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云
【摘要】任務驅動是圍繞具體任務展開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具有驅動性、生本性及探究性的特征.將任務驅動策略用于小學數學教學,可以使學生充分參與知識的發現、探索與求真過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文章對任務驅動策略的特征進行了深入分析,從設計趣味任務、預習任務、探究任務、復習任務幾個角度出發,落實了任務驅動教學的過程,希望為小學數學任務驅動教學的有效落實提供參考.
【關鍵詞】任務驅動;小學數學;教學應用;策略
傳統的注入式教學具有明顯的“師本化”特征,不能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反而易造成學生的淺層學習問題,無法滿足當下的教學需求.任務驅動策略旨在通過任務驅動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主建構,是一種“生本化”特征明顯的教學策略.將其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當中,對于解決學生學習積極性低、淺層學習等教學問題有著積極意義.教師應把握任務驅動策略的內涵,并根據小學生認知發展規律設計激趣、引導、強化、鞏固任務,由此驅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學、思、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任務驅動策略的特征
任務驅動策略是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的一種教學策略,通過改造外部環境刺激學生,使學生主動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探索任務的完成方法,從而引發學生認知結構的重組與改造,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任務驅動策略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征:
第一,生本性.任務驅動策略下的教學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師一般作為引導者、輔助者指導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探究學習任務,或作為組織者組織學生以同桌、小組為單位圍繞任務展開探索學習與協作學習,不過多干涉學生的任務探究學習過程.
第二,前提性.任務驅動策略的應用是為了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即通過布置任務引發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探索興趣,使其在探索過程中提前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任務驅動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一)激趣:設計趣味任務調動學習積極性
達尼洛夫在《教學論》一書中指出,對知識的直接興趣決定低年級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弱,且這一規律對于中高年級學生同樣適用.為使任務驅動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有效應用,教師應認識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設計趣味任務,通過趣味任務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探究的樂趣,從而引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使其產生自主學習、持續學習的內在動力.
以“找規律”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圍繞“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探索數字的排列規律”兩項教學內容設計激趣任務,激發學生探究數學規律的興趣:
任務2:數字王國舉行了一年一度的尋寶大賽,要求每兩個數字組成一組參與尋寶.一天,9和5打算去報名,在路上遇見了6,8與3,4兩對好朋友,他們共同來到報名處時,才發現3,4這對好朋友不滿足參賽條件,被禁止參賽.這可愁懷了3和4兩位數字朋友,正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數字王國的王后提出了好辦法,你知道她的辦法是什么嗎?
其中,任務1通過創設班級表演情境引出圖形規律的探究問題,使學生在探究情境任務的過程中產生探索圖形規律的興趣,繼而驅動學生深度學習;任務2通過創設故事情境引出數字規律探究問題,使學生在探索故事中問題解決辦法的同時感受數字組合、數字搭配的奇妙,從而產生探究數字規律的興趣.
(二)引導:設計預習任務提高學生認知水平
預習是對將要教學的內容的預先學習.通過預習,學生能夠提前了解課程學習的目標、重點及難點,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無意識記、具體形象識記、機械識記的心理發展特征,若不對學生作出預習指導,很容易造成學生的無效預習.對此,教師可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引導學生在預習階段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促進其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的發展.
以“多位數乘一位數”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依次設計難度遞增的預習任務,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提前了解所學內容,總結課程學習目標、重點及難點:
任務1:口算8×2,7×5,4×9的結果,并探究以下問題:6個10是多少?8個100是多少?90是幾個10?
通過提出簡單的表內乘法計算問題引發學生的遷移思考,使其在探究預習任務的過程中完成對表內乘法計算方法與整十數、整百數與一位數相乘計算方法的類比思考,從而對整十、整百、整千的計算方法形成初步認識.
任務2:快速口算出300×5,20×7,200×9的結果,并思考以下問題:12×3的結果是多少?12×4呢?
略微提升難度,并在其中滲透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提前探索豎式計算的原理及算法,為其課上高效學習奠定基礎.
任務3:你是怎樣完成任務2的?你能計算出12×5,12×6,12×7的結果嗎?你發現了怎樣的計算規律?
在這一任務中引入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數學問題,使學生認識到三個任務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總結出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學生明確學習方向與學習重難點的基礎上組織課堂教學活動,能夠收獲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強化:設計探究任務引導學生深度學習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理解知識、遷移知識、應用知識的主要學習場所.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傳授數學知識,也可以在面對面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學生的學習疑難,使學生在“知其然”的基礎上“知其所以然”.為了進一步強化課程教學效果,設計探究型教學任務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學中,教師應針對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設計有啟發性的教學任務,確保學生在任務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核心知識,理解數學思想,學會數學方法.以“數學廣角———植樹問題”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上可設計如下任務,并組織學生探究:
任務:學校操場旁新建了一條甬道,校長計劃在全長100米的甬道一側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樹,兩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
1.引導啟發,形成基本認識
任務呈現后,為了讓學生盡早進入學習狀態,教師需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引導作用,通過與學生對話、與學生討論的方式增強學生的任務學習體驗,使其形成任務探究的積極心態.比如,教師可圍繞任務內容,提出如下問題:“這個任務都提出了哪些要求,誰能說一說?‘兩端都種‘每隔5米的意思是什么,你能用數學語言解答嗎?你認為需要多少棵樹?為什么?”通過提出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任務中的已知條件、未知條件及解題要求,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每隔5米”中蘊藏的“間隔”含義,使其在回答教師提問的過程中對“間隔排列”形成初步認識,為接下來的深度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2.合作探究,促進抽象歸納
在學生形成基本認識后,教師應將教學重心逐漸向學生傾斜,使其作為任務探究的主體對相關數學問題進行探索.對此,教師可以基于教學任務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在此過程中,教師盡量不要參與學生的合作討論,僅需在學生遇到疑難、尋求幫助時給予其點撥,如:“你能用代數的方法解決該任務嗎?如果使用畫圖的方法,該怎么畫圖呢?除此之外,你還有什么簡便方法?”通過提出啟發性的數學問題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使其能夠在任務探究的過程中取得收獲.如:
方法1:畫線段圖(如圖1).
按照任務給出的原本信息,畫出一條代表100米甬道長度的線段,并在“每隔5米”的距離畫出一棵樹,在畫“樹”、查“樹”的過程中得到問題答案:需要21棵樹.
方法2:代數計算.
(1)加法計算:0+5+5+5+5+5+…+5=100,數出算式里一共有20個5,即路上種了20棵樹,再加上路起點的一棵樹,一共需要21棵樹.
(2)混合運算:100÷5=20,20+1=21,得到答案:一共需要21棵樹.
方法3:找規律.
將原任務化簡:“在一條10米長的甬道一側,計劃每隔5米栽一棵樹,一共需要多少棵樹?”“一條20米的甬道,計劃在側每隔5米栽一棵樹,一共需要多少棵樹?”分別畫出兩個簡化任務的線段圖(如圖2):
通過觀察兩個線段圖,能夠得到任務結果:一條10米長的甬道,計劃在一側每隔5米栽一棵樹,一共需要3棵樹;②一條20米長的甬道,計劃在一側每隔5米栽一棵樹,一共需要5棵樹.由此可推斷出,在一條30米長的甬道一側,計劃每隔5米栽一棵樹,一共需要7棵樹;在一條n米長的甬道一側,計劃每隔5米栽一棵樹,一共需要(n÷5)+1棵樹.這樣,學生根據規律列式就可以輕松得到原任務的答案.
在學生應用不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教師可繼續追問:“這個數學任務有什么特點?解決這一任務的技巧是什么?”通過追問進一步驅動學生的深度思考,使其回顧探究過程,抽象任務模型,并給出解決方法:在解決兩端都植樹的間隔植樹問題時,用植樹的全程除以間隔距離,再加1,即可得到正確的結果.這樣,學生就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完成了任務探究,并總結了任務規律,徹底擺脫了學習依賴心理,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得以提高.
3.遷移應用,發展創新思維
由任務驅動學生認識、了解、抽象出“間隔排列(兩端都要栽樹)”的數學模型后,教師可對原任務進行變形,通過變式任務驅動學生轉換數學思維.如:
變式任務1:校長計劃在全長100米的甬道一側栽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都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
變式任務2:校長計劃在全長100米的甬道一側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樹,起點栽樹,終點不栽樹,一共要栽多少棵樹?
變式任務3:在一條長500米的公路一側架設電線桿,每隔50米架設一根,若公路兩端都不架設,共需多少根電線桿?
通過對原任務進行變形,驅動學生探索“兩端植樹”“兩端不植樹”“一端植樹一端不植樹”的相關問題,使學生在遷移思考的過程中掌握不同數學模型,形成創新解決“植樹問題”的關鍵能力.
(四)鞏固:設計復習任務建構完整知識體系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重新盤點學過的數學知識,可以強化學生對相關內容的記憶與理解,鞏固其學習所得.完成課堂教學工作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計復習任務,由具體任務驅動學生回顧與反思,確保學生真正吸收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方法.
比如,在“分數除法”一課教學中,有的學生對數學理論的掌握不夠扎實,在做題時屢屢犯錯.針對這一教學問題,教師可設計如下任務:回顧課上所學內容,繪制思維導圖,并標注出導圖中不同知識節點的具體含義.通過設計這一任務驅動學生復習“分數除以整數”“分數除以分數”“商與被除數的大小”等知識,從而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記憶.
結束語
任務驅動策略的優勢在于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地參與到理解學習、遷移學習、應用學習當中,從而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教師將任務驅動策略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時,需要注意教學時機與任務呈現形式,只有立足學生當下的數學學習基本情況,著眼學生可能達到的數學學習狀態,設計激趣的、益智的、能夠引發學生深度探究的教學任務,才能充分發揮任務驅動策略的教學作用,使學生在任務探索的過程中形成數學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徐佳佳.淺談小學數學任務驅動型教學策略[J].小學生(下旬刊),2021(12):68.
[2]王春麗.任務驅動:助力數學思維健康發展———小學數學思維發展途徑探析[J].數學教學通訊,2021(10):26-27.
[3]徐琳琳.任務驅動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1(03):25.
[4]楊勇.任務驅動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21(02):63-64.
[5]鄒穎軍,劉傳威.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的任務驅動———以“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法”為例[J].廣西教育,2020(48):46-48.