仰,并踐行。
4?非線性編輯課程思政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4.1?探索課程思政融合創新方法,建立課程思政建設新理念
數字媒體藝術作為新時代媒體技術的藝術載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推動了媒體藝術創作的探索與創新,走在了時代發展的前沿。
而非線性編輯作為其專業的核心課程,是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徑,可以成為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手段和技術支撐。根據課程特點創新課程思政建設理念,拓展非線性編輯課程思政建設和功能外延,發揮好“催化劑”的作用,服務于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需求。
4.2?依托“學習強國”平臺資源建設課程思政,形成課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依托“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的優質資源,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助力中國特色新時代應用技術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利用“學習強國”平臺提供的優質資源和素材進行課程建設,將平臺的介紹、認知、使用和融合,作為貫穿非線性編輯全程的主線,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使用“學習強國”平臺。這種模式既保證了課程思政內容嚴謹、渠道權威、效果顯著,又讓學生從專業角度深入理解和運用“學習強國”平臺資源,并為學生今后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進入企業,提供了堅實的政治素質和扎實的專業技能保障,進而培養出符合新時代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4.3?組建課程思政專業協作團隊,打造課程思政教育新構架
以“學習強國”為起點,在“思政+專業+技術+輔助團隊”的協作下,以專業實踐項目為載體,高水準高質量地開展新時代教育改革與實踐活動。突出應用技術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在戰略層面上構筑高校教育改革與實踐活動頂層設計方案,指導并促進課程思政專業育人體系的建立與教育教學的開展。依托“學習強國”為我們提供的一個權威、全面、全域,且內容豐富多彩,有廣度有深度,有高度有溫度,有力量有魅力,有感染力有號召力的學習平臺,在團隊優勢互補協作下,提高教師個人素養和課程思政教育能力,使教師磨礪成答疑解惑品行兼修的育人“大先生”,成為課程思政價值引領的護航人。
4.4?構建特色鮮明的多元化課程思政建設體系,創新課程思政實踐新范式
創新課程思政實踐新范式,展現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突出優勢。通過構建以“學習強國”為引領、課程思政為核心、特色項目為亮點、校企合作為依托、傳統文化為載體、專業競賽為抓手、創新創業為突破的課程思政育人改革與實踐新范式,助力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目標。
5?總結
課程思政是培養現時代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要以正確的理念、嚴謹的態度、科學的方法、積極的策略來推進課程思政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是促進新發展,推動新教育,構建新理念,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研究課題。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課程思政教育研究,為新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秦華,閆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賀麓寧,武麗志,梁茵然,等.我國“課程思政”研究綜述——基于中國知網2014—2021年的文獻分析[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3):4045,76.
[3]白舒婭,金偉.高校課程思政研究綜述[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2,(4):148156.
[4]王躍偉,陳航.基于CNKI文獻內容分析的我國高校課程思政研究綜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8990.
[5]劉洋.課程思政建設呼喚“大先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310.
[6]劉禮艷.“職業教育心理學”課程思政的教師行動策略[J].職教通訊,2022,(12):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